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作品讲解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的文学》是一篇重要的文学宣言,表达了他对文学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首先,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和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也不是任何人的奴隶和私有物。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所束缚。
因此,他主张文学应该以个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反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其次,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文学不仅应该关注个体,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死、爱情、家庭、社会公正等,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宣传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语言的美和韵律的美,以及通过形象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文学宣言。
它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价值。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喝茶——周作人-赏析

【作品原文】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
周作人《苦雨斋之一周》原文赏析

周作人《苦雨斋之一周》原文赏析【作者小传】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
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后在新学风潮中,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考取官费生,和兄长鲁迅、好友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
归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并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题目解析】苦雨斋是周作人书房的名字。
周氏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苦雨》,所谈的都是“私事”,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他与鲁迅的极大反差,映出了他精神的原色。
【原文欣赏】七月二十三日阴。
上午,得半农赠所编《中国俗曲总目稿》一部二册。
写《日本近代史》序文了,即寄与季谷。
午,往石驸马大街应菊农、伏园之招,来者佛西、振铎及刘林黎诸君,下午三时回家。
耀辰来谈,六时后去。
晚,慧修来。
二十四日晴。
上午,估人来,买花木食器一副。
古女士来访。
下午,得上海寄来旧书二部。
重校阅讲演稿了。
夜大雨。
二十五日晴。
上午,往福寿堂,刘天华君开吊,送礼,又联云:《广陵散》绝于今日,王长史不得永年。
往北大二院访川岛,午回家。
下午,以讲演稿送还邓君,定名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改订《焚椒录》。
吴文祺君以平伯介绍来访。
金源来谈。
夜,大风雨。
二十六日阴雨。
上午,写信九通,下午,写讲演稿小引了,即寄去。
奚女士来访,为致函李明。
晚,写《看云集》序文未了。
二十七日晴。
上午,写《看云集》序了,寄与开明。
任仿樵君来谈,还《珂雪斋集》一部。
下午,往访尹默、叔平,又往看耀辰,五时回家。
得上海寄来旧书二部。
二十八日阴。
上午,启无来,幼渔、肇洛先后来,下午去。
得半农赠《朝鲜民间故事》一册,其女小蕙所译,前曾为作序。
嗣群来,以右文社影印《六子》二函见赠。
平伯来。
傍晚大雷雨,积水没阶。
十时顷,启无、平伯、嗣群共雇汽车回去,斋前水犹未退,由车夫负之出门。
二十九日雨,后晴。
上午,阅石户谷勉所着《北支那之药草》。
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
《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
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指出“人的文学”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研究记录的文学。
他认为“人的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理想生活的,如法国莫泊桑小说《人生》,俄国库普林小说《坑》;另一类是写人的平常生活即非人的生活的,如中国的《肉蒲团》、《九尾龟》等。
两种文学的区别就在于著作的态度:一个严肃,一个游戏;一个以“人的生活”为是,一个以“非人的生活”为是。
作者还按题材列举了十大封建腐朽思想内容的作品,认为它们妨害人性生长,将它们统统排斥在“人的文学”之外。
在《人的文学》最后一个部分,周作人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他主张:对于主义相反的文学应抱定时代观念,给它们一个正直的评价;宣传我们的主张,也应认定时代,不能与相反意见妥协,只有排斥的办法。
对于中外的问题,他抱着世界眼光,强调文学应该是人类的、个人的,不是种族的、家族的、国家的。
因为人类的运命是同一的,要顾虑自己的运命,须同时顾虑人类共同的运命。
他还因此主张多译介外国著作,这其实就忽略了文学的国别界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作者小传】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阅读指导】这篇文章刊登在1926年107期《语丝》周刊上。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子荣是周作人惯用的笔名,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思乡散文。
作者表面上是在描绘家乡的山水,仔细品味文章,能发现文章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文中充满向往简单随性生活的态度,寓情于景,似淡实浓。
作者将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婉转地表达出来,在叙事的同时,糅入了艺术般的描述,将感性和理性合为一体。
文章笔调平和朴素,刻画细致入微、不拖沓,符合周作人所独具的风格。
文章适合怀着闲适恬然之情,在阳光明媚的秋日,用欢畅、自然的节奏去朗读,边读边回忆自己儿时的故乡,认真体会作者文章蕴含的悠然自得的美感。
【原文欣赏】子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周作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周作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最新版】目录一、周作人的背景介绍二、周作人的新诗创作背景三、《蝴蝶》的内容概述四、《蝴蝶》的艺术特点五、《蝴蝶》的地位和影响正文一、周作人的背景介绍周作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后来,他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开始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名热衷于改革的革命家。
二、周作人的新诗创作背景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这个背景下,周作人开始尝试新诗创作。
他认为新诗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发挥现代人的思维和情感,为此,他开始了对新诗的探索和实践。
三、《蝴蝶》的内容概述《蝴蝶》是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蝴蝶为主题,通过描绘蝴蝶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两只蝴蝶的欢乐和悲伤,以及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的美景。
四、《蝴蝶》的艺术特点《蝴蝶》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使得诗歌更加自由、灵活;其次,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悠远;最后,它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肺腑。
五、《蝴蝶》的地位和影响《蝴蝶》作为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蝴蝶》也是周作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散文赏析周作人在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于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
先前一直奉行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五四运动失败后思想不免动摇,加之养病期间,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而正是这种精神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清淡、苦涩、辛辣。
1、清淡之美周作人的散文,向来都是追求平和冲淡之美的,比较平缓宁和,与世无争,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在其笔下都饱含深情。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的作品《喝茶》便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他在文中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他不但讲究喝茶环境,更注重喝怎样的茶,用怎样的器具,配怎样的茶食。
其间,韵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此文给我们以一个清雅独特的艺术世界,而最为重要的是抒发了喝茶人的那份返璞归真的风雅情趣。
又如如他在《乌篷船》中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这些文字,与作者本人所追求的那份悠游闲适完美契合。
可见,他的作品,善于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在平淡的叙述中咀嚼欣赏生活的趣味。
2、苦涩之情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
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
随之,便有了作品《苦雨》,该文通篇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他在写作时,先是描绘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一般境界。
但之后却一语点破,“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他的心境如连日阴雨一样压抑沉闷,文中还写到“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作品翻译作品: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古事记》、滑稽短剧《狂言选》、平安时代随笔代表作《枕草子》、滑稽本《浮世澡堂》(日文《浮世风吕》)和《浮世理发馆》(日文《浮世床》)等。
他应邀校订北京翻译社的《今昔物语集》本朝部译稿和丰子恺的《源氏物语》全部译稿(与钱稻孙合作)。
他觉得毕生最重要,也最有成就感的译作是用古希腊语(和罗马帝国希腊化地区当时流行的新约希腊语;通用希腊语不同)写作的古罗马叙利亚作家、哲学家路吉阿诺斯的作品选《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作品:1、《欧洲文学史》【图书简介】- 欧洲文学史一九一七年四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
九月被聘炎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馆编纂编辑中,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入“北京大学丛书”。
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为“我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讲义”,被视为“代表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文学史建构之典范”,“颇有见解的学术专著”。
吴宓评价本书说:“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竞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上册,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
”陈平原评本书说:“……是过去十年间阅读欧洲文学及文学史著作的一个总结。
具体论述或许不够深入,颇有将前人成果…拿来作底子‟的,但毕竟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欧洲文学史。
……这一借…调和古今‟而寻求新生命的文学理念,在其日后的社会及文学实践中,得到自觉地凸现。
”2、《近代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史》是新近发现的周作人著作,此前从未公开出版。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此书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
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是所谓“希腊情结”。
欧洲千年文学进程,被作者描绘为“希腊精神”之丧失与回归的历史,丧失期尽述其内涵之潜在生命,回归期则尽列其发扬光大之所在。
所以本书被定性为“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
被定性为“进入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
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
3、《谈龙集》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
青年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3年由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合并而成立。
开明——中青,从此便有了血脉关系。
七十年的“开明”历史,四十五年的“中青”历程,数代人辛勤劳作,培育出的是一座斑烂绚丽的昆仑园圃。
我们采撷其中最美的一束花朵,敬献给深深关爱着我们的广大读者和作者。
愿这一页历史,在今天能有一个更新的开头。
4、《艺术与生活》本书是“故事会图书馆文库.学者讲坛丛书”的一种,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周作人“唯一的长篇的论文集”,它确立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基调。
文学家周作人是以思想家周作人为根本,而思想家周作人的面貌主要就展现在这本书里。
此书是“新文学”的奠基作之一,是研究新文学产生及周作人思想的重要材料。
5、《雨天的书》一九二五年七月五日周作人日记有云:“编理旧稿51篇,为《雨天的书》一卷,拟出板,今日完了,唯序文未写。
”同年十二月,《雨天的书》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印行。
这题目原是一九二三年十一月起在《晨报副镌》上所开专栏名字,“在半年里只写了六篇,随即中止了。
”(《自序二》)主要思想,这里所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文章时所持态度,一是某些文章的具体内容,似乎统可以“闲适”一词来概括,二者却有很大区别。
如果从态度考虑,周氏此后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如此,不过各个时期作品的色调与韵味有所不同罢了。
从内容考虑,真正的闲适小品只占全部创作中很少一部分,前引文中“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形容以“一点”,“优游”形容以“偶然”、“片刻”,多年后写《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说闲适小品“只是为消遣或调剂之用,偶尔涉笔而已”,都是一个意思。
闲适小品是一种性情之作,构成周作人散文整体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雨天的书》之后,此种文章继续在写,总的来说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作者另有几类重要文章,如悼亡怀人之作,“草木虫鱼”系列,均由打《雨天的书》某些篇章发展而来,却是更值得注意的。
而它们在思想上和散文美学上又有新的开拓。
其实即便《雨天的书》也不尽是闲适小品,只是这些文章写得晶莹剔透,影响深远,乃至某些人的印象中,仿佛周氏散文一概如此,当然不是这样。
作者在《自序二》中特别强凋“我原来乃是道德家”,以及“我的浙东人的气质终于没有脱去”,正提示我们不要忽略《雨天的书》总体上的思想倾向,以及艺术风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集中不少作品,如《我们的敌人》至《沉默》诸篇,以内容论与《谈虎集》相当接近,只是“艺术”味道更重,态度也比较松弛,所以仍是随笔,不是杂文。
6、《儿童文学小论》编辑推荐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周氏文集。
周作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懂生活之艺术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中国白话美文的标准,他的文章多篇入选国语老课本。
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
胡适说,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7、《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本年三四月间沈谦士先生来叫我到辅任大学去演讲,说话本来非我所长,况且又是学术讲演的性质,更使我觉得为难,但是沈先生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实在也不好推辞,所以硬起头皮讲了几次,所讲的题目从头就没有定好,仿佛知识什么关于新文学的什么之类,概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是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
到了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出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这撇使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在看所激烈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反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的很有次序,这尤其使我敬佩,同时北平有一家书店愿意印行这本小册,我便赞助成他们的意思,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印出来算了。
就劝邓先生这样办了。
8、《谈虎集》本书是周作人自编文集中的《谈虎集》分册。
书中收录了周作人先生大量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看似散乱无章却内含精巧绝伦,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
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会使您回味无穷。
9、《鲁迅的故家》10、《夜读抄》《夜读抄》收了周作人散文四十七篇,可看作文化批判的作品。
作者择取“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确立了“书话”这一新文体。
11、《知堂回想录》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
”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
”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
12、《自己的园地》1923年出版。
第一辑《自己的园地》收散文十八篇;第二辑《绿洲》收散文十五篇,另有杂文二十篇。
再版时删去杂文,增收《茶话》二十三篇。
所收散文作品多为山水小品和随笔,风格冲淡。
少数议论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文艺问题的独到见解。
13、《鲁迅小说里的人物》14、《瓜豆集》《瓜豆集》收录周作人一九三六年五月至十二月的作品。
较之此前之作,内容上有些新的成分。
正如作者所说,“‘圣像破坏’与‘中庸’夹在一起”,这使我们想起他讲的自己身上兼有“绅士鬼”和“流氓鬼”来。
这里“关于鬼神,家庭,妇女特别是娼妓问题,都有我自己的意见在”,周氏以由性心理学建立的道德观涵盖男女两性,但女性没有社会保障,多处受害者地位,所以尤其关注这一方面,而对女性之不幸遭遇,无论是经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特别予以同情。
15、《周作人书信》16、《苦竹杂记》“山阴县有苦竹城,越以封范蠡之子,则越自昔产此竹矣。
谢灵运“苦竹亦可为纸,但堪作寓钱尔。
”案绍兴制锡箔糊为“银锭”,用于祭祀,与祭灶司菩萨之太锭不同,其裱褙锡箔的纸黄而粗,盖即苦竹所制者欤。
我写杂记,便即取这苦竹为名。
17、《书房一角》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
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
我自己很不凑巧,既无书斋,亦无客厅,平常只可在一间堆书的房子里,放了几把椅子,接见来客.有时自己觉得像是小市的旧书摊的掌柜,未免有点惶恐。
本来客人不多,大抵只是极熟的几个朋友,但亦不无例外,有些熟人介绍同来的,自然不能不见。
《儒林外史》里高翰林说马纯上杂览,我的杂览过于马君,不行自不待言,例如性的心理,恐怕至今还有许多正统派听了要摇头,于我却极有关系,我觉得这是一部道德的书,其力量过于多少册的性理,使我稍有觉悟,立定平常而真实的人生观。
可是,偶然女客枉顾,特别是女作家,我看对她的玻璃书后中立着奥国医师鲍耶尔的著书,名曰《女人你是什么》,便也觉得有点失败了,生怕客人或者要不喜欢。
这时候,我就深信或人的话不错,书房的确不该开放,虽然这里我所顾虑的是别人的不高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出丑之故,因为在这一点我是向来不大介意的。
我写文章,始于光绪乙巳,于今已有三十六年了。
这个期间可以分做三节,其一是乙巳至民国十年顷,多翻译外同作品,其一二是民国十一年以后,写批评文章,其三是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仍记,似更简明的当。
古人云,祸从口出,我写文章向来有不利,但这第三期为尤甚,因为在这里差不多都讲自己所读的书,把书房的一角公开给人家看了。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理想只是那么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凡是热狂的与虚华的,无论善或是恶,皆为我所不喜欢,又凡有主张议论,假如觉得自己不想去做,或是不预备讲给自己子女听的,也决不随便写出来公之于世,那么其结果自然只能是老老实实的自白,虽然如章实斋所说,自具枷杖供状,被人看去破绽,也实在是没有法子。
其实这些文章不写也可以,本来于自己大抵是无益有损的,现在却还是写下去,难道真是有瘾,像打马将似的么?这未必然,近几年来只以旧书当纸烟消遣,此外无他嗜好,随时写些小文,多少还是希望有用,去年在一篇文章的未尾曾说过,深信此种东西于学子有益,故聊复饶舌,若是为个人计,是好还是装痴聋下去,何苦费了工夫与心思来报告自己所读何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