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分类综述

合集下载

草履虫综述

草履虫综述

草履虫的综合探究081班1号xxx前言: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属细胞表面披满纤毛、生于淡水的大型原生动物。

细胞长度因种而异,一般为50~300μm。

体形的平面观甚像一倒置草鞋。

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还是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好材料。

主体: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

体长只有80~300微米。

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

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进行有性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旧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称其为真核生物。

其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

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

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

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

草履虫靠身体的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草履虫细胞器的功能分工如下:口沟:取食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外膜:呼吸(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大核:营养代谢小核:生殖作用食物泡:是草履虫进行胞吞作用产生的,进入细胞后将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

伸缩泡及收集管: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并排出体外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纤毛:辅助运动,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草履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

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

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优质文档】动物学论文-范文word版 (13页)

【优质文档】动物学论文-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动物学论文篇一:动物学论文软体动物综述怀化学院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姓名:李荣贵学号:0802404033摘要:软体动物又称无脊椎软体动物,是除昆虫外歧异最大的类群,约75,000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之为“贝类”。

现在贝类分类,基本上还是按形态结构进行分类; 可分为7个纲,即1.无板纲, 2.多板纲 , 3.单板纲、4.瓣鳃纲,5.掘足纲,6.腹足纲、7.头足纲。

本人将从这七个类别对软体动物进行综述。

关键字:软体动物类别综述在动物界,有一类动物叫“软体动物”,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之为“贝类”。

贝类的种类很多,至今已记载的有11万5千多种,其中化石种类有3万5千余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多样性等各方面的科学,称之“贝类学”,也就是“软体动物学”。

贝类学包括的内容很广,研究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细胞学、发生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分类学等等。

贝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逐步掌握其生物知识而建立起来的。

世界上对贝类的研究起始很早,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把贝类分为有壳和无壳两大类,他还根据贝类的栖息地,将贝类分为陆地、淡水贝类和海洋贝类两大类。

18世纪中叶,分类学家林奈在他的名著(((Systema Natu-rae))(1758年)一书中,对贝类进行了区分,按照有壳、无壳把贝类分为软体动物(没有外壳和只有内壳的种类)和有壳动物(有壳的种类)两大类,其中有壳动物又分多壳类、双壳类、单壳类等。

三叶虫动物综述

三叶虫动物综述

三叶虫动物综述一、系统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三叶形亚门(Trilobitomorpha)、三叶虫(Trilobita)纲。

二、三叶虫的演化及地史分布三叶虫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

其时已有4个目,属种丰富,全球分布。

并已显示出生物分区特性。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三叶虫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存在。

从化石记录中可以分辨出其外部形态和身体构造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趋势,分为4三、一般特征仅在古代的海洋中生活。

身体扁平,背侧为坚硬的甲壳,腹侧为柔软的腹膜、附肢。

自前而后分为头部、胸部、尾部。

又称头甲、胸甲、尾甲。

四、背夹(dorsal shield)构造1.头甲(cephalic shield):1.1.头鞍;1.2.颈环;1.3.颊部;1.4.眼叶;1.5.头盖;1.6.活动颊;1.7.面线;详见Figure 1,Figure 2,Figure 3。

Figure 1 眼Figure 2 头鞍Figure 3 头盖及活动颊2.胸甲(thoracic shield):2.1.轴叶;2.2.肋叶;2.3.半环;2.4.关节沟;2.5.间肋沟;2.6.肋沟;2.7.肋刺;2.8.关节面;详见Figure 4。

Figure 4胸甲3.尾甲(pygidial shield):半圆形。

若干体节融合而成。

第一个轴节上具半环和关节沟,以此和胸甲衔接。

根据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关系,将三叶虫分类为4种类型1)小尾型:尾甲极小。

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

3)等尾型:尾甲等于头甲。

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

球接子类(Agnostina)的头部无眼和面线,个体比较小,背夹基本构造和普通的三叶虫有所区别(Figure 5)。

Figure 5球接子五、三叶虫的分类由于这类动物已经灭绝,其内部构造及软体资料保存稀少,主要趋向于利用综合特点进行分类,主要考虑:○1形态特征;○2系统演化;○3地质地理分布。

六、三叶虫代表属1.球接子目Ptychagnostus:头鞍前叶亚三角形,基底叶被一对浅沟横穿。

综述

综述

茶尺蠖地理种群分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摘要: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1],是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

目前有研究表明茶尺蠖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差异性,茶尺蠖不同地理种群是否同属于一个种,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弄清这个问题将对茶尺蠖害虫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将对有关茶尺蠖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种间分化研究的情况做个综述。

1、茶尺蠖的研究进展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1]。

其分布遍及各主茶产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江苏、浙江、安徽接壤地区危害严重,是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

不同地理种群间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不能进行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这种地理隔离使得不同地理种群间能够形成明显的性状分歧和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因此,不同地理种群间在形态特征、生理及遗传特性等方面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许多研究人员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报道,包括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对温度的反应以及遗传分化的差异比较[3,4,5]。

刘芳等[6]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小菜蛾对甲胺磷的抗药性差异及其产生的机理;邓望喜等[7]对我国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型、取食量、飞行能力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做了比较研究,丁中等[8]研究了甘薯茎线虫对不同类型杀线剂的敏感性差异。

席羽等[9]对采集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苏省的7 个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 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浙江杭州种群和江苏宜兴种群对EoNPV的敏感性较高,饲毒后11 d 幼虫全部死亡,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32×104PIB/mL 和8.61×104PIB/mL;其他5 个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 的敏感性较低,饲毒后11 d 的死亡率均在30%以下,致死中浓度LC50在1.35×107~6.03×107PIB/mL 之间;其中敏感性最低的浙江衢州种群和敏感性最高的江苏宜兴种群毒力差异达724.5 倍。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综述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综述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森林过伐 森林采伐 量一直大 于生长量, 而且呈增 长居高不 下的趋势。
2.森林火灾
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 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 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新中国 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1987年大 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
(一)森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我国有乔灌木树种8000余种,其中, 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 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 分布以及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
(二)森林的类型多样性
原生性森林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树种的生态功能型划分为针叶林 和阔叶林,面积前者占 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 混交林。
6.战争
7.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橡胶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 施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第二节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 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 分类,中国有森林210个群系、竹林36个群 系、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人工栽植的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三)森林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 丰富,估计有1 800余种。
珍贵的有驼鹿、雪兔、东北虎、紫貂、白唇 鹿、大熊猫、金丝猴、野牛、长臂猿、野象等。
长臂猿
白唇鹿
扬子鳄
紫貂
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 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丰富多样的。

学习认识各种形态和特点的动物

学习认识各种形态和特点的动物

两栖动物
分类:无尾两栖类、有尾两栖类和 蝾螈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征: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蝾螈等
动物形态
身体结构
骨骼系统:支撑 和保护动物身体
肌肉系统:使动 物能够运动
内脏系统:维持 生命活动和代谢
神经系统:控制 动物的行为和感 知
爬行动物的生活 习性和繁殖方式
爬行动物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和 意义
鱼类动物
定义:鱼类动物是指通过鳃呼 吸、以鳍运动的水生脊椎动物
分类:鱼类动物可以根据其骨 骼、鳞片、生活习性等特点进 行分类
特点:鱼类动物通常具有流线 型的身体、鳍和鳞片,可以通 过鳃进行呼吸
代表物种:鲨鱼、鲤鱼、金鱼 等
定义: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 地上生活的动物
繁殖特点
动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卵生、胎生、卵胎生等多种方式。
繁殖行为的复杂性:一些动物会通过求偶、交配、筑巢等行为来繁殖后代。
繁殖周期的差异性: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繁殖周期,有的每年繁殖,有的 隔一段时间才繁殖。 繁殖数量的多样性:不同动物的后代数量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只产 卵等特征的脊
椎动物
分类:按照生 态习性可分为 游禽、涉禽、 攀禽、走禽、 猛禽和鸣禽等
特点:多数能 够飞翔,羽毛 类型多样,卵 壳硬且具有保
护作用
生活环境:广 泛分布于各类 生态环境中, 包括水域、陆
地和山地等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定义 和特征
爬行动物的分类 和分布
动物形态和特点
汇报人:XX
目录
01 动物分类
02 动物形态
03 动物特点

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

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

动物行为综述摘要: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

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

它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觅食、繁殖、攻击、防御、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行为的发生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的,行为的形成则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作用,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它具有物种的特点。

许多动物都有睡眠时刻,马、象、牛、鹿等站着睡,树懒、某些蝙蝠头朝下挂着睡,很多食肉动物卷曲着身子睡等等,这些可称为睡眠行为,它是一种节律性行为。

动物营群体生活,表现出的社会性,只是动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而已。

动物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种群个体间还有不同的优势的等级等等,都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个体或种群生存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动物的行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正文: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

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

就像人类吃饭睡觉结婚生子一样。

一、本能和学习本能和学习是动物行为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方式。

先说本能,达尔文是第一个科学地给本能行为下定义的人,他把本能看成是可遗传的复杂反射,是同动物的其他特征一起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如蜘蛛结网、蜜蜂造巢、鸟类营巢孵卵、哺乳类幼仔的吮吸乳汁等都是遗传的,生来就会,不需要学习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关于动物知识点总结

关于动物知识点总结

关于动物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分类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就是动物。

动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广阔,种类繁多。

根据进化的观点,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蛔虫、蚂蚁、螃蟹等,它们没有脊柱,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类型。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都有脊柱和发达的神经系统,是地球上主要的动物类型。

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中,动物被分为很多门、纲、目、科、属、种,层次分明、体系完整。

常见的动物门类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等等。

每一类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态角色,了解动物的分类是我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二、动物行为习性动物的行为习性是其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这些行为习性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例如,狮子是草原上的猎手,它们通常在夜间出没,以猎取其他动物为生;而长颈鹿则是擅长以树叶和嫩芽为食的草食动物,它们以其高高的颈部和灵活的舌头吃到其他动物难以触及的食物。

动物的行为习性还包括繁殖、求偶、互动等多种方面。

例如,很多动物都会进行求偶展示,来吸引异性;有些动物会形成群体,进行合作狩猎等活动;还有一些动物在繁殖期会进行特殊的求偶行为,以保障后代的生存。

三、动物的生态环境动物所生活的环境对其生存和繁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动物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极地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对极地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而且有着特殊的行为习性,如北极熊会利用浮冰来觅食,而南极企鹅则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保暖。

动物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有些动物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因此,保护动物的生态环境也是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翼手目动物生物学杨帆 20090014014709级生物工程<2>班中国翼手目动物生物学翼手类(Order 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中最为神秘的类群之一。

它们也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真正具有空中飞翔能力的动物,而且多数物种还具有回声定位功能。

翼手目分布十分广泛,除南极洲之外全球几乎任何地方都有分布,其数量约占整个哺乳动物种类的20%。

翼手目在中国共有7 科30 属120 种,占世界的118% ,种类十分丰富。

翼手目是一群古老而特化的种类,是由古食虫类演化而成的一支能飞翔的兽类。

前肢特化为翼,故有翼手类之称。

第一指很短,不包围在翼膜内,具有钩爪。

第二-第五指很长,尤以第三指特别长,至少相当于体长。

各指之间有翼膜,前自肩部,沿体侧与后肢相连。

后肢短,而发生扭转,使膝关节向后,足掌朝前,具五趾和钩状的爪,适应于悬挂身体。

跟部还有软骨质或骨质的距,后肢间有股间膜。

大多数种类具长尾,完全或部分地被包于股间膜。

眼小,耳大,有耳屏或无。

鼻端具鼻叶。

毛柔软。

骨骼的愈合程度高,坚固而轻。

咽颅较短。

前颌骨小,且骨化不完全。

眶后显著收缩,眼眶与颞窝相连,听泡特别发达。

门齿退化,犬齿长而大,具基脊,为典型的肉食型。

前臼齿在前的两枚为圆锥形单尖齿,最后的一枚显著增大。

臼齿具两齿根,三角形或四方形。

瘤切型齿尖,具W形外脊。

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突起,锁骨发达。

雄性具阴茎骨。

夜行性。

蝙蝠栖息于岩穴溶洞、岩石缝隙、房檐瓦缝、树洞或树冠下。

温带生活的蝙蝠或有冬眠习性,或迁飞至较温暖而有食料的地区越冬。

通常秋季交配,精子在雌体生殖道内越冬,至春末产仔,每产常为1仔。

主要在夜间活动,大多数蝙蝠依靠特有的回声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体及其自身的位置。

由口腔或鼻部发出的高频短波可达30~100千赫,被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可由蝙蝠的耳朵接收。

各类蝙蝠所发出的声波不同。

食果蝠视觉较好,能不依赖回声定位而在弱光下飞行。

蝙蝠的飞行速度约为15~50公里/小时。

翼膜狭长者的飞行速度高于翼膜宽短者。

1.我国蝙蝠的种类及分布1.1我国蝙蝠的种类中国的蝙蝠究竟有多少种, 由于分类学家的分类方法、原则及具体种和亚种界定的差异而说法不一( 表1)。

1.1.1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体一般较大,第1、2指有爪,眼大,臼齿齿面平滑,具有纵沟。

除个别种类外,一般无回声定位能力。

一般以果实为食,对果园有害,有的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狐蝠、果蝠、犬蝠等。

1.1.2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体较小,仅第1指具有爪,眼小。

臼齿具锐齿尖。

耳翼手目骨骼廓外一般有耳屏。

能发出超声波,有回声定位能力。

一般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如蝙蝠、大耳蝠、菊头蝠、蹄蝠、鼠耳蝠等。

此外,有少数特化为能吸牛、马或人血的吸血蝠,食鱼的食鱼蝠,还有吃花蜜和花粉的长鼻蝠等。

本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900种,仅次于啮齿目。

蝙蝠科是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约有300多种。

蝙蝠科:棕蝠属梓蝠属伏翼属拟伏翼属长翼蝠属宽耳蝠属南蝠属山蝠属长耳蝠属斑蝠属黄蝠属扁颅蝠属蝙蝠属鼠耳蝠属毛翼管鼻蝠属管鼻蝠属彩蝠属狐蝠科:长舌果蝠属小长舌果蝠属犬蝠属狐蝠属果蝠属球果蝠属菊头蝠科:菊头蝠属蹄蝠科:三叶蹄蝠属无尾蹄蝠属蹄蝠属假吸血蝠科:假吸血蝠属鞘尾蝠科:墓蝠属犬吻蝠科:犬吻蝠属1.2我国蝙蝠的地理分布我国的翼手目有90多个物种,环境因子对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和种数密度分布的有很大的影响。

按其影响程度大小,影响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连续型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年日照时数,其中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为负影响; 影响翼手目种数密度分布的决定环境因子是年降雨量,但年平均气温也有明显作用。

作者认为,气候因子影响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机制是限制性因子的作用,受冬眠和活动及摄食时间长短的限制,而种数密度分布则决定于环境资源的丰富度,即主要受到由降雨量决定的食物种类多少的影响。

另外,对类别环境因子的研究表明: 植被类型对翼手目的种数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具有多洞穴特点的喀斯特和火山熔岩地貌具有较多的翼手目种类,但红层地貌由于分布于南方和分散分布的特点而具有最高的翼手目种数密度。

图1 中国翼手目动物的分布点 (由张荣组等 1997 资料绘制) 中国翼手目90 个种的地理分布如图1 所示。

从1 339 个翼手目动物的分布栅格(10 ×10 km2)提取的9 个环境变量计算得到的相关矩阵(表2)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两者与其它7 个环境因子均为负相关,说明这两个因子的变化与其它因子呈相反趋势。

年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和大于零度日数这7 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表2 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影响环境因子的相关矩阵2.翼手目动物的生态学特征2.1栖息地按蝙蝠的栖息环境可分为3 个类型:2.1.1洞穴型在洞穴中和石缝中栖息、繁殖及冬眠的种类。

主要包括菊头蝠科( Rhinolophidae)和蹄蝠科(Hipposideridae) 的所有种类。

2.1.2房屋型在房屋的屋顶、墙缝等处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

主要有中华山蝠( Nyctalusveluti -nus)、伏翼属的一些种类。

2.1.3树栖型在树洞、树缝或竹内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

主要有伏翼属的部分种类、扁颅蝠( Ty lonycter is p achyp us)。

2.2食性2.2.1食果性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蝙蝠一般以野果为食, 如无花果、木棉、胡椒的果实。

此外, 它们也取食一些栽培果树如芒果和桃等。

如果蝠属( Rousettrus )。

2.2.2食蜜性主食花蜜和花粉。

此类蝙蝠的舌长且细有很大的伸展性, 可伸入花管中吸蜜, 如长舌果蝠( Eonycter is spelaea)。

2.2.3食肉性主食其他蝙蝠、小型啮齿类和小鸟。

如印度假吸血蝠( Megadrmalyra) 。

2.2.4食虫性以夜间活动的鳞翅目( Lepidoptera)、双翅目( Diptera) 等农林、卫生害虫为食。

主要包括犬吻蝠科( Molossidae )、菊头蝠科、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蹄蝠科的一些种类[ 13]。

蝙蝠的食量惊人, 一个20g 的蝙蝠在一夜便能够吃掉5~10g。

2.3昼夜活动节律蝙蝠的昼夜活动节律在不同地区因气候不同而异。

绒山蝠( Nyctalusnoctula ) 在6~ 7 月,傍晚无雨时,一般多在17:30~ 20:00 飞出活动,黎明4:00~ 5:30 返回栖息处。

8 月下旬以后,多在17:50~ 19:00飞出,全部归回时在5:00~ 5:50。

2.4冬眠许多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的蝙蝠因冬季气温的降低和食物的减少而冬眠。

它们大多从11 月上旬开始,到12 月上旬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先后进入冬眠状态。

随着气温的下降,蝙蝠的皮脂积累不断增加。

同时,蝙蝠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并且,蝙蝠的体温下降,呼吸与脉搏频率降低,减少能量消耗,度过不良环境。

越冬蝙蝠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居民点越冬的蝙蝠对低温的抗逆性较强,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较低,通常在相对湿度60%左右。

岩洞中越冬的蝙蝠对温度的要求较为复杂。

当蝙蝠深眠期时,大多分布于洞温10~ 16℃的洞段,少数个体可在洞温为4℃和22℃的洞段冬眠, 可见其有的冬眠环境温度比居民点的高。

但其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 通常相对湿度为925% ~96%。

蝙蝠越冬的方式也各异。

居民点越冬的种类如小伏翼,一般是单只或数只挤缩在墙缝、屋檐和阁楼杂物堆内冬眠。

岩洞中越冬的种类,冬眠时栖息习性比较复杂多样。

栖息的岩洞部位不同:一类是潜匿在洞顶岩缝中冬眠,如宽耳犬吻蝠( Tadaridateniotis ) 多是雌雄成对或3~ 4 对同栖于一条岩缝深处;另一类则悬于洞的顶壁上冬眠, 主要有菊头蝠类、鼠耳蝠类等。

2.5繁殖与育幼蝙蝠一般在秋季发情交配,经冬眠后,于次年夏季产仔,每胎1~ 4 只。

许多蝙蝠有育幼和哺乳期雌雄分穴的习性,一般由雌性个体单独抚育幼体。

中华山蝠的幼蝠一般不择母体,而母蝠则只哺育自己的幼仔。

中华山蝠幼体刚出生时,体裸无毛,除翼、耳、吻部皮肤黑色略带红外,其余皮肤肉红色,有皱褶,双耳向后紧贴在头侧颞部,闭眼。

但出生后生长迅速,4 周龄开始学飞,5 周龄能独立飞翔。

2.6蝙蝠的回声定位根据蝙蝠所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FM 蝙蝠和CF/ FM 蝙蝠。

所谓FM蝙蝠就是利用调频信号进行回声定位的一类,该类占回声定位蝙蝠的大多数,如白腹管鼻蝠( Murina l eucogaster ) 和萨氏伏翼(Pip istrellussavi i )等。

所谓CF/ FM 蝙蝠是指回声定位的信号持续的时间可达30~ 60ms 乃至200ms,信号的主要部分是由一个约80kHz 的恒频( constant frequencyCF) 组成,在该信号尾部则是一个向下扫描的F信号,持续约2~ 6ms,频率下降2~ 25kHz 的一类蝙蝠。

但研究进一步发现,CF 信号也有时程较短的,短至8~ 10 ms以下的。

因此,该类蝙蝠又进一步被分为两个亚型:长CF/ FM 蝙蝠如大蹄蝠和短CF/ FM 蝙蝠如中蹄蝠( H ipposideroslarvatus)。

蝙蝠可根据回声定位回避障碍物和捕食,它们的回声定位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周江等对皮氏菊头蝠( R hinolophus p earsoni ) 夏季的捕食行为策略的研究中表其对食物具有选择性。

它们主要通过延长CF 信号声程来获得更多的回声频闪,以辨别昆虫种类。

皮氏菊头蝠捕食的一些昆虫种类具有相似的振翅频率,如金龟子为62kHz,夜蛾类为55kHz。

3.翼手目的进化具模糊性翼手目是哺乳纲中为数不多的会飞行的动物类群之一,其前肢特化,具特别延长的指骨,在前肢、后肢、尾之间连接有皮肤特化形成薄而柔软的皮膜组成翼膜,为飞行器官。

本目蝙蝠( Vepertilio s up e rans )现存有900多种,白天在屋洞、岩缝、树枝中倒挂休息,夜晚飞行觅食,主食昆虫,有独特的回声定位功能使其能在夜间快速飞行,有些种类有冬眠、春秋远距离迁徙行为。

现在要直言的是,天空比地面多许多的生态位( ecologicalniche),就动物所占空间而言,登空的脊椎动物远小于登陆的脊椎动物,图2 翼手目结构特点还需指出的是,登空最多的鸟类,绝大多数昼出夜伏,觅食对象昆虫有许多种类为夜行性,这样为翼手目爆发式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空间和食物条件,加上具回声定位快速飞行、夜间空中翼手目的天敌很少,受天敌侵蚀的可能性极小,及有些蝙蝠具冬眠、远距离迁徙能力,这些更有利于其爆发式发展,翼手目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远未达到应发展的程度,这是何因所致,尚未见有这方面的报道,至今仍具模糊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翼手目受其自身遗传基因的保守性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