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讲座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指南》主要内容1——特征
• 病原学特征
– 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 – 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命名“诺如病毒” – 有6个基因群,20余个基因型可感染人,变异快 – 0℃-60℃可存活,耐受普通饮水氯浓度,酒精、免洗洗手液不能
灭活 – 免疫保护力:6-24m、可重复感染同型或其它型毒株,部分人
①食源性传播 ②水源性传播 ③人与人传播
– 疫情终止评估 疫情分析研判
疫情终止判定条件:
①传播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品; ②自最后一例病例隔离起72小时后无新发病例,或者疫情发生机构发病水
平降至往年同期基线水平,
《指南》主要内容4——实验室检测
• 标本采集
– 标本采集类型 粪便或带便肛拭子、呕吐物、水、食品、环境涂抹样 – 标本采集对象
• 流行病学特征 – 疾病负担 严重 – 季节性 秋冬季 10月~3月 – 传播途径 人传人 、食物、水
一起暴发事件中多种途径可同时传播 初代可由食物或水引起、二、三代病例多为人传人
《指南》主要内容2——定义及标准
• 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定义 – 疑似病例 急性胃肠炎 24小时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 变 呈稀水样便 ,和/或24小时内出现呕吐≥2次者, – 临床诊断病例 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 情中,满足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关 联的病例, –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粪便、肛 拭子或呕吐物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ELISA抗原 检测阳性者,
– 环境消毒 ①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建立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② 环境及物体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现用现配; ③ 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目的:调查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查找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扑灭疫情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使用实时PCR检测诺如病毒。
结果:在学校共确诊调查病例24例,学生23例、老师1例。
10例病人样本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
结论:多途径接触传播造成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暴发。
标签:诺如病毒;暴发疫情;控制诺如病毒(norovirus,NV),又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非细菌性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可经消化道、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且人群普遍易感。
学校、医院、工厂是诺如病毒暴发疫情较多的地方[1]。
近几年上海集体性感染性腹泻疫情中,诺如病毒发生率较高。
2013年12月松江区某小学发生一起諾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定义:①临床病例2013年12月22日至调查日期,发生腹泻或呕吐病例,且腹泻次数≧3次/天的病例;②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诺如病毒阳性病例。
1.2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病例定义,对该学校所有学生及工作人员工进行病例搜索调查。
使用上海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统一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
1.3实验室检测:采集学生及家长、教职工的肛拭子和呕吐物送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开展实时PCR检测。
同时采集学校内的水样、食堂留样食品、食堂环节样送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2 结果2.1一般情况:该校位于松江区城东,拥有1栋四层教学楼,共有2个年级16个班,学生836名,男生382名,女生454名,教职工48名。
学校设有食堂,食堂有工作人员8名,每天提供一顿午餐。
2.2疫情概况:截止至调查日期,该校共出现24例有腹泻、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其中23名学生,1名生活老师。
学生病例全部集中在教学楼二层的一年级教室,且均分布在楼道同侧。
2.3临床症状:学生病例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诺如病毒校园防控专题讲解

诺如病毒校园防控专题讲解一、关于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季校园防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生,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的高发季节。
冬季即将来临,这类疾病是如何传播?感染后有何临床表现?又是如何预防的呢?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1.什么是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表面无包膜。
诺如病毒具有多个基因型。
根据基因结构特征,诺如病毒被分为10个基因组(Genogroup, GI-GX),其中GI、GII、GIV、GVIII和GIX感染人,GI和GII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两个主要基因组,进一步分成30个以上的基因型。
诺如病毒变异快、免疫保护时间短。
同一个人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型别的诺如病毒,不同基因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使得在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幼儿园、旅游区等人群聚集场所出现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排出,隐性感染者也可排毒。
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56天。
诺如病毒感染剂量为18-2800个病毒粒子。
诺如病毒环境抵抗力强。
诺如病毒在ot-6(rc的温度范围内均可存活,可在物体表面存活2周,在水中存活2个月以上。
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但使用较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水1小时后余氯浓度大于10mg/L)可灭活诺如病毒。
2.诺如病毒如何传播?感染诺如病毒的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均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
接触感染诺如病毒的病人,比如处理病人的呕吐物或排泄物,通过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3.诺如病毒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短,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学校诺如病毒防控方案

学校诺如病毒防控方案随着全球诺如病毒(Noral Virus)的传播情况日益严重,为保障校园师生健康安全,我校制定了以下诺如病毒防控方案。
一、病毒知识普及与宣传为增强师生的病毒防控意识,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
在学校内部,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定期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讲座和培训。
同时,利用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等渠道,组织开展有趣的宣传活动,引导师生正确掌握病毒防控知识。
二、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学校将加强卫生管理,确保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每天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特别是对容易被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重点清洁和消毒,如厕所、餐具、门把手等。
学校还将加强教室、食堂等区域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三、体温检测与排查针对病毒的传播特点,学校将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和排查。
在每个班级设置专门的体温检测点,每天早晨对所有师生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相关记录。
一旦发现体温异常或有病毒感染症状的师生,学校将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追踪和处理。
四、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学校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师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师生掌握正确的洗手、咳嗽礼仪等个人卫生常识和技巧。
学校还将强化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鼓励学生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五、健康监测与信息报告为了及时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学校将建立健康监测与信息报告制度。
要求师生每天按时上报自己的体温和身体状况,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师生的健康动态。
同时,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以便判断和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
六、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学校将制定完善的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以便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疫情。
学校将建立疫情报告和处置机制,做好学生的隔离和转运工作,与当地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及时进行病毒检测和追踪,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学校诺如病毒防控方案的制定,将有力保护学校师生的健康安全。
一起G Ⅱ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暴发的现场调查

一起G Ⅱ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暴发的现场调查背景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一起G Ⅱ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在某地暴发,导致大量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深入了解这次暴发疫情的状况,本文进行现场调查分析。
现场调查患者症状通过现场调查发现,患者普遍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感染开始后,患者在数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比如剧烈的腹泻、呕吐、恶心等。
这些症状主要持续1到3天,病情多为自限性,但老年人和幼儿等易感人群需注意。
现场消杀作为疫情控制的重要措施,现场消杀也是必要的。
通过现场消杀,保障了患者们的生命安全,并且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消毒剂对病毒有较好的杀伤作用,比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高锰酸钾等。
病毒检测通过对患者粪便样本和食物等样本的检测,确认了此次感染的病原体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
一起G Ⅱ型诺如病毒是一种经肠道传播,引起人类胃肠炎的非嗜神经性病毒。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口水、手和肠道等途径。
疫情控制在了解病毒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和疫情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们在疫情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督促居民勤洗手;2.对餐饮、食品生产企业加强监管,增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3.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对重症患者的监护;4.实时了解疫情动态,及时更新信息以便公众了解最新消息。
结论此次一起G Ⅱ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暴发是由于餐饮、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不佳导致的。
应该加强餐饮生产企业的监管,增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督促居民勤洗手,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更新信息以便公众了解最新消息。
同时,加强大众健康意识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健康食品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预防疾病的发生,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

• 制定《指南》是2015年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重点工作之一
• 2015年11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下发通知正式印发《指南》 • 2015年12月初河南省疾控中心转发“通知”和《指南》
《指南》参考文献和编写人员
• 参考了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指南 • 大量国内国际诺如病毒研究和监测的文献 •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病毒病所 • 省市区县疾控中心
卡普兰标准识别诺如病毒暴发 灵敏度 68% 特异度 99%
《指南》主要内容3——疫情调查
• 疫情发现、核实与报告
①集体单位、场所或医疗机构报告 ②属地疾控中心调查核实 ③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管理规范》标准报告
• 疫情调查 – 基本情况
①发生机构基本信息 ②人员分布情况 ③发生机构内部 平面图 ④供餐和饮用水信息 ⑤其他相关信息
《指南》主要内容4——实验室检测
• 标本采集
– 标本采集类型 – 标本采集对象 1. 病例 粪便或带便肛拭子、呕吐物、水、食品、环境涂抹样
①采集病例发病2-5天内的粪便、带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 ②若病例在10例以下,全部采集;病例在10例以上,至少采集10例病例的
标本。
③尽量采集重点病例标本 如首发病例、指示病例、住院病例、发病的食
附件
1. 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病例访谈提纲 2. 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和暴发疫情调查病例一览表 3. 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和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 4. 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和暴发疫情标本采集登记表 5. 诺如病毒标本处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6. 诺如病毒消毒方法
《指南》主要内容3——疫情调查
• 疫情调查 – 卫生学调查
1.方法:访谈、查阅记录、现场勘查、样本检测等 2.内容:食品或水的污染源 、污染环节、导致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
诺如病毒的防控: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

诺如病毒的防控: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一、班会背景随着季节的变换,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进入了高发期。
为了加强诺如病毒的防控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特此召开此次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
二、班会目标1. 提高全体师生对诺如病毒的认知,了解其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2. 增强师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3. 提高师生应对诺如病毒感染的能力,确保校园内的卫生安全。
三、班会内容1. 诺如病毒的基本知识定义:诺如病毒(Norovirus),又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胃肠炎病毒。
传播途径: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污染的物体或表面,以及接触呕吐物或粪便等途径传播。
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发热等。
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48小时内出现,持续1-3天。
2. 诺如病毒的预防措施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至少20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食物安全:确保食物充分煮熟;食用前彻底清洗水果和蔬菜;避免生食或半生食贝类海鲜。
饮水安全:饮用煮沸过的水或瓶装水;避免饮用生水或未彻底煮沸的水。
环境卫生:保持教室、宿舍等生活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清洗和消毒可能被污染的物体或表面。
隔离治疗:如有同学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至少24小时后方可返校。
四、班会活动安排1. 主持人介绍班会背景和目标(5分钟)2. 班主任讲解诺如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10分钟)3. 学生代表分享防控诺如病毒的经验和方法(5分钟)4. 互动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做好诺如病毒的防控(10分钟)5. 总结发言:班主任强调诺如病毒防控的重要性,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防控工作(5分钟)五、班会总结通过本次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全体师生对诺如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预防诺如病毒的措施。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防控诺如病毒,确保校园内的卫生安全。
诺如病毒防控: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诺如病毒防控: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案概述1.1 主题名称诺如病毒防控:传染病预防1.2 主题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诺如病毒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增强学生的传染病防控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惯,减少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
1.3 主题对象全校学生1.4 主题时间40分钟二、教学内容2.1 诺如病毒的基本知识1. 介绍诺如病毒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2. 讲解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如食物、水和空气传播。
2.2 诺如病毒的预防措施1. 强调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2. 指导学生正确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3. 提倡健康饮食,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3 校园传染病防控策略1. 讲解校园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原则,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 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传染病疫情,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3. 提倡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增强自身抵抗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 利用PPT展示诺如病毒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诺如病毒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一种病毒?”3.2 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诺如病毒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3 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诺如病毒相关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
3.4 实践1. 教师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和佩戴口罩方式。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确保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
3.5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3.6 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诺如病毒防控的日记。
2. 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一份诺如病毒防控家庭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诺如病毒的认识程度。
2. 学生掌握的诺如病毒预防措施。
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
4.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流行病学特征
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 染所致。
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食物暴露引起的 点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人之 间传播。
三、流行病学特征
(三)季节性
诺如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 称为“冬季呕吐病”。
一、病原学
(六)病毒核酸排出规律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排出,也可通过呕吐物排出。 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 2‐5
天,持续约 2‐3 周,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 56 天 ,在免 疫抑制病人中更长 。
二、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 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 12‐48 小时。 (二)轻症病例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
一、病原学
(四)理化特性 使用 10 mg/L 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理污水
采用的氯离子浓度)可灭活诺如病毒,酒精 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五)免疫保护与宿主易感性
一项志愿者人体试验研究表明,诺如病毒的 免疫保护力可持续 6‐24 个月,即使先前感 染过诺如病毒,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同一 毒株或不同毒株的诺如病毒。
一、病原学
根据衣壳蛋白区系统进化分析,GI 和GII 进一步分为9 个 和22 个基因型,除GII.11、GII.18 和GII.19 基因型外, 其他可感染人。
(三)病毒变异 诺如病毒变异速度快,每隔2‐3 年即可出现引起全球流行的
新变异株。1995 年至今,已有6 个GII.4 基因型变异株与 全球急性胃肠炎流行相关,我国自2014 年冬季以来, GII.17 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增加。
(二)暴发:7 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 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 所,发生 20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 其中至少 2 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六、疫情发现、核实与报告
(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 地、游轮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现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或暴 发,应立即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向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报告。
根据 2013 年发表的系统综述,全球 52.7%的病例和 41.2%的暴发发生在冬季 (北半球是 12 月‐次年 2 月,南半球是 6‐8 月),78.9% 的病例和 71.0%的暴发出现在 凉爽的季节(北半球是 10 月‐次年 3 月,南 半球是 4‐9 月)。
四、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即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为 24 小时内出现排 便≥3 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 24 小时内出现呕吐≥2 次。 (二)临床诊断病例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培训
主讲人:
前言
诺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 原,疾病负担严重。2013 年以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暴发多以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为主,尤其是2014 年冬季以来, 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大幅增加,显著高于历年水平。
前言
诺如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 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 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因此,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
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 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 时间平均为 2‐3 天,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 病患者恢复较慢。
二、临床特征
(三)重症临床表现和相关危险因素 尽管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仍会
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健康人感染诺如病毒后偶尔也会发展为重症。
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中, 满足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 行病学关联的病例。
四、病例定义
(三)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
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 ELISA抗原检测阳性者。
五、聚集性疫情和暴发判定标准
(一)聚集性疫情:3 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 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 位或场所,发生 5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 染病例,其中至少2 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诺如病毒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 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我国一直将其 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感染性腹泻病)” 进行报告管理,这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诺如病毒感染病 例及其暴发的报告。
一、病原学
1968 年,美国诺瓦克镇一所小学发生急性胃肠炎暴发。1972 年, Kapikian 等科学家在此次暴发疫情的患者粪便中发现一种 直径约27nm 的病毒颗粒, 将之命名为诺瓦克病毒。
三、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 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
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三、流行病学特征
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 物进行传播。
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 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 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 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 染。
(二)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开展调 查,根据疫情流行病学、病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对疫情进行核实。
此后, 世界各地陆续从急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多种形态与 之相似但抗原性略异的病毒颗粒,统称为诺瓦克样病毒。
一、病原学
(一)病毒结构 诺如病毒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 病毒,病
毒粒子直径约27‐40nm。 (二)基因分型
诺如病毒目前还不能体外培养,无法进行血 清型分型鉴定。根据基因特征,诺如病毒被 分为6个基因群(GI‐GVI),GI 和GII 是 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基因群, GIV 也可感染人,但很少被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