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辨析

合集下载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技巧一辨词性。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如:一次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辨构词语素。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的语素。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步”“渐”,“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有些近义虚词表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

如你这样做,有点太过分了吧。

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有些紧张。

再如“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但前者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后者则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他把书念得非常熟,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这一般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辨析时要注意。

如:“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有时可以通用。

但前者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用于事物。

如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不得入内。

而后者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如他们的事情,我不清楚。

五辨语气。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者强烈。

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今天他没来,生病了不成?六辨感情色彩。

有些虚词也带有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

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离去。

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

04虚词辨析看5点

04虚词辨析看5点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
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
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
“固然”。
答案:固然
(二)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 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 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 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 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 关联词语如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次“双十一”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___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 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他强打精神察看了罗盘方位,费力地脑算着目前的 ________航行位置。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 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这样,________个别部 件遭遇不测,________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 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 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 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 而且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 然”表示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 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 有。“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即使……也”表假设 关系。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 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常用虚词辨析

常用虚词辨析

常用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辨析:(1)不然:①含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②表示选择,含有“如果不这样,那就……”之意。(2)否则:同“不然”①。例句:(1)不要在汽车上看书,不然会影响视力。(2)这个会你去参加吧,不然老赵参加也行。(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11.逐步/逐渐辨析:(1)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2)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例句:(1)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2)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12.竟然/居然辨析:(1)竟然:常用于主谓语之间。
辨析:(1)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2)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例句:(1)他经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2)在公园里偶然遇见了一个老同学。18.尤其/特别辨析:(1)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2)特别:副词,用途较广。①尤其,但语气较弱;②与众不同,不普通;③格外;④特地。例句:(1)不到半年,他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2)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3)特别的式样。(4)火车跑得特别快。(5)散会时,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20组1.从而/进而辨析:(1)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关系。(2)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表递进关系。例句:(1)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2)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2.对/对于/关于辨析:(1)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2)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3)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例句:(1)她对孩子很严厉。(2)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1、本来本来“本来”重申治应这样,常与“就”连用。

“本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状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渐“逐渐”一般表示自但是然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逐渐”用于存心识有步骤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3、有时有时“有时”(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目,次数罕有时跟“常常”相对。

“有时”着眼于不测,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不测的,是在规律以外,跟“一定”相对。

4、一齐一同“一齐“表示同时,重视点是时间。

“一同”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重视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地方。

5、以致致使“以致”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致使”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常常常常“常常”是对到当前为止出现的状况的总结,有必定的规律性,不可以用于主观梦想。

“常常”纯真指动作的重复,不必定有规律性,能够用于主观梦想。

所以“常常”能够用于未来的事情,“常常”则不可以。

用“常常”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相关的状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类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重申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还没有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持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准时,归纳事物,能够通用;归纳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达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需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和“一经”都是副词。

可是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说得通;用“已经”的句子,绝对不可以换成“一旦” 。

11、居然居然“已经” “已经”都是副词,都有预料以外,高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该当这样而这样” 。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简单这样而这样” 。

“居然”用于主语后边,动词谓语前方。

“居然”也能够单说成“竟” 。

“居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常用虚词辨析60例

常用虚词辨析60例

常用虚词辨析60例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辨析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潘芝梅邮编:271411 panzhimeimail@1、毕竟:①表示不管怎么样,情况说到底还是这样。

如②强调某种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

③用在前一个分句,强调原因。

④重复“毕竟”前面的词语,表示强调。

如: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在父母面前撒娇。

究竟:①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②有“毕竟”“终究”的意思,用在陈述句中,表示不管怎样某种事实或结论就是这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有名词用法,用在陈述句中指事情的结果和原委,中作宾语。

终究:辨:①词义内容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含有“终于”的意思,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如“乌云毕竟(或终究)遮不住太阳”,而“究竟”没有这一意义。

“究竟”有追究事情真相并加强语气的意义,如“你跑北京究竟花了多少钱”,“毕竟”和“终究”都没有这种意义。

②词性和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都只能用作副词,充当状语,不能用在疑问句里;“究竟”既可作副词充当状语,可以用作名词充当宾语,如“想到门外看个究竟”;用作副词进,一是用于不带“吗”的疑问句,意义与“到底”接近;一是用于陈述句,意同“毕竟”。

③“毕竟”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终于发生了,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句话中的“毕竟”就不能换成“究竟”;“究竟”用在问句里,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如此毒手”,便不能换成“毕竟”;“终究”用在能愿动词前面强调某种事态情况最后必将那样发生或出现进,如“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则用“终究”的同义词“毕竟”也不贴切。

2、大概:用于猜测或估计,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侧重于对情况的可能性的推测,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

还有“不精确、不详尽”的形容词用法,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名词用法。

大约:侧重于对约数的估计,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

大致:表示推测语气更侧重于肯定(不是侧重于猜测)。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