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

合集下载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东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秧歌是东北地区满汉蒙三族共同的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东北地区农民在种田丰收时表达喜悦愉快的一种形式。

秧歌以明快欢腾为主调,在舞蹈形态、音乐节奏、舞蹈内容和演出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同时代表着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在东北地区的秋季丰收时期表达喜庆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

在唐朝时期,秧歌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娱乐形式,开始发展成为现代的秧歌形式。

在明清时期,秧歌成为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等的重要节日活动。

在现代,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秧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成为了庆祝节日、娱乐休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地方秧歌队伍逐渐衰落,甚至出现了失传的情况。

为了保护和传承秧歌文化,不少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秧歌文化的扶持和推广力度。

一些优秀的秧歌队伍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成为东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承角度来看,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主要依靠老一辈的舞蹈家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和经验。

秧歌的传承方式几乎没有书面资料可供参考,也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

因此,传承的流程和过程高度依赖于舞蹈家的口传实践和学徒跟师。

这导致了秧歌传承中的困难和风险,一些高手没能及时向年轻一代传授秘诀,使得秧歌艺术某些地方得不到正常发展。

总之,东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物质遗产和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秧歌文化,让东北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绚烂的文化魅力。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1. 引言1.1 东北秧歌的传统意义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殊的传统意义。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东北秧歌还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这种传统意义使得东北秧歌在当地群众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连接世代情感和传承乡土文化的纽带。

东北秧歌的传统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于当地人民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影响上,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东北地区人民对于自身文化历史的自豪和传承的象征。

东北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在当地更具有着深远的传统意义,是东北地区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1.2 东北秧歌的艺术形式东北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以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舞姿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的音乐为特点。

东北秧歌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北秧歌的服饰和道具丰富多彩。

演员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头戴花冠或头饰,手持彩带或手绢,脚蹬铁板或穿着高跷,整体造型充满了民族风情和欢乐气息。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独具特色。

舞蹈动作多为跳跃、旋转和蹦跳,具有明快、轻快的节奏感。

舞蹈中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谣、口技和杂耍等元素,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东北秧歌的音乐节奏强烈。

伴随着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节奏,舞者们在舞台上奔跑、转动,展现出一种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舞蹈风貌。

东北秧歌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2. 正文2.1 东北秧歌的历史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的秧歌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吸收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东北秧歌的历史渊源丰富而深厚,是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独特的舞蹈意境。

它承载了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以欢快的节奏、饱满的舞姿和富有情感的歌词,向世人展示了东北人民的豪迈与热情。

本文将从舞蹈形式、表演技巧和艺术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东北秧歌作为一种集合了歌唱、舞蹈和表演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它起源于农耕社会中的劳动场景,是农民们在播种、耕作和收获过程中的一种庆祝和祈福的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秧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表达人民心声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东北地区重要的舞蹈节目。

它包括了单人、对舞和群舞等多种形式,通过精妙的编排和动作,展现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表演技巧方面,东北秧歌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作而闻名。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农民服装,以欢快的步伐迈进舞台,整齐划一地击掌、踏步、跳跃和旋转。

他们的舞姿优美而富有力量感,展现了东北地区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舞蹈中的手势和身体语言也丰富多样,表达了各种情感和生活场景。

例如,用手比划播种的动作、跳跃的舞姿象征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喜悦;手牵着手、共同舞蹈的场景则表达了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这些技巧的巧妙运用,使得东北秧歌舞蹈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然而,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不仅仅局限于表演技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艺术内涵。

东北秧歌的歌词常常描绘东北大地上的美丽风景、悲壮的历史和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它们充满了对家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刚劲有力的动作、激情四溢的表演和歌词的诗意咏唱,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

观众们在欣赏东北秧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体现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民情感的表达。

东北秧歌通过音乐、舞蹈和歌词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舞蹈动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源于农耕文化。

它以深厚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独特的舞蹈动作。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以欢快、极富热情和威武雄壮著称,舞蹈者们跳跃、旋转、高抬双臂等动作形式鲜明。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北秧歌的动作鲜明有力。

舞者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出秧歌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节奏明快,步伐轻盈而有力量感。

舞者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技巧和力量,还传递了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和自豪感。

其次,东北秧歌的动作多样化。

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元素,如跳跃、旋转、手臂的摆动等。

舞者们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和节奏感。

他们的动作既有整体协调的舞蹈动作,也有个体特色鲜明的动作,形成了多样化的舞蹈效果。

第三,东北秧歌的动作具有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通过舞蹈动作,舞者们表现出丰富的感情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以独特的姿态和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共鸣。

舞者们以身体语言表达情感,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东北秧歌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另外,东北秧歌的动作也与音乐节奏相协调。

舞者们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展现舞蹈动作,使整个表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音乐与舞蹈相互呼应,使得东北秧歌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享受。

舞者们在跳跃、旋转和摆动动作中,能够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者们通过整齐有力、多样化和具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使得东北秧歌舞蹈在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不仅传承了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也展示了东北人民的奋斗精神和无穷的生命力。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东北秧歌的独特魅力,受到其艺术的感染。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一、东北秧歌的发展历程东北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最初是农民们在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逐渐演变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并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在东北地区的农村,人们常常通过秧歌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因此秧歌在当地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经过长期的发展,东北秧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秧歌不断吸收和融合民间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东北秧歌更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大文化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东北秧歌的表演特点东北秧歌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优美多样: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包括转、跳、旋等多种动作,舞姿优美、大气,充满了活力和韵味。

2. 音乐伴奏热烈激昂:东北秧歌的音乐多数采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音乐热烈激昂,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3. 剧情内容丰富:东北秧歌的表演内容通常以农耕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剧情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 装饰华丽独特:东北秧歌的服饰多样丰富,色彩斑斓,服饰上常常点缀有丰富的刺绣和精美的装饰,华丽独特。

以上表演特点使得东北秧歌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种极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

三、东北秧歌的传承现状当前,尽管东北秧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农村文化逐渐式微,农耕生活的减少导致了农耕文化的衰落,使得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传承面临了困难。

由于市场需求等因素,一些地方的秧歌表演逐渐商业化,导致了秧歌表演的商业化程度过高,原本的民间性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传承人口的减少和教育资源的匮乏,东北秧歌的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更多的人们的参与和关注。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舞蹈风格淳朴而富有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并讨论它对东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舞蹈风格特点1. 好打好唱东北秧歌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喜庆的舞蹈形式。

在秧歌表演中,歌舞融合,表现出来的舞蹈节奏明快,配合轻松愉悦的旋律,让人不禁跟着伴随旋律的节奏一起起舞。

而秧歌的唱腔华丽磅礴,充满感情,也是东北秧歌的魅力所在。

2. 坐俯卧东北秧歌在舞姿风格上,有一些独特的展现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坐俯卧”形式。

秧歌表演者,会在演出时不断切换姿势,在节奏的控制下,能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其中坐俯卧体位具有落地深入的特点,能够使得动作更为生动自然。

3. 编曲风格东北秧歌的音乐编曲风格一般取材于传统民谣,其旋律通俗易懂,让人容易上口。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往往伴随着不同的节令活动,其编曲也有所不同。

在农忙时节,一些秧歌节目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单曲和伴奏。

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代表着东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更是东北地区跳蹈文化的典型代表。

丰富的节目内容,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而且也有很高的表演规格,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

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东北秧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使得舞蹈呈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十分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推广东北秧歌,也能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东北地区,了解和感受东北的独特魅力。

总之,东北秧歌在东北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编曲特点,成为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

通过东北秧歌舞蹈的魅力传递,不仅能够展示东北的文化魅力,而且有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东北秧歌里绕花动作要领

东北秧歌里绕花动作要领

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绕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动作。

下面是绕花动作的要领:
脚步:双脚分开立正站立,脚跟并拢。

开始绕花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重心移到右脚上,左脚跟着向前迈出一小步,脚尖着地,然后再迈出一大步,左脚脚跟着地。

上身:上身保持挺直,稍微向前倾斜。

双臂自然下垂,稍微向外展开,手掌自然弯曲,与大腿内侧平行。

手势:绕花时,手臂先从后部环绕到前部,手指自然微微张开,手臂的运动要绵柔流畅,注意不要过于僵硬,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视线:绕花时,注意视线应始终保持向前,注视着一个点,这样有助于保持舞姿的稳定和流畅。

绕花动作的关键在于身体的协调和律动感。

练习时需要注意细节,尤其是脚步要稳定、手臂及手指的流畅曲线,以及保持整体的舞蹈气韵。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绕花动作要领,不同的舞蹈版本和个人风格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学习东北秧歌绕花动作,建议参加专业的舞蹈培训班或咨询资深舞蹈教练。

东北秧歌基本体态动律知识考核

东北秧歌基本体态动律知识考核

东北秧歌基本体态动律知识考核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秧歌则是其中的一支独特而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秧歌,对其基本体态动律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动律知识进行考核,以期提高读者对东北秧歌的认识和理解。

一、基本概述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以动作矫健、舞姿豪放为特点,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包括跳舞者、鼓手和歌唱者。

东北秧歌通常表现主题丰富多样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通过舞蹈、歌唱和音乐的结合,展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基本动作要求1. 步伐稳健:东北秧歌以步伐稳健、匀称为基础,跳舞者需要在舞台上保持平衡,步伐要有力度,但也不宜太过夸张。

2. 身体协调:跳舞者需要灵活运用身体各部位,包括头颈、上肢、下肢等,以展示出舞蹈的美感和节奏感。

3. 手部动作:手部动作是东北秧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能够丰富舞蹈的表达和情感。

手部动作应该流畅、有力,但也需要注意节奏和协调性。

4. 面部表情:东北秧歌注重表情的传递,通过面部表情来诠释舞蹈的情感和内涵。

跳舞者要学会用微笑、愠怒等表情来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心情和情感。

三、动律要求1. 节奏感:东北秧歌的节奏感是其独特之处,因此跳舞者需要准确把握节奏,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2. 跳跃力度:东北秧歌中常有跳跃动作的出现,跳舞者需要充分发挥身体的力量,使跳跃的动作自然流畅。

3. 转身旋转:东北秧歌中的转身旋转动作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跳舞者需要灵活应对转身的角度和速度,保持舞蹈的整体协调性。

4. 动作编排:东北秧歌中的动作编排需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和情节,跳舞者需要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将故事和情感准确地展现出来。

四、知识考核为了测试读者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动律的掌握程度,请回答以下问题:1. 东北秧歌以什么样的动作特点而著名?2. 东北秧歌中的手部动作的作用是什么?3. 东北秧歌中的转身旋转动作要求跳舞者具备哪些能力?4. 东北秧歌的节奏感在舞蹈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五、解答1. 东北秧歌以动作矫健、舞姿豪放为特点而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简介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

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

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

‛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

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

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特点概述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

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

‚顺‛意为通顺。

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

‚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

‚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

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音阶调式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

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

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臵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

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微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

宫调式、微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

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

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

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拍节奏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

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

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

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对句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

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

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对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a.甲吹第一乐句,乙吹第二乐句(上下句对句)。

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乐句反复时,甲先吹一次,乙重复演奏一次(民间称学舌)。

C.几小节学舌:即同样的小节数,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后,乙自由模仿,即兴变奏。

D.更小范围内的对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后半拍。

在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两音,乙吹二、四两音。

这种对句的方法,民间称‚整学乱使‛或‚整学拆着使‛。

对句的形式对句的形式有下列几种:a.两支相同规格的高音唢呐对句。

B.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对句。

C.唢呐与打击乐器对句(俗称‚出鼓‛)。

民间艺人对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是使东北秧歌音乐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一曲多变,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

变奏手法常用的变奏手法有:a.旋律加花或简化:以原始曲谱为骨干音,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使旋律流畅、华丽或幽默、风趣。

另有一些乐曲,开始部分为旋律加花的乐谱,速度较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而逐渐简化,速度愈快,旋律愈简化,这是一种倒装的变奏曲。

B.演奏技术的变化:在每一个变奏中运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演奏技巧。

C.特性音调的运用:在某些变奏中,运用有特点的音调,使变奏具有特色。

D.‚借字‛手法的运用:‚借字‛即借用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来代替乐曲中的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用以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进而衍变和发展旋律。

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借字‛,还可实现‚五调朝阳‛、‚三十五调朝阳‛。

《鹁鸪》尾音比首音低纯五度,《句句双》尾音与首音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朝阳模式。

对于母曲朝阳谱,实际演奏时要对乐曲进行加花并调整个别不顺的音。

E.变换唢呐演奏指法:分别以自然音阶中的7个音作唢呐筒音以改变乐曲的调性,它与一般的移调演奏不同,在移调和变换指法的同时,根据乐器的性能和不同音域进行加花和运用不同的技巧,从而使乐曲的旋律相应地产生变化。

东北秧歌音乐的变奏属于严格变奏,即每次变奏的乐曲结构及小节数应与原始曲谱相同。

但变奏的速度可根据需要而有所变化。

曲牌联缀曲牌联缀的形式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屡见不鲜,它是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

变奏手法只能使同一首乐曲产生多种不同的变体,曲牌联缀则是将多首曲牌串连在一起演奏,形成套曲,具有更大的对比性。

曲牌联缀的形式十分灵活,参与串连的乐曲可多可少(其中每首乐曲均可作多次变奏),速度可快可慢,原则是服从舞蹈表演的需要。

曲牌联缀后形成的曲体为联曲体,也可以形成循环体,即某一首曲牌多次出现。

其间插入不同的曲牌。

曲牌联缀时,前曲与后曲的调性、调式可同可异,但必须连接得自然、合理、通顺。

浪头‚浪头‛又称‚浪子‛,意为以某一音为轴,音乐在轴的两侧波动,气氛火爆热烈。

除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常用‚浪头‛外,河北吹歌,陕西鼓乐等民间音乐中也经常使用。

‚浪头‛用在曲牌联缀时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换乐曲时,前首乐曲的尾部可接一个小的‚浪头‛再接下一首乐曲。

如某一首乐曲单独使用,这首乐曲的尾部甚至乐曲的中间都可以接浪头,它是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浪头‛的篇幅长短不拘,根据场面的大小临时决定。

每个艺人演奏‚浪头‛都不尽相同,但它有一定的规律性:‚浪头‛由长音(可自由延长)和流水板音乐组成;速度较快;中间套有对句;用长音作过渡或通过它转调。

音乐的来源与分类东北秧歌音乐的来源主要是东北地区的一些唢呐曲牌;当地民间器乐曲的片断;东北民歌和地方小调;音乐工作者新编的乐曲。

此外,它还吸收了一些‚二人转‛和‚单鼓‛的音乐。

其中最常用的乐曲是杂曲(小曲、曲牌),这些乐曲一般都较短小,多为一段体。

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十分丰富,如辽宁鼓吹乐、吉林鼓吹乐各成体系,光是辽宁鼓吹乐就拥有数百首乐曲,包括牌子曲、汉吹、满曲(俗称‚关里极子‛)、水曲(又称‚锣板曲‛)。

大牌子曲和汉吹曲结构庞大,由引子、身子和尾巴(尾巴分若干节)组成。

民间艺人根据秧歌表演的需要,按不同的场面、人物和速度,常选择某些乐曲的片断为秧歌伴奏,如选用大牌子曲《一条龙》的尾巴《水龙吟》;汉吹曲《大花》尾巴的第1节《大花头节》等。

民间艺人掌握的曲目愈广泛,选择某些片断为秧歌伴奏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掌握曲目的多少便成为衡量民间艺人技艺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掌握曲目多的便获得‚曲包子‛的美称。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l)跑场音乐跑场即由头跷、二跷领队,在头跷指挥下快速变换各种队形,如‚龙摆尾‛、‚蛇脱壳‛、‚二龙吐须‛、‚倒圈帘‛(又称‚圈白菜心‛)等。

跑场音乐热烈火爆,速度较快。

与舞蹈动作的‚万马奔腾‛之势相协调。

常用乐曲有《五匹马》、《对五》等,多为曲牌联缀的形式,跑场音乐中,‚浪头‛是必不少的。

(2)走场音乐走场比较稳健,边走边扭,互相之间常有逗趣,表演时秧歌队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等。

走场音乐平稳、连贯、欢快、律动感强、有弹性,速度中等。

走场音乐也由若干首曲牌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