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合集下载

福厦泉总部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福厦泉总部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文化 的多元 和融 合, 提升城 市形 象 。 个 区域 聚集 了大 批的 一

部分专业化的服务业逐渐 剥离成为第四产业, 并在后工
业化 时期成 为重 要 的经济 形 态; 总部 经济 就 是第 四产 业 的
企业总部, 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 综合环境 比较优越, 能够提升这个区域的知名度、 美誉度和国际地位。
2O1 年 第 2期 1
《 展研 究 》 发
福厦泉总部经济发展 问题 与对 策 ●
● 黄 向 阳
[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 福建省福州、 '、  ̄J 泉州 ( - I 简称 “ 福厦 泉”) 三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是城市能级低 ; 二是总部聚集度低 ; 三是总部经济政 策吸引力低 ; 四是 “ 总部不经济” 象明显。 现 基于此 , 出了 提 七个方面的对策举措建议。
自身优势, 吸引企业或机构总部在本地区聚集, 从而获得比
较利益的一种经济形态 。 美国学者森普 尔认为, 在工业化 后期, 第三产业成为主导部l; '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 J

力的就业岗位。 同时’ 通过产业乘数效应, 带动第三产业提
供就业岗位。 五是城市形象效应。 总部的聚集可带来城市

核心。 从中国的区域产业集群升级来看, 一般须经过以下几 个过程: 原始资料提供 一 简单加工制造一较为复杂的工业 制造一 重化工业 一 科技创造服务创新 一 总部经济 。 一般来 说, 总部经济具有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和G P D 贡献效应。 包 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企业的税收。 总部的结算中心将为 当地税收做 出贡献。 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 总部如果作 为独立 的经济实体, 都要 向总部所在地上缴所得税。 如果 企业采取 “ 总部—加工制造基地” 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增值 税、 所得税、 营业税, 以及城建税 、 教育附加等一般也要在 企业注册地、 即总部所在地上缴。 另一方面是公司总部员工 的个人税收。 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 在 其丰厚的个人收入,

泉州经济的发展趋势

泉州经济的发展趋势

泉州经济的发展趋势
泉州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转型升级。

泉州经济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向产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节能等方向迈进。

2.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泉州位于海丝经济带核心区域,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一,泉州经济未来将加大与海外市场的合作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多的竞争优势。

3.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泉州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

4.大力发展旅游业。

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业成为泉州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总部经济以促成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探讨

发展总部经济以促成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探讨

条 件 靠 创 业 者 的眼 光 、 胆量 、 毅 力 靠 经 理 团 队 的 决 策 、 管理、 合 力 关 键 个 人 素 质 团 队 素 质
时, 充满灵 活性 , 做 出变 革相对容 易 , 但 可控性较 差 , 行为难 以 预测 ; 当企业进入老化期 , 企业 对行为的控制 力较强 , 但 缺乏 灵
层面上 展开 的 ,忽视了中 国经 济发 展驱动系统 中政府 的力量 。 为此, 本文 以泉 州为例 , 建立 泉州民营 企业生命 周期模 型来探
1 、 二 次创 业 的背 景 分 析
李伟铭 等认 为 , 由于市场空 间的扩 展速度 变缓 、 竞争环境 呈现 出高度不确 定性 、 国际市 场影响 力微弱 、 中高端价值 链环
二是伊 查克 ・ 爱迪 思( A d i z e s , 1 9 8 9 ) 把企业成长过程 分为孕 育期 、 婴儿期等十个阶段 ( 见图 1 ) , 认为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
可以通 过灵活 I 生和可 控『 生 两个指标来体现 。当企业初建或年轻
途 径
良好 环 境 的创 造
现 有 潜 力 的 发 挥
区 域 经 济 ≤ C O N£ T M P O R A R V E C O I 、 l O ℃ S● ●■■ ■ ■ ■ ■ — ●
【 摘要 】本 文 以泉 州为例 , 建 立泉 州民营企业 生命周 期模
型 来探 讨 二 次 创 业 任 务 的 长期 性 ,分 析 总部 经 济 的 外 部 性 , 探 讨 地 方政 府 在 民 营企 业二 次创 业 中的 定 位 。
活性 , 最终走向死亡 。

3、 二 次创 业 的 内容

是产权体制改革 。 其 目标是通过产权清晰调动经营者的

泉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泉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泉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分析了泉州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通过加快转型升级加以解决,最后从转变思维、创新模式、两化融合、自主创新、项目推进、节能降耗等方面提出了泉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泉州历来以“工业立市”。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工业经济更是泉州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2014年泉州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增%,继续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

但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仍处于调整阶段。

当前,泉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与供给双重约束、重叠交织的复杂局面,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存在,致使工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经济将处于低位调整状态,迫切需要泉州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为新一轮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泉州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从泉州市2014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看,全市工业经济基本面情况良好,工业经济总量仍处于福建省首位。

全市跟踪系统工业项目262项,总投资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全年完成技改投资亿元,增长22%,工业投资力度大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37个行业有33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超过半数的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五大传统产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五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新兴行业发展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同时,一年来,泉州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400亿元,增速超33%,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及3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6家、12家企业15项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富贵鸟等2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特步、贵人鸟、九牧三家公司成功列入国家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名单,“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获批“宽带中国”国家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信息消费国家试点城市等,都为泉州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泉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泉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泉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过去几十年里,泉州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纺织、鞋业、建材等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泉州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泉州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当前,泉州主要的产业包括纺织、鞋业、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泉州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

其次,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和外国品牌的进入,泉州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面临着市场红利逐渐枯竭的问题。

再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泉州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以符合国家和国际的环保标准。

面对这些问题,泉州应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泉州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泉州应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泉州可以借鉴和吸纳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泉州还应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在泉州,虽然有一些高校和职业学校,但是由于缺乏吸引力和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很多高素质人才选择离开泉州去其他地方发展。

泉州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留在泉州,并为他们提供创业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泉州还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泉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可以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泉州还可以发展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论泉州市城市经济发展

论泉州市城市经济发展

论泉州市城市经济发展泉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自古就是著名的交通港口城市、经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

但是由于海峡两岸政局在一段时期内的不稳定,造成了以福建省为主的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塌陷”,在普遍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海西成为了不进则退的“落后地带”。

伴随着海峡两岸政局逐步稳定升温,海西经济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浪潮。

泉州,这曾经闻名世界的港口城市、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将回顾历史、开创明天,迎来泉州的又一次经济繁荣。

关键词:经济城市塌陷崛起Abstact:Quanzho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has always been famous traffic port city, trade cent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owever, due to the instability of cross-strait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period, resulting in the Western Taiwan Straits Economic Zone in Fujian Province-based economy “collapse” in general rapid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 Hercynian fall behind the “backward zone. “Along with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situation is gradually warming stable, Western Taiwan Straits Economic Zone has ushered in a wa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nzhou, which has the world-famous port ci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of the city will look back at history, and create tomorrow, ushered in Quanzhou, another economic prosperity.Keywords: economy, urban ,collapse, rise一.城市区域关系分析(一)国家层面泉州市在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交通贸易地位,但是在城市经济发展普遍快速的今天,由于政治原因以及港口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泉州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大泉州中心城市如何做大做强

大泉州中心城市如何做大做强

大泉州中心城市如何做大做强?今年“两会”期间,鲤城区、洛江区人大代表团以及杨松坡等位人大代表,就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出建议。

日前,市政府办公室分别就建议的办理情况向各位代表作出了答复。

今年“两会”期间,鲤城区、洛江区人大代表团以及杨松坡等位人大代表,就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出建议。

日前,市政府办公室分别就建议的办理情况向各位代表作出了答复。

三途径做大城市规模在议案中,代表们提出,由于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不利于人才技术的引进,不利于城市综合经济的充分发挥,因此建议扩大城市规模。

针对代表的建议,我市提出从三个方面做大城市规模:往中心城市靠树立大泉州观念,依托项目带动和载体建设战略,集中人、财、物,全面调动各种要素,进一步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中心市区有与泉州经济、金融、物流、信息、文化中心相匹配的体量;继续坚持“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和“东进、南下、西拓”的城建方针,完善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构建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撑大城市东、西、南、北骨架。

往海边上逼充分发挥个港区和公里海岸线的优势,集中精力抓好长达多公里,涉及个县(市、区),集交通、旅游、战略、防潮防浪、发展区域经济五大功能的沿海大通道建设和港口建设,加快组团式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枢纽城市建设。

往第一层面挤站在全省发展第一层面的高度,加快泉州湾城市群概念性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行政中心搬迁的方案》,扎实推进“八城创建”活动和今年市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申报“较大的市”,建设经济生态文明城市。

分三步调整行政区划近年来,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各地纷纷调整区划,突破行政束缚,在国内掀起一阵区划调整浪潮。

代表们建议我市学习广东、江苏等地经验,调整现有行政区划,整合周边县市,扩大城市规模。

就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提出,为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将分两期三步调整行政区划,按先后顺序将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平方公里的规划区控起来、做起来、管起来,最终实现将泉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中部枢纽城市的目标。

加快发展大泉州城市的思考

加快发展大泉州城市的思考

加快发展大泉州城市的思考泉州市课题组泉州市作为福建省规划建设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加快大泉州城市的发展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举措。

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做响中心城市对加快泉州市城镇化进程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城市化要成为泉州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平台,承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新高地,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纽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载体。

一、当前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1、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990年到2001年11年期间,我国地级城市数量由188个增加到269个。

城镇化率从1990年18.9%上升为2001年的37.7%,年均2个百分点。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另据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

有专家分析,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我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将从2000年的800多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1500美元左右。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都表明,我国城市化的列车已驶入快车道,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有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甚至更高。

2、我国主要城市在经营城市方面的主要特点“十五”期间,我国主要城市在经营城市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各城市在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都特别重视发挥和提高区域性城市综合功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改善。

二是各城市在对城市发展性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四是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内容提要】总部经济逐渐得到各地政府重视,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泉州也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

本文从分析泉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起步晚竞争压力大、中心城市弱、高层次人才缺乏、配套服务业不够发达等诸多劣势,进而提出优化制度环境,加强载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等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势分析对策建议一、什么是总部经济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一个城市由于各种要素优势而吸引企业总部扎堆集群布局的一种经济形态。

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效应,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等。

同时具有总部集聚效应,可以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

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区域政府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总部经济如今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诸多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内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总部经济。

就省内而言,福州、厦门及泉州均明确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区域间的要素争夺愈演愈烈。

二、泉州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及现状泉州较早进行了发展总部经济的理论探索,但规划建设相对滞后,错失了发展时机,目前厦门已经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了客观挑战。

这两年来,泉州紧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构想,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集约利用城市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泉州总部经济区基本完成第一期的规划:(一)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

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是浔埔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沿海大通道北侧,总用地面积约535.6亩,规划建设商业、办公、会议、休闲娱乐、配套公寓等设施。

二是滨海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新的市行政中心东南角,总用地面积约340亩,其中,沿泉州湾的两个地块规划为企业总部功能区,总用地面积约164.3亩;西侧邻近东海行政轴线的地块将作为城市综合体建设。

已有20家泉州名企已正式被认定为滨海总部区第一批总部企业,这20家企业于7月13日对11宗地块展开争夺,进入实质阶段。

(二)城东总部经济集聚区。

位于城东组团东侧,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2亩,主要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除美国迈克森饭店外,配套建设银行、会议、餐饮、康休、展览、商业等功能。

该总部区面积较小,但已有数家企业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如福建联合石化总部建设即将完工。

(三)江南总部经济集聚区。

位于晋江下游江滨路西南侧,总用地面积288亩,其中建设用地约231.7亩,城市道路及防护绿地56.2亩,规划建设集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要针对中等规模企业的商务运营中心。

目前已进入招商阶段,据了解已有15个泉籍商会申请入驻江南总部经济区。

(四)晋江滨江商务区。

位于晋江下游南岸,总规划面积14.23平方公里。

一期分为中央商务区、中央水廊、晋江滨水绿带、西部湖滨社区、东部花园社区、东部太古社区6个功能区,规划居住人口11.3万。

其中,企业总部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70亩,总建筑面积115.8万平方米。

前期委托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仲量联行(JLL)、易道(EDAW)和新加坡盛邦(SUPG)等国际知名机构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策划和规划,已有世贸中心、安置房一期、主干B市政道路、溜石塔公园等近半项目进入实质开工阶段。

三、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劣势分析一般来说,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一是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

二是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三是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四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下面我们从发展总部经济所需具备条件出发,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

(一)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具备一定基础1、较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

同时,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海外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人,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多万人祖籍泉州。

泉台两地“地缘近”、“人缘亲”、“文缘同”、“商缘久”,交流日趋频繁,在对台经贸文化交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强大的经济支撑。

2009年泉州实现生产总值达3002.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全省首位。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875.86亿元,增长1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2715.71亿元,增长15.2%。

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以及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共完成产值3156.82亿元,增长13.2%,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迸发活力;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和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共完成产值718.39亿元,增长33.1%,新型产业迅速崛起,比重不断上升。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比如2009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925家,超10亿元的45家,泉州拥有众多“小巨人”企业,发展总部经济的资源十分丰富。

3、完善的交通网络。

泉州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已构成较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

铁路方面,目前漳泉肖铁路潜力得到不断挖掘,福厦高速铁路已经开通运行。

公路方面,沿海大通道将泉州沿海地区串联起来,泉三高速公路则把泉州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三明、甚至江西等地。

港口方面,投资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深水码头建设如火如荼,泉州港口迎来大船时代,内贸集装箱位居全国六强之内,外贸吞吐量逐年上升。

至2009年底,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9834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618.75亿吨公里,旅客客运量14134.91万人次。

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935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2.34亿吨公里,141.8万人次;公路运输5473万吨,周转量56.79亿吨公里,旅客客运量13818.89万人次;水上运输3424万吨,周转量549.62亿吨公里,旅客客运量8.62万人次;航空货物运输量1.38万吨,旅客客运量165.6万人次。

相对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使泉州成为区域物流人流的重要节点。

4、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台前沿城市和“民营特区”,泉州文化不论历史还是现代,都呈现出文化多元融合的强烈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多种文化融合。

一是泉州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特性。

泉州的土地上儒家,佛教、道教、伊斯兰、基督教等多种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兼容了各种外来文化,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泉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氛围,有助于各种要素的集聚。

二是泉州文化具有“爱拼敢赢”精神。

漫长的历史洗礼、移民文化和地域特点等多重因素结合,不断强化着泉州人敢于冒险、勇于进取和爱拼敢赢的精神。

三是泉州文化具有“崇商务实”特质。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移民传统的影响,泉州人的价值体系更重物质利益和改善生存条件。

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商业活动的频繁,催生了泉州重商的特性。

泉州的历史上,出现了多位“重商主义”思想家。

此外,泉州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也对泉州的商业文化成熟起到促进作用。

《福布斯》中文版公布2009“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泉州排名第17位,比2008年上升3位;晋江为新进榜城市,排名第83位,是福建省唯一上榜的县级市,这再次成为这一精神内涵生动具体的注脚。

(二)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存在明显劣势目前,我市总部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泉州起步较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泉州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统筹城市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各种现代服务企业进驻中心市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完善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鲤城、丰泽、晋江等地也纷纷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也进行了一些规划,但进展十分缓慢,最后不了了之。

虽然2008年以来,泉州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区建设,但目前各大总部经济区虽有部分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但均未投产运营见效。

反观厦门,也只是在2005年提出要建设“泉州商务大厦”,以吸引部分泉州企业总部;经过数年的发展,厦门已经规划建设了观音山国际运营中心、五缘湾及站前等总部经济区,吸引了泉州、漳州、龙岩等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总部入驻,仅观音山就已引入总部类企业200余家,泉州已有特步、七匹狼、安踏、虎都、九牧王、恒安、天守、达利、乔丹等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营销中心迁厦。

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吸引了泉州大量优质的企业总部资源,为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厦门安踏贸易公司国税纳税额位居全省第21位,超过在泉公司纳税额,恒安、乔丹、七匹狼在厦总部或营销公司国税纳税额均在亿元以上,排在全省60位之内。

而对于泉州而言,大量优质企业总部或营销机构迁厦,不仅流失了税收,更是丧失了区域竞争的各种要素优势,泉州发展总部经济不可避免面临着厦门的资源争夺。

2、中心城市较弱,要素集聚能力有限。

泉州中心城市不够大、不够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对各种要素集聚能力,发展总部经济困难重重。

一是城市不够大。

至2009年底,泉州中心市区(鲤城、丰泽和洛江),建成区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平方公里,“十一五”以来,平均每年增加不到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96.2万人(城市人口86.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12.2%。

而厦门、福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52万和271万。

中心城区偏小决定了各种要素集聚在“量”上的不足。

二是城市不够强。

表现在诸如信息、金融、旅游、仓储物流和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也是要素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

泉州第三产业占比36.2%,几年来保持稳定,没有明显上升,并且低于厦门的50.3%和福州的43.0%,并且其中大部分还是传统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三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差。

一座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往往是人才等各种要素流向的重要参考指标。

而在我市,诸如道路交通、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