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Part.01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是赋体⽂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 ②汉赋溯源。

赋是⼀种特殊⽂体,从形式上看,它⾮诗⾮⽂,⽽⼜具有诗、⽂的不少特点,是诗、⽂的综合体。

《诗经》、楚辞、先秦散⽂,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它们抒情、说理⽐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赋”作为⽂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的《赋篇》。

第⼀节 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

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如《吊屈原赋》。

⼆、在表现⽅法⽅⾯,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时代、政治和⼈⽣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

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溶⼊时代新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则⽐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七发》在以下⼏⽅⾯体现了汉⼤赋的基本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

如“曲江观涛”⼀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譬喻,富丽⽽细致。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赋这种全新的⽂体正式登上了汉代⽂坛。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二、汉大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学者通常将汉赋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从整体上综观汉赋的发展,亦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赋,大赋也开始形成。由于此时几朝天子不重辞赋而诸侯王中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招士重赋,因而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思考题:1.汉赋的含义。2.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阶段。
参考书目
1、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程章灿:《汉赋揽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裴晋南:《汉魏六朝赋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中华书局,1964年版。
5、章沧授:《汉赋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首先,就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确实有着时代色彩。汉帝国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强大的帝国,疆哉的开拓,经济的繁荣,物资的丰足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都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使当时一部分封建文人感到振奋,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宣扬所谓大汉的声势和出于巩固中央专制政权的需要,也正需要这种文学的出现。汉大赋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过分奢侈的行为有所不满,有所讽谏。

04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4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答案:D
解析:庾信在南朝的赋作都是绮丽柔靡之作,入北以后,身世之感,乡关之思,使他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然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诚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分7.与《三都赋》有关的成语是()
A.反复推敲
B.呕心沥血
C.洛阳纸贵
D.韦编三绝
主知识点:14.3.3、三、主要赋作家
A.《同声歌》
B.《七哀诗》
C.《燕歌行》
D.《善哉行》
主知识点:9.3、第三节其他建安诗人
答案:C
解析: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为唐代歌行体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1分14.《文选》所收录的“苏李诗”是()
A.四言诗
B.五言诗
C.杂言诗
1分17.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
A.抒情散文
B.描写散文
C.史论散文
D.时评散文
主知识点:5.2、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答案:C
解析: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它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1分18.《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答案:B
解析: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1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1分9.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A.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D.锦工机锦,玉人琢玉
1分15.《汉书》体例中所取消的一类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先秦文学1.绪论●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作者的流变●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2.上古神话●神话定义《山海经》●神话分类●民族精神●思维特征●神话历史化●对后世文学影响3.诗经●名词解释:风雅颂,三家诗词●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现实精神●艺术特点赋比兴,四言为主,语言生动●地位影响4.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的艺术特色●感情色彩●叙事手法●描写人物●言近旨远●国语文学特色●战国策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过渡●荀子韩非子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论辩缜密●气势浩然●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寓言为主(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形象诙诡●语言诗意●后世影响传统文化源泉,散文创作典范,语言艺术成功6.屈原与楚辞●文化政治背景●楚辞离骚艺术成就●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天问等●楚辞流变,后世影响(二)秦汉文学1.绪论●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汉代文学基本态势●文学经学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和分期2.秦及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淮南子》及其他散文3.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骚体赋及“九体”●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艺术特色●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4.司马迁与《史记》●发愤著书说与《史记》“三家注”●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因果●条理清晰●人物刻画●人物广泛●共性和个性结合●多维透视法●旁见侧出法(互见法)●风格特征●画面宏阔●浓郁悲剧气氛●传奇色彩●雄深雅健●地位和影响5.两汉乐府诗●乐府诗与《乐府诗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贫富悬殊男女爱情乐生恶死●叙事手法●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详略得当●题材丰富●人物栩栩如生●诗体演变6.东汉辞赋●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两都赋》的艺术成就●《二京赋》的艺术上的突破●《两》《二》之辩●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7.《汉书》及东汉散文●《汉书》的艺术成就史记与汉书之辨●《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8.东汉文人诗●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绪论●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独立门类●体裁区分●追求审美特性●乱世文人命运●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门阀制度和其文学创作——不平之意,文学家族,强调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玄学对文学的渗透——魏晋玄学魏晋风流●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历程●建安风政治理想人生短暂强烈个性悲剧色彩●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末陶渊明田园诗●晋宋之间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南北朝文学●四声发现永明体●文学集团宫体诗●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南北文风交流●鲍照七言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地位●新变●自觉阶段个性化●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新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文体发展●五言古诗继承传统并发展到鼎盛●骈文兴起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抒情小赋增加骈文成分●七言古诗发展确立●民歌新鲜气息加入●小说初具规模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2.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曹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末实录+雄心壮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深刻真实感慨深沉●语言古朴率真笔力雄健悲凉之中有跌宕慷慨之气●曹丕(典论论文)诗歌新变●个人情感的抒发●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邺下文人集团●曹植诗歌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对五言诗发展作出贡献●建安七子●王粲刘桢蔡琰《悲愤诗》●时代特征●政治理想高昂——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哀叹人生短暂功名未立or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诗歌●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两晋诗坛●太康诗风●拟古追求形式技巧和繁缛诗风大量排偶●繁缛表现●语言华丽藻饰●描写繁复●句式散行趋骈偶●左思《咏史诗》寒室之不平和对士族的蔑视抗争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郭璞游仙诗寄托仕宦失意壮志未酬抒发苦闷情怀“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兰亭集》预示山水诗的兴起●东晋玄言诗玄释合流心隐适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3.陶渊明●儒家入世精神重道德修养老庄思想影响讲求实际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诗歌●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出仕与归隐●行役诗●赠答诗●其他发挥哲理形影神训诫儿子●艺术成就●自然总体特征自然流露一片神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历久弥淳的诗味●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礼为统摄四者浑融一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节奏舒缓沉稳●散文辞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反映水乡景物市井风情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柔美细腻五言四句●北朝民歌——反映生活各个方面质朴无华直抒胸臆刚健豪放四言七言杂言5.诗风转变●谢灵运山水诗●先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谓●情必极貌以写物尚巧似注重写实性细致观察敏锐感受精心细致的刻画●新奇语多生撰●鲍照●内容●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被压迫被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边塞战争征夫生活慷慨不平●描写游子思妇哀怨凄怆●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疾苦●艺术特色●抒发寒门强烈呼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难以抑制的怨愤●汉魏乐府和民歌营养句式长短参差●笔力酣畅淋漓风格奇矫凌厉●山水诗以五言为主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6.永明体和齐梁诗坛●永明体八病●谢朓诗歌艺术成就●永明声律运用音调和谐流畅朗朗上口●融裁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新体诗●语言清新情致含蓄南朝民歌气息耐人寻味●沈约清怨王融构思含蓄有韵致何逊对游宦生活的厌倦羁旅乡愁阴铿离愁别绪羁旅思乡江上景色●齐梁诗人集团——萧子良竟陵八友萧统《文选》萧纲宫体诗●宫体诗——描写女性咏物无寄托发展吴歌西曲艺术形式继续永明体艺术探索(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情景交融风格清新流丽)7.南朝文风北渐——徐庾体:梁朝徐擒庾信父子置身东宫创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后期”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庾信”穷南北之胜“8.辞赋骈文散文●魏晋文坛——重”气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应用文抒情小赋论辩文●南朝美文●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为题材山居赋长溪赋●颜延之骈文典丽缜密●鲍照以奇峭之风运骈丽之辞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水经注洛阳珈蓝记9.小说●笔记体小说文言小说——志人志怪●世说新语文学成就●记言玄远冷隽记行高简瑰奇●独特言谈举止写出独特性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夸张语言●语言简约含蓄幽默机智●影响深远。

2310考期【密训-考前30天】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2310考期【密训-考前30天】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17.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韩非子》。

18.《墨子》: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19.《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秦代散文和李斯★★1.名词解释《吕氏春秋》:(1)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文章比较短小,向来被视为杂家的代表。

(2)文学特征是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居多。

2.李斯《谏逐客书》的写作缘由是郑国修渠事发。

3.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1)李斯的创作包括奏议和刻石文。

(2)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3)他的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

铺叙歌颂,气度宏大。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4.晁错散文特点:(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2)如代表作《论贵粟疏》,论述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3)辞藻偕偶,句式铺排,有战国策士遗风。

5.贾谊文章风格: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铺排渲染。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6.《新序》的特点:(1)内容上: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2)艺术上:能以间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

(3)体裁上:成为独立的故事。

7.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8.在汉代被称作“为群儒首”的人是:董仲舒。

9.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

特点: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

疾虚妄、崇实诚:东汉前期散文★★10.东汉朱穆散文的特点是批评时俗浇薄。

11.桓谭著《新论》29篇,如《陈时政疏》和《抑谶重赏疏》抨击虚妄之先河。

《抑谶重赏疏》的文风特点是质朴无华。

12.王充《论衡》的创作特点是疾虚妄,崇实诚。

13.《论衡》是东汉散文家王充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三个部分,都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和作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4.杜甫5.大历诗风6.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鐊及晚唐五代词(五)宋代文学1.宋初文学2.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苏轼5.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6.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7.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8.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9.辛弃疾和辛派词人10.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1.南宋的散文和四六12.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六)元代文学1.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2.关汉卿3.王实甫的《西厢记》4.白朴和马致远5.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6.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7.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8.元代散曲9.元代诗文(七)明代文学1.《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3.明代前期诗文4.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5.明代杂剧的流变6.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7.汤显祖8.《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9.《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0.“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1.晚明诗文12.明代的散曲与民歌(八)清代文学1.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2.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3.清初白话小说4.《聊斋志异》5.《儒林外史》6.《红楼梦》7.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8.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九)近代文学1.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2.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3.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4.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①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②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③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④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2.鲁迅(一)①《呐喊》、《彷徨》②《野草》、《朝花夕拾》3.小说(一)①“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②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③“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4.通俗小说(一)①通俗小说的基本情况②张恨水5.郭沫若①《女神》的产生和影响②郭沫若其他自由体诗创作概况③历史剧创作6.新诗(一)①新诗诞生的背景及五四新诗运动②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④前期新月派诗歌的贡献⑤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派⑥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7.散文(一)①《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③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④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⑤“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8.戏剧(一)①文明新戏概况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③“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④田汉、丁西林对早期话剧文学的贡献(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二)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③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2.茅盾①开创新的文学范式②茅盾的小说成就3.老舍①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②《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③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4.巴金①巴金前期小说创作②《家》的杰出成就③巴金后期小说创作5.沈从文①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②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③文学理想的寂寞6.小说(二)①“左联”和左翼小说②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③海派小说7.通俗小说(二)①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②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8.新诗(二)①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②后期新月派的创作③现代派诗人的创作9.鲁迅(二)①鲁迅杂文②《故事新编》10.散文(二)①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②左翼作家的散文创作③“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④报告文学与游记11.曹禺①曹禺现代名剧②曹禺剧作的命运12.话剧(二)①“广场”戏剧概况②“剧场戏剧”创作(三)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三)①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2.赵树理①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②赵树理小说创作3.小说(三)①暴露与讽刺②体验与追忆③通俗与先锋④现实与民间4.通俗小说(三)①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②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③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5.艾青①艾青的历史地位②艾青的诗歌创作6.新诗(三)①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②校园诗人群与“中国新诗派”7.散文(三)①报告文学的勃兴②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③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8.戏剧(三)①“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②大后方、上海孤岛戏剧③沦陷区戏剧第三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一)50-70年代的文学1.文学的“转折”2.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3.矛盾和冲突4.隐夫的诗人和诗派5.诗的几种体式6.小说的题材和形态7.农村小说8.对历史的叙述9.另一类小说的处境10.在主流之外11.散文12.话剧13.走向“文革文学”14.重新构造“经典”15.分裂的文学世界(二)80年代以来的文字1.80年代的文学环境2.80年代文学概况3.80年代初期的小说4.80年代的诗5.新诗潮6.80年代后期的小说(一)7.80年代后期的小说(二)8.女作家的创作9.散文创作10.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刘勰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的美,或称劲健之美;风,偏于空灵、超逸,多表现为文章情思的跌宕流动;骨的意蕴偏于充实、刚硬,多表现为文词的锤炼加工。
27.“滋味”说
刘勰
把“滋味”和含蓄的艺术特点联系起来。
28.“讽喻”说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适而作;文辞质朴而直截了当,明白通俗;语言口吻刚直激切,使人容易受到触动刺激;采用语调奔放而流畅的诗歌体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5.中唐诗歌
元白诗派
白居易
元稹
张籍
王建
韩孟诗派
韩愈
孟郊
李贺
其他
刘禹锡
柳宗元
6.晚唐诗歌
分类一
李商隐
杜牧
许浑
苦吟派
贾岛
姚合
分类三
皮日休
陆龟蒙
司空图
7.散文
古文运动
韩愈
柳宗元
晚唐讽刺小品
皮日休
陆龟蒙
罗隐
8.唐传奇
《古井记》
《补江总白猿传》
《游仙窟》
《任氏传》
《柳毅传》
《李娃传》
《莺莺传》
《大唐奇事记》
《枕中记》
汤显祖
吴炳
孟称舜
阮大钺
骈俪派
屠隆
梅鼎祚
高濂
周朝俊
孙钟龄
八、清代文学
1.清初诗歌
遗民诗人
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
王夫之
黄宗羲
入仕诗人
阎尔梅
钱澄之
杜◎
陈恭尹
归庄
钱谦益
吴伟业
龚鼎孳
施闰章
宋琬
其他
王士◎
赵执信
查慎行
2.清代中期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