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东汉辞赋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中国古代辞赋》课件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a.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骚体等多种形 式 b.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咏史、抒情等多种题材 c. 艺术风格独特:注重音韵、对仗和用典 a.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骚体等多种形式 b.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咏史、抒情等多种题材 c. 艺术风格独特:注重音韵、对仗和用典
辛弃疾:宋代著名的爱 国诗人,他的辞赋作品 以激昂、慷慨而著名, 如《青玉案·元夕》等。
唐宋辞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唐宋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 影响:唐宋辞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辞赋
明清辞赋的概况和发展
唐宋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 品
唐宋辞赋的发展趋势和影 响
唐宋辞赋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他的辞赋作 品以豪放、激昂而著 名,如《燕歌行》等。
岑参:唐代著名的山水 诗人,他的辞赋作品以 清新、自然而著名,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 学家,他的辞赋作品 以豪放、奔放而著名, 如《赤壁赋》等。
《诗经》中的辞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辞赋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
《诗经》中的辞赋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诗经》中的辞赋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之一
《楚辞》中的辞赋
影响: a. 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对文学史 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 c. 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 响 a. 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对文学史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 c. 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一、以赋抒情的传统
屈原、贾谊、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
二、东汉抒情赋的分类
1、纪行赋: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 蔡邕的《述行赋》;
2、述志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 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三、对人生的理性态度:隐逸倾向、积极参与现实、关 心国家命运。
第五章 东汉Leabharlann 赋第一节第二节京都赋的崛起
抒情赋的勃兴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一、新旧时代交替 二、审美情趣转变 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 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 家、社会的重大问题。
三、班固《两都赋》的创新
1、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2、“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 3、拟作:张衡的《二京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东汉辞赋

在汉大赋中,极力铺张描绘的事物多是作者 要否定的东西,《两都赋》也是这样。作者极写 西都之繁华奢侈,目的在于树立一个批判的靶子, 以为理论的根本。所以在西都宾尽情炫耀一番之 后,东都主人喟然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 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在批判了西都宾 的浅陋之后,作者又借东都主人之口,盛赞东都 洛阳的文治武功和法度之美,这些构成了《东都 赋》的主体框架。
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 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 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北)。除兰台令史,迁 为郎,典教秘书,潜心二 十余年,修成《汉书》, 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 撰《白虎通德伦》,征匈 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 死狱中,善辞赋,有《两 都赋》等。
(一)创作背景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 当时一大议论焦点,已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 注。杜笃的《论都赋》即为此而作。班固的《两 都赋》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但所持观 点相反。
•
过渡之后,赋从批判王莽乱政入笔,历叙光 武帝的丰功伟绩,汉明帝的贤德英明,接下来铺 写增建宫室、开发苑囿、春蒐(sōu)冬授、祈 天祀地、安抚诸邦、宴飨臣僚、修治礼仪、德被 四海等等,最后以帝王下明诏,昭节俭作结。作 者在这一系列铺写中,处处有意突出东都的一切 符合法度,不逾礼制,以与西都相对比,彰显自 己的创作意图。
②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角色 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对历 史的超越,客方则因循守旧。主方处于中 心,代表主流话语,客方则处于边缘,和 主流话语相悖。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 客方则信耳而遗目,陷入虚妄。两人都是 采用上述方式抑客扬主。
五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
(一)创作背景
汉赋powerpoint presentation 汉初的韵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施!”
虽有矰缴,尚安所
※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 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
※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
▲ 《吊屈原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武帝好赋,“安车蒲轮”请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途中。 武帝时拜为中郎将,曾奉命出使西南。 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小山等人的《招隐士》。
主题: 他本人也酷爱辞赋,有《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
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
第四节 汉赋的的地是位与《影响楚辭》,到了漢代,就陸續蛻變為「賦」這種文
3、劝百而讽一。
體。 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散体大赋衰微下去,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
兴起。
❖ 社會發展的要求 受到景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仕进,托病辞官。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一、赋体的起源说:
★ 由《诗经》“六义”中的“赋”衍化、发展而来。 (西
晋·挚虞)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 体物写志也。”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 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赋自《诗》 出”
★ 赋体与“隐语”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承接的 关系——赋体具 有民间文学性质。(北大 费振刚《汉 赋的起源》)
(三)抒情小赋
幻灯片 1_30911

5
《两都赋》分为上、下两篇。 《西都赋》以西都宾之口,铺陈夸耀西 都长安的地理、物产、宫殿和娱游。《东 都赋》则以东都主人之口,揄扬东都洛阳 的文礼法度之盛,肯定了定都洛阳的正确 性,表现了作者崇文尚礼、法度为重的思 想。
6
《两都赋》承袭西汉大赋,又有较大的 突破创新。 它改变了西汉大赋“劝百讽一”的结 构模式,其《东都赋》通篇都是劝导,大 大加强了劝导的力度。 上、下两篇各有侧重,详略有致。语 言风格与描写内容契合无间,《西都赋》 铺张夸饰,《东都赋》则比较平正典实。
23
2、赋风转变的标志―张衡的《归田赋》 张衡(78-139)是东汉赋风转变的标 志性人物。前期所写的《二京赋》是京都 赋的极轨之作,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后 期所写的《归田赋》是东汉后期抒情小赋 的开风气之作。
24
《文选》李善注说: 归田者,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 作此赋。 《归田赋》的开头抒发对仕途的感慨和厌 倦,交待归田原因。接着描写逍遥自在的田 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27
《刺世嫉邪赋》: 第一层追述历史。 第二层针砭现实。 第三层推究原因。 最后,秦客和鲁生对诗。 批判力度极为深刻猛烈,言辞极为尖锐 激烈。 形式上前赋后歌,短小活泼。
28
4、祢衡的《鹦鹉赋》 《鹦鹉赋》是祢衡(173-198)在黄祖 府中受命而作。前半篇描写鹦鹉的丽容妙 姿和机灵聪慧,后半篇抒写鹦鹉离群丧侣, 闭以雕笼,翦其翅羽的悲哀。 这是一篇托物寄情的咏物赋,抒发了自 己寄人篱下,受人束缚的处境和悲哀,也 深刻反映当时许多士人的命运。
17
首段写自己在霖雨季节踏上赴洛之途, 路途难行,心情郁悒。 中间借沿途古人古事抒发感慨,借古 喻今。其间穿插景物描写,情景相生。 最后,对照描写统治者的奢侈和人民 的困苦,表现自己的憎爱之情。 《述行赋》感情痛切沉郁,幽思婉转。
秦汉文学·第五章·东汉辞赋

秦汉文学·第五章·东汉辞赋秦汉文学·第五章·东汉辞赋出处:赋帝司马呈祥潘氏审辑作者:高校讲座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
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
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
在司马相如时代,赋的讽喻效果同赋家的主观愿望之间就存在着差距,以至于后来引起扬雄的批评。
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用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
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
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世风的变化不仅导致赋的创作在题材选择和宗旨的设定方面出现新的取向,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异。
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第一节京都赋的崛起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
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光武帝定都洛阳,而不回迁长安,引起朝野震动,成了牵动全社会的中心问题,也为文学家普遍关注。
杜笃(?-78)作《论都赋》,假主客问答以论都洛只是权宜之计,唯长安乃是“帝王渊囿,而守国之利器”,主张返都长安。
在这篇赋中,传统的铺陈手法和讽谕的宗旨都体现于对新的题材、新的对象的描摹中。
他历数汉王朝自高祖至平帝传十一世的发展变化,指出,“德衰而复盈,道微而复章,皆莫能迁于雍州而背于咸阳”,以此证明长安为王气之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 4、组织:体物写志,铺采摛文 ;主客问答。 • 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 • 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 “乱”或“讯”的结尾。 • 5、手段:时空扩张。 • 刘熙载《艺概·赋概》:“赋兼叙列二法:列者, 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 6.内容 •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 • 渲染宫殿城市; 笔记 • 描写帝王游猎; • 叙述旅行经历; • 抒发不遇之情; • 杂谈禽兽草木。
汉 赋
“赋”的含义: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 志》)。 “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 赋序》)。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 辞》也”(《文心雕龙• 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 志也”(《文心雕龙》)。
汉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
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 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 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有大赋与 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 抒情描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 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 志”。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 冷僻之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 的特色。
政治导向:
政治繁荣——需要讴歌
愿意讴歌
帝王偏好——鼓励辞赋创作
• 一、政治 • 汉初贾谊、枚乘等仍有策士风;逮武帝时 藩王失势,中央集权定型,裁抑游说之风, 遂无驰骋政见之可能,转而作艺术之赋, 由纵横家退为赋家。 • 二、国势和经济 • 初年赋家所处郡国多富;后来武帝一朝鼎 盛,强盛的现实极大的开阔了文人的胸襟 和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 • 生活富裕,故竞逐财货,种种游乐玩好, 甚或有求仙之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2、张衡与《二京赋》
(1)作者简介 张衡(78-139),字平 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 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 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 的学识。
.
8
(2)《二京赋》
【写作背景】《二京赋》是张衡赋作中 的代表。《二京赋》包括《西京赋》、 《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 安与东京洛阳。
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 。 班彪 《北征赋》 班昭 《东征赋》 蔡邕《述行赋》
.
11
(2)、述志赋
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 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
冯衍《显志赋》 班固《幽通赋》 张衡《思玄赋》、《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
12
第五章 东汉辞赋
教学目标 1、掌握东汉辞赋的特点。 2、了解东汉辞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2、京都大赋与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
.
1
一、产生背景及其特色
1、东汉士人活动的环境和地位的变化 2、创作宗旨的变化。 3、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变化。
.
2
二、 京都赋的崛起
.
6
艺术手法
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 相互对比的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划分 畛域、逐次铺叙的展开过程等。
创新 改变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 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 是讽喻、诱导。作品的风格同其所描写的内容 契合无间,《西都赋》 汪洋恣肆,气势和华彩 充溢其间;《东都赋》则以平正典实见长,法 度风范随处 可见。对偶的大量运用。
1、班固与《两都赋》 (1)班固简介 班固(公元 32~92)东汉史学家。字
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后升迁为公元78)升
为玄武司马,多次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 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 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奉命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 义》。
.
4
(2)《两都赋》
《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 “思古之幽情”。
《东都赋》中,他着力描绘了洛阳的法度, 也就是后汉的制度之美。他盛赞光武帝重 造纲纪的赫赫帝功,颂扬他迁都改邑的重 要决策。作品充分肯定明帝朝崇盛礼乐, 修明法度,巡狩万国,稽考声教所取得的 成就,这是东都区别于西都的主要之点。
《后汉书·张衡传》说:“时天下承平 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 固《两都赋》,创作了 《二京赋》。 ”
.
9
【内容简介】
《西京赋》描写长安的奢华无度,《东 京赋》描写洛阳的俭约之德、礼仪之盛, 以为对比;歌颂东汉,是要他们汲取西 汉的教训,悔而改之。
.
10
三、抒情赋的勃兴
1、分类 纪行赋和述志赋 (1)、纪行赋 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
.
5
《两都赋》宗旨
礼乐文明的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都 意识,也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
作品的讽喻对象可分为直接针对者和间接讽喻者两类。 直接批评的是以西土耆老为代表的坚持旧京都观的人; 间接讽喻的,也是作品最主要的讽喻对象则是天子及其 周围的决策集团。作品盛称洛邑制度之美,固然希望天 子不要迁返长安, 而其深层意图在于通过西京与东京 的对比,对当前政治有所规谏。他的京都观具有深刻的 内涵,他要用光武帝、明帝在礼乐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 就,引导决策者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以期在进贤修德, 在完善文治方面超越古代圣王。
.
3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宪奉旨 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 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 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 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 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 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 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 同年死于狱中。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 赋》、《幽通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