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能量代谢(1)
运动的能量代谢(1)幻灯片PPT

糖的有氧氧化反响过程简式
反响过程简式如下: 葡萄糖 糖原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O2 CO2+H2O+ATP 糖有氧氧化时,1mol葡萄糖生成 38moIATP。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三羧酸循环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为CO2和H2O乙,酰同辅时酶释A放Co能A 量合成ATP。
肌细胞 糖酵解与乳酸生成
?人体生理学?
血液
糖的无氧酵解
▪ 糖无氧酵解时,1mol葡萄糖产生 2moIATP。
▪ 在氧供给充足时,大局部乳酸又可 以进一步氧化供能。
▪ 人体在从事一定持续时间的剧烈运 动时,肌肉活动所需要的ATP的再合 成便依赖于糖无氧酵解供能过程。
?人体生理学?
糖酵解在运动中的应用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人体生理学?
能量代谢
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 中,伴随着能量的储存、释放、 利用和转移的过程。
?人体生理学?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 主要的能量转换器
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需要其细 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装置,将太阳能 转换成自身可被利用的化学能。超过 50%以热能形式散发体外。
?人体生理学?
ATP的构造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ATP是肌肉活动唯一的一种直接能量 来源
ATP酶
ATP
ADP+Pi+能
?人体生理学?
ATP的分解放能
肌肉活动时,贮存在肌纤维中的 ATP分解放出能量,使肌纤维缩短, 以完成机械功。
肌肉中ATP的贮量甚少,仅为 5mmol·kg-1湿肌左右 ,必需边分解 边再合成,才能不断地供给肌肉的 需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概念题1.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运动的能量代谢

2、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β-氧化 脂肪组织 脂肪 肌肉 甘油 + 磷酸甘油脂 糖异生 肝 脂 肪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ATP
血液
小 肠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磷酸化脱氢化
有氧氧化
葡萄糖
乙酰辅酶A
氧化
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参与供能的氨基酸只有6种)。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四区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能量专门化原则
1.首先明白某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 2.训练中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供能系统。 3.要注意选择与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相一致的 运动练习手段。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 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 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 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 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 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 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 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剧烈运动结束后, 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 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 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 的因素分析
乳酸的清除
有 氧 氧 化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③小肠内消化 方式:机械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小肠蠕动)和 化学消化 消化液:胰液(由胰腺分泌,显碱性)、胆汁液(由肝脏 分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是胆盐,能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小肠液(显弱碱性,可降低渗透 压,促进吸收的进行)、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 酸)和麦芽糖酶等等, 时间:3~8小时 ④大肠内消化 方式: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只有机械性运动(分节运动 和蠕动) 消化液:大肠液(主要是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粘膜 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作用:12~24小时
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定义:——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 燃烧物质:ATP和CP 最大输出功率:56J/Kg· s 持续时间:7.5秒左右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是、不需 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代谢中间产物。 意义: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定义: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主要讲解内容: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 质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1、一切生命活动来源都来自于ATP
2、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持续时间:理论上讲是无阻的! 特点:供能总量最大,持续时间很长,功率输出很低, 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意义: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长跑,越野赛等!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运动生理学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ATP稳态:集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指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二、选择题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B.都产生乳酸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2、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B.ATP含量变化不大C.CP生成较多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3、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B.糖类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B.血乳酸水平C.30米冲刺跑D.无氧阈值5、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B.糖类、蛋白质、脂肪C.糖类、脂肪、蛋白质D.蛋白质、脂肪、糖类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B 。
A.CPB. 乳酸C. 水D. CO2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C 。
A.ATPB.CPC. 葡萄糖D.脂肪酸8、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C 部位形成。
A. 肾脏B.心脏C.肝脏D.骨骼肌9、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这说明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D.ATP-CP供能比例增大10、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一、人体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1、无氧代谢时的能量供应特点无氧练习分类以无氧供能占优势的练习,根据练习中无氧供能占的比例,又分为三类:1.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90—100%,其中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可达48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仅几秒钟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不到极限水平,包括100m跑、短距离赛场自行车赛,50m游泳和50m潜泳等。
2、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75—85%,其中一部分靠磷酸原系统,大部分靠乳酸能系统供应,能量输出功率为200—400kJ./min。
最长运动时间为20—30s。
另外,完成这类练习时,氧运输系统活动明显加强,练习到达终点时,心率可达最高值的80一90%,肺通气量可达最高值的50—60%,吸氧量可达V02max,:70—80%,乳酸浓度可升高到15mmol/L。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200—400m跑,lOOm游泳和500m速滑等。
3、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无氧有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60一70%,主要靠乳酸能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为16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1—2min。
运动后血乳酸高达20—25mm0l/L。
该练习到达终点时,氧运输系统功能可以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800m跑,200m游泳,1000m和1500m速滑和lkm赛场自行车赛。
肌肉细胞首先在大约3秒钟内耗尽细胞周围浮游的ATP。
然后磷酸肌酸系统参与进来,供能8-10秒钟。
这是百米短跑选手或举重者所用的主要能量系统,这两种运动者需要迅速加速,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很短。
如果运动持续更长时间,糖原-乳酸系统就参与进来。
短距离运动比如200米或400米以及100米游泳就是如此。
2、肌细胞中肌酸和CP的工作特点:磷酸肌酸在运动中的应用磷酸肌酸在运动中首先是作为能量供应的重要环节 ,其一是因为其分子中有一高能磷酸键也就是磷酸肌酸可作为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在必要时此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生理学》
返回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 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从细 菌到人类,所有蛋白质都由20种标准氨基酸 (20 standard amino acids)组成。形成复杂的 氨基酸长链,中间靠肽键连接,形成多肽或 蛋白质。
《人体生理学》
返回
蛋白质代谢概况
蛋白质的代谢体现于体内氨基酸库的动态变化。
➢ 肌糖原贮量是运动员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素质 的物质基础。
➢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使体内糖原的贮备量增加 ,糖代谢的能力增强,运动能力提高。
《人体生理学》
血糖
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 80-120%mg,血糖相对稳 定是血糖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短时间剧烈运动,血糖浓度升高,是机体由安静 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增 强的结果。 在长时间运动时,能量消耗很大,血糖浓度降低 ;肝脏中的糖原便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供肌 肉活动利用。
《人体生理学》
超长运动中糖代谢向脂肪代谢的转化
《人体生理学》
(三)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元素组成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人体生理学》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除含 有碳、氢、氧外,还有氮和少量的硫 。某些蛋白质还含有其他一些元素, 主要是磷、铁、碘、碘、锌和铜等。 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的组成百分比约 为:
《人体生理学》
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的滑行-----肌肉收缩
《人体生理学》
肌球蛋白 ATP 分解放能
《人体生理学》
ATP的再合成----吸能
ATP是肌肉活动唯一的一种直接能 量来源
ATP酶
ATP
ADP+Pi+能
《人体生理学》
ATP的生成过程
一是磷酸肌酸(CP)的分解放能 二是糖原酵解供能 三是糖和脂肪的氧化生能
-氧化; 3、两个限速酶:脂酰CoA合成酶、
肉碱脂酰转移酶I 4、一次 -氧化经历四步:脱氢、加水、
再脱氢、硫解; 5、 -氧化的部位:线粒体 6、能量计算
《人体生理学》
脂类的存在形式
脂肪: 1、分布在脂肪组织,主要包括皮下结缔组织、大网 膜、肠系膜、内脏周围等处。 2、又称为脂库,贮存脂,可变脂。
体内氨基酸的来源有: 氨基酸的去向有:
(1)内源性氨基酸
(1)合成蛋白质
(2)外源性氨基酸
(2)合成含氮的功能性物质
(3)分解代谢
氨基酸库
氨基酸的分解代 谢主要途径是经 脱氨基作用生成 氨和-酮酸。
《人体生理学》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糖、脂肪、蛋白质
《人体生理学》
(一)糖类
糖的化学本质是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 物。 糖广泛分布于所有生物体内。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 作用是提供能源和碳源,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 于糖。 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淀粉被消化成其基本组成 单位葡萄糖后,以主动方式被吸收入血。
类脂: 1、分布在生物体的所有细胞中。 2、又称为组织脂,不可变脂。
《人体生理学》
脂类的生理功能
1、贮能与供能 2、提供必需的氨基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 烯酸) 3、保护机体组织 (1)固定内脏 (2)保护内脏(3)保温 4、构成生物膜 5、其他
《人体生理学》
不同强度运动中糖和脂肪供能的百分比
《人体生理学》
二. ATP与ATP稳态
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 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从机 体能量代谢的过程看,ATP的合 成与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 的关键环节。
《人体生理学》
能量转化
《人体生理学》
ATP的结构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ATP是肌肉活动唯一的一种直接能量 来源A源自P酶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人体生理学》
能量代谢
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 中,伴随着能量的储存、释放、 利用和转移的过程。
《人体生理学》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 主要的能量转换器
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需要其细 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装置,将太阳能 转换成自身可被利用的化学能。超过 50%以热能形式散发体外。
《人体生理学》
机体内糖类的存在形式有两种: • 以糖原形式贮存于组织细胞中,其
中以肝脏和肌肉中含量最多,分别 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 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 血糖。
《人体生理学》
糖原
➢ 短时间剧烈运动,机体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 需要,所需能量主要依靠糖原的酵解提供。
➢ 长时间小强度运动中,肌糖原贮备充足,将更 有利于延缓疲劳的发生。
《人体生理学》
线粒体呼吸链
线粒体基质是呼吸底 物氧化的场所,底物在这 里 氧 化 所 产 生 的 NADH 和 FADH2 将 质 子 和 电 子 转移到内膜的载体上,经 过一系列氢载体和电子载 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 O2 生 成 H2O。 这 种 由 载 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称 电 子 传 递 链 ( eclctron transfer chain),因为其 功能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 ,亦称为呼吸链。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二)脂肪
脂肪又称甘油三脂或三脂酰甘油 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组成 动物脂肪称脂,植物脂肪称油 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价值高
《人体生理学》
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三脂酰甘油
甘油
脂肪酸
乙酰CoA TCA循环
在肝脏中
酮体
《人体生理学》
脂肪酸氧化的特点:
1、氧化部位:细胞液与线粒体 2、氧化过程:脂肪酸的活化、脂酰基的转移、
ATP
ADP+Pi+能
《人体生理学》
ATP的分解放能
肌肉活动时,贮存在肌纤维中的 ATP分解放出能量,使肌纤维缩短, 以完成机械功。
肌肉中ATP的贮量甚少,仅为 5mmol·kg-1湿肌左右 ,必需边分解 边再合成,才能不断地供应肌肉的 需要。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肌小节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线粒体呼吸链
《人体生理学》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用于 合成ATP(即ADP+Pi→ATP),这种氧化放能和ATP 生成(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ADP + Pi
生物氧化过程中 释放出的自由能
ATP + H2O
类别: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