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合集下载

虚词判断技巧

虚词判断技巧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虚词辨析有窍门一.区分词性,掌握功能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功能也不同。

如“由”是介词,而“由于”既是介词也是连词;“对、通过、经过”等既是介词也是动词;其语法功能也因词性而定。

例: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突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

若干年后重见海子的诗歌,缘起于一个人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诗人的一首诗歌。

这个看似(偶然、偶尔)的起因,其实,亦有固定的因缘在。

句“猛然”与“突然”都有在短时间里发生且出人意料之意,但“猛然”是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突然”为形容词,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

此处当选“突然”。

句“偶然”与“偶尔”都指不经常,但“偶然”是形容词,表示事理上不是必然的,与“必然”相对,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偶尔”是表示“间或、有时”的副词,与“经常”相对。

据语境应选“偶然”。

二.辨别用法,注意色彩有些虚词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有的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异,使用时必须认真辨别,准确区分。

例: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或者、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伊拉克接二连三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致、以至)伊拉克新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句“或者”与“还是”都是连词,表示数者选一;但“或者”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还是”含有疑问语气,可用在问句或非问句中。

应选“还是”。

句“以致”与“以至”都是连词,都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

但“以致”表示由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以至”连接两个及以上的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有一直到之意,还可用在句中。

此处应选“以致”。

再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有贬义色彩:“掠夺、搜刮、挥霍、鼓吹、歪曲、污蔑、攻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词一般也是中性词:“宣传、活动、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虚词辨析技巧

虚词辨析技巧

三辨词义侧重点。有些近义虚词表 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 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 的否定,侧重于评价。如你这样做, 有点 太过分了吧。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 侧重于叙述。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 有些紧张。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这一般 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 辨析时要注意。
• 如:“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 说的相反或出乎意料、违反常情,在句中 起转折作用,但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如: 有个别人对犯错误的同志不但不给予帮助, 幸灾乐祸,这是非常错误的。而后者一般 用于口语。如:她姐姐不但没有生气, 笑 了。
八辨句间关系。有怎样的句间关系, 就需要怎样的关联词语,因此在弄 清分句间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 选用的词语。
六辨感情色彩。有些虚词也带有感 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
• 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 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如:他没等 会议结束就 离去。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 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 如:你 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七辨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语与口 语的差别,书面语庄重,口语通俗。
虚词辨析技巧
一辨词性。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 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 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 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 语。如:一次 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辨构词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 的语素。
•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 “步”“渐”,“步”是步骤,“逐步” 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 程或步骤。“渐”是渐渐,“逐渐”强调 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文言虚词判断方法

文言虚词判断方法

文言虚词判断方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文言中起到虚化句意、修辞作用的词语。

虚词一般没有具体的词义,却承担着语法功能,在句中起到连缀、衬托、进一步强化语句结构的作用,常常与其他实词搭配出现。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词义判断文言虚词。

在文言文中,一些词语虽然有具体的意义,但在句中却没有独立的作用,只起到衬托、强调、连接等语法功能。

例如:“之”、“乎”、“者”、“与”等。

这些词一般不具备独立的词义,仅仅是起到辅助作用,衬托实义词的语气或修辞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搭配关系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往往与其他实词构成固定的搭配,缺少这些搭配词就显得语句不完整或不通顺。

例如:“而言”、“虽则”、“既而”等。

这些虚词之所以成为文言虚词,就是因为它们在句子中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其他实词组合,才能发挥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变形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常常以特殊的变形形式出现,与其他实词存在形态、语法上的差异。

例如:“何人”、“诸侯”、“谁人”等。

这些词虽然有实际的指代对象,但在语法上却表现出虚化、修辞的特点。

还有一种判断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通过汉字的使用情况。

文言中的虚词往往使用一些比较古老的汉字,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汉字。

例如:“兮”、“乃”、“焉”等。

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但在古代文言中却常常用来表达虚化句义、增强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判断文言虚词的方法可以通过词义、搭配关系、变形形式以及汉字使用情况等来进行。

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文言中起到虚化句意、修辞作用,理解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和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品味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04虚词辨析看5点

04虚词辨析看5点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
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
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
“固然”。
答案:固然
(二)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 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 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 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 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 关联词语如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次“双十一”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___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 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他强打精神察看了罗盘方位,费力地脑算着目前的 ________航行位置。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 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这样,________个别部 件遭遇不测,________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 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 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 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 而且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 然”表示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 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 有。“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即使……也”表假设 关系。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 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方法一、辨析虚词的方法(2014.9.12)1、看搭配情况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2、看假设与事实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看前后次序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7)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8)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训练1】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4)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训练2】判断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5)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6)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分句开头,应改在“哪所”前)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起强调作用。

(7)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

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训练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又……又/既……又)(8)要有周密的计划,要有切实的措施。

(既……又)(9)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有理论有实践的经验。

(又……又)其它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10)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

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训练4】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1)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因而、所以”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12)所以呀,要不然我怎么这样说呢?(√)(13)他不但没被困难吓到,相反地,战斗意志越来越坚强了。

(√)7.注意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训练5】判断下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4)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主语不同,“不仅”应放在“我”之前)同类的虚词还有:因为、除了、不但等8.注意口语和书面语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

而一些文言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15)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

(“或者”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同类的虚词还有:要是、别说、就是、哪怕等(16)21世纪要求人们都要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惟其”是文言虚词,表因果,与“正因为”相近)9.注意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训练6】下句中的虚词使用是否正确,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8)他的深情厚意,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意,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注意虚词的词性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象“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19)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 秘书处后,WTO 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和”是连词,“与”是介词)(20)英超埃弗顿队的李铁,对我们很熟悉。

〖有无问题?〗有些虚词还常被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

也有虚词混用的。

(21)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

(“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训练6】比较下列各组诩语的词性有何不同?其它如: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难免(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四)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1.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

①或——或者“或”常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或者”常用来连接句子。

(1)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2)这本书或者你先看,或者我先看。

②及——以及、及其“及、以及”都可以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而“及其”是两个词,意思是“和他(她)们的”。

【训练7】选词填空。

(3)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它的花木。

(以及)(4)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基本规律。

(及其)③由——由于“由”是介词,表凭借。

“由于”作连词或介词,表原因或理由。

【训练8】判断下两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5)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由于”应改为“由”)(6)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④为——为了、因为“为”是介词,引出对象,用法较多。

“为了”是连词,表目的,一般单用。

“因为”是连词,表原因,常和“所以”连用。

【训练9】选词填空。

(为/为了/因为……所以)(7)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为)(8)为了营救落水的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河水。

(为了)(9)大家缺乏经验,前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

(因为)⑤而——而且、从而、进而、因而、反而、而后、幸而、而况“而”用法较多,可以表并列、递进、转折;“而且、进而、而况”只表示递进,“而且”常和“不但”连用;“反而”表意思相反的递进;“从而、因而、故而”表因果;“而后”表承接;“幸而”是副词,表示借以免除困难的有利情况。

【训练10】判断下列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0)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而且”不能表反方向的递进,应改为“反而”)(11)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而且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12)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而后”不能单用,应改为“以后”)(13)听说老人家身体欠安,故而特来看望。

(“故而”是单用词,常用于书面语中)(14)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15)我亲自感受过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因而对近百年来那些为中国寻求解脱之路而牺牲的先行者,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

(√)(16)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更而况他是新手。

(“而况”前不能加“更、又”)⑥就——就是“就”是副词,有多种用法。

“就是”是连词,表让步假设,常和“也”呼应。

(17)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的反科学的内容。

(18)你说说这样的好事,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⑦对——对于“对”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有“对待”之意;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对于”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

【训练11】判断下两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9)他对于孩子很严厉。

(“对于”应改为“对”)(20)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⑧刚——刚才“刚”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是副词;“刚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形容词。

(21)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刚才”应改为“刚”)⑨则——否则“则”表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也可表转折。

“否则”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常用在下句的开头。

【训练11】判断下两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22)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有了相当的条件,只要深入钻研,在较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出成绩;而广博的知识,则不是短时间所能掌握的。

(√)(2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

(√)⑩且——尚且、而且、并且、况且、暂且、姑且“且”作连词,表递进;作副词,表暂时。

“尚且”通常与“何况”成套使用,表递进;“而且”通常与“不但”成套使用,表同方向的递进,不再引出其它内容;“况且”一般单用,表示进一步追加理由,再引出结果;“并且”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暂且、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

(24)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而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而且”应改为“且”)(25)从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而且”应改为“并且”)2.注意包含虚词的词语或短语。

有些实词结构包含着虚词(通常是介词),有着固定的用法,辨析虚词时也要考虑到。

①以——给以、加以、予以、难以、得以(26)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以他们适当的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