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公司舞弊案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ppt课件

蓝田事件始末
1、1996年51月9,96在~上2交00所0年上市,蓝田在财公务司2数数、项1据9上99上市年虚一10增月直资,保产证违持监规会行处为罚,责 由1着9于9神6农年奇业公的投司增资用长回发速报股度周募。期集总长资,金产高投规任额入模人负子从瞿债兆公上玉增司市罚大洪前款财1湖的0万务元
成蓝本2.田,66水蓝亿产然田元品真曾发正开向展解发证到开有监蓝20限田会00公财提年务司出末面。过的纱但三,28由剪次.3于短配8蓝亿农股田元业融资,不资金增可链。长能的前并 3在、《导此金火后两份融索快收蓝内不次账了最以:田参速入是配面21高后资0》0增增证0金股资达,倍1发监年长长链表成产到每,1会开16,3功猛0月股历10,始0.瞿0,字断而,增收年1%刘短5兆,裂是减,益年元姝文玉税一轻业威,也报。个要利了绩达的即文想增公猛到业使弱实长的司涨了绩遭现6学虚的。不都遇0上0者假财14可在了%、财等9市,务9思每12务19009时就0信名压年议股928承必息 公年力5的0年,司1月.诺须月,6特0瞿管蓝10.的走兆理2蓝元大8日田14玉人田,以洪元年及员再因股上灾,其被涉继拘,嫌任传提者。供保田
案件背景
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 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 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4.32亿元。
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 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
2001年10月9日起,刘姝威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 结果是: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净营运资金已 经下降到负1.27亿元。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在刘姝威看来却是:蓝 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金融案例分析_蓝田股份失败案例分析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6月下 午1时9分21.6.1313:09June 13, 2021
•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年6月13日星期 日1时9分0秒13:09:0013 June 202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2021年5月26 日星期三
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例)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 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
财务分析蓝田股份—动态分析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ppt30张)

蓝田经营范围: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 合性经营企业
餐饮以农副水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制药及卫 生保健用品制造; 住宿;
房屋开发;
商业及烟草专卖; 产品及相关技术、设备、材料的进出口业务等
背景资料
• 上市前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 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 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 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 上市后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 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 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而且这些都是 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 业! • 蓝田股份似乎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牌绩优股”。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 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 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 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 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 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 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 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 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造假分析––
11.关联方关系混乱
• 据蓝田股份2000年会计报表附注“(八)关联方关系及交易 ”,蓝田股份的母公司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注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湾镇。蓝田股份合并会计报 表的子公司有两家:沈阳蓝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注册 地址是沈阳市)和湖北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注 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弯镇)。2000年沈阳蓝田房屋开发 有限公司亏损。2000年蓝田股份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湖北 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3
公司简介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 9696万股的总股本。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全称 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其中,第一大股东 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 ,第二大股 东为农业部,占18.86%,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
7
神话破灭——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
Hale Waihona Puke •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 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 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 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 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她呼吁“应 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 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此 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成蓝2本.田6,6然水亿蓝真产元正田品解发曾开开展向蓝发到田证有财2监0务限0会面0公年纱提司,末出剪。的过短但2蓝三8由田.次3资于8配金亿农链股元业的融,并不资增可。长能前了 3在、《导此金火后两份融索快收蓝1最以内不次账:0田参速入是倍高后2配面资》0证增增,达,0金股资发1监年长长链历到每表会成产1开6,31,年1股0功猛月始0.0而瞿年1收0字,断,增是5%短刘兆裂报元益一减,,文姝玉个的。也轻业,威税文要业即达了绩利弱想绩使到的公猛增实学都 遭 了司涨长者现在遇不虚的。6上假每了可04财10、等财9市股思1%务921务9090时议09,0信压名年.82承息的6年就年公力50,1司月诺特元0必月,瞿.管蓝的1大以8须兆蓝理21日田4玉洪上元走人田年,及员再灾,,股因其被涉继拘嫌任传提者。供保田
蓝田舞弊案--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

蓝天舞弊案---三角理论分析10级审计5班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比同行养殖高出几十倍的奇迹的破绽。
刘姝威看到,2000年蓝田的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这意味着它在一年中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蓝田股份已经是一个空壳,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也没有收入来源。
它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
这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
”刘姝威得出结论:“银行的20亿元贷款,蓝田一分钱也还不了。
”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
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为何可以发生如此重大的舞弊案件,本文将根据艾伯伦奇特提出的三角理论做简要分析,即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
一、压力要素蓝天股份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农产品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巨大的财务资金压力面前,蓝田公司选择了财务舞弊造假。
(1)农业生产规律的压力: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2)公司发展计划压力:上市后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毕业论文-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综述

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作者指导教师摘要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案例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方法与特征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技巧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目录引言 ................................................ ................................................... ................ 1 一、蓝田股份案例简介 ................................................ .................................. 1 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话” .............................................. ............................. 1 二蓝田之谜 ................................................ ................................................... ......... 1 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 2 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弊 .......................................................................... 2 一财务舞弊的特征 ................................................ (2)1、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 .. (2)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弊 ................................................ ...................................... 3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 (3)1、伪造编造原始凭证 ................................................ .. (3)2、关联交易舞弊 ................................................ ................................................... ....... 3 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3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4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 4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 .............................................. 4 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 ................................................ ...................................... 4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德 ................................................ ................................... 4 结论 ................................................ ................................................... ................ 4 致谢 ................................................ ................................................... ................ 5 参考文献 ................................................ ................................................... ........ 5 附录 ................................................................................................... ................ 6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会计核算中不按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它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4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 仅 857 万元。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 湾镇,占公司产品 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
应 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
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 须绕道 70 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 钱货两清 " 方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
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 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 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 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 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 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 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 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 其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
【 背 景 的 延 续 】
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3、4
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 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 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 室才能做得到。那为什么蓝田公司鱼塘里的神话可以 维持这么多年?
【审计师失败的原因】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但对经济业务活 动和款及信息处理过程缺乏了解。
审计人员对执业守则的忽视。
审计人员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 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
【事件影响】
对于一个县级市或某个地域而言,有一个大型的企业对其经济 社会发展影响甚大。蓝田的倒闭对洪湖的经济确实造成了致命 的打击,国有银行的钱收不回来,股票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当地农民的生活也倒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公司舞弊案
组员:
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
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今后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经过四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
二、上市情况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
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
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
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
据农行总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
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
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
1997年配股时融的1.1亿元,因为盘子不大。
据规定,公司配股总数不得超过其股本总数的30%。
要想多配股只有将总股本做大。
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
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
三、公司造假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
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
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
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
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
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10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
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 亿元,增长了10倍。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 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而且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
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
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
四、蓝田神话破灭
2001年10月8日,蓝田发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
这引起了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的注意。
刘姝威曾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时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1年10月9日起, 刘姝威逐步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 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 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负1.27亿元。
在刘姝威看来, 这几个简单的数字说明的是蓝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且有亿元的短期债务也无法偿还。
这令刘姝威震惊,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它仅是一个空壳而已。
10月23日, 刘姝威毫不犹豫地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报告传真给了《金融内参》编辑部,两天之后顺利刊发。
《金融内参》是中国人民银行下属《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 刊物属于机密级。
这份报告也摆上了国内各大银行最高层的桌面。
从这一天起,蓝田神话破灭的序幕正式拉开。
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
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
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
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
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五、处罚决定
(1)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
行贿罪被提起公诉。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2)2002年1月12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董事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王意玲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
(3)ST生态终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