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观后感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这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机构,西南联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贡献,并且被其悠久历史和独特氛围所震撼。

首先,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令人钦佩。

它成立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挑战。

西南联大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国家紧急需求,培养更多高级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西南联大的创办者们非常有远见和勇气,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西南联大旧址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也非常吸引人。

整个校园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

我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同时,这些建筑也展示了西南联大创办者对教育环境的重视,他们创造了一个宜学宜居的校园。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西南联大曾经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候,西南联大是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授。

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西南联大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辐射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正是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西南联大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变迁。

在抗战胜利后,该校被迁至北京,并与其他大学合并为清华大学。

原址则成为了纪念馆和文化遗址,用来展示西南联大的历史脉络和价值。

这一点让我深感惋惜,因为我能够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西南联大的荣光和辉煌。

通过这次观后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代表着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崛起和进步。

我对西南联大的创办者和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的师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213 西南联大观后感

213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里求知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观后感:
1. 艰难求知的历程:纪录片中展现了西南联大在战争年代中的艰难求知的历程,包括学校设施的简陋、物资的匮乏、战争的威胁等等。

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学生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2. 知识的力量: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3. 敬仰优秀人才:西南联大的历史也展现了对于优秀人才的敬仰和推崇。

纪录片中讲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学术界的泰斗、战地记者、医生等,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优秀的人才在纪录片中被高度赞扬和敬仰。

4. 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战争年代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们面对战争的威胁和困境,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通过讲述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
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知识的力量。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纵使会被千刀万剐,也要傲然伫立于废墟之间。

虽然沧海一粟,却无法让忘怀,也许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下面是作者为您推荐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内容锦集五篇。

在当时,日本军队的全面进攻,早已将北京吞噬,许多学校也被迫撤出了所在地。

在西南联大,老师和学生如同中国的一寸火苗,燃起熊熊的希望;如同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指引中国人前进的方向;又如同一堵高墙,用生命用尽全力地阻挡日本人思想的掠夺。

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击垮中国人内心的顽强,但又一次一次被中国人的毅力所屈服。

当时条件如此简陋,无时无刻都心惊胆战,尽管图书馆被日军炸出一道又一道的裂缝,学生们却依旧打着雨伞,前去借书。

他们对知识的热衷,如同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当时中国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我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如同一根韧劲十足的绳子。

有时可能会被无情的蹂躏扭曲,但是只要拉紧两端的绳子,它又再一次回到了属于它原来那个坚定不移信念的样子。

钱学森曾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终究会有成果的。

”抗日胜利的真谛,细细品味,便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妙哉!当我观看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所描绘的,在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硝烟的年代,有这么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守护着国家的重要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波澜壮阔的一段精彩历史,担当着民族的栋梁。

他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一半的日子在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师生几乎都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寒窗苦读。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拥挤在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学习,不用再忍饥挨饿。

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呢?联想到过去的他们因为一场浩劫四处分散,命运不一,再想想如今我们学习的氛围和状态,是不是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正是因为祖国有着像闻一多、蒋梦麟、汪曾祺等头脑清醒的人士,中国才逐渐强大了起来,繁华了起来。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南联大,这几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坚韧、太多的梦想。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那破旧的校舍。

想象一下,那简陋的教室,雨天可能会漏雨,风大的时候也许会灌风。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们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些木质的桌椅,可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每一道划痕都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坚持和努力。

当时的学生们,背着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珍贵的书本和笔记。

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走很长的路去上课。

有时候,甚至要饿着肚子,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一位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书本上了,可他依然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那本书。

老师们也是让人敬佩不已。

他们有的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却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有一位教授,在讲到关键的知识点时,激动得手舞足蹈,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长衫。

还有一位老师,因为没有黑板擦,就用自己的袖子去擦黑板,弄得一身粉笔灰,可他毫不在意,继续讲着课。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讨论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

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又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种纯粹的学术交流,没有功利,没有算计,只有对真理的追求。

纪录片中还提到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充满了活力和乐观。

一场简单的篮球赛,就能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大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同学加油助威。

还有那小小的文艺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服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表演。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 引言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United University)是中国的一所顶尖综合性大学,位于中国重庆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校园,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对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并分享我对这所大学所达到的卓越成就的赞叹。

2. 校园氛围和历史底蕴进入西南联大校园,我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悠久的历史底蕴。

校园内的建筑物大多保持着原貌,给人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

在校园中心的广场上,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纪念碑遥相呼应,让人不禁回想起西南联大曾经的辉煌岁月。

校园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老校门、教学楼和图书馆,这些都是见证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

和校园的历史底蕴相匹配的是浓厚的学术氛围。

西南联大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许多国内外的学术翘楚。

在我参观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学术讲座,与西南联大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们的学术素养和见解令我印象深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严谨且前沿的学术氛围。

3. 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著称。

在参观校园期间,我注意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我还发现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外,西南联大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出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增长知识和视野。

4. 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西南联大承担着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层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还鼓励学生关注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精选10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西南联大》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2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2022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魅力,也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校园内的建筑风格各异,古朴典雅。

尤其是那座古老的图书馆,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智慧和知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敬畏和敬重。

校园内的雕塑、园林、建筑无一不展现出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厚重历史。

其次,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令人钦佩。

在参观中,我得知西南联大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学术大师,也有教学能手。

这些老师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理念让人印象深刻。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更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和机遇。

另外,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也是令人赞叹的。

学校内部设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实践机会。

在这里,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更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理论,这对于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西南联大的学生氛围也是我所向往的。

在校园里,我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们,他们在校园内自由自在地交流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更能够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所学校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有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这些都让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我相信,在这样的学府中,我一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
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

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