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秧歌的种类及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
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 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 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 歌。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 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 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 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 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
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 膝部规律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 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东 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 的动作技术也有关
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 前后扭动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 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 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 挺直以示动作俏特点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 八字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前脚掌着地, 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 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东北秧歌表演服饰
东北秧歌表演中的服饰,从整体 上看,色彩浓艳、明亮。除了领 头带队的人戴文生巾、披斗篷、 持折扇出场,其余表演者服饰整 齐,上(女)下(男)装统一搭 配。 上装,也就是女装,上身着镶边 夹袄,下裳基本为多褶长裙,一 般及至足踝;较为突出的是头上 的装饰,多以珠链或绢花编成凤 冠戴于头顶,有的冠状上用珠链 串成“孔雀”“凤”的展翅形状, 异常华贵。在女装的肩部均配以 珠链或绣花绢布制成的披肩,搭 于肩膀,头饰及披肩的颜色相对 浓艳耀眼,珠光宝气之色,醒目 华丽。
欣赏东北秧歌片段
东北秧歌欣赏
欣赏东北秧歌我们要从舞蹈演员的脚步动作
看起,要看这个演员从身体上表现出的一种 自下而上的协调美,也就是这个演员是否在 舞蹈动态上体现出了由脚下的踢步带动上身 的扭摆和腕部的绕花的一种协调性。 欣赏东北秧歌的另一个重要点是:看手巾花 的表演技艺。手巾花就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 常说的“手绢”,在舞蹈中手巾花不仅是一 种技艺的表现,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 之一。
“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
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 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 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 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 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 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 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 鼓”、“五鼓”、“十二鼓”,其中 “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 秧歌、地秧歌 ”。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 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 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 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 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 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 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东北秧歌表演道具
东北秧歌中最具突出特色的三 种道具是:腰间的彩绸、手中 的扇子、多边形手绢。彩绸多 为大红色或艳绿色,系于男女 表演者的腰间,偏缀与腰际一 侧,作为装饰所用,表演至手 舞足蹈、兴趣盎然的时候,用 来突出舞姿的飘逸与灵巧。有 的表演者将彩绸攥于手中作为 直接道具,彩绸随舞姿动作的 摆动而有韵律地荡漾。扇子与 多边形手绢一般是作为男女表 演者手上必备的道具,右手执 扇,左手携眷,是较为传统的 表演方式。扇子与手绢都是艳 色的,红、黄、绿为主要颜色。
东北秧歌欣赏
舞蹈中常以不同的手巾花耍法和节以用优 美的“片花”(手巾花的一种耍法)表现大姑 娘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 展翅”(一种舞蹈动作和手巾花的结合舞蹈动 态)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手巾花是舞蹈表 演中突出变现力的主要环节。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舞蹈中看演 员的内心节奏感的把握和身体的控制能力。
热情的黑土地
哏俏脆幽、热情爽朗—
东北秧歌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 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 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 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 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 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 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 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 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 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 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 流传。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 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 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 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 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 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 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 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 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 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 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 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 色。
东北秧歌节奏节拍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也有4/4拍
或1/4拍。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 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 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浮点音 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 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 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东北秧歌的审美价值
东北秧歌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具 有风格特色的体态、动律、节奏、 道具使用及音乐伴奏和秧歌队形 中。 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 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 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 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 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 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 “哏劲”,这种“哏劲”与本地 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东 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 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亦有关。
东北秧歌表演服饰
下装,也就是男装,多为颜色统
一的镶边夹袄和镶边长裤,有的 夹袄外披深色对襟坎肩,裤口有 时系腿带以缩紧裤脚,易于表演; 头上饰品多为艳色的毡帽。地秧 歌与高跷秧歌中的男女装基本如 上所述,高跷秧歌中女装下裳要 求裙子摆度略长,以便将腿上的 木制跷掩饰起来,增加修长美感。 无论上装还是下装,服饰上多缀 有镶在边缘的花样滚边、丝织花 纹、吉祥图案。 男女演员在表演中,均以浓妆出 场,主要体现两颊涂抹艳红色, 增添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和表 演氛围。
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
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 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 要步法“踢步”上。 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 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 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 “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 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 点—哏俏劲。
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 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 形成秧歌动律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 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 素中。 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 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 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 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 淳朴、豪爽之风 。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
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 以眼、俏等美的慰藉。 “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 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 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 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 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 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 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 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 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 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 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 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 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 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 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
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 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