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汉辞赋的名词解释

汉辞赋的名词解释辞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以韵文为基础,以陈述、议论或抒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汉辞赋,正是在汉代得到大规模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辞赋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鲜明的写作风格。
首先,辞赋往往以一种抒发情感、表达主观思想的方式出现,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烘托。
其次,辞赋能够通过独特的修辞手法,塑造出鲜明的意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化。
此外,辞赋还强调音乐性和节奏感,以便更好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汉辞赋中,有一些名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与辞赋独特的艺术形式密不可分。
以下将对其中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辞章:辞章是指辞赋中的一个段落,是一篇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辞章往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完成,通过一种逻辑、连贯的思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为目的。
一个好的辞章应该包含着情理相应、艺术独特的表达方式。
2. 意象:汉辞赋中的意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化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
意象往往以景物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辞赋中的意象可以是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也可以是动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等。
意象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激发读者的联想,发挥魅力。
3. 诗思:诗思是指辞赋中蕴含的一种对诗歌的思考和体会。
诗思往往是辞赋作者对于古典诗歌的情感和态度的呈现,是一种对传统的“诗”的表达方式。
在汉辞赋中,诗思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加具有审美价值,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4. 巫山不是云:巫山不是云是汉辞赋中的一个典故,形容虚幻的事物。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年》:“故立信者,人之情也。
试以右铭犹有巫山不是云。
”巫山,在汉代诗赋中是一个神秘、神奇的地方,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无法捉摸的事物或难以理解的现象。
以上仅对汉辞赋中的一些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汉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汉代辞赋的名词解释

汉代辞赋的名词解释汉代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品种之一,承袭了先秦辞赋的优点,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手法。
这篇文章将探讨和解释汉代辞赋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1. 反诗在汉代辞赋中,反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借鉴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却又有意避开诗歌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创作出具有辞赋特点的作品。
反诗常常以长篇为主,情感丰富,表达深刻,内容广泛,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例如,在《东篱乐府歌辞》中,辞赋作家们通过反诗的形式,揭示出农民阶级的悲苦命运,借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2. 叹歌叹歌是一种汉代辞赋中的典型形式,通常以抒发哀思、吐露心声为主要内容。
它以辞章、辞章之间的对话形式来展示思想和情感,使得作品充满了悲愤和哀怨。
叹歌常常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伤感情节,抒发个人的思念与痛苦,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苦闷。
当时的辞赋作家们通过叹歌这一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九泉赋》是汉代辞赋中一篇著名的叹歌作品,以描写死后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3. 抒怀抒怀是汉代辞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
它通过抒发个人的感情和情绪,表达对于时代和社会的看法。
这种写作方式常常通过感慨万物、抒发心声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辞赋作品中的抒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来达到抒怀的效果。
例如,《白马篇》以写白马的形象来引发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思索,并抒发了个人的愤懑之情。
4. 咏物咏物是汉代辞赋中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对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描写和赞美,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汉代的辞赋中,咏物常常表达了辞赋作家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以《蜀道难赋》为例,辞赋作者通过咏史咏物的方式,赞美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伟大成就,同时展示了对蜀道的险峻和艰难的描写。
5. 平仄平仄是汉代辞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诗句中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升降变化。
第二章汉代辞赋

(二)赋的涵义
❖ 古人的解释:
❖ “不歌而颂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引 刘向云)
❖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
❖ 第一种解释说明了赋体命名的由来。
❖ 第二种解释指明了赋在艺术风格上的特点。
❖ 刘熙载《艺概·赋概》说,“赋别于诗者,诗 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是两 种不同的文体。
❖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
❖ 一、贾谊的骚体赋
❖ (一)汉初骚体赋简介
❖ 1.骚体赋的特征 ❖ 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传统,抒写贤
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
❖ 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 并且用“兮”;
❖ 表现手法上: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 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用了屈原式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受排挤遭打击的 愤慨。
•作品感情真实,对比鲜明,感情激切,比 喻新颖,句式整齐,近《诗》类《骚》。 •此赋可谓汉初辞赋的代表作。
•《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 •是贾谊赴长沙途经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 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况,名为吊屈原,实际抒发 了贾谊怀才不遇的愤懑。
❖ (二)汉初骚体赋的代表贾谊 ❖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
(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 文学家。 ❖ 他是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 赋作家。 ❖ 代表作: ❖ 《汉书·艺文志》载共有赋7篇, 现仅存《吊屈原赋》和《鵩鸟 赋》,为被贬后所作。
❖《吊屈原赋》属于典型的骚体抒情赋。: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乎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混兮,谓跖跷 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 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 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第一章: 汉代辞赋

▪ 三、汉赋的基本文体特征:
▪ 1、音律: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 赋”;
▪ 2、体式: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骈文、 韵文之混合;
▪ 3、风格: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 声貌以穷文”;
▪ 4、结构: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 驰骋铺张;
▪ 5、功用:娱乐功用与讽谏作用并举。
三、枚乘之赋
▪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今江苏淮阴)。《七 发》(作品选p183)是枚乘的代表作,也是枚乘仅存的唯一 完整作品。
▪ 1、题旨及结构: ▪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
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 所以戒膏梁之子也。” ▪ 《文选》李善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 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 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皆以 此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论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顷之,擢褒为谏大 夫。
汉代辞赋必考知识点总结

汉代辞赋必考知识点总结汉代辞赋的题材和风貌汉代辞赋的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风景、爱情、家国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中,以咏史、抒怀、颂歌和议论类为主要题材。
史咏类辞赋主要是咏史人、咏事,如《禹贡》、《九歌》等;抒怀类辞赋主要是表达诗人的情感,如《离骚》、《上邪》等;颂歌类辞赋主要是歌颂英雄和功绩,如《禹贡》、《华山颂》等;议论类辞赋主要是表达对政治、社会等问题的看法,如《十哲赋》、《循吏赋》等。
辞赋的风貌则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以雄浑豪放、浑厚细腻为主要风格。
汉代辞赋的杰出代表作品汉代辞赋有不少杰出的代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离骚》、《上邪》、《襄中君赋》、《迢迢牵牛星》等。
《离骚》由屈原所著,其气势豪迈,词藻华丽,表达了屈原的壮志豪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上邪》由佚名作者所著,是一首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辞赋,描绘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富有渲染力;《襄中君赋》由司马相如所著,以抒发对家国深情的方式,描绘了汉初风采,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辞赋作品之一;《迢迢牵牛星》由史万岁所著,以叙述美丽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表现了辞赋的田园风光和优越的品格气质。
这些作品在汉代辞赋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辞赋的作者汉代辞赋的作者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屈原、佚名、司马相如、史万岁等。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辞赋大师,他的作品以《离骚》最为著名,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学遗产;佚名作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辞赋作品,其中《上邪》是他的代表作;司马相如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襄中君赋》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之作;史万岁是汉代的辞赋大家之一,他的《迢迢牵牛星》具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之一。
这些作者的作品在汉代辞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辞赋的艺术特点汉代辞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上具有明显的音乐特色,辞赋中普遍采用了象征、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以求韵律优美,歌词优美,节奏感强烈,音乐性强;二是在内容上具有广泛的题材,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辞赋内容涉及政治、军事、风景、爱情、家国等各个领域,思想深刻,表现丰富;三是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辞赋中普遍采用了气势恢宏,词藻华美,意境深远,抒发个性化情感等写作手法,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时代特色。
汉代辞赋剖析课件

儒家思想对辞赋创作的影响
2
儒家思想与辞赋艺术的结合
3
汉代辞赋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道家思想的体现 道家思想对辞赋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与辞赋艺术的结合
汉代辞赋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传承的载体
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辞赋对后世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表现手法、艺术风格 和思想内涵等被后世广泛借鉴和发扬。
汉代辞赋的国际影响及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汉代辞赋的国际影响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05
汉代辞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汉代辞赋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现状
汉代辞赋研究专著数量增加,涉 及辞赋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想等
多个方面。
学术论文在各大数据库中检索数 量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文献研究、 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等。
铺陈与夸张
汉代辞赋常常运用铺陈、夸张的 手法来描绘事物或情感,如班固 的《两都赋》中就极力铺陈洛阳
城的繁华景象。
汉代辞赋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变
初期 中期 晚期
03
汉代辞赋的社会文化意义
汉代辞赋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反映社会政治状况
01
政治态度的表达
02
政治权力的影响
03
汉代辞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体现
04
汉代辞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汉代辞赋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汉代辞赋的文学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汉代辞位
汉代辞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文学发展 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汉代辞赋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引领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汉代辞赋知识点总结

一、汉代辞赋的发展历程汉代辞赋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西汉初期的辞赋创作,西汉中期的辞赋高峰,西汉末期的辞赋衰落以及东汉的辞赋复兴。
在西汉初期,辞赋创作以其规模小、内容浅显、形式简约为主,其中以《离骚》的创作最为著名。
而在西汉中期,辞赋达到了巅峰时期,刘向、司马相如等文人的辞赋作品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西汉末期,由于社会动荡,辞赋创作逐渐走向衰落。
而在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辞赋文学得以复兴。
二、汉代辞赋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要手段:汉代辞赋以叙述为主要手段,通过叙述来展示辞赋的主题和主旨,既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又富有故事的情节。
2.注重形象和意境:汉代辞赋在描绘形象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表现,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3.重视对比和象征:汉代辞赋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非常灵活,通过表现事物的对比和象征化的描绘,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讲究节奏和韵律:汉代辞赋讲究节奏和韵律的把握,通过对字句的选用、排列和运用,来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5.主题广泛:汉代辞赋的主题广泛,既有表现爱情的、描绘人物的,又有描写风景的、赞美德行的,还有抒发感慨的等等,形式丰富多样。
三、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品1.《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文,其作者是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抒情辞赋。
《离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表现手法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辞赋的楷模。
2.《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文,其作者是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抒情辞赋。
《离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表现手法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辞赋的楷模。
3.《长门赋》:《长门赋》是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著名辞赋,是中国古代诗文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长门赋》以秋日长门宫为背景,以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切身之情为写作素材,表现了对长门美女蔡文姬的思念之情和对汉宫宏伟壮丽的赞美。
4.《咏怀》:《咏怀》是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一篇著名辞赋,以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事的关注为主题,以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赋的缘起与发展演变 二、了解各个时期赋的发展 及代表作家 三、代表作品 1、贾谊《吊屈原赋》。 2、枚乘《七发》。 3、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张衡《归田赋》。 四、模仿赋的形式写作。
第一节 赋的缘起及演变
一、赋的缘起及演变
1 、赋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 也”。
东汉辞赋的发展
一、班固及其《两都赋》 1、形制。 2、与西汉赋的不同。(153) 二、张衡《二京赋》 三、张衡的抒情小赋《归田赋》 1、陈述归田原因,抒发厌倦世事之情。 2、表达了想象中的归田之乐。 3、语言清丽典雅。 4、特点:重在抒情。 作业:自学扬雄《解嘲》,并与韩愈《进学解》对
举之志。其后卒以良伤哭泣至于死绝,是亦不善处 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 默默以使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 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4.苏子瞻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不然, 且未详考贾生之事实也。高汉之初,承秦敝,土宇虽定,而 先王之礼乐、法制所以维社稷安人民者,悉敬且未当。…… 及生迁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乃过湘为赋吊屈原以至其 惓惓不忘君国之意,而故为反词以自解其伤悼之怀,又为 《鹏乌赋》以自广。观其言,殆非达天安命者不能为也,而 可谓其不善处穷者邪?……嗟乎!世多称贾生之才,而余以 为贾生之识,足以见微而知著,其志在防微杜渐,为天下筹 长治久安之策。 (方宗识《贾生论》) 5.人皆以原为楚宗室,义不可去,谓谊不知原之心。然 《离骚》、《远游》诸篇,原曾自述其志,谊所素闻。第以 负长才而不见用,偏值天下一家之世,恨不能如原之时,列 国分域,可以任其所适。此意不敢明言,聊借古人以自寄耳。 非以此责原也。与东方曼倩《答客难》同义。从来未经拈破。 (林云铭《古文析义》) 6.《吊屈原赋》在体制上虽上承《九章》,但前一段连用许 多排比句,第二段多用反诘句和感叹句,形成一种铺张扬厉 的风格,同他的名文《过秦论》相似,具有战国策士说辞那 种雄辩的余凤。 (马极高《赋史》)
司马相如及《子虚赋》
一、并不联属的《子虚赋》《上林赋》 二、写作意图 1、卒章归于节俭讽谏。(主观) 2、客观效果:夸耀汉帝国的繁盛。 三、构成 1、虚构子虚、乌有、无是公三个人物。 2、以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的乌有先生
夸耀楚国云梦之大和田猎之盛,引来乌有的反驳, 认为不及齐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然后无是公 反驳齐楚只知夸耀而不知汉天子上林苑之美,卒 章归于节俭。 四、特点(142)
颔颈两联进一步展开悲情。秋,悲 之象徵,暗寓作者过宅的时间;正 是滴水不漏,无一废字,包孕甚广。 秋,寒,独,空,去,斜,构建空 间环境,呈现弥漫哀怨低徊的悲痛 之情,读来真有空寒的感受。先扬 汉文有道,后斥恩犹薄;
枚乘《七发》
一、主旨 1、诫膏粱之子? 2、说七事,劝百讽一? 二、文章构成 1、主客问答形式。 2、以探病为由,铺排音乐之美、音乐之丰、
车马之盛、游观之乐、田猎之壮、观涛之奇、 要言妙道之精微,终使太子霍然病愈。 3、标志着大赋体制的形成。(140)
《七发》的艺术特色:
[1]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 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刘勰说: “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 骇。”(《文心雕龙·杂文》)
二、在抒情中,杂以问对形式。
三、句式以四五言为主,已有变骚之 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此:指长沙;三年:时间;谪宦: 原因,亦有泛指之意;栖迟:居留, 大才以栖,含有惋惜之意,越发可 悲。万古:古往今来;惟:只有; 楚客:指贾谊兼指屈原等被谪之人。 诗概括力很强,带有时空性。首联 字字透出强烈的感情。无一字可更 改,让人折服,悲,是全诗情感的 基调,是诗眼。
相同的赋,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辞””或“骚。 2、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
采的赋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 虚赋》、《上林赋》等。 3、抒情小赋: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 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 三、演变及原因 1、骚赋。(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1)汉初尚楚风,汉高祖等多为楚人。 2)文人失志,多祖述屈原。 3)汉初唯一的抒情文学样式。 4)时间长了,则有形式单一乏味之感。 5)严忌等尝试改变。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 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 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 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 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 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 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 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 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魏晋南北朝时,诗、赋开 始合流。
4、赋的功能是体物,即铺叙描绘客观事物。 诗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
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
“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 情多。”
5、赋体的类型: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汉赋类型及特点 1、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楚辞
4 、谓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汉书.艺文 志》:“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 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以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 也。”
总结:
1、赋缘起于诗、骚、文。 2、赋不歌而诵,即不能唱。 3、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四六句
为主。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
鵩鸟赋 单阏之岁兮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 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 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 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 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 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 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 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 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 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 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 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 兮,焉识其时。
为主的小赋应运而生。
贾谊《吊屈原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一、了解贾谊的生平及写作此赋的背景 1、年少得志,被擢拔为太中大夫,遭朝臣弹劾嫉
恨。文帝贬其为长沙王太傅。 2、文帝对贾谊的赏识。 3、后迁梁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贾谊自伤失职。
哭泣年余,郁郁而终。 4、贾谊为千古不得志文人的代言人。 5、司马迁的共鸣。 二、贾谊对屈原自沉的态度 三、本文意旨:吊古伤今,自伤身世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为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 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 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 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 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 具其事仪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 太傅。”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 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深潜以自珍;偭蟂獭 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 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 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 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 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 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
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
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
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
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
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
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
[ 古今点评 ] 1.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
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度 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谊列 传》) 2.贾生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 盖首出之作也。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 3.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
[2]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3]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 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 心,有层次,有变化,不象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 直呆板。
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 《七激》、张衡《七辩》等等。因此在赋史上, “七”成为一种专体。
照。 2、用赋体形式仿写。
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
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
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
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
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