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

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系(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讲师二〇一四年月日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二〇一七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二〇一七年月日从舞蹈《扇妞》看山东胶州“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摘要“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厚、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各界学者所发表和出版的有关胶州秧歌艺术特点的论文也有很多。

例如在《胶州市文化志》中所提到的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

又如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写到胶州秧歌的创作如何更好地发展。

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而又影响甚远地宝贵知识。

本文通过《扇妞》这个舞蹈作品来看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从作品名称中就透露出了一般女孩子娇媚逗人的气息,舞蹈表现的“扇妞”灵力活泼顽皮可人娇羞而又喜乐的神情形态,更加突现了胶州秧歌女性动作的特色,此作品也给人流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广场艺术。

胶州秧歌在动律上和音乐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韵味,也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坚韧、挺拔、舒展和利落的美感。

标签:胶州秧歌;动律;角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51-01 1胶州秧歌的来源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屯、南旺、后屯等村最为盛行。

“相传清朝初期,马、赵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烟为生。

后来,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世世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秧歌舞蹈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距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今的胶州秧歌舞蹈是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提炼出来,再加以编排,成为了当今专业舞蹈学院中女生必修的民间舞课程,突出展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

2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每种舞蹈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动律、形态和神韵,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体现在“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几乎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只有把握住了动作中“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才能真正掌握胶州秧歌的神韵。

2.1胶州秧歌“拧”的动律特点“拧”是以腰为轴,腰以上的部分与腰以下的部分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呈现出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脚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动力腿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外缘,同时膝部向外侧拧动,膝盖的一关一开、脚跟的拧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抬重落轻的力度感。

2.2胶州秧歌“碾”的动律特点“碾”主要呈现在脚部,是在动作中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动作,膝盖的拧动促使脚部碾转。

在完成“丁字碾步”步伐时,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的脚跟提起,由内侧带动向外侧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关后开的转动快速变化。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作者:宋晗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摘要:在中国的民间歌舞艺术之中最为丰富、传播也最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秧歌。

全国各地都有基于地方民族所衍生的不同风格的秧歌,如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和山东秧歌等。

其中,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的山东秧歌,又包含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

这三种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胶州秧歌凭借其独特的风格以及丰富优美的表演体态,在我国民间秧歌中独具一格。

本文主要是围绕山东胶州秧歌展开研究,分析了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表现形态、流派,并研究了胶州秧歌所具备的社会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随后围绕山东胶州秧歌的动律层面、角色层面、音乐层面等分析其具备的艺术特征,在理论与宏观层面推动我国民族歌舞文化的发展,在实践与微观层面起到宣传山东胶东秧歌的成效,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具备丰富民俗文化、山东地方百姓精神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山东胶州秧歌可以更好的传承,并且发展下去。

关键词:胶州秧歌;动律;角色;道具;艺术特征一、胶州秧歌的概括(一)胶州秧歌起源位于古代中国山东东部的东夷地区,拥有独特的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起源于夏代,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胶州的历史文化。

约300年前,在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使得大量胶州百姓与艺人流离外地。

在流亡的路途中,他们迫于生计,在民间街边表演民间小调,在多年流传后,逐步形成了专门的行当以及表演模式,即“小调秧歌”。

同时,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从街头走向了固定场所演出,演出的风格、服饰、人员、道具都逐步形成了固有的体系[1]。

(二)胶州秧歌表现形态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中,常被人们俗称为“跑场秧歌”的,其实就是小调秧歌。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由民歌与舞蹈两部分组建而成,即唱跳结合的表演形式。

但是,随着小戏秧歌的诞生,胶州秧歌中的小调秧歌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从属地位,通常仅在小戏秧歌开场表演之前负责“跑场”,用于稳定赶场观众的情绪——这就是现代舞台表演中的“幕间音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程 ,使人觉得整个动作 比较饱 满。
国民间舞课堂教学 ,并且 已于 2006年被列入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
(2)胶州 秧歌 中的“韧”是在 动作流动过程 中有力 的一 种动 化遗产名 录。虽然它 已被 列入教材 ,走 进课 堂 ,但是像这类 民间
态表现 ,可以通过小臂 的绕八字的动作 体现出来 ,另外还有手推 艺术文化仍未得 到更好的推广发展 。它 的业余娱乐形式不应该
翻腕 的配合 ,主要需要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 和肌 肉控 制能力 ,使 只局限在山东地 区小范围的团队演 出 ,应该充分调动基层文化
动作富有韧性 。
工作者的积极 主动性 ,提高他们 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群
(3)“碾 ”是表 现在脚部 的舞蹈动作上 ,像 丁字拧步 、提拧步 众性 的志愿者队伍 ,为胶州秧歌 的传承做大力宣传 ,这样才 能保
条 件 。
方 向连绵不断 的做各种圆弧线运动 。与其它 民族 民间舞的“三道
二、胶 州秧歌 的风格特征 (一 )胶 州秧歌 的动律特点
弯”体态相比较 ,它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特点。 三 、结 论
胶州秧 歌的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 、韧、碾 、拧 ”四大特点 。
综上所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 民间艺
晶 ,深得全国人 民喜爱 。
反 方 向呈 S型 的 形状 。
(二 )地理 环 境 对 胶 州秧 歌 的 影 响
在汉族舞蹈 中 ,通过各种各样扭出来的动态三道弯 比比皆
胶 州 市 位 于 山东 半 岛 ,深 受 齐 鲁 文 化 的 熏 陶 ,有 深 厚 的历 史 是 。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有它独特的和其他的 民间舞蹈所不
底 蕴 ,交通极其便利 ,经济发展迅速 ,贯穿胶新 、济青高速公路 和 同的动律特征 ,可以体现 出胶州地区特有的文化 风貌和风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题目论胶州秧歌《扇妞》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特征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
2017年12月日
说明
1.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2. 课题来源分为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教师的科研任务;社会有关单位委托的课题;其他来源。
3.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待解决问题:对胶州秧歌特别是《扇妞》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深刻的分析及认知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法、举例法、论证法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论证和在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具体实施。
技术路线:(1)在确定课题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手段。
(2)严格按照所设计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
[7]雷焕贵.晋中秧歌艺术发展及现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8]罗雄岩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9]纪兰蔚,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10]马力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及教学法.
[11]吕文斌,胡志蕴,等编著.胶州大秧歌.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内容由指导教师填写(手写)
相关研究现状:如研究者刘琛在《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中认为胶州秧歌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他认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胶州秧歌以一种全新的黄土高原流行音乐的形式重新登上了现代艺术的舞台。顺利完成了从从“娱己”到“娱人”的转变过程,从而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转变提供了参考。他还以秧歌《扇妞》为例,对胶州传统艺术如何舞台化,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结合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在胶州秧歌中,编舞者将现代女孩的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姿势、动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功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在传承发展了传统艺术的同时,又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寒 假 -------------------开始进行具体撰写论文。
第四学期第1周------------交论文初稿,与指导教师沟通论文修改及相关问题。
第四学期第2—8周------------反复论证,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完善论文。
第四学期第9—11周----------交论文定稿,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理论和实践意义: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研究胶州秧歌方面的空白,专门对《扇妞》这一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将会对我国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应用前景:通过对胶州秧歌《扇妞》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促进了秧歌爱好者更好的去学习传统艺术,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价值,帮助他们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将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
(二)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自主创新的艺术价值
(三)是鲜活的古代传统艺术活化石,具有艺术研究价值
(四)舞蹈优美,旋律动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总结
参考文献
开题依据(包括、相关研究现状、此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应用前景等)
前人的工作:前人对胶州秧歌的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现代舞蹈艺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胶州秧歌在舞台化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研究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一些学者研究了它的发展历程,还有的学者对如何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艺术进行了探讨。还有的学者对胶州秧州如何从“娱己”到“娱人”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胶州秧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总的来说,研究者有很多,但是对于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风格特征还没有人研究过。
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本科毕业论文
可行性分析(已具备的条件和待解决的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践方案等)
已具备的条件:通过对《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浅谈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等论文的阅读,使得本人对胶州秧歌特别是《扇妞》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本文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理论条件。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从小对胶州秧歌就很喜爱,也曾学习和练习过秧歌的跳法,再加上我导师渊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就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实践环境。
的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包括外出调研)
第三学期13-14周------------拟定论文题目,查阅其相关资料。
第三学期15-16周-------------与指导教师商定提纲,做开题答辩准备。
第三学期17周-------------进行论文开题答辩,撰写论文提纲。
第三学期18-19周------------制定论文写作计划,继续调研或查阅资料。
指导教师(签名):手写签名(时间为开题答辩之前)
年月日
教研室(研究室)论证意见
内容由答辩组长填写(手写)
参加论证人员签名:答辩组所有教师手写签名
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签名):手写签名
(时间写开题答辩当日或之后)
年月日
系指导与答辩委员会审查意见
____________系主任(签名):
年月日
题目来源
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
主要研究内容
胶州秧歌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山东地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支独秀。它承上启下,对我国胶州舞蹈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国家行列。而传统的民族艺术也正在被现代舞蹈和其它现代艺术所取代。胶州秧歌艺术正是逐渐消失中。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有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了解它的风格特征,艺术价值,特点和历史。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自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将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承上启下,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提纲:
一、引论
二、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传承了我国古代和当代的民间歌舞艺术,具有浓厚的原始艺术特征
(二)浓缩了我国山东人民生活,是北方民族艺术中的精华
(三)集多种北方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身
(四)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浓烈的黄河流域文化氛围
三、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价值分析
(一)它的存在对于保护和传承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2]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
[4] 孟中华.胶州秧歌在小学的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 赵磊.胶州秧歌文化社会学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6] 姚琳.山东胶州秧歌与商河鼓子秧歌音乐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3)对查阅的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4)在统计、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论文第一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
实验方案:(1)通过学习掌握的已有知识,阐述观点。
(2)查阅书籍、期刊验证。
(3)整理资料拟定初稿。
(4)认真修改、检阅,完成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慧芳.胶州秧歌音乐文化之家族特征研究[D].青岛大学,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