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一、人体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1、无氧代谢时的能量供应特点无氧练习分类以无氧供能占优势的练习,根据练习中无氧供能占的比例,又分为三类:1.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90—100%,其中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可达48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仅几秒钟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不到极限水平,包括100m跑、短距离赛场自行车赛,50m游泳和50m潜泳等。
2、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75—85%,其中一部分靠磷酸原系统,大部分靠乳酸能系统供应,能量输出功率为200—400kJ./min。
最长运动时间为20—30s。
另外,完成这类练习时,氧运输系统活动明显加强,练习到达终点时,心率可达最高值的80一90%,肺通气量可达最高值的50—60%,吸氧量可达V02max,:70—80%,乳酸浓度可升高到15mmol/L。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200—400m跑,lOOm游泳和500m速滑等。
3、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无氧有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60一70%,主要靠乳酸能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为16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1—2min。
运动后血乳酸高达20—25mm0l/L。
该练习到达终点时,氧运输系统功能可以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800m跑,200m游泳,1000m和1500m速滑和lkm赛场自行车赛。
肌肉细胞首先在大约3秒钟内耗尽细胞周围浮游的ATP。
然后磷酸肌酸系统参与进来,供能8-10秒钟。
这是百米短跑选手或举重者所用的主要能量系统,这两种运动者需要迅速加速,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很短。
如果运动持续更长时间,糖原-乳酸系统就参与进来。
短距离运动比如200米或400米以及100米游泳就是如此。
2、肌细胞中肌酸和CP的工作特点:磷酸肌酸在运动中的应用磷酸肌酸在运动中首先是作为能量供应的重要环节 ,其一是因为其分子中有一高能磷酸键也就是磷酸肌酸可作为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在必要时此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
运动的能量代谢

2、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β-氧化 脂肪组织 脂肪 肌肉 甘油 + 磷酸甘油脂 糖异生 肝 脂 肪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ATP
血液
小 肠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磷酸化脱氢化
有氧氧化
葡萄糖
乙酰辅酶A
氧化
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参与供能的氨基酸只有6种)。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四区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能量专门化原则
1.首先明白某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 2.训练中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供能系统。 3.要注意选择与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相一致的 运动练习手段。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 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 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 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 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 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 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 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剧烈运动结束后, 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 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 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 的因素分析
乳酸的清除
有 氧 氧 化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③小肠内消化 方式:机械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小肠蠕动)和 化学消化 消化液:胰液(由胰腺分泌,显碱性)、胆汁液(由肝脏 分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是胆盐,能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小肠液(显弱碱性,可降低渗透 压,促进吸收的进行)、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 酸)和麦芽糖酶等等, 时间:3~8小时 ④大肠内消化 方式: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只有机械性运动(分节运动 和蠕动) 消化液:大肠液(主要是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粘膜 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作用:12~24小时
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定义:——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 燃烧物质:ATP和CP 最大输出功率:56J/Kg· s 持续时间:7.5秒左右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是、不需 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代谢中间产物。 意义: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定义: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主要讲解内容: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 质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1、一切生命活动来源都来自于ATP
2、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持续时间:理论上讲是无阻的! 特点:供能总量最大,持续时间很长,功率输出很低, 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意义: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长跑,越野赛等!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谢学习教案

1 2 3
合理营养补充
通过饮食和营养补剂调整能源物质摄入,增加体 内能源物质储备,提高运动耐力和爆发力。
有针对性训练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提高运动员相应能量代谢途径的供能能力和效率 。
科学恢复手段
运动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促进能源物质 恢复和消除疲劳,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 的竞技状态。
运动项目举例
100米冲刺、举重、跳高、跳远 等。
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
能量来源
主要依赖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进行供能, 持续提供稳定的能量。
代谢特点
有氧代谢为主,乳酸堆积适中,运动后恢复相对 较慢。
运动项目举例
400米跑、游泳、自行车、长跑等。
不同项目间差异比较
供能系统差异
01
不同运动项目对三大供能系统的依赖程度不同,导致能量代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常用实验技术介绍
气体代谢分析技术
通过收集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了解能量代谢过程中氧 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通过采集和分析血液样本,了解运动过程中血糖、血脂、血乳酸等 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肌肉活检技术
通过取肌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了 解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 谢学习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途径 • 不同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 • 能量代谢与运动表现关系 • 营养补充与能量代谢调控 •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一、人体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1、无氧代谢时的能量供应特点无氧练习分类以无氧供能占优势的练习,根据练习中无氧供能占的比例,又分为三类:1.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90—100%,其中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可达48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仅几秒钟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不到极限水平,包括100m跑、短距离赛场自行车赛,50m游泳和50m潜泳等。
2、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75—85%,其中一部分靠磷酸原系统,大部分靠乳酸能系统供应,能量输出功率为200—400kJ./min。
最长运动时间为20—30s。
另外,完成这类练习时,氧运输系统活动明显加强,练习到达终点时,心率可达最高值的80一90%,肺通气量可达最高值的50—60%,吸氧量可达V02max,:70—80%,乳酸浓度可升高到15mmol/L。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200—400m跑,lOOm游泳和500m速滑等。
3、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无氧有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60一70%,主要靠乳酸能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为16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1—2min。
运动后血乳酸高达20—25mm0l/L。
该练习到达终点时,氧运输系统功能可以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800m跑,200m游泳,1000m和1500m速滑和lkm赛场自行车赛。
肌肉细胞首先在大约3秒钟内耗尽细胞周围浮游的ATP。
然后磷酸肌酸系统参与进来,供能8-10秒钟。
这是百米短跑选手或举重者所用的主要能量系统,这两种运动者需要迅速加速,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很短。
如果运动持续更长时间,糖原-乳酸系统就参与进来。
短距离运动比如200米或400米以及100米游泳就是如此。
2、肌细胞中肌酸和CP的工作特点:磷酸肌酸在运动中的应用磷酸肌酸在运动中首先是作为能量供应的重要环节 ,其一是因为其分子中有一高能磷酸键也就是磷酸肌酸可作为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在必要时此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
人体运动能量代谢的研究

人体运动能量代谢的研究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健康,运动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体的能量代谢就是运动的基础,了解它的运作原理,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运动,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本文将对人体运动能量代谢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人体能量代谢的类型人体能量代谢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静息代谢、消化代谢和运动代谢。
静息代谢是指人安静状态下身体维持生命需要消耗的能量。
它占人体总能量代谢的大部分,约占60-70%。
体重、年龄、性别和个人基础代谢率等因素都会影响静息代谢率,同时也是衡量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
消化代谢指的是人体消化食物所需要的能量。
消化代谢与食物种类、食欲、肠胃功能等因素有关。
人在运动前应注意饮食,合理搭配食物,保证充足的能量储备。
运动代谢是指人体进行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运动代谢的程度。
对于想要达到健身目的的人,科学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非常重要。
二、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安静状态下人体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消耗。
它受体重、年龄、性别、肌肉量、体脂率等因素的影响。
身体的基础代谢率越高,意味着我们在静止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容易保持身材,同时也更适合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二)饮食物质饮食物质对能量代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食物会被人体吸收所需的能量量也有所不同。
例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吸收所需能量比蛋白质更少,所以通常情况下蛋白质的饱腹感更强。
饮食调节合理、科学,能够更好地支持身体的能量需求。
(三)运动强度和方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方式对能量代谢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常见的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能够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和血氧水平,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和肺部通气功能,消耗的能量也比较均衡。
无氧运动,如举重、短跑等,能够快速提高人体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对于消耗能量有着显著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无氧运动对肌肉和身体的负担也比较大。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光能,生物体需要其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装置,将太阳能转换成自身课被利用的化学能。
3.所有细胞均具备能量转换的能力。
4.ATP由含氮碱基与戊糖构成的腺苷再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形成。
5.人体食物中糖类的消化产物多以单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
6.1g糖在体内完全烧化可释放约4kcal的热量,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因此提供能量是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7.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8.能量摄入=能量释放(食物)+能量释放(做工)±能量储存(脂肪)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记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
2. 2.ATP在ATP酶催化下迅速水解位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
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武力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3.不同组织细胞兴奋性是不一样的,其中神经、肌肉和腺细胞称之为可兴奋细胞。
4.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一定的刺激强度、维持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新分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或阈值。
5.强度小鱼阈值的刺激位阈下刺激。
6.阈值或阈强度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最简易指标。
7.理论上:意味着刺激的强度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8.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9.兴奋是产生可传播动作电位的过程。
10.静息时细胞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1.动作电位的图形类似迅速起落波峰,又称峰电位,其上升支为除极相,下降支为复极相。
12.膜内的电位负值减小称去极化。
13.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超极化。
14.膜除极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则称复极化。
15.电位传导机制虽然以无髓纤维为例。
16.髓踃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是跳跃的。
17.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上称为神经冲动。
18.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19.肌肉是由成束排列的肌细胞组成,肌细胞外形呈长圆柱形状,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0.骨骼肌被称为横纹肌。
21.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22.肌管系统指包括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所组成。
23.肌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T管。
24.其作用是将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传入细胞内。
25.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又称L管。
26.三联管是把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27.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的,其过程至少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耦联和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三个环节。
28.肌肉的收缩是由运动神经以冲动的形式传来刺激引起的。
29.兴奋由运动神经传递到肌肉的装置。
30.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部分。
31.胆碱酯酶,它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失活。
3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的特点:①化学传递;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⑤高敏感性。
33.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他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34.肌肉收缩实际上是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和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细肌丝中的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则起着控制作用。
35.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三类。
36.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37.收缩又有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之分。
38.用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大锻炼。
39.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被称为拉长收缩。
40.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41.运动中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42.研究表明,肌肉张力和收缩速度可能分别被两种独立的机制所控制。
43.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则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
44.通常把力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爆发力。
45.人肌肉中慢肌的百分组成为44%~58%,而快肌中以快A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快B,快C则较少见。
46.纤维的组成还受肌肉的功能特征、认的性别、年龄以及遗传等因素影响。
47.优秀的运动成绩最终是由运动员生理、生化、心理、技战术和生物力学等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48.快肌可以被低频冲动刺激改造成慢肌,而慢肌则不受高频冲动刺激影响。
49.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变化图形称为肌电图。
50.肌电图的检测主要利用肌电图仪。
51.常规的记录电极是通过针电极或表面电极进行的。
52.其优点是干扰小、定位性好、易识别,缺点是引导区域太局限,针入时有疼痛感,不适合做运动时肌点图。
53.表面肌电图是从肌肉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
54.如果让受试者做轻度的肌肉收缩,可记录到一些简单的棘波,它们是一个运动单位的部分肌纤维电活动的总和,称为运动单位电位。
55.肌肉单相波电位占15%,双相及三相波电位占80%,多相波电位较少,约占5%。
56.肌电图的应用:①、分析技术动作,评价肌肉力量及肌肉活动的协调性;②、测定肌肉疲劳;③、预测肌纤维类型。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系统是集体的主导系统。
2.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记住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络于中枢神经与周围器官之间的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内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
2.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3.神经元分为胞体以及由胞体延伸出来的树突和轴突组成。
4.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其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有圆形、星形、梭形和锥形等。
5.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6.细胞膜具有调节神经元与周围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细胞质中含有许多亚微结构,如尼氏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中心体和内涵物等;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质的中央,只有个别神经元位于细胞质的某一侧,它是遗传信息储存、复制和表达的主要场所,又是将DNA转录成RNA的部位。
7.若干功能相近的细胞体往往集合成群或连成一片,在中枢构成为核或灰质。
8.树突棘具有可塑性。
9.轴突的起始段即由轴丘到开始背髓鞘包绕的部分叫做初节,是产生动作电位的重要地点。
10.终扣和膨体都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11.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可分为:①、感觉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
12.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成位神经纤维。
13.神经纤维主要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构成神经干。
1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以下特征: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15.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调节作用外,神经末梢还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可持续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活动、生化和生理功能,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
16.神经元技能声称营养性因子,维持所支配组织的正常代谢与功能,同时也接受神经营养因子的支持。
17.神经冲动的传导:①.局部电流方式传导;②.跳跃式传导18.生理学中将相互联结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称之为突出传递,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被称为突触传递。
19.在电突触处,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间隔2~4mm。
20.电突触无突出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传递速度快。
21.电突触传递的生理意义在于:第一,由于它传递的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第二,它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化也不敏感。
22.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总是取决于许多突触同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先后施加影响的整合,这一作用称为突触的整合作用。
23.突触整合有三种方式:第一,通过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进行整合;第二,通过突触连接方式的改变,编码第二级神经元的输出信息;第三,通过改变突触的“作用系数”进行整合。
24.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25.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出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26.这类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神经调质27.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预祝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28.受体具有下列几个特征:①.饱和性;②.特异性;③.可逆性29.形态多样且胞体较小,突起多无极性,胞浆内没有尼氏小体,不与神经元形成突触。
30.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①.支持和营养作用;②.分离和绝缘作用;③.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④.营造神经元活动的微环境;⑤.辅助神经元迁移;⑥.在脑损伤修复中的作用;⑦.胶质细胞的免疫功能。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2.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
3.有些感觉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模样结构。
4.内感受器感受机体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外感受器则感受机体外界的环境变化。
5.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①.适宜刺激;②.换能作用;③.编码功能;④.适应现象。
6.眼内与产生视觉直接有关的结构是眼的折光系统和视网膜。
7.视网膜上含有对光高度敏感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8.视网膜能将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后转变成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向视觉中枢做进一步分析,最后形成视觉。
9.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收关的部位。
10.视杆细胞感受暗光刺激,视锥细胞感受亮光和颜色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