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事件经过及启示

合集下载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分析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作假 具体做法】
虚构 收入与利润
虚增
虚造
固定资产 存货价值
利用“资 本
运营”圈 钱
【虚构 收入与利润】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 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 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 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 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 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 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 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 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 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 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利用“资本 运营”圈钱】
蓝田公司上述造假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 营造一个公司盈利丰厚,运营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而吸引 广大投资者踊跃购买其股票,聚集资本,达到为少数人牟 利的目的。因为在这些少数人眼中,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的 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壳”去资本市场大把圈钱,而不 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
【疑点重重】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 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 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 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 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 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 年6 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 年元月21 日、 22 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600709 )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

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市场质疑之二: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 20 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

然而,鱼网围着的 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

市场质疑之三: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

蓝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

主要疑点有:1、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 万元。

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

2、鱼塘里的业绩神话。

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

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 30 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殷越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

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

蓝田神话破灭的启示

蓝田神话破灭的启示
其 实 , 田股 份 当 时 蓝
是 由 退 伍 军 人 、 沈 阳行 前 政 学 院 副 院 长 瞿 兆 玉 创 办 的 三 家 企 业 拼 凑 而 成 的 , 司 “ 田 ” 个 名 称 公 蓝 这
是 瞿 兆 玉 的小 名 , 司 上 公
蓝 田 神 话 破 灭 昀 启 示
◎ 刘 忠岭
往事 ・
19 9 6年 6月 , 田股 份 在 上 海 证 着 不 用 饲 料 )产 量 高 味 道 好 , 只 青 蓝 , 一
在 刘姝威看来 ,这几个简单 的数
券 交 易所 上 市 。 蓝 田股 份 是 家 来 头 不 小 的 公 司 , 农 业 部 还 直 接 持 有 该 上 市 公 司 1 5 88 %的 股 权 。直 至 1 9 9 9年 4月 , 农
11 5元 /股 。 即使 在 1 9 9 8年 遭 遇 了
了中央财经大 学研究所研 究员刘姝威
特 大 洪 灾 后 ,其 每 股 盈 利 也 达 到 了 的 注意 。 刘 姝 威 曾 师 从 著 名 经济 学 家 陈岱 08 1元 。 从 1 9 9 6年 开 始 , 田股 份 的 蓝 厉 时 应 利润连年 翻番 , 19 从 9 6年 的 5 2 9 7万 孙 、 以 宁 , 任 中央 财 经 大 学 研 究 所 将《 立即停止对蓝 田股份 发放贷款》 的 6 0字报告传真给 了《 0 金融 内参》 编 元到 19 9 9年 的 5 1亿 元 ,0 0 年 才 研 究 员 。 20 回 落 到 43亿 元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 仅 是 农 业 部 首 家 推 荐 上 市 的 企 业 , 元 。瞿 兆 玉 得 出的 结 论 是 :一 只 鸭 子 也 无 法 偿 还 。 令 刘 姝 威 震 惊 。 田 已 “ 这 蓝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600字粉碎蓝田神话一个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这样感慨: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

可中央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也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

2001年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

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

”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通知,“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刘是被告。

与此同时,《金融内参》不得不发表声明:刘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界,面对刘的求助,一些与其相交甚笃的朋友变得躲躲闪闪。

刘姝威家也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

直至2002年1月10日,4封匿名恐吓电子邮件的出现,使刘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

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

”刘姝威坚信,自己的推理和结论没错。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

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

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

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

刘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

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

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刘姝威发现的是: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蓝田神话案例

蓝田神话案例
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蓝田在历史上就是 一个不干净的公司。
蓝田神话案例
分析二:“蓝田神话”迷雾重重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 上亿元的利润。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 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 达5亿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国 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 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 表示,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 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看 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232 247,824
蓝田神话案例
资产减值准备案例
A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
–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
• 关联公司
欠款单 位名称
香港XX 自行车 有限公 司
DB (HK) Co.Ltd
XX国际 有限公司
合计
本年 增加 19,298
➢那么对于银行来讲,那就更危险了。
蓝田神话案例
文章的发表引起银行领导的高度重视, 所有银行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使得蓝 田没有了血液,陷入瘫痪。
蓝田事件终于浮出水面。击碎了蓝田神 话。
刘姝威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
蓝田神话案例
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
瞿兆玉吼道:你把蓝田搞死了
2001年12月13日,刘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 市人民法院的传票,案由是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蓝田神话案例
启示 财务分析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作用
蓝田神话案例
蓝田造假资料:
1996年,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 伪造材料,对沈阳土地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 公司土地按评估结果计入公司资产,虚增公 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了公司及下属企 业3个银行帐户对帐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 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会计报告中银行存 款余额的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案的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一个重大事件。

蓝田公司简介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

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1996年6月18日,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事件经过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

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

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

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

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

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

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

水产品要实现规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当蓝田股份无法满足报表上的业绩增长时,除了母公司为子公司输血外,剩下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增。

如果蓝田股份的配股能够如愿进行,蓝田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

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

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配股资格的丧失,使蓝田的财务链条绷紧了。

2001年12月,一个叫刘姝威的女人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它的标题是《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此文发表后,“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找到刘姝威并要求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因刘姝威拒绝道歉,“蓝田股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将刘姝威告上了法庭。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

一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

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

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

2011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

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

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

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

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行贿罪被提起公诉。

据报道,2008年10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造假者最终制造的是牢狱之灾,蓝田的谎言被彻底戳破。

蓝田事件启示
1.会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操守;审计工作需严谨工作需严谨,保持独立性。

在蓝田公司中会计人员或者屈从上级压力,或者直接参与造假,根本忘记了作为一名会计人应有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此外,在该公司为达到造假的目的根本就没建立应有的财会人员管理与奖惩、准入和退出实施机制。

2.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

在蓝田公司上市报表中,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不能得到证实的会计数据。

如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存货价值。

以此为反例,应当更加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建立相应制度、责任人和定期披露,细化每一数据来源,做到数据可溯源
3.资本市场不是“圈钱”市场。

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

他们所想的就是通过虚假报告制造一个虚假的繁荣局面,从而大肆圈钱,为自己牟利,一夜暴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