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讲授新课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入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1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

(注意轻声音节)(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啊”变音读n日)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1.自读体会。

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第二小节)(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预设目标: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

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

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

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

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学生自学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下: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三、交流自学情况1、质疑解疑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

学习26段。

填写下表:观察到的现象大自然要告诉我们白云飘得高(低)明天晴(雨)蚂蚁搬家天快要下雨了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临大雁编队南飞秋天来临大树的年轮树龄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3、学习课文1、7段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1(1969字)【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

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⑴“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⑶“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⑷“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⑸“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姓名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二、课文研讨与交流1、给加点词注音:连翘()销声匿迹()翩然()阻挠()忌讳()悄然无声()风雪载途()草长莺飞()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三、自测自评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顺序、顺序、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三)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

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

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指名读第一句。

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

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

——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2)指名读最后一节。

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二、思考小结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

教师巡回辅导。

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重点:(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观测道观播种耕种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落叶丢三落四落枕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三、教学重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a)、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d、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

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1)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

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

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

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

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白云高高——晴
蚂蚁搬家——雨
蝌蚪游泳——春
(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南飞——秋(发现)妙不可言
大树年轮——年龄
大鱼鱼鳞——年龄
“三叶虫”化石——汪洋
七、个人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0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

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

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课件应用不要太多,太多了会重点不突出,显得花哨而不实际,因此要恰到好处,本课时中的幻灯片应用方面还应该再精简些,会更加突出重要内容,语文图片毕竟不能代替讲读。

学生兴趣高,预习的效果好,所以反应比较快,没有被这些图片干扰真的很不错,他们积极思考,勤于回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堂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应该再充分些,由于课堂40分钟因此有的问题没有完成,只好机动处理,感觉还可以。

课后应该想想,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有没有提升自己,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