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能量代谢

合集下载

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

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
能量补充
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运动时,应补充含有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能量。
3
电解质补充
运动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流失,因此 需要补充含有适量钠、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 料。
运动后营养恢复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能量。
蛋白质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运动时营养补充与恢
04

运动前营养补充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前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饭、 面包、水果和蔬菜,以补充能量。
蛋白质补充
对于力量训练或高强度运动,适当补充蛋白质有 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
水分补充
运动前应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预防脱水。
运动中营养补充
1 2
水分补充
运动过程中应定时补充水分,以维持水分平衡。
促进睡眠
运动能够调节睡眠节律, 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THANKS.
减轻关节负担
运动能够增加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减轻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疼 痛和损伤的风险。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免疫力 Nhomakorabea运动能够刺激免疫细胞 的活性,增强免疫系统 的功能,提高身体对疾 病的抵抗力。
缓解压力
运动能够释放身体内的 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助 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 理问题,减少因压力导 致的免疫抑制。
特点
有氧能量代谢产生的能量较多,且可 持续时间较长,是长时间、中低强度 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
过程
在有氧能量代谢过程中,氧气与葡萄糖、 脂肪等燃料结合,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 生成ATP(三磷酸腺苷)供能。
无氧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在健康范围内 ,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 。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一、人体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1、无氧代谢时的能量供应特点无氧练习分类以无氧供能占优势的练习,根据练习中无氧供能占的比例,又分为三类:1.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90—100%,其中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可达48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仅几秒钟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不到极限水平,包括100m跑、短距离赛场自行车赛,50m游泳和50m潜泳等。

2、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75—85%,其中一部分靠磷酸原系统,大部分靠乳酸能系统供应,能量输出功率为200—400kJ./min。

最长运动时间为20—30s。

另外,完成这类练习时,氧运输系统活动明显加强,练习到达终点时,心率可达最高值的80一90%,肺通气量可达最高值的50—60%,吸氧量可达V02max,:70—80%,乳酸浓度可升高到15mmol/L。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200—400m跑,lOOm游泳和500m速滑等。

3、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无氧有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60一70%,主要靠乳酸能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为16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1—2min。

运动后血乳酸高达20—25mm0l/L。

该练习到达终点时,氧运输系统功能可以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800m跑,200m游泳,1000m和1500m速滑和lkm赛场自行车赛。

肌肉细胞首先在大约3秒钟内耗尽细胞周围浮游的ATP。

然后磷酸肌酸系统参与进来,供能8-10秒钟。

这是百米短跑选手或举重者所用的主要能量系统,这两种运动者需要迅速加速,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很短。

如果运动持续更长时间,糖原-乳酸系统就参与进来。

短距离运动比如200米或400米以及100米游泳就是如此。

2、肌细胞中肌酸和CP的工作特点:磷酸肌酸在运动中的应用磷酸肌酸在运动中首先是作为能量供应的重要环节 ,其一是因为其分子中有一高能磷酸键也就是磷酸肌酸可作为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在必要时此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③小肠内消化 方式:机械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小肠蠕动)和 化学消化 消化液:胰液(由胰腺分泌,显碱性)、胆汁液(由肝脏 分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是胆盐,能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小肠液(显弱碱性,可降低渗透 压,促进吸收的进行)、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 酸)和麦芽糖酶等等, 时间:3~8小时 ④大肠内消化 方式: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只有机械性运动(分节运动 和蠕动) 消化液:大肠液(主要是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粘膜 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作用:12~24小时
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定义:——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 燃烧物质:ATP和CP 最大输出功率:56J/Kg· s 持续时间:7.5秒左右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是、不需 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代谢中间产物。 意义: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定义: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主要讲解内容: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 质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1、一切生命活动来源都来自于ATP
2、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持续时间:理论上讲是无阻的! 特点:供能总量最大,持续时间很长,功率输出很低, 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意义: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长跑,越野赛等!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谢学习教案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谢学习教案

1 2 3
合理营养补充
通过饮食和营养补剂调整能源物质摄入,增加体 内能源物质储备,提高运动耐力和爆发力。
有针对性训练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提高运动员相应能量代谢途径的供能能力和效率 。
科学恢复手段
运动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促进能源物质 恢复和消除疲劳,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 的竞技状态。
运动项目举例
100米冲刺、举重、跳高、跳远 等。
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
能量来源
主要依赖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进行供能, 持续提供稳定的能量。
代谢特点
有氧代谢为主,乳酸堆积适中,运动后恢复相对 较慢。
运动项目举例
400米跑、游泳、自行车、长跑等。
不同项目间差异比较
供能系统差异
01
不同运动项目对三大供能系统的依赖程度不同,导致能量代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常用实验技术介绍
气体代谢分析技术
通过收集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了解能量代谢过程中氧 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通过采集和分析血液样本,了解运动过程中血糖、血脂、血乳酸等 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肌肉活检技术
通过取肌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了 解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 谢学习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途径 • 不同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 • 能量代谢与运动表现关系 • 营养补充与能量代谢调控 •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答案

运动生理学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ATP稳态:集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指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二、选择题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B.都产生乳酸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2、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B.ATP含量变化不大C.CP生成较多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3、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B.糖类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B.血乳酸水平C.30米冲刺跑D.无氧阈值5、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B.糖类、蛋白质、脂肪C.糖类、脂肪、蛋白质D.蛋白质、脂肪、糖类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B 。

A.CPB. 乳酸C. 水D. CO2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C 。

A.ATPB.CPC. 葡萄糖D.脂肪酸8、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C 部位形成。

A. 肾脏B.心脏C.肝脏D.骨骼肌9、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这说明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D.ATP-CP供能比例增大10、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β-氧化 脂肪组织 脂肪 肌肉 甘油 + 磷酸甘油脂 糖异生 肝 脂 肪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ATP
血液
小 肠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磷酸化脱氢化
有氧氧化
葡萄糖
乙酰辅酶A
氧化
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参与供能的氨基酸只有6种)。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四区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能量专门化原则
1.首先明白某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 2.训练中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供能系统。 3.要注意选择与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相一致的 运动练习手段。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 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 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 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 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 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 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 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剧烈运动结束后, 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 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 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 的因素分析
乳酸的清除
有 氧 氧 化
3.运动与补糖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 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 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一方 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血液转运→刺 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 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 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 高;同时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
糖 脂肪 能量+ADP+Pi+O2 蛋白质
CO2+H2O +ATP
(二)ATP再生成的途径
1、 ATP的无氧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 (1) CP + ADP ATP + C CP贮量约为ATP的3~5倍 供能特点:快速、直接 (2)糖的无氧酵解 缺氧 葡萄糖(糖原) 2ATP+乳酸 反应部位:细胞浆内



2、ATP的有氧生成(氧化磷酸化) : 糖(糖原) 有氧 脂肪 ATP+CO2+H2O 生糖氨基酸 反应部位:线粒体内
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1、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 2、转移到肌酸上──储存能 CP是体内快速可动用的“能量库” 。 3、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完成各种生理功 能 4、转变为热能──维持正常体温(50%)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
度的溶液(35%-40%),服用量40-50 克糖。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
低的糖溶液(5%-10%),有规律地间 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2)补糖种类
低聚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目前多使 用由2-10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 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 浓度为25%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葡萄 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 液体,效果较理想。
(一)ATP直接能量来源
ATP酶

ATP ADP+Pi +能 能源物质:其分解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物 质(糖、脂肪、蛋白质)
ATP的合成过程: ① 机体活动一开始,ATP迅速分解,由于ATP贮量 有限, CP便迅速分解补充ATP: CP+ADP C+ATP
② CP贮量也有限, 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合成 ATP :
(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口腔内主要 依靠咀嚼运动被磨 碎,并与唾液充分 混合形成食团。唾 液中含有少量淀粉 酶可对淀粉进行初 步消化。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胃内消化

食物在胃内借胃壁肌肉 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 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 性消化。
口腔和食管 胃 小肠 基本不吸收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 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大肠
小 肠 内 主 要 收营 养 物 质 的 吸
小肠内的吸收
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骨骼肌血流增加 1.运动 胃肠道血流减少 胃肠运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弱
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胃内起化学性消化作用 的是胃液中的盐酸和胃 蛋白酶。其中盐酸为胃 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并 能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 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 解成更小分子多肽。
小肠内的消化
表1
消化液 1.唾液 2.胃液 3.小肠液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和主要消化作用
主要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肠淀粉酶 消化作用 淀粉 —麦芽糖 蛋白质 —胨、shi 淀粉 —麦芽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多肽 —氨基酸 淀粉 —麦芽糖 —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多肽、氨基酸 乳化脂肪
2、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肝 组织蛋白质 尿素 肾 尿 血液 氨基酸 氨基
相应的酮酸 +氨基 乙酰辅酶A 小肠 三羧酸循环 肌肉
ATP
(五)、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葡萄糖 蛋白质 糖原 6-磷酸葡萄糖
ATP
脂肪 甘油+脂肪酸
3-磷酸甘油醛 氨基酸 氨基转移 或脱氨基
ATP
丙酮酸
ATP
乳酸
氧化
(二)糖代谢
1.糖的生物学功能 供给能量——机体60%的能量由糖提供; 细胞结构成分; 调节脂肪酸代谢; 节约蛋白质供能。
2、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组织氧化 CO2+H2O
肌糖原 乳酸 CO2+H2O 肌肉
血液
葡萄糖80-120mg/100ml
乳酸
葡 萄 糖
肝糖原
小 肠

3.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 (2)有氧氧化
分泌量(ml/d) PH值 1000-1500 1500-2500 1000-3000 6.6-7.1 0.9-1.5 7.6
肠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 肠脂肪酶 肠肽酶 4.胰液 1000-1500 7.8-8.4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5.胆汁 800-1000 6.8-7.4

3、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 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 应反而使血糖降低。
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 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 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在 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 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 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耐力运动员在 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中糖 类总量应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有 利于糖原的恢复。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 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 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 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 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 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 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 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计划 ①磷酸原能量系统训练:最大用力5-10秒, 间隙不少于30秒 ②最大乳酸训练(400米以下) (可达32毫摩尔/L) ③乳酸耐受能力训练:(强度不宜太大,重 复多次, 维持32毫摩尔/L ) ④有氧训练:间歇训练、无氧阈训练、持续 训练。

乳酸能系统的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 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 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三)有氧氧化系统
概念: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释放
能量再合成ATP的能量供应系统。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最大,供能速率最低,持 续时间最长,需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中长跑、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
(一)磷酸原系统

概念: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 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 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 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 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二)乳酸能系统

概念: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 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 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 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 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 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 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 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 淀粉。
(三)脂肪代谢
1.脂肪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氧化供能——是机体内能量贮存库。 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和蛋白 质
(一)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二)糖代谢 (三)脂肪代谢 (四)蛋白质代谢
直接能源与间接能源的关系
(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2、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3、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4、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5、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 1.ATP供能的连续性 2.耗能与产能之间、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 性 3.有氧代谢的基础性与无氧供能的暂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