凝血机制及凝血四项意义及止血药分类

合集下载

凝血机制-止血药

凝血机制-止血药

纤溶过程
纤溶酶原 激活物
纤溶酶原
+
-
纤溶酶原 抑制物
降解 凝血因子
纤溶酶
降解
降解 其他蛋白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
内源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SK

UK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


外源性
链激酶
尿激酶
葡萄球菌激酶
纤溶酶原抑制物(PAI )
氨甲环酸
e-Marketing
氨基己酸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生成阶段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XIIIa 稳固性纤维蛋白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Ca2+、PF3
III、VII
正常凝血过程(简化)
内源性 凝血途径
外源性 凝血途径
血管破裂
XII 胶原暴露 XIIa
XI
XIa
IX
IXa VIII Ca2+
肌注
静注 静滴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血液渗出
促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
增加血小板的数量
1、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垂体后叶素:预由猪、羊、牛等 动物的脑垂体中提取,含催产素 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
去氨 加压素
高血压 冠心病
子宫
肺 肝
赖氨 加压素
肺心病 心衰
人工合成 加压素
催产素 加压素
子宫平滑肌 肺血管
食道 胃底
质。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血液的凝血机制是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示意图凝血四项包括PT、APTT、TT、FIB。

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术前准备,抗凝剂的用量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及疗效评估。

一、凝血酶原时间(PT)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与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V、VII、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1、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酶原及有关凝血因子生长障碍。

③维生素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维生素K,当维生素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也可见于阻塞性黄疸。

④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2、缩短: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DIC早期、心梗、脑血栓等。

3、国际化标准比值(INR)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目标值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作用,能加速X因子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的时间。

APTT时间是检查内原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VIII、IX、XI 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检测凝血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与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1、延长:①凝血因子Ⅷ、Ⅸ、Ⅺ、血浆水平减低如甲、乙血友病,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凝血: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

筛选试验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长见于因子VIII、IX、XI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VWD)、严重的因子II、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性亢进、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

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

延长①II、V、VII、X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

缩短示高凝状态。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方法。

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凝血与止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与止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与止血知识点总结一、凝血机制凝血是机体对血管损伤后的一种生理性反应,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来形成凝块,将血管损伤处的出血停止,达到止血的目的。

凝血机制包括血小板黏附、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以及纤维蛋白降解等多个过程。

1. 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是粘附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片段,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稳定的血小板血栓。

2. 凝血因子激活:凝血因子是血液中一类能够在出血时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当血管受损时,一系列凝血因子会相互激活,形成凝血酶,进而引发血栓形成。

3. 纤维蛋白形成:当凝血酶形成后,会激活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将血小板和红细胞一起固定在损伤处,形成凝血块。

4. 纤维蛋白降解:凝血过程后,需要启动纤溶系统将血栓降解,以避免血栓形成过度,引起血管阻塞。

以上凝血机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细胞、蛋白质、激酶、酶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地实现止血。

二、凝血与止血的常见问题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和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

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先天遗传而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如血友病等;而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外界因素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2. 凝血功能过度:过度的凝血功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血栓栓塞症。

过度的凝血功能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3. 凝血与肿瘤:一些肿瘤会导致体内凝血功能异常,形成微血栓,导致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4. 凝血与妊娠:妊娠期间女性体内血液凝血性增强,以应对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

然而,这也会增加罹患孕产期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以上问题提示了凝血功能的平衡对于机体的重要性,一旦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三、止血方法止血过程是医护人员在面对创伤或手术后迅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迅速减轻或停止出血。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基本原理
凝血四项是检查凝血功能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浓度及其它相关 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关指标
凝血四项中的指标包括INR、APTT、PT和FIB,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肝病、 心血管疾病等。
2
有重要作用,因为该疾病与血栓风险有 关。
凝血四项在心血管疾病、血友病等多种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个性 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
1 标准化
凝血四项检测的标准化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促进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课件
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通过学习,你将了解凝 血四项在疾病诊断、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的概述
定义
凝血四项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 纤维蛋白原(FIB),也叫做全血凝血检查。
手术中的应用
术前检查凝血四项能够有效评估 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术中出血等异常情况。
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 泛,能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和预测出血风险。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的实例
1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举例
凝血四项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Biblioteka 凝血四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案例
标准化与个性化治疗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将注 重标准化和个性化治疗。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异常与相关疾病
凝血四项异常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解释凝血四项异常的常规定义和一些常见原因, 如遗传疾病、药物影响和其他相关因素。
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出血病的关系
探讨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如心肌梗死、中风) 和出血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关联。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措施
凝血四项的临床判断和临床意义
详细阐述凝血四项在临床判断和治疗方面的作 用,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 案。
凝血四项的预防措施
提供一些预防措施,包括饮食建议、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调整,以维持身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结语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患者的凝血 功能和疾病风险的窗口。对于凝血异常的检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液凝固是身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凝血四项是经典的凝血功能指标,能够 反映血液凝固机制的状态。
凝血四项原理的介绍
血液凝固的基本机制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从凝血因子到血小板作用,深入探讨凝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凝血四项包含的指标及其作用
分析凝血四项中包括的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 维蛋白原,解释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凝血四项的常规检测
介绍临床中常规检测凝血四项的方法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诊断 价值
2
和流程,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的重要性。
阐述凝血四项结果异常与各类疾病的
关系,讨论其在诊断、治疗和预测疾
3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
病进展方面的价值。
措施
讨论凝血四项在预防血栓病和出血病 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相 关因素来维护凝血功能的平衡。

凝血机制及凝血四项意义及止血药分类

凝血机制及凝血四项意义及止血药分类

凝血机制一、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凝血因子也有止血功能,二者之间的联系?简单的说,血小板参与的止血属于一期止血,凝血因子参与的止血属于二期止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为血液凝固中的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而血液凝固中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具体可以从一个概念开始:什么叫做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到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临床上经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者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正常人不超过9min(模板法),出血时间的长短反应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就有出血的倾向,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就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

①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如果血管破损不大,直接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止血;②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1-2s内即有少量血小板聚集粘附,这些少量的血小板起到“识别定位”的作用,紧接着会有源源不断的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这就是一期止血;③血液凝固: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也可以激活血浆中的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把松软的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期止血。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所以说PLT和凝血因子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血小板参与的是一期止血,他的特点是反应快,缺陷是没有纤维蛋白原的“捆绑”,所形成的血栓不牢固。

凝血因子参与的是二期止血,特点是血栓牢固,调控精细,但是反应较慢。

两种凝血机制缺一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机制
一、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凝血因子也有止血功能,二者之间的联系?
简单的说,血小板参与的止血属于一期止血,凝血因子参与的止血属于二期止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为血液凝固中的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而血液凝固中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具体可以从一个概念开始:什么叫做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到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临床上经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者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正常人不超过9min(模板法),出血时间的长短反应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就有出血的倾向,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就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

①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如果血管破损不大,直接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止血;②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1-2s内即有少量血小板聚集粘附,这些少量的血小板起到“识别定位”的作用,紧接着会有源源不断的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这就是一期止血;③血液凝固: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也可以激活血浆中的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把松
软的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期止血。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所以说PLT和凝血因子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血小板参与的是一期止血,他的特点是反应快,缺陷是没有纤维蛋白原的“捆绑”,所形成的血栓不牢固。

凝血因子参与的是二期止血,特点是血栓牢固,调控精细,但是反应较慢。

两种凝血机制缺一不可。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系?
可从生理性止血的第三步:血液凝固讲起,血液凝固的定义,简称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就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他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14个,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按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即凝血因子Ⅰ-XIII(因为凝血因子VI后被证实是血清中活化的凝血因子V,所以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除III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且多数在肝内合成;除Ⅳ因子是钙离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II、VII、IX、X凝血因子,它们均是维生素K依耐性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也分为三步: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2.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3. 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常说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都是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过程,两条途径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浆,包括启动因子VII因子。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暴露在血液而启动的,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

但是两条途径并不完全独立,他们通过F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

外源性途径凝血较快,内源性途径较慢,目前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但在实际情况中,单纯由一种途径引起凝血的情况不多。

三、凝血四项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即本院化验单中的3、4、6、7条)
1.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3.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4.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四、常用止血药物分类(七类)
①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缩
短凝血时间,或者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直接收缩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例如: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卡巴克洛、酚磺乙胺。

②抗纤维蛋白溶解药:例如:氨甲环酸、氨甲苯酸、氨基乙
酸、二乙酰胺乙酸乙二胺、抑肽酶。

③凝血酶类:直接提供凝血酶,例如:口服凝血酶、凝血酶
原复合物、蛇毒血凝酶。

④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例如:维生素K1、鱼精蛋白(鱼精
蛋白为肝素的拮抗剂,为碱性蛋白,可与强酸性的肝素结合,形成无活性的稳定复合物,从而使肝素失活)。

⑤凝血因子:人凝血因子VIII,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

⑥凝血质:通过促凝血过程而起到作用。

⑦纤维蛋白原:例如:冻干人纤维蛋白原。


⑨(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