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实验操作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暑假里的一天,爸爸买了一些馒头,过了几天,小明发现没吃完的馒头发霉了。

馒头为什么会发霉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分别放进塑料袋。

把其中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一块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

〔用一个馒头保证所含水分一样〕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如今高温地方的馒头发霉了,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和水分的多少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让一块馒头保持枯燥,在另一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别装进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枯燥的馒头发霉的面积很小,滴水的馒头发霉面积较大。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的发霉和水分的多少有关。

学生三: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湿度的大小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四,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上水,2、4号烤干;3.将4快馒头分别放进塑料袋;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5.几天后,观察4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4号馒头发霉最晚,发霉面积最小;2、3号馒头发霉的时间和面积居中。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蜡烛在冬天硬硬的,夏天时却软软的。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可以用切割、碾碎、加热等方法使蜡烛发生改变。

我的方案:用小刀切割蜡烛,用锤子碾碎蜡烛,或者用手弯折蜡烛,把蜡烛放在坩埚中用酒精灯加热等,观察蜡烛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这些变化只是蜡烛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点燃蜡烛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课题:1、各种各样的能量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吸管火箭
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
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尊敬的同学们:科学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实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按照指南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一:水的沸点实验材料:水、酒精灯、温度计、容器、火柴步骤:1. 准备材料:将温度计插入容器中,确保温度计的温度计茎完全被液体覆盖。

2. 加热: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容器放在火焰上加热。

3. 观察:观察液体温度的变化,当液体开始沸腾时,记录温度。

4. 测量:待液体完全沸腾后,记录此时的温度。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张、铅笔、光线步骤:1. 准备材料: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画线:将一张纸张展开放在桌面上,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3. 光线入射:将玻璃杯倾斜,使得光线从玻璃杯中垂直地射向纸上的直线。

4. 观察: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杯和水后的折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材料:苦菜叶片、酒精、试管、盖玻片、草绿素提取液、酒精灯步骤:1. 准备材料:将苦菜叶片放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酒精,将盖玻片覆盖试管口。

2. 加热:将试管放置于酒精灯上轻轻加热。

3. 观察: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若试管内出现绿色,则说明苦菜叶片中含有草绿素。

4. 光照:用草绿素提取液滴在苦菜叶片上,将装有苦菜叶片的试管放置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

5. 观察: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若试管内出现气泡,则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四:力的平衡实验材料:积木,斜面,弹簧测力计步骤:1. 准备材料:将斜面固定在桌上,放置积木在斜面上。

2. 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在斜面上放置的积木的重力和斜面对积木的压力。

3. 对比:比较积木的重力和斜面对积木的压力,观察是否平衡。

4. 调整:根据实验结果,适当调整斜面的角度,直至积木在斜面上保持平衡。

以上是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的操作指南,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进行实验时,请务必遵守实验守则,注意安全,不得随意进行危险实验。

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六年级上册一、实验名称:馒头发霉了方法一: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发霉与温度有关的实验器材:馒头、塑料袋(两个)、馒头实验步骤:1、把一个新鲜的馒头分成两块,分别装到两个塑料袋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

3、每天按时观察,看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并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先来。

实验现象:发现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却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长出霉菌。

实验结论:馒头发霉与温度有关,温度高的地方馒头发霉就快。

方法二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发霉与湿度有关的实验器材:馒头、放大镜、烧杯、吸管、水、塑料袋(两个)、实验步骤:1、把一个新鲜的馒头分成两块,分别装到两个塑料袋里。

一袋2、一袋馒头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3、每天按时观察,看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并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先来。

实验现象:发现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不滴水的的馒头却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长出霉菌。

实验结论:馒头发霉与湿度有关,湿度大的地方馒头发霉就快。

二、实验名称:食用菌实验目的:认识菌类实验器材:放大镜、镊子、水盆、木耳、银耳、香菇实验步骤:1、借助放大镜观察带来的食用菌,会发现蘑菇根部有许多丝,这叫菌丝。

蘑菇头上面很光滑,叫菌盖。

蘑菇头的反面有一些褶皱,叫菌褶。

2、用镊子把“伞”柄撕开,发现有许多丝。

3、把干木耳放在白纸上敲一敲会掉下一些白沫,用放大镜观察看看会发现这些都是一些细细的丝。

三、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目的:通过蜡烛的变化了解物质的变化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镊子、纸、药匙、烧杯、蒸发皿、玻璃棒、三角架、石棉网实验步骤:方法有: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在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

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NEW)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NEW)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六年级实验实验一:杠杆的秘密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步骤: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3、实验结论: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

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4、整理器材。

实验二:轮轴的作用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

实验步骤: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

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

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

5、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三:斜面的作用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

实验步骤: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

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4、整理器材。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方法一: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

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2分)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一、实验题目:制作电磁铁。

二、实验要求:学习制作电磁铁的简单方法。

三、实验器材:铁钉、长500毫米导线、小铁钉、电池。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导线轻轻捋直。

3、按一个方向,在铁钉上整齐地绕成线圈。

圈少按左图,圈多按右图固定。

4、反复接通和切断电流,用小铁钉试试电磁铁磁性如何。

1、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了更好地说明电磁铁的特点,应将铁钉在火上烧红,然后慢慢冷却。

这样处理后,剩余磁性就小多了,对实验很有益处。

B、线圈两个接头要留长些,圈数要在15圈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C、断电后,铁芯常留有剩余磁性,这是正常现象。

实验五、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一)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匝数多,磁力大;匝数少,磁力小。

三、实验器材: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一根、铁钉、电池、小铁垫圈、小铁刀。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做一个电磁铁。

3、接通电源,比较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磁力大小是否相同。

4、分析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的原因。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提高效果,应加大匝数多少的差别。

(少的可在12圈左右,多的可在100圈左右。

)B、实验磁力大小时,除小铁垫圈外,也可使用大头针、小铁钉。

实验六、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二)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电流越强磁力越大。

三、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池两节、弹簧秤。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小学科学三——六年级实验操作具体步骤

小学科学三——六年级实验操作具体步骤

五年级上册一、P5第2课火山【研究火山的成因】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加热模拟地球内部温度高。

把土豆泥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放在小瓷盘中,隔石棉网加热近10分钟,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二、P7第3课地震【研究地震的成因】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用细木棍、竹片做地壳。

用手挤压毛巾,模拟地壳在受力时发生变形,形成褶皱。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再用力折竹片模拟岩层的断裂,手感到振动,即地表也发生震动。

三、P10第4课做一块卵石【研究卵石的形成】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半瓶做流水的河道。

把碎石子或砖头放入水中,拧紧盖,用力摇晃模拟水的冲去。

过一会儿,看到石子变小了,棱角光滑了。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四、P20第7课声音的产生【研究声音产生的秘密】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五、P22第8课谁能传播声音【研究谁能传播声音】在桌子一端轻轻敲击,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找一发声物体如闹钟或手机,让其不断发出声音,包好塑料袋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种种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并向四面八方传播。

六、P56第20课蒸发(一)研究水蒸发时周围的变化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温相同的水,发现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不断下降。

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二)研究怎样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对比实验: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六年级全册科学实验操作汇总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六年级全册科学实验操作汇总

青岛版小学科学63制刘六年级实验汇总六年级上册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的样子。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步骤: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调试直至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

4.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2.像与不像帮同学找父母活动目的:知道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在外貌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

活动材料:父母的照片。

活动过程:1.组长收集自己小组内同学父母的照片。

2.组间交换照片。

3.小组内观察其他小组同学父母的照片,找出其体貌特征,和班内同学的体貌进行对比,帮同学找到父母。

活动结论:手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有相似之处,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7.秋季星空认识仙后座活动目的:了解仙后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熟悉找寻仙后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仙后座、北极星周边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仙后座,找出仙后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识读北极星周边星图,尝试使用教科书的方法找到仙后座。

学习使用活动星图活动目的:熟练使用活动星图。

活动器材:活动星图。

活动步骤:1.观察活动星图,熟悉活动性图的各组成部分。

2.根据当前日期、时刻、地理位置调整活动星图,对准方向,练习活动星图的使用。

3.小组间互相指定观测时间、方向,练习使用活动星图。

8.冬季星空认识猎户座活动目的:知道猎户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学会寻找猎户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猎户座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猎户座星图,找出猎户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课后,面向南方观察星空,尝试找到猎户座。

制作并利用星座放映器介绍星座活动目的:学习制作星座放映器,进一步熟悉星座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物体能量的来源实验材料:燃烧勺、酒精灯、淀粉、火柴实验方法:1、点燃酒精灯。

2、用燃烧勺取适量淀粉。

3、将盛有淀粉的燃烧勺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淀粉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并以另一种形式贮存在淀粉中。

二、制作电磁铁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头针、绝缘导线、电池。

实验方法:(1)将绝缘导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打铁钉(2)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

(3)切断电源,看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吸起了大头针;切断电源后,大头针掉了。

实验结论: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三、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头针、绝缘导线、电池。

实验方法:(1)用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组装一个电磁铁。

(2)线圈匝数一定,先用一节电池看吸起几个大头针;再用两节电池看吸起几个大头针。

实验结论:线圈匝数一定,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电流越小,磁力越小。

四、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多少有关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头针、绝缘导线、电池。

实验方法:(1)用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组装一个电磁铁。

(2)电流一定,先少绕几圈导线看吸起几个大头针;再多绕几圈导线看吸起几个大头针。

实验结论:电流一定,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小。

五、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实验目的:验证食物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两块面包冰箱盘子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将实验组放在露天盘子里,放在浴室里将对照组一块放在冰箱里实验结果:三天后放在冰箱里面包的正常,放在浴室里面包的长霉了。

实验结论:食物在不通风、潮湿、温热的地方容易发霉十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一、实验题目:研究不同形状的纸桥承重能力实验材料:A4开纸、两个桥墩、棋子若干实验过程:1.将两个桥墩摆好,相距适当的距离。

2.将纸直接放在桥墩上,放棋子,观察放几个塌。

3.将纸做成弓形,放在桥墩间,放棋子,观察放几个塌。

4.将纸折成瓦楞型,放在桥墩上,放旗子,观察放几个塌。

……(如有其它方法还可添加)5.实验现象:折成瓦楞型的纸桥承重能力强。

6.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物体怪不得重能力不同.实验题目:研究哪种纸棍不易折材料:直径相同的实心和空心纸棍各1根、两摞书、钩码若干实验过程:1.摆好两摞书,高度相同,相距适当的距离。

2.将实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3.将空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4.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空心棍承重能力强,不易断;实心辊承重能力弱,易折断。

3、实验题目:研究使四边形稳固的方法实验材料:木棒、橡皮筋、实验过程:1.用橡皮筋扎一个四边形。

拉拽四边形的对角,发现容易变形。

2.在对角的地方捆扎一根木棍,形成两个三角形。

拉拽后发现不易变形。

3.在四边形的另一个对角再捆扎一根木棍,形成四个三角形。

拉拽后发现不易变形。

4.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三角形可以使四边形变稳固,第2步中使用一根木棒最简便。

实验十三:测量肺活量和模拟呼吸的过程一、题目:制作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实验材料: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2个小气球、1个大气球)、细线、剪刀实验过程:1.饮料瓶去掉瓶底,用细线把2个小气球分别绑在Y形管的两个分支上,Y形管另一端从瓶内穿过瓶盖,固定到瓶盖的小洞内(注意密封),瓶底用大气球的一部分薄膜封住。

2.对着瓶嘴的气球吹起,观察变化。

3.思考:瓶子、气球、橡皮膜各相当于呼吸系统的哪部分?怎样利用它们模拟呼吸过程的?实验结论:瓶子模拟胸腔、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

实验中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说明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膈肌向下移;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膈肌向上移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实验材料:水槽、较大的玻璃瓶、胶皮管、带刻度的标记纸实验过程:1.选一个尽可能大的透明瓶子作为测量瓶,将胶条垂直贴在瓶上。

2.用200毫升的烧杯向测量瓶中加水,每加200毫升在胶条上做一刻度标记,直至加满测量瓶,做出完整的刻度标记。

3.找一个大水槽,向水槽中加入3/4容量的水。

4.将装满水的测量瓶倒扣在水槽中,不让瓶中的水流出来。

5.深吸一口气,然后通过胶皮管用力向倒置的测量瓶中呼出,呼气过程中不要停顿。

呼气完成时,迅速封住管口,记录瓶中气体的容量,这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6.根据本组同学的肺活量,制成柱形统计图。

试着分析肺活量不同的原因。

实验结论:肺活量不同的原因有,不同同学肺功能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不同,也有可能是测量时操作不够准确造成的差异。

实验十四: 测量心率可以通过测量30秒钟的心跳次数,从而计算出心率。

告诉学生测量脉博,就可以测出心率。

(原因是手腕有一条明显的动脉,动脉就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器官的血管。

脉博是心脏博动速度的表现。

所以,脉博的跳动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

)教给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即一只手捏住另一手腕的内侧。

他们正常值为60-90,以70-80为佳。

如果比这个数值高或低的也许是心情紧张,测量就会不准确。

每人分别测量三次心率,求平均。

实验十五:生态瓶的研究一、实验题目: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二、实验要求: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的平衡三、实验器材:有盖的2l以上的透明广口瓶,小鱼(或小虾)两条、田螺两个、水草(如金鱼藻)两棵、洗净的沙砾、河水。

四、操作步骤:1、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在瓶子中放入3cm 厚的沙砾,再将河水倒入瓶中至瓶口6cm左右。

2、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拧紧瓶盖,并在瓶子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3、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在不直接被阳光照晒的窗台上,或有其他光源照射的地方。

4、在一周内,每天观察自制的生态瓶,将瓶内情况进行记录。

实验记录表时间鱼水草田螺河水沙砾第一天成活成活成活干静干静第二天成活成活成活干静干静第三天成活成活成活变浊变浊第四天出水面呼吸变黄到水面上部变浊变浊第五天死亡变黄水面上部更浊更浊实验结论: 生态环境很脆弱,保护生态平衡很重要.实验十六: 制作望远镜一、实验题目:制作自己的望远镜二、实验要求:制作自己的望远镜三、实验器材:胶带、剪刀、硬纸、透镜。

四、操作步骤:1、用硬纸片制作两个纸筒,使其中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在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在其中自由滑动。

2、将两片透镜分别固定在两个纸筒上。

3.将安装好透镜的两个纸筒插合在一起,就制成了自己的望远镜。

4、用眼睛靠近纸筒的一端,观察远处的物体;滑动纸筒,直到物体清晰为止。

注意:千万不要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实验十七:认识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认识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压片夹:可固定载玻片;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交光圈;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可以聚光线,增加亮度);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小;目镜和物镜:二者组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常用的目镜有5×,10×,12×,常用的物镜有4×,10×(低倍镜),40×(高倍镜),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使用方法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3、注意事项①、观察时双眼睁开,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以便及时绘图和记录结果;②、光线强时选用平面镜,光线弱时选用凹面镜;③、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眼睛看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然后眼睛观察目镜,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到物象;④、必须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物象,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二)实验题目:观察细胞实验材料:学生用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及其他细胞装片。

实验过程:1.将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2.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洋葱表皮细胞为止。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描述细胞的形状。

4.用上述方法观察其他细胞装片。

实验结论:画出或描述出洋葱表皮细胞。

注意:1.为了看得清楚,可用红墨水染色。

方法是: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盖玻片的边上。

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

红墨水就被吸了过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2.观察过程中,如果需要观察的物体不在视野中央,在左侧,应该向左移动使它移动到视野的中央.3.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视野中找不到清晰的物象时,稍微向后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实验十八:模拟人造卫星的飞行实验目的: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而落不下来的原因实验材料:数根棉线,一个乒乓球,一个大球实验过程:1、在乒乓球上扎一个小孔。

2、将棉线一端系上一个小木棍,将小木棍送入乒乓球孔内,拉紧棉线。

3、把棉线的另一端捏在手中,并举过头顶,让乒乓球作圆周运动。

实验现象:乒乓球做圆周运动,握棉线的手受到拉力的作用。

实验结论:棉线越长,乒乓球受力越小;乒乓球质量越大,受力越大;转动速度越大,乒乓球受力也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