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采集 狩猎
栽培农作物 和饲养动物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
①约2万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②约1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北方栽培粟、黍;中 国是世界是最早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有石铲、石镰、石 斧等,这些属于新石器,半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
石磨及磨棒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人面鱼纹陶盆
鱼纹彩塑陶盆
半坡的彩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尖底瓶
鱼纹陶 盆
原始符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 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半坡出土的纺锤
骨锥
问题思考:
三 、
黄河
半
坡
居
民
的
生 活
半坡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房屋样式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等 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猪、狗等家畜 彩陶、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Biblioteka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下列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D (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
C.磨制石器
D.火的使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生活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 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新授
2.生产工具z.x.x.k
石刀
半坡遗址出土的鱼钩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力大大进步了
新授
半坡原始居民 使用磨制石器和 骨器进行生产。
;推 。
•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你知道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 重要方法?
•考古发现。
•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 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科学的 头脑……
磨制石、 骨、角器 种植粟
河 姆 渡
约
7000 年
长江流 域浙江
磨制石器 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 等家畜
饲养家禽 以猪狗和 水牛为主
制陶、 纺织
制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 原始乐器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原始居 自然地 房屋样 种植主
民
理环境 式
要作物
制造的 陶艺艺 术风格
问题思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并分析形 成差异的原因?
生产以农业为主 同 生活是盖房定居
磨制石器和陶器
农耕文明的 特征
房屋的结构不同 异 种植农作物不同
干栏式 半地穴式 水稻 粟
因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新授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 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河姆渡 长江流 干栏式 水稻
人
域(浙 房屋
江余姚
河姆渡)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
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
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课。
本节课堂的主要特点有: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学生的小组内、班级内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
比如课堂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史料二图中两种房屋的 样式为什么不同。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姆渡人生活的地区高温、多雨、潮湿,干栏式房屋既可防 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 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人类走出洞 穴盖房定居,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 了活动范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3)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 原始居民的异同。
【答案】不同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 渡居民种植水稻;房屋结构不同,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陶器种类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 河姆渡居民制作陶器。相同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 居住在房子里,过着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学会了制作陶器和乐 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延伸
我国原始农耕文明出现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1)在农业出现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 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 (2)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粮食。这时, 聚落、畜牧业、手工业出现,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 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要点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点一 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一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阅读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图(a)、图(b)、图(c)包 含了什么信息。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认知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解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荇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材分析半坡遗址的发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兴起知识结构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前面两个子目与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
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的落脚点。
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子,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白菜等,饲养猪、狗等家畜。
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人工栽培稻;他们住着午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由点窥面,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学段:七年级学科:历史道展示图片资料:教师讲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老师展示的三个图片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通过观察考古资料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西安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那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寻找证据。
我们刚才使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史前历史的方式: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文字诞生以前的无字之书,走进《原始农耕生活》。
思考:通过观察文物,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教师引领、拓展: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识你感受到的这些,不仅是我们先民具备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优良品质激励着传承者,才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完成评价任务三,达成学习目标三。
达标检测评价任务一: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陶器如图2、图3所示,请对号入座,写出陶器所属类别。
(2)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5)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的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型彩陶壶如图5所示,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评价任务二: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工具有悠久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内容
教材P6~P11,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掌握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2.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
3.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传说,神农氏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粒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他还用同样的方法,种植其他作物。
后来,他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
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归纳导入: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从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活动】同学们,看看教材上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什么工具、住什么样的房子、种植什么作物、还有什么原始居民没有掌握的技巧。
【归纳】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植物果实、渔猎;而河姆渡人已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点拨升华】原始人类从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植物果实到种植农作物,都是人类的进步。
探究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异同。
【活动】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象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场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
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老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扮演者。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
我们大量地种植水稻。
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
(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
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层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蒸熟。
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
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
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
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
(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
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
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
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
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
……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
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
芥菜等等。
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
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
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
(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
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
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
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
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植物果实、捕猎,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自然。
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
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
老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
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
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
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
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
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
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
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归纳】从都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粮食、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比较相同点,从生活地区、时间、居住的房子、饲养的家畜、种植的粮食比较不同点。
探究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播放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
【提出问题】
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半坡出土的粟说明了什么?出土的稻谷和粟、菜籽数量之多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粟的技术。
学生2: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学生3: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勤劳的、勇敢的、智慧的。
播放图片《耒》《耜》《石刀》《石斧》
【提出问题】
这些工具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预期效果: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活动总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开始时期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请同学们用表格列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五、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