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彬斯基征意义及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诊断学病理征的名称

诊断学病理征的名称

诊断学病理征的名称
诊断学病理征的名称如下:
1、巴彬斯基征:通常在检查时,检查者需呈仰卧状态,且需下肢伸直,医生会手持检查者脚踝,并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缘,由后向前在转变为内侧。

正常人反应是跖屈曲,阳性反应则为拇指背伸,余趾扇形打开。

2、奥本海姆征:检查时医生会使用拇指及食指在胫骨前端用力自上到下进行滑压,阳性表现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戈登征:医生会用手适当用力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也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4、查多克征(查氏征):查多克征阳性属于病理反射,在检查阳性的情况下,就会表现为拇指背屈,余趾扇形打开。

5、克尼格氏征:一般简称克氏征,常用于神经科检查。

检查时,患者需采取去枕仰卧位,且一侧髋关节及膝关节需保持90度直角弯曲。

同时,检查者会将患者小腿部位上抬直到伸直,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135度,如果出现疼痛或遇到阻力,则属于阳性。

6、霍夫曼征:通常一侧霍夫曼征会表现为一侧腱反射亢进,且会提示上肢损伤或病变,多见于脑血管疾病,也可能是颈椎病所致。

但如果是两侧霍夫曼阳性,则不能说明存在病理反射。

四个病理征中文

四个病理征中文

四个病理征中文
临床上常见的病理征包括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及查多克征。

1.巴宾斯基征:巴宾斯基征是常见的病理征之一,嘱被检者取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左手抓住被检者脚踝部,右手用叩诊锤钝部从足底外侧由后向前轻划至小足趾跟部,再转向拇趾侧,拇指背伸,其余四趾扇形分开,即为病理征阳性。

2.奥本海姆征:奥本海姆征是医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着被检者的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阳性征与巴宾斯基征相同。

3.戈登征:戈登征是医者用手用适当的力度来抓握腓肠肌,阳性症状一样。

4.查多克征:查多克征是医生用叩诊锤的钝部,然后再被检者的下踝下方,由后向前轻划至跖趾关节处,出现异常时,就会表现为大拇指向上、四趾扇开。

病理征是检测锥体束受损的重要检测手段,需在专业神经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

1/4图44 霍夫曼征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一) 1. 霍夫曼征(Hoffmann's sign)又名弹中指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者以右手的食、中两指夹持病人的中指中节,使其腕关节背屈,其他指各处于自然放松半屈状态,然后检查者以拇指迅速弹刮病人中指指甲,若出现其他各指的掌屈运动,即为霍夫曼征阳性。

【临床意义】一侧霍夫曼征阳性,表小该侧腱反射亢进,提示可能有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脊髓病变。

两侧阳性,如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存在时,则无定位意义,亦不能说明是两侧锥体束病变。

2. 巴彬斯基征(Babinski's sign)又名划跖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仰卧。

两下肢伸直,嘱其全身放松。

检查者用手握住病人踝关节,另用钝物自该侧足底外侧缘由跟部向前轻划皮肤,至小趾根部隆起处再转向内侧,直至姆趾附近。

正常时,可引起足趾跖屈。

若出现姆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以上为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反应。

有时可仅出现拇趾背屈,或仅出现扇形散开。

反应强烈者可同时伴有踝关节背屈和膝、髋关节屈曲(三屈征),或对侧同时出现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巴彬斯基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瘾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3. 自发性巴彬斯基征【检查方法】检查时,嘱病人用力屈足或一足沿对侧下肢的胫骨前缘向下滑动时,出现该足姆趾背屈现象。

即为自发性巴彬斯基征。

【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此征在锥体束早期损害时即可出现。

很有意义。

4. 夏道克征(Chaddack's sign) 又名足外踝征、划足外缘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足跟着床。

检杳者用手握住病人一侧踝关节,另用钝针自足背外踝下方,由后方向前轻划皮肤,若出现拇趾背屈,即为夏道克征阳性。

Babinskl征

Babinskl征

1巴宾斯基征:检查方法同跖反射,阳性表现为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

此征是典型的病理反射,提示椎体束病变。

胸膜摩擦感:正常人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呼吸时不产生摩擦感,胸膜炎时炎症所在部位的胸膜上,有纤维蛋白沉着而变得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互相摩擦,触诊时可有似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Austin-Flint杂音:由于主动脉反流的血液直接冲击二尖瓣前页以及反流导致左心室舒张压迅速升高,使二尖瓣处于半关闭状态,在二尖瓣区听到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牵涉痛: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的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

龛影:溃疡从黏膜层开始侵及粘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形成深浅不一的溃破,造影检查时钡剂充填其中即形成壁龛,亦称龛影。

症状:是患者病后对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诉:为患者感受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现病史:病史中的主体部分,他记述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过程。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是组织肿胀。

咯血:使之喉即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血,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

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青紫颜色,即发绀。

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意识障碍:是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表现对周围事物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的能力障碍。

心悸:是病人自己能感知到心跳的一种心前区不适或心慌的感觉。

莫菲征:医生左手掌在病人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首先以拇指中度压力按压腹壁,然后让病人深吸气,此时膈肌下降,使肿大的胆囊碰到触诊的拇指,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莫菲症.反跳痛:当触诊腹部出现疼痛后,手指可在原处稍留片刻,给病人一适应时间,然后迅速抽回手,此时病人感觉腹痛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半月综合征:切线位观察溃疡型胃癌,龛影呈半月形位于胃轮廓之内,外缘平直,内缘不规则而有多个尖角,龛影周围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影,边缘锐利,其中常见结节状或指压状边充盈缺损。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复习过程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复习过程

图44 霍夫曼征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1. 霍夫曼征(Hoffmann's sign)又名弹中指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者以右手的食、中两指夹持病人的中指中节,使其腕关节背屈,其他指各处于自然放松半屈状态,然后检查者以拇指迅速弹刮病人中指指甲,若出现其他各指的掌屈运动,即为霍夫曼征阳性。

【临床意义】一侧霍夫曼征阳性,表小该侧腱反射亢进,提示可能有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脊髓病变。

两侧阳性,如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存在时,则无定位意义,亦不能说明是两侧锥体束病变。

2. 巴彬斯基征(Babinski's sign)又名划跖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仰卧。

两下肢伸直,嘱其全身放松。

检查者用手握住病人踝关节,另用钝物自该侧足底外侧缘由跟部向前轻划皮肤,至小趾根部隆起处再转向内侧,直至姆趾附近。

正常时,可引起足趾跖屈。

若出现姆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以上为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反应。

有时可仅出现拇趾背屈,或仅出现扇形散开。

反应强烈者可同时伴有踝关节背屈和膝、髋关节屈曲(三屈征),或对侧同时出现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巴彬斯基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瘾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3. 自发性巴彬斯基征【检查方法】检查时,嘱病人用力屈足或一足沿对侧下肢的胫骨前缘向下滑动时,出现该足姆趾背屈现象。

即为自发性巴彬斯基征。

【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此征在锥体束早期损害时即可出现。

很有意义。

4. 夏道克征(Chaddack's sign)又名足外踝征、划足外缘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足跟着床。

检杳者用手握住病人一侧踝关节,另用钝针图47 巴彬斯基征 图48 自发性巴彬斯基征自足背外踝下方,由后方向前轻划皮肤,若出现拇趾背屈,即为夏道克征阳性。

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

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

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是一种用于检查脊柱偏曲的方法,也被称为侧弯测试。

它是由波兰的医生Józef Bosiacki和米哈伊·巴兵斯基在19世纪末发明的。

这种检查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仪器,可以快速地检查出脊柱是否有偏曲。

本文将介绍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原理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脊柱的自然反应,来检查脊柱是否有偏曲。

当脊柱有偏曲时,身体会产生一些反应,如肌肉的紧张、肩膀的不平衡等。

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这些反应,来判断脊柱是否有偏曲。

二、步骤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的步骤如下:1. 让被检查者站立,双脚并拢,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2. 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侧面,观察被检查者的脊柱。

3. 用手指轻轻地沿着脊柱的椎骨从上到下扫描,同时观察被检查者的身体反应。

4. 如果发现身体有明显的反应,如肌肉的紧张、肩膀的不平衡等,那么就说明脊柱有偏曲。

5. 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反应,那么就说明脊柱没有偏曲。

三、应用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查脊柱偏曲,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应用较为广泛。

脊柱偏曲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脊柱畸形、呼吸困难等。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脊柱偏曲非常重要。

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以在家庭医生诊所、学校、体育场等场所进行。

如果发现脊柱有偏曲,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四、注意事项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确保被检查者站立姿势正确,双脚并拢,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其次,要用手指轻轻地沿着脊柱的椎骨从上到下扫描,不要用力按压,以免造成伤害。

最后,如果发现脊柱有偏曲,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不要自行进行治疗。

五、结论巴兵斯基征检查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查脊柱是否有偏曲。

它主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早期发现和治疗脊柱偏曲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之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

体格检查之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

精品文档
1.锥体束征
(1)巴彬斯基氏征:以竹签或叩诊锤柄沿足底外侧从后向前轻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拇趾侧,正常反应为拇趾及其他四趾断屈,称为正常跖反射;如拇趾背屈,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奥本海姆氏征: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病人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向下推动,出现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3)戈登氏征:握挤腓肠肌,有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4)夏达克氏征:以竹签由后向前上方向轻划外踝关节下方皮肤,有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5)霍夫曼氏征:左手托住患者的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甲,如有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反应,提示上肢锥体束损害。

(6)阵挛:①髌阵挛:嘱病人伸直下肢,医生用食指及拇指持髌骨上端,并用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且保持一定的推力。

阳性反应为髌骨呈自发性的节律性上下运动。

②踝阵挛:检查者一手握住病人的小腿,另一手突然将病人足底推向背屈,并持续加压力,如踝关节部有自发的节律性伸屈性运动,为踝阵挛阳性。

阵挛均为肌张力增加的结果,见于锥体束损害。

2.脑膜刺激征
(1)颈强直:如无全身肌张力增高,颈部被动前屈时有明显抵抗者称为颈强直。

(2)克匿格氏征:患者仰卧,下肢髋关节向前屈曲呈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度以上。

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布鲁津斯基氏征:病人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然后被动向前屈颈,两侧大腿及小腿出现自发性屈曲运动者为阳性。

.。

巴彬斯基征的检查方法

巴彬斯基征的检查方法

巴彬斯基征的检查方法巴宾斯基征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的临床检查方法。

它主要用于评估下肢的肌群功能和神经传导情况。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巴宾斯基征的检查方法。

巴宾斯基征主要包括下肢肌群力量测试、肌肉反射测试和感觉神经检查。

下面先介绍力量测试。

力量测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来评估下肢的肌肉功能和控制能力,常见的动作有:1. 蹲起测试:检查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力量。

患者站立,双手绕过颈部交叉,然后尽量深蹲,再缓慢站起。

医生观察患者动作的流畅性和蹲起的深度,以评估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力量。

2. 提踵测试:检查腓肠肌和跖屈肌的力量。

患者站立,双手扶墙或扶物,然后尽量提起脚后跟,再缓慢放下。

医生观察患者动作的平稳性和提踵的高度,以评估腓肠肌和跖屈肌的力量。

3. 跳跃测试:检查下肢整体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患者站立,双脚并拢,然后尽量跳起并尽量够到最高的位置,再缓慢落地。

医生观察患者跳跃的高度和着地的稳定性,以评估下肢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4. 外展测试:检查髋外展肌群的力量。

患者侧卧,腿部向外展开,然后尽量抬高腿部,再缓慢放下。

医生观察患者抬高腿部的高度和平稳性,以评估髋外展肌群的力量。

力量测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和运动的流畅性来评估肌肉的力量和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

接下来是肌肉反射测试。

肌肉反射测试是通过刺激相应的肌腱或肌腱反射器来评估神经传导情况和神经肌肉的反射弧反应。

常见的测试方法有:1. Achilles腱反射:患者足底膝关节屈曲时,用锤子敲击跟腱,观察踝关节背屈的反射动作。

2. 膝反射:患者坐位,膝关节微屈时,用锤子敲击膝前骨,观察下肢髌骨上抬的反射动作。

3. 阿帕西奥的指尖反射:患者手指自然伸展,用锤子敲击手指指尖,观察手指伸展动作。

肌肉反射测试主要通过观察反射动作的强度和时机来评估神经传导情况和神经肌肉的反射弧反应。

最后是感觉神经检查。

感觉神经检查是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来评估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情况。

常见的测试方法有:1. 触觉测试:用轻轻触摸患者的皮肤,观察患者是否能感受到触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binski征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岁半前儿童可出现,余为异常。

Babinski征为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的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踝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
①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出现这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Oppenheim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Gordon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一侧阳性考虑锥体束受损或更高位中枢病变。

双侧阳性为下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病变致双侧都失去高位中枢的抑制而出现,注意1岁内小儿可以锥体束征阳性。

当一侧肢体锥体束征(+)时,还需检查对侧锥体束征,还有其它体征检查如运动和感觉等检查,定性定位评估病变位置。

Babinski征是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出现拇趾背屈现象,被认为是锥体束征之一。

正常成人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可见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轻度屈曲,足趾蹠曲,也可能不出现上述关节屈曲。

正常情况下的蹠曲极为迅速,而病理情况下的背曲却稍缓慢。

典型的Babinski征是第2~5趾扇形散开,拇趾呈背屈。

但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难以判断是生理性或病理性。

若拇趾迅速背屈,且范围不大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反复刺激足底,有时见各趾均屈曲,有时见多个趾伸展,如果所有各趾均呈伸展位,也应考虑是病理性的。

从这一点看Babinski征的检出绝不是刺激一次足底就能判定有或无的问题,当判断不清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当刺激足底皮肤时,有时可见几个足趾呈扇形展开,且呈外展位,此时不要立即判断为病理性。

2注意问题
1.刺激部位正常的足底反射出现趾的屈曲,与刺激足底外侧比较,内侧刺激时明显。

而病理性的趾现象却与之相反,刺激足底外侧部时明显,尤其是足底的最外侧部,即刺激足底外侧缘最易引出。

2.刺激方法最好用钝尖物用力划足的外侧缘,比如曲别针、棉签等。

但有时刺激后,下肢各部分均动,不易判明足趾动作的方向,不
易判定是反射运动还是随意运动。

正常情况下,当足底被刺激时不出现趾的伸展,但随意运动时就可以出现,此时可将刺激强度减弱。

3.足的姿势检查Babinski征时,应避免足及小腿呈收缩状态,且要解除患者精神紧张,使肌肉松弛。

例如患者可在下肢轻度屈曲、外旋、足外侧缘贴近床面情况下进行检查。

4.足的温度这是引出Babinski征的一个重要条件,寒冷环境下不易引出Babinski征。

因此可疑锥体束受累时,应在温暖环境下进行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如脚温过热,可能引出假性Babinski征。

3辨别方法
(1)有明显的末梢运动神经受累时,趾的背屈功能严重受累,即使有锥体束受损,足趾也不能背屈。

这种情况下,当刺激足底未引出Babinski征时,不能说Babinski征阴性,最好注明Babinski征不清。

(2)足有明显感觉障碍,尤其是痛觉丧失时,也可能引不出Babinski征,也以注明Babinski征不清为宜。

(3)手足徐动、舞蹈病时,因不随意运动,趾常呈背屈状,尤其常见髃趾背屈,有时稍给刺激,拇趾即呈背屈状。

原则上在有舞蹈病,手足徐动时,见到的拇趾背屈,不能一概认定为Babinski征。

如上述,Babinski征是通过刺激足底皮肤引出的。

但是,有时其诱发范围可扩及至足背、小腿,不仅是浅感觉刺激,应用深感觉刺激也可引出足趾背屈现象,虽然刺激方法不同,但其临床意义是一致的。

临床上常用的有chaddock,其方法是由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

Oppenheim征:由上至下划胫骨前侧面皮肤或用拇指和食指沿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滑。

Schaeffer征:用手挤压跟腱。

Gordon征:用力挤捏腓肠肌。

Gonda征:紧压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突然放松。

以上各征的表现及病理意义均与Babinski征相同,应当指出的是应认真、反复检查有无Babinski征,熟练引出Babinski征的检查手技远比以上各征重要。

除检查时可引出Babinski征外,有时患者的某些动作也可见到足趾背屈,很多情况下其临床意义和Babinski是一致的。

如患者在主动活动下肢时,可出现趾背屈现象,意味着有锥体束受累。

患者做膝踵试验时,当一侧足跟放在膝关节上,或沿胫骨棱下滑的过程中,开始出现拇趾背屈,有时膝踵试验结束,这种背屈仍持续存在,甚至同时有2~5趾一并出现背屈。

另外,在下肢不全瘫,检查肌力过程中,让患者下肢尽量屈曲,这时如出现拇趾背屈,也可以认为与Babinski征有同样临床意义。

有人认为这是检查有无轻度锥体束受累的很好的指标之一。

因为即使有些患者引不出Babinski征,但当做下肢主动运动时有时就可能见到拇趾背屈。

4意义
Babinski征阳性意味着锥体束受累。

然而。

并非临床上见到了Babinski征均有病理意义,如不满1岁的小儿可有Babinski征,这是因为生后到锥体束的髓鞘完全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脑卒中患者卒中发作后,要经几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可能出现腱反射亢进,但Babinski征却是发病后即可出现。

偏瘫肢体出现肌张力增强时,易见到腱反射亢进与Babinski征。

但在偏瘫、肌张力低、腱反射不亢进时,多数情况下也能引出Babinski征,即腱反射亢进与Babinski征阳性不一定完全呈平行关系。

另外,Babinski 征的出现决非仅限于锥体束的病理解剖学变化,锥体束的功能障碍,有时也可以见到锥体束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