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毕业论文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摘要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
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污染目录第1章绪论 3 1.1 环境的概念 31.2 环境保护的定义 3第2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4 2.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42.2 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42.3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2.4 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5第3章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6 3.1 环境保护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63.1.1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6 3.1.2 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63.1.3 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6 3.2 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73.2.1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7 3.2.2 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83.2.3 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93.2.4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9 3.2.5 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10第4章结论与展望 114.1 结论 114.2 展望未来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第1章绪论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摆到议事日程上。
我国的立法机关也相关地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毕业论文—红树林的保护

毕业论文—红树林的保护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极为特殊的一种。
它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平衡、保护海岸线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影响,红树林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本文通过对红树林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策略:加强立法保护,推动社会参与,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和策略可以综合起来,构成红树林保护的体系,从而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AbstractMangrove ecosystem is a particularly special kind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It has high biodivers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lance and protecting the stability of coastline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human activities, the survival of mangrove forests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angrove protection,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strengthening legislative protection, promot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rrying out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measures andstrategies can be combined to form a system of mangrove protection, better protecting the integrity and stability of mangrove ecosystems, and achieving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words: mangrove; ecosystem; protection measur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红树林是一种生活在海岸带的热带和亚热带沼泽林。
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是环境工程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篇1试析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1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首先,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排水体制存在缺陷。
一方面,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中水量预测过高的问题由来已久,统计显示中小城镇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超过50%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实际用水量仅为30年前预测的50%;另一方面,由于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为解决由于雨季大气降水而造成污水入厂量增加的问题,污水处理厂势必增加设计规模,加大一次投资与运行费用。
此外,在管道设置时为使旱季管道系统内不会因流量小而造成污水管内流速过小而产生淤积,污水处理厂对管道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清通措施。
其次,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略显单一。
现阶段不少中小城镇还没有开展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由于建设投资大、运营费用高等问题而导致无法正常施工。
而项目建设投资大、运营费用高的问题主要源于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不少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略显单一,基本都是照搬大城市的污水处理工艺(如CASS工艺、氧化沟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等),所选取的工艺虽经过了技术论证,但只是符合中小城镇水质水量的特点,与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特点并不吻合。
最后,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技术配套设施落后。
现阶段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在设计之初,多数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以满足未来3~5年的污水处理需求。
但由于中央政府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不够,导致管网、污泥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甚至只有50%左右。
2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的改善对策2.1选择有效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体制模式传统合流制和分流制的缺陷在中小城镇发展中的局限性已经日益暴露,对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发展而言,各地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千差万别,并不应该优先选用分流制排水系统,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条件选择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点源污染控制与非点源污染控制相结合、污染物减量--水资源利用--防涝减灾三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排水体制。
关于环境保护税的研究毕业论文

关于环境保护税的研究毕业论文标题:环境保护税的研究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切,环境保护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正日益被各国采取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环境保护税的起源和理论基础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环境保护税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环境保护税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保护税能够有效地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并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引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环境保护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重要的推动环境保护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章结构。
二、环境保护税的起源与理论基础本章对环境保护税的起源进行回顾,介绍环境保护税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经济学理论。
这些理论为环境保护税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
三、国内外环境保护税政策措施的比较研究本章比较国内外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措施,包括税基选择、税率调节和税收征收方式等方面的比较。
同时,分析了各个国家环境保护税政策的效果及问题,并提取有效经验。
四、环境保护税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本章通过实证研究环境保护税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包括企业污染排放减少情况、企业环保投资增加情况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情况等方面的研究。
并分析环境保护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税的问题与对策本章主要分析环境保护税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税收征收难、税率合理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环境保护税的效果和推广应用。
六、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阐述环境保护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环境保护税的发展趋势。
根据论文内容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排序,并遵循学术文献引用标准。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环境污染、绿色技术注:以上内容供参考,实际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结构要求进行调整。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围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能够在一个清洁、卫生、安全的环境中生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环境保护来保障。
其次,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给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提倡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教育等。
另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方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企业应当强化环保意识,加大环境投入,推动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社会组织和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最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环境的长远利益;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交通方式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阐明大学生在推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
首先,新能源汽车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采用电能驱动,减少了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者,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噪音较传统汽车更低,减少了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虽然新能源汽车对环境保护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购买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这对一部分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相对传统汽车尚有待提高,目前还存在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这限制了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
此外,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一些困扰,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解决。
三、大学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首先,大学生应当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和了解,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
其次,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和推广中,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同时,大学生可以主动向周围人介绍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引导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关注相关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中。
通过这些积极的参与和努力,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卫生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卫生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在卫生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卫生与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公共卫生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环境污染与卫生影响、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与健康政策、卫生与环境教育。
一、环境污染与卫生影响环境污染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同时,我们还需要研究环境污染对特定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等的不同影响,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和评估是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以实时获取环境污染状况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保障公众健康。
三、环境与健康政策环境与健康政策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改善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与健康政策,比较其差异和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我们还需探索跨国合作机制,加强国际间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解决。
四、卫生与环境教育卫生与环境教育是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的卫生与环境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公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此外,还需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措施。
结语卫生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需要我们全方位地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环境污染与卫生影响、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与健康政策、卫生与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能够为提升卫生与环境保护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做出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卫生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学专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浅谈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毕业论文

浅谈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毕业论文引言我国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味之高在世界上首届一指。
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点)的建设,接待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到一定的改善,为我国将来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旅游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1. 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
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方面。
2. 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
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加深。
2. 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
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景区的建设可能会使环境在一定时间造成破坏。
三、建立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制度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摘要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
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污染目录第1章绪论 3 1.1 环境的概念 31.2 环境保护的定义 3第2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4 2.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42.2 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42.3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2.4 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5第3章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6 3.1 环境保护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63.1.1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6 3.1.2 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63.1.3 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6 3.2 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73.2.1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7 3.2.2 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83.2.3 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93.2.4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9 3.2.5 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10第4章结论与展望 114.1 结论 114.2 展望未来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第1章绪论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摆到议事日程上。
我国的立法机关也相关地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全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
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1.1 环境的概念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
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2 环境保护的定义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2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2.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
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
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
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
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
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
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苏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
2.2 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生产安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人的健康生存。
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
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温饱水平的解决,人民期待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均寿命,成为环境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2.3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
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
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
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
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
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4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环境权益公平问题,环境不公会加剧社会不公。
环境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公、二是区域不公和阶层不公上。
加强环境保护,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等无例外提供的优良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职能。
第3章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3.1 环境保护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3.1.1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过去的十年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核与辐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
与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3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污染整体上有所减轻。
酸雨范围和强度有所减轻,但近年有较大反复。
全国出现酸雨的城市和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的城市比例,1998,2002年呈现下降趋势,而2003,2004年又有所上升。
地表水污染呈减轻趋势,但各水系发展不平衡。
与1996年相比,2005年我国地表水?,?类水质比例由27,提高到36,,劣?类水质比例由36,下降到28,。
长江、珠江水质总体较好;松花江水系属轻度污染;黄河总体上属中度污染;淮河水系呈中度污染,总体呈减轻趋势;海河、辽河水系总体属重度污染,辽河水系“十五”期间污染有所减轻。
滇池、巢湖和太湖水质没有明显改善。
1996年以来,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有所好转。
3.1.2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3.1.3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特征是明显的,后果是严重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我国依靠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
在经济学分析中,巨额资本投入、旺盛的国际贸易拉动、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支撑及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都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但从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角度看,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同样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5年我们用全球26,的粗钢、47,的水泥、40,左右的原煤、32,的稻米、37,的棉花,创造了全球4,,5,的GDP,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都出现明显反弹,环境污染居高不下,污染事故频发。
如果继续依靠这种重污染型工业带动增长的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将雪上加霜,经济发展也会难以为继。
新世纪初的头20年将是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20年,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压力最大的20年,同时也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实行跨越式发展,彻底转变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社会才得以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才能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