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说起西南联大,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追寻真理的人来说,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战火纷飞中,师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辗转多地,坚持办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位教授在漏雨的教室里授课。

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也滴滴答答地漏着水。

教授全然不顾,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分心。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仿佛外界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与他们无关。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住着简陋的宿舍,几个人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

每天的伙食也只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但他们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他们会在课后热烈地讨论问题,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会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读书,哪怕眼睛已经酸涩不堪。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学生为了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和喜悦,真的让人动容。

他如获至宝般地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宿舍后,他立刻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当时的联大,老师们也是倾尽全力地教导学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

他的耐心和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受感动。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213 西南联大观后感

213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里求知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观后感:
1. 艰难求知的历程:纪录片中展现了西南联大在战争年代中的艰难求知的历程,包括学校设施的简陋、物资的匮乏、战争的威胁等等。

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学生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2. 知识的力量: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3. 敬仰优秀人才:西南联大的历史也展现了对于优秀人才的敬仰和推崇。

纪录片中讲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学术界的泰斗、战地记者、医生等,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优秀的人才在纪录片中被高度赞扬和敬仰。

4. 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战争年代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们面对战争的威胁和困境,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通过讲述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
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知识的力量。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南联大,这几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坚韧、太多的梦想。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那破旧的校舍。

想象一下,那简陋的教室,雨天可能会漏雨,风大的时候也许会灌风。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们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些木质的桌椅,可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每一道划痕都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坚持和努力。

当时的学生们,背着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珍贵的书本和笔记。

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走很长的路去上课。

有时候,甚至要饿着肚子,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一位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书本上了,可他依然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那本书。

老师们也是让人敬佩不已。

他们有的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却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有一位教授,在讲到关键的知识点时,激动得手舞足蹈,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长衫。

还有一位老师,因为没有黑板擦,就用自己的袖子去擦黑板,弄得一身粉笔灰,可他毫不在意,继续讲着课。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讨论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

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又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种纯粹的学术交流,没有功利,没有算计,只有对真理的追求。

纪录片中还提到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充满了活力和乐观。

一场简单的篮球赛,就能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大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同学加油助威。

还有那小小的文艺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服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表演。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精选10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西南联大》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观后感篇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非常独特且震撼心灵的体验。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精神内涵,确实是令我万分钦佩。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师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画面。

他们的教室,有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茅草屋,窗户可能都是透风的,桌椅是那种最简易、甚至可以说是破旧的。

看到这里我感觉,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换做是如今衣食无忧、有着各种舒适教学设施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求学的艰难。

而那时的学生们,却丝毫不为简陋的环境所影响,他们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当时还看到了他们遭遇日军轰炸的场景,那真是一片慌乱。

但即便如此,学校不辍弦歌。

联大师生在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在临时找的露天场地继续上课讲学。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坚韧不拔。

当危险来临,知识的火种不能熄灭,教育的使命不能被打断。

这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无论遭受怎样的暴风雨侵袭,总是坚定地散发着光芒。

看完这些场景后我明白了,刚毅坚卓不是一句简单的校训,它体现在每一个老师的授课细节里,体现在学生们挑灯夜读的背影中。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动不动就可能抱怨或者想放弃。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一比,真是羞愧难当。

另外,纪录片里还有那些联大师资的介绍也让我非常动容。

那么多大师如璀璨星辰汇聚在这里。

他们自身博学多才,但却甘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教书育人。

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这也是刚毅坚卓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守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历史上这么一所伟大的学校,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并发扬。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

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

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1:看到了记忆中的三官堂桥,普陀体育馆,燎原电影院……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化,更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设施,作为普陀人,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啊!2:我从小生活在曹杨新村,亲眼见证它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从照片中发现了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地标,感受到普陀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更期待我们普陀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3:看到这些珍贵史料,我深深感受到普陀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的辉煌足迹,彰显了普陀的改革精神,描绘了普陀的时代变迁,我相信普陀一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4:一楼展厅的图片史料展,生动地展现了四十年来普陀区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三楼的美术作品展,展出了许多体现改革精神和时代内涵的美术作品。

让我们看到了普陀四十年来的改革历程、辉煌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5:改革开放四十载春华秋实,孕育普陀高速发展。

普陀百景,见证普陀日新月异,也见证普陀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我为普陀点赞,希望普陀明天更美好!相关阅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范文13篇1。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观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后,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驱”的艰辛和青年学生的勇敢和坚定。

《西南联大》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初中国困境的时代背景和西南联大的创建历程。

这部纪录片主要由历史资料和个人回忆录拼接而成,讲述了一群有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的年轻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环境中成长、学习和奋斗。

电影的内容涵盖了上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背景,包括英国侵华,八国联军和辛亥革命等。

与此同时,电影重点讲述了创办西南联大的故事。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聚集在一起,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和坚定的信仰,以便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的“革命先驱”。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的愁苦和国家的落后,以及西南联大这所学校的价值和重要性。

创办西南联大对于整个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意义非凡,西南与其他地区的联合,标志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直面国家困境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这所学校也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独特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作为一名年轻人,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和振奋。

这些年轻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启示。

电影中的一句话——“不破不立,没有牺牲就没有胜利”深深地触动了我。

为了想要取得胜利,我们必须付出牺牲和努力。

本片在画面、音乐和气氛方面也充满了感染力。

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广阔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在拉萨,当时的校长蒋南翔带领着一个小队奋斗在荒山前线。

那种在生命的边缘上与死神搏斗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命之脆弱和珍贵。

音乐也给电影增色不少,旋律动听而节奏明快,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时那一代中国青年人的革命血脉和精神。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给我们年轻一代敲响了应该怎样立志、奋斗和成长的警钟。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时代的机遇,尽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历史和社会更加光辉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

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

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