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Part.01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两汉辞赋散文

两汉辞赋散文

两汉辞赋散文古意流转,两汉辞赋之韵在历史的长河中,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璀璨时代。

辞赋,作为一种富有韵律和抒情的文学体裁,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诗人们以辞赋为媒介,抒发对时代的独特感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

双汉之韵:两汉之际,文人辈出,辞赋兴盛。

汉初,刘邦开创盛世,赋诗文之风势如破竹。

而在汉宣帝刘询、汉武帝刘彻之时,辞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辞赋,以豪放奔放、雄浑豪迈为主,表达了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豪放奔放:汉武帝时期,辞赋更加注重豪放奔放之风。

气势磅礴的《离骚》一篇,被誉为豪放之巅峰。

屈原以奔放的辞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理想的执着,使人感受到了激荡澎湃的豪情。

雄浑豪迈:而汉宣帝刘询则注重辞赋的雄浑豪迈。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人生奋斗的热情,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

其作品中既有对古代英雄的崇拜,又有对理想的坚持,使人感受到一种激昂的豪情。

情景交融,意蕴悠长:两汉辞赋以其豪放奔放、雄浑豪迈的风格,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它既是对时代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心灵深处的真挚流露。

在这些文字之间,情景交融,意蕴悠长,使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两汉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和奋斗。

传世之作:两汉辞赋中的传世之作如《陈情表》、《大风歌》、《广陵散》等,都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这些辞赋作品在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结语:两汉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们以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了两汉时期文人的豪情壮志,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文学典范。

在时光荏苒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受到这些文人墨客的深情厚意。

汉赋代表作品

汉赋代表作品

汉赋代表作品汉赋代表作品有:1.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2.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3.汉代贾谊的《吊屈原赋》;4.汉代贾谊的《鵩鸟赋》;5.汉代枚乘的《七发》。

以上,就是汉赋的几部代表作品。

汉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兴起并辉煌于两汉时期,尤其受到汉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专铺叙事,散韵结合,文体特点是大多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汉赋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记叙帝王游猎、渲染城市宫殿、谈论草木禽兽、叙述旅途所见、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在汉赋上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汉赋四大家”的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子虚赋》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描写了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到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于云梦仅仅是他的后花园的小小一角,先生不服,用齐国的大海名山傲视子虚的故事。

首先,文章写了玉子先生和武玉先生的谈话,这引出了皇帝去森林的故事。

后来两人把皇帝要去森林的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树木都夸了一遍,然后写皇帝对郁庆功的狩猎,最后写皇帝的忏悔和反省。

文章主要讲述了贾谊被贬谪,来到屈原被贬谪的响水,表达对屈原这位一心为君的忠臣的哀思。

文章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也反映了他对非正义和世俗的厌恶。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贾谊借助猫头鹰的问答来表达自己的忧郁和怨恨。

文章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文笔潇洒,格调深沉,文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是一篇讽刺赋的作品。

假设楚王病了,吴克去探望。

通过相互问答,最终形成整部作品。

通过吃、乘、乐、猎、宴、观道六件事,太子康复了。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诫贵族子弟不要沉溺于过度的放荡,同时表达他们对贵族群体奢侈生活的批判。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辞赋是两汉400 年间最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西汉初期,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时期,辞赋以抒情为主,其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汉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辞赋内容广阔、辞彩富丽、体制宏大,因此成了文苑的宠儿,共有赋400 余篇。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

此外,还有朱买臣、东方朔、枚皋等。

西汉末年,较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东汉时期,散体大赋呈日益僵死的趋势,抒情小赋逐渐发展起来。

抒情小赋文字清新,体制短小,表现了汉赋晚期的重大变化。

其代表人物有张衡、蔡邕、赵壹等。

1.枚乘枚乘(公元——公元前140 年),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曾上书谏阻吴王谋反,未被采纳,遂投奔梁孝王,为梁孝王门客。

后来吴王发动叛乱,他又上书劝谏。

因此知名当世。

景帝召拜他为弘农都尉。

后来以病辞官,复游于梁。

" 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老家淮阴。

汉武帝即位后,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征其入京,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9 篇,今存《柳赋》、《菟园赋》、《七发》3 篇。

前两篇后人多怀疑是伪作。

《七发》比较可靠,它是标志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作者铺写了8 段文字。

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序,叙述楚太子得病的缘由,指出楚太子的病根是腐化懒惰:"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 这些话切中贵族子弟的要害,批判色彩非常鲜明。

以下7 段是吴客用7 种办法来启发楚太子,为他治病。

前6种办法分别是描述美妙的音乐、丰盛的饮食、排场的车马、宏深的宫苑、壮阔的田猎和舒心的观涛。

一问一答,逐段铺陈,一步步启发太子,诱导他改变生活方式。

结果太子都以病推辞。

两汉辞赋产生、发展的过程

两汉辞赋产生、发展的过程

两汉辞赋产生、发展的过程
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辞赋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歌,但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辞赋产生于两汉之间的文学环境。

在这个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对文学艺术非常重视,提倡儒家思想,鼓励文人进行文学创作。

这种文学环境为辞赋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辞赋的发展也与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两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同时,汉朝与西域、南越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使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此外,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们对辞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辞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和评价,为后来的辞赋创作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辞赋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文学环境、社会变革、文化交流以及文学理论研究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辞赋

两汉辞赋

《归田赋》的艺术特征


2、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 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颇多骈偶 成分,形式整齐,韵律和谐。
在形式上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是 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西汉初期是骚体赋的时代)

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内容侧重抒情,篇幅 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
司马相如《长门赋》
2散体大赋(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 勃兴、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时代。 )
又称为新体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善于用铺陈、 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 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在结构上, 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曲终奏雅” “劝百讽一”
奠基之作是枚乘的《七发》,最高成就是司马 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七发》


解题: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文选· 李善注》),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文心雕龙· 杂 文》)。


思想内容:
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询,用7件事来启发 楚太子,实际是用7种方案给楚太子治病。指导思想 在于讽谏上层统治阶级的穷侈极欲。
张衡(78~139),字 平子,南阳西鄂人。
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 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 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 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 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 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 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

《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

它不入乐,可以朗诵。

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

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

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

《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一共有九百多篇,作者六十余人,大多是这一时期的。

这一时期,随着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好大喜功,奢侈腐化,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在“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借口下,以铺张扬厉、歌功颂德为主的大赋作品大量产生。

这一方面是政治上的需要,借以宣传汉帝国的强大;另一方面也加上帝王的赏玩和鼓励,如《汉书·王褒传》载:“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王褒是西汉著名赋家,王褒等人侍从汉宣帝游猎,所到宫馆,都要作赋歌颂一番。

还有的文士,更以作赋献赋当作求官的门径(如司马相如),因此也推动了大赋的形成。

枚乘《七发》是标志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其后有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刘安、杨雄,东汉有班固、张衡等。

散体大赋的特点是:离开了社会现实生活,以铺写宫廷建筑、宫殿苑囿、田猎巡狩、声色犬马为主,粉饰太平,点缀贵族生活;内容上在辞赋末尾常加上一些所谓讽喻劝戒的话,其作用往往是“劝百而讽一”。

在形式上进一步散体化,改变了楚辞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大赋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文字堆砌,以铺张为能事,词句华丽艰深,过去对它的评价颇多争议。

其实汉代大赋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已为众多赋学研究者所公认。

第三个时期是东汉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内外矛盾,部分文人从歌颂升平转而为讥时讽世。

同时,散体大赋的僵化的写作形式,也逐渐为人所厌倦,因此,以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其特点是篇章短小,语言较精练,思想感情较充实。

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邑、赵壹、祢衡等人。

二、西汉著名赋家及其作品1、贾谊贾谊(前200―前168年)是西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以博学能文闻名于郡中。

文帝时贾谊被荐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年仅二十余岁。

不到一年,又擢为太中大夫。

因才高遭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文帝七年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后因怀王坠马而死,悲悼自责,不久去世。

贾谊作品现存仅《吊屈原赋》与《鵩鸟赋》两篇,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品。

作者赴长沙王太傅途中,路过屈原投江所在,自伤一生遭遇与屈原相似,遂作《吊屈原赋》。

司马迁作《屈原贾生列传》,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正是有感于二人的生平遭际有共同之处。

《吊屈原赋》中对屈原的处境和遭遇表示愤慨和悼惜,用许多比喻来比拟被谗害者的命运,譬喻说完,文章就嘎然而止,具有很深的感染力。

《吊屈原赋》名为哀吊屈原,实为吊自己,为抒发自己的情怀,倾吐内心的郁闷。

赋的开头说: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

自沈汨罗。

造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枚乘贾谊接下来,作者对社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贤者居下位、小人得志猖狂的现状作了尽情的描述: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这是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作者在对屈原表示深深的同情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遇的愤慨。

他认为,节操高洁,才能超凡,不为社会所容,是造成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

但他不赞成屈原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未能“自引远去”,才终遭不幸。

贾谊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符合“圣人之神德”。

在这篇赋中,贾谊的情绪是哀怨、激切和愤慨的。

《吊屈原赋》堪称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

《鵩鸟赋》写于他寄居长沙的三年之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曰服(猫头鹰)。

贾生既已适(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文中假托与鸟的问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并以老庄齐死生、等祸福的思想来自我排遣。

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

所以,《鵩鸟赋》是一篇愤郁不平的咏怀之作。

《鵩鸟赋》在构思上颇为别致。

它采用了人禽问答体,借鸟回答方式,抒写了作者心中的积愫,表述了一种所谓人生祸福无常,应该“知命不忧”的思想。

从他的自命“达观”的思想来看,显然是受老庄的消极思想的影响。

但也不难看出其中也包蕴着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牢骚不平。

《诗经·国风·豳风》中有一首禽言体诗《鸱鸮》,全诗以母鸟的口气,诉说被猫头鹰抓走小鸟,仍艰苦筑巢,抵御外辱。

《鵩鸟赋》的构思,或许受到《鸱鸮》的启发。

《吊屈原赋》是典型的骚体赋,由此可以了解汉初骚体赋的体制。

《鵩鸟赋》不同,采用问答体。

从两方面来一问一答,其语句比较散体化,更接近汉代辞赋体的形式。

这个变化要注意。

艺术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作品的内容不是铺陈写物而主要是发议论、述哲理。

但却用一些巧妙的比喻使他所发的议论、哲理形象化,又用反问、感叹的语气来增加作品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语凝字炼,音节鲜明。

2、枚乘枚乘(?―前140年),字叔,活动时期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上书谏阻吴王谋反,不听,遂投奔梁孝王。

汉武帝即位,欲以安车蒲轮征召,因年老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9篇,现只存《七发》、《忘忧馆柳赋》、《梁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作,只《七发》较可靠。

《七发》假托吴客与太子的问答。

通过对楚太子病症的叙述和分析,吴客认为太子的病是由于贪《七发》欲过度、享乐无时、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认为不是一般的“药石”所能医治,要靠“博见强识”的人,经常给太子以有益的启发和提醒,使太子改变原来的生活和欲望,才有治好的希望。

文中借吴客之口,叙说了启发太子的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游乐、狩猎、观涛和听有学识的人讲论天下是非之理。

讲到最后一件事,太子“据几而起”,出了一身透汗,豁然病除。

赋表面上是为楚太子治病,实际上要指出太子患的是精神病。

赋不直说,而采取步步深入、层层说开的笔法,因此很含蓄。

这篇赋,据《文选》李善注,此赋一说是为谏梁孝王而作,一说是为谏吴王濞的。

其实作品的用意,是在劝说封建上层统治阶级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振作精神,关心一些与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有关的事情。

《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但又不像后来的大赋那样堆叠奇僻词汇,读起来比较平易,有不少片段有较高的技巧,如写音乐,写狩猎和观涛等,都很生动。

且看写观涛的一段: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

其始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蜺,前后络绎。

顒顒卬卬,椐椐强强,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

这一段,用各种比况描写浪涛之状,的确是奇观满目,音声盈耳,使人精神震荡,如临其境。

《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两汉大赋形成的标志。

《七发》全篇韵散结合,还有虚构夸张,细致的叙事和精细的描绘。

这是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它在内容上它已呈现出叙事写物、铺张扬厉的特征,在形式上改变楚辞句式中多用虚词的样式,在美学上体现了对崇高壮美的追求。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一、“述客主以首引”,此后遂成汉大赋之定式。

即主客答问形式,成为汉大赋一种定型。

二是以“七”立题,成为一个专体,称为“七”、“七体”、“七林”,后世仿作者层出不穷,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

3、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年),字长卿,成都人,青少年时,好读书,又学击剑。

他初入仕途时,在景帝周围任武骑常侍,随从天子狩猎,但这并不符合他的志向。

后客游梁,成为梁孝王梁园文学群体中的一员。

在梁孝王时,司马相如与邹阳、枚乘同游,写了《子虚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