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童年与其创作

合集下载

名家散文中的童年情节

名家散文中的童年情节

名家散文中的童年情节散文是反映作家亲身体验与心灵感悟,融入了作者个人情感、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自我”的文体。

名家的散文创作,多为记景抒情、闲情轶事、读书札记、怀人念旧之文。

名家已然是成人,每个成人曾经都是孩子,在他们的笔下,总有割舍不断的“赤子之心”情怀。

念童年喜乐,忆儿时趣事,许多名家在散文作品中缓缓地抒发着他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感怀与念想。

赤子之心:周作人周作人的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中有几篇散文,虽带有文艺批评的性质,但其中流露出的童年情结令人动容。

他的情结,不仅仅是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而有更深的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对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思量。

第十四篇中,周作人欣喜于对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阅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是一部‘绝妙之文’,就是大人——曾经做过小孩子的大人,也不可不看,看了必定使他得到一种快乐。

”他感叹“世上太多的大人虽然都亲自做过小孩子,却早失了‘赤子之心’”,周作人站在一个童心尚存的成人角度,对那些忘却了自己儿童时代的成人发出了悲悯的慨叹、呼吁童心的回归。

“我近来很感到儿童剧的必要。

”周作人深深体会到儿童游乐中,文学熏陶美育的重要性,“这个理由,只要回想自己儿时的经验便可明白了。

”他在《儿童剧》一文中回忆起十二岁时往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事情。

周作人的家到私塾隔着的十户人家中,有个养着一只山羊的头大身矮的主人,私塾里有个身长头小比例不和谐的同学,还有一个吸**的耸着两肩的长辈。

他们都是些身体有异样、不协调的人,孩子对于异常的形象是很敏感、好奇的,于是周作人和玩伴们便把他们拿来戏剧化,在院子里扮演日常的童话剧。

虽然是随意的嬉戏,但却“使幼稚的心能够建筑起空想的世界来,慰藉那忧患寂寞的童年”,很令人怀念。

周作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游戏中,深感缺憾,他希望“有美而健全的儿童剧本出现于中国”,能使现在的孩子在院子里扮演浪漫的故事,享受他们应得的快乐。

周作人也关注儿童的玩具,在他的个人回忆中,“不曾弄过什么好的玩具”。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

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

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

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

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中国近代作家周作人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家周作人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家周作人生平简介周作人,原名櫆寿,字星杓。

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家周作人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周作人简介周作人简介如下。

他是周树人即鲁迅的弟弟,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思想家等。

名字很多,比如启明、启孟,还有笔名启明、启孟等,号知堂、药堂等。

他小时候是在家乡读私塾,也是那个三味书屋,十几岁时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就读,期间改名为周作人。

毕业后,周作人与鲁迅以及好友等人到日本留学,学习了日语、海军技术、以及希腊文、俄文等外国语,于1911年回到中国。

回国后,周作人先后在浙江的高中、北大教书,还在北大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系主任。

期间,他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比如新文化运动,支持进步学生。

日本侵华后,他没有随北大南下而是留在北平,两年后的元旦他被学生枪击,据说是因为不满他亲日。

之后周作人就开始在汪伪政府任职。

抗日战争结束后,周作人曾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在众人的求情下改判十年有期徒刑,最后在1949年李宗仁接任总统时被释放。

原来他想要去台湾,之后在北京定居,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新中国后,周作人曾经上书给毛泽东,要求不被当做汉奸对待。

后来,周作人担任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制外特约译者,稿费有涨有跌。

文革时,失去稿费,还被抄家毒打,曾经写信想要吞安眠药自杀。

最后,周作人于1967年突然病逝,享年82岁。

周作人简介就是这样。

周作人和鲁迅周作人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个人,鲁迅也是,而提到周作人又必须提到鲁迅,鲁迅简直就是他一生的最重要关键词之一。

那么周作人和鲁迅是什么关系?周作人是鲁迅的二弟。

周作人,原名周櫆寿,而鲁迅是个笔名,他原名周樟寿,不过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就是周树人。

他们是兄弟,鲁迅为长兄,周作人是二弟,年长三岁多。

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作品孤儿记(文言小说) 1906年6月,小说林社。

自己的天地(散文集) 1923年9月,北京晨报社。

泽泻集(散文集) 1925年月12月,北京,北新书局。

谈龙集(文艺杂论集) 1927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

谈虎集(上下集)(杂文集) 1928年月1月,上海,北新书局。

永日集(散文集) 1929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

过去的生命(诗集) 1929年11月,上海,北新书局。

看云集(散文集) 1932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

知堂文集(散文集) 1933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

周作人书信(书信集) 1933年7月,上海,青光书店。

苦雨斋序跋文(序跋集) 1934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

夜读抄(散文集) 1934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苦茶随笔(散文集) 1935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苦竹杂记(散文集) 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风雨谈(散文集) 193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瓜豆集(散文集) 1937年3月,上海,宇宙风社。

秉烛谈(散文集) 1940年2月,上海,北新书局。

药堂语录(散文集) 1941年5月,天津庸报社。

药味集(散文集) 1942年3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药堂杂文(散文集) 1944年1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书房一角(散文集) 1944年5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秉烛后谈(散文集) 1944年9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苦口甘口(散文集) 1944年11月,上海,太平书局。

立春以前(散文集) 1945年8月,上海,太平书局。

鲁迅的故事 1953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1954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的青年时代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过去的工作(散文集) 1959年,香港,新地出版社。

知堂乙酉文编(散文集) 1961年,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

儿童杂事诗(诗集) 1973年,香港,崇文书店知堂回想录(散文集) 1972年,香港,三育图书公司。

[翻译书目]玉虫缘(小说)美国爱伦坡著,1905年,翔鸾出版社。

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

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

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01年,周作人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馆轮机班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致力于中西文学研究。

1911年回国后,任浙江省视学。

1917年任北大附设国史馆纂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

1930年先后辞去各校兼职,专任北大研究教授。

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馆员、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公然投敌附逆,任伪华北教员总署督办、南京汪伪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

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1949年保释出狱。

1967年在北京病逝。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提倡“美文”,关注女性和儿童、民俗和性心理问题,发表大量散文作品,影响深远。

其主要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知堂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知堂回想录》等。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周氏兄弟的散文成就是被相提并论的。

知堂的文章,独具面目,名重当时。

虽然在抗战时期任过伪职,有政治污点,但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尤其是在散文领域,更有突出的成就。

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

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口学”之嫌,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

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

童年经验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

童年经验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

童年经验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殷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情感基调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心理学、民俗学、区域地理学入手,凸显稚气、山岳气、土气、鬼气四个意象,追溯童年经验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鲁迅文学创作形成的深层心理奥秘,有助于把握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童年经验;鲁迅;文学创作作者简介:殷红(1992.1-),女,汉族,籍贯:四川广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36-02“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

”【1】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情感基调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鲁迅的童年既是他的生命的起始,又是他创作的源泉。

家庭环境、地理环境、文化风俗作为鲁迅童年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以符号的形式内化为潜意识,对鲁迅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审美情感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一、稚气(家庭) 家庭环境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主要场域。

鲁迅童年体验以家庭变故为分水岭,早年的丰富性体验和变故后的缺失性体验形成巨大反差,对鲁迅的心灵产生持续震颤。

祖父周介孚允许鲁迅自由读书,因此鲁迅从小便广泛涉猎民间知识。

《山海经》给鲁迅勾勒出奇幻多彩的艺术世界,《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拓宽了鲁迅的视野。

“对于他后来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似乎铺平了他以后长期对于杂学以及爱好并提升小传统通俗潮流的兴趣”【2】。

百草园更是鲁迅童年欢乐之地,在百草园里,鲁迅发现了自然的优美崇高,建立起独特的审美体验,收获无限的自由与欢乐。

在安桥头外婆家和皇甫庄大舅父家美好的乡村生活体验,鲁迅投射在《故乡》、《社戏》等作品里,呈现出人性的质朴善良。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1885.1.16—1967.5.6)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之二弟。

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共同翻译《域外小说集》一、二集。

1911年返回绍兴,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第五中学英语教员。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文科教瘦兼国史编译处?辑员。

新文学运动发韧时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新文学运动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

1920年参加新潮社,被推选为该社主任编辑,并负责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并起草宣言。

五西前后除继续翻译介绍外国作品外,还发表大量白话诗文?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

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问世。

1924年11月发起组织语丝社,并成为《语丝》的实际主编。

后来的创作逐渐转为恰谈、闲寄韵味的随笔小品,曾提出“复兴千年的旧文明”的口号。

这时期作品结为《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孤儿记(文言小说)1906,小说林社异域文谈(评论集)1915,墨润堂书坊欧洲文学史(理论)1918,商务自己的园地(散文集)1923,北京尘报社雨天的书(散文集)1925,北新泽泻集(散文集)1927,北新谈龙集(散文集)1927,开明谈虎集(散文集)1928,北新永日集(散文集)1929,北新过去的生命(诗集)1929,北新艺术与生活(译论集)1931,群益儿童文学小论(评论集)1932,上海儿童书局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理论)1932,北京人文书店看云集(散文集)1932,开明知堂文集(自选散文集)1933,天马周作人书信(书信集)1933,上海青光书局苦雨斋序跋文(序跋集)1934,天马夜读抄(散文集)1934,北新哭茶随笔(散文集)1935,北新苦竹杂记(散文集)1936,良龙风雨谈(撒文集)1936,北新瓜斗集(散文集)1937,上海宇宙风社秉烛谈(散文集)1940,北新药堂语录(散文集)1941,天津庸报社日本之在认识1941,国际文化振兴会药味集(散文集)1942,北京新民印书馆药堂杂文(散文集)1944,北京新民印书馆书房一角(散文集)1944,北京新民印书馆秉烛后谈(散文集(散文集)1944,北京新民印书馆苦口甘口(散文集)1944,上海太平书局立春以前(散文集)1945,上海太平书局鲁迅的故家(研究资料)1953,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研究资料)1954,上海出版公司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1957,中青过去的工作(散文集)1959,澳门大地出版社知堂乙酉文编(散文集)1961,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书信集)1972,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周曹通信集(共2辑)1973,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儿童杂事诗1973,香港崇文书店知堂回想录(回忆录)1973,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知堂杂诗抄(诗集)1987,岳?苦茶庵笑话选编,1937,北新明清笑话四种校订,1959,人文[翻译书目]侠女奴(民间故事)阿拉伯,1905,女子世界社玉虫缘(小说)美国爱伦坡著,1905,翔鸾社红星佚史(小说)英国哈葛德·安特路郎著,与鲁迅合译,1907,商务匈奴七十录(小说)匈牙利育河摩耳著,1908,商务域外小说集(1、2集)与鲁迅?译,1909,东经神田印刷所炭画(小说)波兰显克微支筑,1914,北京文明书局点滴(短篇小说集,此书后改名《空·打鼓》)俄国、波兰等,1920,北京大学出版部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周建人合译,1922,商务陀螺(诗歌小品集)希腊等国,1925,新潮社狂言十番日本,1926,北新冥土旅行(散文集)希腊、法国等,1927,北新黄蔷薇(小说)匈牙利育珂摩耳著,1927,商务两条血痕(短篇小说集)日本石川啄木著,1927,开明玛加尔的梦(小说)俄国科罗连科著,1929,北新儿童剧(剧本集)日本、美国,便宜,1932,上海儿童书局希腊拟曲希腊海罗达斯·谛阿克列多思著,1934,商务希腊的神与英雄(神话集)英国劳斯著,1950,文生希腊女诗人萨波(传记)英国丰格尔著,1951,上海出版公司俄罗斯民间故事英国培因编译,1952,香港大公书局乌克兰民间故事英国培因编译,1953,香港大公书局阿里斯托芬喜剧集希腊,与罗念合译,1954,人文伊索语言希腊,1955,人文日本狂言选1955,人文欧里敝德斯悲剧集(1—3集)希腊,与罗念生同译,1957—1958,人文浮世澡堂(小说)日本式亭三马著,1958,人文希腊神话故事英国劳斯著,1958,天津人民石川啄木诗歌集日本,与卞立强合译,1962,人文古事记(历史小说)日本安万侣著,1963,人文平家物语(历史演义小说)日本,与申非合译,1984,人文[研究资料书目]周作人(陶明志编,1934,北新周作人先生纪事(方纪生编)1944,日本光风馆周作人(美国恩斯特·沃尔夫)1971,纽约Twayne书局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本山英雄)1978,日本筑摩书房周作人年谱(张菊香、张铁荣编)1985,南开大学出版社周作人研究资料(上下册,张菊香、张铁荣编)1986,天津人民周作人概观(舒芜)1986,湖南人民鲁迅周作人比较论(李影彬)1987,南开大学出版社。

周作人美文

周作人美文

周作人美文周作人(1898年-1974年),原名周扬,字作人,号古堂,湖南汝城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革命活动家和教育家。

周作人一生以独创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周作人的美文作品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教育、社会等方面,风格独具一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美文作品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真理、美好未来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文字深入人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周作人的美文,带您领略他的独特魅力。

一篇关于教育的美文:《小时候我是怎样练成的》是周作人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自己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写出了一个懵懂少年通过自己刻苦努力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人的故事。

他通过对学习方法、读书态度、思考习惯的描写和论述,告诉读者如何正确地学习和探索人生的真谛。

一篇关于人生的美文:《人生的道路是峭壁还是坦途?》让人深思。

周作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曲折,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剖析和总结,再次强调了人生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他的文字真实而饱含哲理,给人以启迪,让人认识到人生的尊贵和价值。

一篇关于家庭的美文:《一个家庭的和谐》是周作人对家庭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以自己的家庭为例,展示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该如何建设和维护。

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描绘,他告诉读者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石,家庭的和谐关系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幸福都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周作人的美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文字的真挚和智慧。

他的文字给人以启迪,使人更加理解和关注生活的真谛。

他的美文充满了对人性、人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周作人的文学世界,通过阅读和思考他的作品,感受他的智慧和激励,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同时,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周作人的精神和理念,将他的美文意蕴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智慧和人生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独具风格的文学大家,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有的甚至就为童年的经历所决定。

冰心,这位向读者心田播洒甘露的爱的使者,她的包容人类的爱的哲学的最初源头,无疑来自那哺育她健康成长的充满脉脉温情的家庭,来自那伴随她度过童年时代的浩瀚无际的大海;丁玲,这位以执拗乖僻的莎菲形象震惊大革命失败后的寂寞文坛,以后不断以创作或人生经历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的个性解放的顽强斗士,她的义无反顾的叛逆精神,她对个性自由“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般的执着追求,则与她的童年时家庭败落后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与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和潜默化直接相关;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萧红的情况也莫不如此。

(《从周树人到鲁迅》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K825.6)当然还有鲁迅,他的刚正,他的睿智,他的深刻,他的犀利,乃至他的孤独,多疑,他的峻急,都与他的童年息息相关,与他家庭的败落息息相关。

那么,与他拥有相同的客观童年的周作人又有怎样的感受与经历呢,这又对周作人后来的创作有着什样的影
响呢?
童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太重要了,正如孙犁所说: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东西,正像母亲的语言对婴儿的影响。

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

它的营养,像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地在作家的血液里周流,摸也抹不掉。

(《孙犁文论集·鲁迅的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所以,要了解周作人这位作家,不能不走进他的故乡他的家庭,他的充满温馨与苦难的童年。

周作人,生于绍兴古城一个名门望族。

这是个古老的家族,相传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之后。


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曾鼎盛一时,拥有良田万亩,当铺十余所,为绍兴古城的巨富。

但随着人丁繁衍,财产分离,加之族人多效奢侈,家族遂日渐中落。

到周作人降生时,他家所属的兴房一支还有水田四五
十亩,尚可称作小康之家。

周作人的曾祖父周苓去世较早,生前除了好种兰花外,没有什么作为。

他的
祖父周福清则从小励志好学,因家中无力延请塾师,就同族所设的书塾中去旁听。

刻苦努力,有秀才到
举人,进而进士,最终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外放到江西金溪县任知县。

周作人的父亲周伯宜,20岁中秀才。

母亲鲁瑞亦出身名门,其父鲁希是个举人,做过户部主事。

周家就是这样一个有名的书
香门第宦官之家。

但周作人家的生活主要靠他们在天下田产的收租和其他一些收入来维持,祖父的官奉
实际上还不够他个人的用度。

周作人就被放置在一个没落又充满书香气息的官宦家庭里。

较好的家庭条件为他提供了收到较好
的教育的可能性,于乡村经济的血脉关系又使周作人能经常地走出家门在自然的社会形态里潜移默化
地了解社会和人生。

世纪末的没落和伤感气息构成了他敏感善思的精神土壤。

(《苦境故事周作人传》雷启
立上海文艺出版社P2)
周作人小的时候,非常乖,又因为经常生病,大人对他照看的十分小心,不让他随便乱跑。

即使偶
尔出去玩,他也总是跟在大阿哥鲁迅的后面,很少自己瞎逛瞎闹。

他喜欢在别人玩闹的时候,静静地站
在一边,歪着个大脑袋看着想着,有时候,甚至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

久而久之,与同龄孩子相比较起来,周作人显得相对的胆小、懦弱、温驯而且懂事。

周作人的童年趣事实在没有什么可记录的。

他自己
在回忆录里技术早年生活的时,也多讲一些读书的事,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是为了读书。

周作人的童年生
活里似乎还缺乏一份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烂漫。

同于鲁迅相比,兄弟俩更见出不少差异。

鲁迅小的时候,无论是跟着祖母猜谜语还是听常妈妈讲故事,还是描肖像,才桑葚,不麻雀,偷蚕豆,看社戏,甚至带
头闹别人的私塾,都透着一个英气勃发的少年的顽皮和可爱之处。

比起来,周作人的童年几乎是乏味极了:那些顽皮的勾当,他要么根本就不参加,即使参加了,也只有跟班的份儿。

另外,鲁迅的长子意识,他对于周作人尽他大阿哥保护和榜样的责任和义务。

周作人也乐于跟在呵护着她的兄长后面,以一种崇
拜和羡慕的眼光看着大阿哥的一举一动。

也许不能不说这样的一种东西造成了周作人独特的性格,以至
于多年后,周作人温和甚至于软弱,以致其作品的风格平和冲淡。

如其日后创作的散文中一些青涩往事
的回忆的《初恋》《娱园》《怀旧》等作品。

普淡的文字,简单的风格,却处处体现出真情的存在。

童年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此后性格发展的基础。

在周作人的童年还有另一件事:由于其祖父科场行贿案而造成的家庭败落是周作人的童年的一大转折点。

祖父科场案发,被迫入狱,后来
父亲因惊吓起病,拖了两年后溘然长逝,一个原本还算殷实的大家庭从此便急剧地衰落一蹶不振。

这个时候的周作人只有九岁,这个时候便开始了避难生活,对于这段鲁迅记忆中极其深刻痛苦的回忆,周作人确认为:“我们在皇甫园的避难生活是颇为愉快的,但只是我个人感觉,因为我在那个时候还是有点麻木的。

”这场巨大的变故中,周作人感念深刻的是他替代伯生叔去和潘姨太太一起陪侍在杭州狱中祖父的那段生活。

那段日子给他留下了极为惨淡的印象。

十三四岁的孩子突然离开玩伴和慈母,离开一直呵护他的兄长独自一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他那种感受给当时强烈的。

狭长的院子,呆板而冷清的楼房,无聊的主妇,不仅不能玩,还不能到外面走动。

那种孤寂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苦役。

这个时候周作人还常常吃不饱,所以经常会从挂着的饭篮里偷大块的冷饭送进嘴里,即使被主妇发现,也不肯罢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