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一、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 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 材料:气球、木棒、尺子、盆子、水、扬声器。
4. 步骤:(1) 将气球吹起来,用木棒刺破气球,观察声音的产生。
(2) 用尺子拨动水面,观察声音的产生。
(3) 打开扬声器,让学生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5. 讨论:通过实验,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二、实验二:光的传播1. 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材料:激光笔、白纸、铅笔、尺子。
4. 步骤:(1) 打开激光笔,将光射向白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用铅笔标记。
(3) 改变激光笔的位置,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改变。
5. 讨论:通过实验,学生能了解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三:磁场对铁钉的影响1. 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场对铁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原理: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铁产生磁力作用。
3. 材料:条形磁铁、铁钉、砂纸、小车。
4. 步骤:(1) 将条形磁铁的一端磨砂,让铁钉粘在另一端,放在小车上。
(2) 移动条形磁铁,观察铁钉的移动情况。
(3) 改变条形磁铁的极性,观察铁钉的移动情况。
5. 讨论:通过实验,学生能了解到磁场对铁钉产生磁力作用,且磁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四、实验四:制作简易净水器1. 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水的过滤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原理:过滤可以去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3. 材料:滤纸、玻璃杯、棉球、水、剪刀。
4. 步骤:(1) 将滤纸剪成合适的大小,放在玻璃杯上。
(2) 用棉球将滤纸边缘压实,确保过滤效果。
(3) 将混合了杂质的水慢慢倒入玻璃杯中,观察水的过滤效果。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暑假里的一天,爸爸买了一些馒头,过了几天,小明发现没吃完的馒头发霉了。
馒头为什么会发霉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分别放进塑料袋。
把其中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一块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
〔用一个馒头保证所含水分一样〕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如今高温地方的馒头发霉了,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和水分的多少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让一块馒头保持枯燥,在另一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别装进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枯燥的馒头发霉的面积很小,滴水的馒头发霉面积较大。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的发霉和水分的多少有关。
学生三: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湿度的大小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四,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上水,2、4号烤干;3.将4快馒头分别放进塑料袋;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5.几天后,观察4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4号馒头发霉最晚,发霉面积最小;2、3号馒头发霉的时间和面积居中。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蜡烛在冬天硬硬的,夏天时却软软的。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可以用切割、碾碎、加热等方法使蜡烛发生改变。
我的方案:用小刀切割蜡烛,用锤子碾碎蜡烛,或者用手弯折蜡烛,把蜡烛放在坩埚中用酒精灯加热等,观察蜡烛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这些变化只是蜡烛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点燃蜡烛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介绍本实验教学指南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准备和指导。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将能够亲自动手、观察、实践和探索,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实验目标本教学指南的实验目标主要包括:-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建立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实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教学指南推荐的几个实验:1. 水的沸点实验水的沸点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沸水的现象,探究水的沸点。
- 实验步骤:将水加热直至沸腾,观察并记录温度。
- 实验材料:水、加热设备、温度计。
2. 物体的浮力实验物体的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
- 实验步骤:将不同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现象。
- 实验材料:不同物体、水、。
3.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 实验步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叶子的变化。
- 实验材料:植物、灯光。
4. 声音传播实验声音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 实验步骤: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声音传播器,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 实验材料:不同材料(如纸片、纸杯)、声音源。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防止烫伤:在进行涉及加热的实验时,要使用隔热手套和适当的防护措施。
- 防止触电:在进行电路实验时,要确保电源和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触电风险。
- 防止溅泼:在进行与液体有关的实验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和实验服,避免液体溅泼伤害。
实验教学步骤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引导: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步骤和安全事项。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4. 结果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解释相关科学原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课题:1、各种各样的能量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吸管火箭
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
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尊敬的同学们:科学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实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按照指南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一:水的沸点实验材料:水、酒精灯、温度计、容器、火柴步骤:1. 准备材料:将温度计插入容器中,确保温度计的温度计茎完全被液体覆盖。
2. 加热: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容器放在火焰上加热。
3. 观察:观察液体温度的变化,当液体开始沸腾时,记录温度。
4. 测量:待液体完全沸腾后,记录此时的温度。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张、铅笔、光线步骤:1. 准备材料: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画线:将一张纸张展开放在桌面上,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3. 光线入射:将玻璃杯倾斜,使得光线从玻璃杯中垂直地射向纸上的直线。
4. 观察: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杯和水后的折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材料:苦菜叶片、酒精、试管、盖玻片、草绿素提取液、酒精灯步骤:1. 准备材料:将苦菜叶片放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酒精,将盖玻片覆盖试管口。
2. 加热:将试管放置于酒精灯上轻轻加热。
3. 观察: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若试管内出现绿色,则说明苦菜叶片中含有草绿素。
4. 光照:用草绿素提取液滴在苦菜叶片上,将装有苦菜叶片的试管放置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
5. 观察: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若试管内出现气泡,则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四:力的平衡实验材料:积木,斜面,弹簧测力计步骤:1. 准备材料:将斜面固定在桌上,放置积木在斜面上。
2. 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在斜面上放置的积木的重力和斜面对积木的压力。
3. 对比:比较积木的重力和斜面对积木的压力,观察是否平衡。
4. 调整:根据实验结果,适当调整斜面的角度,直至积木在斜面上保持平衡。
以上是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的操作指南,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进行实验时,请务必遵守实验守则,注意安全,不得随意进行危险实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
(学具中有)操作方法:(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
(自备)操作方法:(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材料:1根长竹筷(称)、螺帽或钩码(重)、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盘(称)、砝码(50g)、剪刀。
(自备)操作方法:(1)如课本P9图片,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1根轴、1根销钉、24个钩码、2段棉线、1个底板和1个长支架。
(包含在学习工具中)(或机械实验盒中)操作方法:(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实验材料:添加1个轮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步骤

六年级科学实验步骤班别:姓名:学号:1、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1)用棉签蘸少许食用油涂在一张白纸上。
2)用鸡肉、芝麻等食物分别在白纸的其他区域上挤压、划动。
3)观察它们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
4)判断它们含有什么营养成分。
2、检测食物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1)取一些食物放在培养皿上。
2)用滴管分别滴一滴碘酒在食物上。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清洗、整理器材,并放回原位。
3、证明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澄清石灰水。
2)用洗耳球向其中一杯澄清石灰水里反复注入空气。
3)通过吸管向另一杯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4)观察实验现象。
4、剧烈运动后呼吸有什么变化的实验:1)放松地坐在椅子上,记录1分钟呼吸的次数。
2)原地跑步1分钟停下来,记录1分钟呼吸的次数。
3)比较平静时的呼吸次数与跑步后的呼吸次数有什么变化。
5、你的反应有多快的实验:1)请一位同学手持一把尺子,零刻度的一端朝下竖直放置。
2)请你将手放在零刻度处。
3)当同学放开尺子,让尺子自由下落时,你尽量用最快的速度抓住尺子。
4)记录抓住尺子的刻度,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6、确定优势眼的实验:1)举起手臂向前伸直,用手指指向教室里的某个物体。
2)不要移动手指,闭上右眼,用左眼观察手指指向的位置。
3)再闭上左眼,用右眼观察手指指向的位置。
4)哪只手指向的位置与所指的物体感觉上更吻合一些,那次观察时用的眼睛就是优势眼。
7、用橡皮制作动物前肢骨模型实验:1)先用橡皮泥做出猕猴的前肢模型。
2)再改变猕猴的前肢骨模型中骨块的位置和形态。
3)尝试拼出蝙蝠、鲸或其它哺乳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8、强风与翅膀的实验:1)将书本堆叠起来,模拟“小岛”。
2)将一些小纸片折叠成“身体”和“翅膀”,用回形针夹起来,模拟正常翅膀的昆虫。
3)再将一些小纸片折叠成“身体”,用回形针夹起来,模拟无翅膀的昆虫。
4)将这些“昆虫”随机放在“小岛”上,用电吹风平吹小岛,当风力加强时,观察哪些昆虫能留在“小岛”上,哪些昆虫被吹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一、实验名称:杠杆实验实验目的:知道杠杆有三个点,搜集并熟悉杠杆省力和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在实验中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而且意识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步骤:组装杠杆尺实验装置,调整平衡。
自主肯定两头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在杠杆尺两端相应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观察使劲点和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关系。
总结规律:注意事项:每次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时每端只选一个点挂钩码,便于比较。
二、实验名称:轮轴的秘密实验目的:掌握轮轴的构造,明白轮越大越省力。
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实验材料:轮轴、细线、钩码实验步骤:把必然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
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咱们用力的大小,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在轮和轴上穿线的方向正好使线落在轮和轴的槽里。
三、实验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目的: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索,在绳索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索的两端的钩码数相同,同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改变用力方向(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用测力计或橡皮筋),动滑轮下挂重物,可以说明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一根绳子注意事项:在利用动滑轮时提起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称量范围的二倍。
四、实验名称:滑轮组实验目标:一、能够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二、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知道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通过探讨实验知道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
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长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测试一个钩码的重力,测试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钩码用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实验一、鸟喙与取食一、实验题目:鸟喙与取食。
二、实验要求:不同的鸟是怎样取食的。
三、实验器材: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
四、操作步骤:1、按下列方式准备“食物”;木棍洞中的米粒、葵花子;藏在纸屑中的橡皮虫;漂在水中的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
2、四人一组,每人从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四种工具中选择一种。
3、用自己选择的工具在1分钟内按要求拾取准备好的“食物”。
在一个人拾取“食物”时,其他三人分工负责观察、报时和记录。
4、将每人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各种“食物”的数量记录在表中。
姓名使用工具1分钟内拾取“食物”的数量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小动物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实验二、做酸奶一、实验题目:做酸奶二、实验要求:做酸奶三、实验器材:新鲜酸奶1杯,鲜牛奶2袋(每袋约250ml),带盖的杯子或瓶子4个(约150ml),金属小勺1把,竹筷1根,温度计。
四、操作步骤:1、将所用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
2、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4个杯(或瓶)中。
3、分别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鲜牛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
4、将其中两杯放在温暖环境中,另两杯放在阴凉环境中,24小时后进行观察。
实验三、制作风动小装置一、实验题目:制作风动小装置二、实验要求:制作风动小装置三、实验器材:卡纸、风车轴、高粱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四、操作步骤: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一、实验题目:制作电磁铁。
二、实验要求:学习制作电磁铁的简单方法。
三、实验器材:铁钉、长500毫米导线、小铁钉、电池。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导线轻轻捋直。
3、按一个方向,在铁钉上整齐地绕成线圈。
圈少按左图,圈多按右图固定。
4、反复接通和切断电流,用小铁钉试试电磁铁磁性如何。
1、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了更好地说明电磁铁的特点,应将铁钉在火上烧红,然后慢慢冷却。
这样处理后,剩余磁性就小多了,对实验很有益处。
B、线圈两个接头要留长些,圈数要在15圈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C、断电后,铁芯常留有剩余磁性,这是正常现象。
实验五、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一)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匝数多,磁力大;匝数少,磁力小。
三、实验器材: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一根、铁钉、电池、小铁垫圈、小铁刀。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做一个电磁铁。
3、接通电源,比较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磁力大小是否相同。
4、分析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的原因。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提高效果,应加大匝数多少的差别。
(少的可在12圈左右,多的可在100圈左右。
)B、实验磁力大小时,除小铁垫圈外,也可使用大头针、小铁钉。
实验六、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二)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电流越强磁力越大。
三、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池两节、弹簧秤。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分两次组装电路,第一次电磁铁接通一节电池,实验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第二次电磁铁接通两节电池,实验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3、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电磁铁匝数要多些。
电池电要充足。
要一节与三节对比实验。
实验七、制作太阳炉一、实验题目:制作太阳炉二、实验要求:制作太阳炉三、实验器材:铝箔、厚纸板、直尺、塑料布、一杯水(50ml)、温度计、胶带、剪刀等。
四、操作步骤:1、在纸板上划线,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线再划一次。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4、选择不同的材料从外面将纸盒包起来。
5、用温度计测定烧杯中水的温度,然后将烧杯放入纸盒内,用塑料布盖在纸盒口上。
6、将纸盒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过一会儿,取出水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八、建立太阳系模型一、实验题目:建立太阳系模型二、实验要求:建立太阳系模型三、实验器材: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等。
四、操作步骤:1、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表示),用这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
2、用2cm(或其他长度,如5cm、10cm)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3、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可以画成扇形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4、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佬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实验九、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一、实验题目: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二、实验要求: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三、实验器材:台灯、绳子、橡皮泥、地球仪。
四、操作步骤:在桌上用绳子做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把台灯放在圆圈的中央,模拟太阳。
2、把地球仪放在绳圈上,用橡皮泥在地球仪上做个记号代表自己的位置。
3、如图所示,把地球仪放在“夏至”的位置上,并让地轴指向正确的方向。
4、按照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移动地球仪,观察在不同季节里,“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5、重复第4步,再模拟地球公转3次,试用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实验十、留住群星的美丽一、实验题目:留住群星的美丽二、实验要求:留住群星的美丽三、实验器材:圆柱形的空纸筒、黑色纸、胶水或橡皮筋、手电筒、剪刀。
四、操作步骤:1、将一只空圆筒的底部剪去。
2、用黑纸另做一个圆筒盖,用胶水或橡皮筋将它固定在圆筒上。
3、到野外观察星空,把观察到的星星或星座用针“记录”在黑纸盖上(在黑纸圆盖上戳洞,表示出星星在星空中的位置),用针来回旋转使洞扩大。
4、回到房间,将一支手电筒放进纸筒中,朝向天花板,关掉室内电灯,打开手电,于是野外观察到的星座就呈现在天花板上了。
5、多做几个盖子,“记录”更多的星星和星座。
实验十一、模拟月相的变化一、实验题目:模拟月相的变化二、实验要求:模拟月相的变化三、实验器材:一个直径5cm――10cm的白色塑料球,黑墨水。
四、操作步骤:1、用塑料球代表月球,用黑墨水将它的一半涂黑。
2、在地面上画直径1米和5米的两个同心圆。
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
3、小组同学集中在场地中央的小圆中,观察绕地球旋转的“月球”。
4、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分别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置上(在不同的位置上,应使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固定的方向),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
5、从图中一点开始,让“月球”沿逆时针轨道绕“地球”公转一周,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月相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实验题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二、实验要求: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3、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4、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5、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6、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7、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顺序观察。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要尽力选薄一些的洋葱表皮,制成临时切片。
B、为了看得清楚,可用红墨水染色。
方法是: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盖玻片的边上。
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
红墨水就被吸了过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实验二、观察口腔粘膜细胞一、实验题目:观察口腔粘膜细胞。
二、实验要求:说明动物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食盐水溶液、滴管、牙签、高锰酸钾溶液、镊子、纱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擦净载玻片、盖玻片,在载玻片上滴一滴食盐水溶液。
3、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的牙签,在口腔壁上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一些口腔粘膜细胞)。
4、把牙签上附的口腔细胞在载玻片食盐水中涂一下,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口腔粘膜切片。
5、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好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6、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三、测定食物营养成分一、实验题目:测定食物营养成分。
二、实验要求:认识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三、实验器材:米饭、瘦肉、肥肉等多种食品。
纸、镊子、小刀、火柴、酒精灯、污物桶、稀释的碘酒。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某食品用小刀分割成三小块。
3、第一块滴上碘酒;第二块放在纸上,用小刀用力向下碾压;第三块放在火上烧。
观察分析该食物主要含有什么营养?根据是什么。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测定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脂肪时,要在垫纸上用力碾压。
B、测定含不含较多淀粉时,要将碘酒加水进行稀释。
实验四、检验唾液消化作用实验一、实验题目:检验唾液消化作用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三、实验器材:烧杯(500毫升)、冷水、热水、百度计、试管①、试管②、试管③、淀粉、烧杯(50毫升)、试管架、稀释的碘酒、滴管。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烧杯(500毫升)中倒入冷水,再倒入热水,用温度计测量调至42℃备用。
3、取试管③,装入少许淀粉,倒入适量冷水摇匀。
稍加沉淀后,分别等量倒入试管①、试管②,放入备好的热水中。
4、取烧杯(50毫升),收集一些学生的唾液。
倒入试管②中、摇匀。
5、将试管①、试管②,放入备好的热水中。
6、约几分钟后,用滴管在试管①、试管②中,各滴入1至2滴稀释了的碘酒。
7、稍加摇动后,即可清楚地看到实验效果。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烧杯(500毫升)可改用保温杯,效果会更好。
B、热水温度要调至稍高于40℃的温度。
C、试管①、试管②加入的淀粉量要少。
D、碘酒要稀释。
E、向试管①、试管②中加入稀释的碘酒时,应在2滴左右,不可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