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辞赋的名词解释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辞和赋各是一种文体;辞发端于春秋战国,主要作者 有屈原、宋玉等,其格式是长短句,以八字句、四字 句为主,押韵;赋兴起于汉代,代表人物有贾宜、枚 乘、司马相如等,讲究对仗。有时辞赋是一种文体的 通称。
汉代辞赋受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浪漫的精神。 汉赋的大一统的产物,有着明显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政
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 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 等等。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 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 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两京赋》等。
一、西汉前期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 辞赋家。汉族,古淮阴(今江苏 淮安市西南)人 。枚乘因再七 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 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 篇”。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 宏阔,富于气势。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 龙·杂文》)
《七发》体制和描写手法虽已具后来散体大赋的特点,但却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堆叠奇字俪句, 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如赋中写江涛的一段,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涛汹涌的情状,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 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 如轻车之勒兵。”再如赋中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表现音乐的动听,用音节铿锵的语句写威武雄壮 的校猎场面,也都颇为出色。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辞赋是两汉400 年间最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西汉初期,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时期,辞赋以抒情为主,其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汉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辞赋内容广阔、辞彩富丽、体制宏大,因此成了文苑的宠儿,共有赋400 余篇。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
此外,还有朱买臣、东方朔、枚皋等。
西汉末年,较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东汉时期,散体大赋呈日益僵死的趋势,抒情小赋逐渐发展起来。
抒情小赋文字清新,体制短小,表现了汉赋晚期的重大变化。
其代表人物有张衡、蔡邕、赵壹等。
1.枚乘枚乘(公元——公元前140 年),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曾上书谏阻吴王谋反,未被采纳,遂投奔梁孝王,为梁孝王门客。
后来吴王发动叛乱,他又上书劝谏。
因此知名当世。
景帝召拜他为弘农都尉。
后来以病辞官,复游于梁。
" 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老家淮阴。
汉武帝即位后,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征其入京,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9 篇,今存《柳赋》、《菟园赋》、《七发》3 篇。
前两篇后人多怀疑是伪作。
《七发》比较可靠,它是标志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作者铺写了8 段文字。
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序,叙述楚太子得病的缘由,指出楚太子的病根是腐化懒惰:"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 这些话切中贵族子弟的要害,批判色彩非常鲜明。
以下7 段是吴客用7 种办法来启发楚太子,为他治病。
前6种办法分别是描述美妙的音乐、丰盛的饮食、排场的车马、宏深的宫苑、壮阔的田猎和舒心的观涛。
一问一答,逐段铺陈,一步步启发太子,诱导他改变生活方式。
结果太子都以病推辞。
辞赋基础知识点总结

辞赋基础知识点总结一、辞赋的定义辞赋,又称辞,是汉代以后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以咏史讴功、议论时政、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与诗歌相比,辞赋以歌颂英雄伟人和圣贤为主,也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
在辞赋体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
它是一种在特定的艺术形式下,运用一定的规则和技巧进行写作的,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规律。
辞赋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律,包括句法、用字、韵脚等方面。
二、辞赋的特点1. 独特的题材辞赋的题材主要是咏史讴功、议论时政、歌颂英雄伟人和圣贤等内容。
它以弘扬传统美德,颂扬伟大功绩为主要目的,反映出民族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
辞赋在题材上广泛,不仅能够抒发风雅的情感,还能够表现出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典故的赞美和回忆,具有一定的史诗特色。
2. 抒情性与诗歌相比,辞赋的抒情色彩更浓厚。
辞赋在表现手法上较为坦率直接,往往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情感体验为材料,表现出较为真挚而直接的抒情情感。
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注重对人物、事物和情感的真实表现和生动描绘。
3. 用典丰富辞赋常常利用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来写作,用典内容比较丰富多样,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者是民间故事。
用典的内容多样性丰富,能够为辞赋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辞赋在文学形式上更具有内涵和深度。
4. 韵律优美辞赋在韵律上注重音韵的优美。
辞赋往往采用较多的仄韵和平仄相间的韵脚,以此来追求音韵和节奏的和谐美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
5. 艺术风格多样辞赋的艺术风格多样,可以是雄浑豪迈的、也可以是婉约妩媚的、更可以是细腻柔美的。
不同的时代和风格都有不同的辞赋形式,无论是骈文还是骚体,都能够在艺术上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三、辞赋的发展历程辞赋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便已开始使用辞赋这一文学形式。
在这一时期,辞赋主要具有祭神祀、赋颂君王和歌咏爱情等内容,已初具规模。
到了汉代,辞赋的发展趋于成熟。
在这一时期,辞赋逐渐成为吟咏神州山河和赞美帝王功德的表现形式,被列为“文体”之一。
两汉的汉赋名词解释

两汉的汉赋名词解释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流传于两汉时期。
它以丰富多彩的词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两汉的汉赋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带领读者进入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
1. 战国:汉赋的词藻中常提及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各国割据相争,武力和权谋交织,形成了多样丰富的文化风貌。
在汉赋中,战国时期往往被描绘为一个英勇激烈、歌舞升平的时代,同时也揭示了这个时期的痛苦和辛酸。
2. 武装:汉赋的词藻中,武士、军旅常被提及。
当时战国时期的各国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是齐国的骑射,还是赵国的火器,都展现了战国时期士兵的机敏和勇气。
汉赋中对武士的描写富有情绪和热情,融入了对战争的理解和追求。
3. 鬓如之期:这个词藻形象地描绘了汉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情景——女子的美丽。
鬓如之期,形容女子的美发,意味着她们的美貌和魅力。
在汉赋中,女子往往被描绘得楚楚动人,她们的美丽和性感是赋诗者的表达对象,同时也是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谷神:谷神在汉赋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
他是农业文化的象征,也代表着庄稼的收成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谷神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在汉赋中常常以神秘而威严的形象出现,用来象征着对生活和大自然的崇敬。
5. 镜子:镜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汉赋中常被提及。
镜子不仅仅是照影的玻璃或金属工艺品,它还象征着内在的美丽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汉赋中,镜子往往被用于描绘女子的美貌,同时也寓意了人们对自身的审视和追求。
6. 鸿雁:鸿雁在汉赋中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鸟类,更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和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鸿雁的飞翔和召唤,成为了汉赋中表达离别与相思的情感符号。
7. 唐虞:唐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个传说人物,分别代表了封建时代的理想君主形象。
在汉赋中,唐虞常被用来象征治国能力和文明之道。
赋诗者通过对唐虞的描写,表达对上古时代的向往和对乌托邦的幻想。
汉代辞赋知识点归纳总结

汉代辞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汉代辞赋的概念汉代辞赋是汉朝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主要是通过韵文和散文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汉代辞赋一般包括文学和诗歌两个方面,它既有承袭先秦韵文的传统,又有自身所创造的新风格。
而且,汉代辞赋还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功能的文学形式,它可以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来体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并且寄托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和理想。
二、汉代辞赋的特点1. 注重审美表达。
汉代辞赋在对事物描写的同时,更注重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来体现作者的审美情感。
例如,在《陈情表》中,张良在表达对汉初政治的忠诚时,他通过文章的精美语言,突出了自己的忠诚和执着,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感。
2. 以婉转含蓄为美。
汉代辞赋的写作风格以婉转含蓄、情意悠远为美。
文学家们常常通过抒情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深沉含蓄,让读者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如《离骚》中屈原通过对逆境的深思熟虑,写出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3. 抒发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汉代辞赋通过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古代文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三、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品1.《陈情表》《陈情表》是张良在投奔刘邦途中所作的一篇辞赋,表达了他对汉初政治的忠诚和执着。
这篇辞赋以其精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品之一。
2.《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辞赋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逆境的深思熟虑,写出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风采。
四、汉代辞赋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辞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汉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还对唐代以后的诗歌、辞赋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唐代的诗歌大多受到《离骚》的影响,唐代的辞赋也多受到《陈情表》的影响。
2. 丰富了汉代文学的表现形式。
汉代辞赋的出现丰富了汉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使汉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赋的名词解释

汉赋的名词解释汉赋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汉赋用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汉赋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汉赋的意思汉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
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描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的特色。
左思《三都赋序》中就说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
汉赋造句欣赏一、唐诗的简洁搞不懂。
宋词的细腻难弄清。
汉赋的华丽学不会。
元曲的精粹练不成。
文采太低您别嫌弃。
真心送福您就收听。
二、汉赋常常虚构人物,假设问对,并在此背景下虚构情节,亦多言及鬼神怪异,从而使其具有了小说意味。
三、本文重点分析论述了道家思想对汉赋的影响,认为道家哲学思想及文学特质不仅影响了汉赋以大为美、以奇谲恣肆为美。
四、忆秦风周雅、唐诗汉赋,便遗忘、从头始。
李暮寒五、汉赋“劝百讽一”现象,反映了文艺理论建设落后于创作实践的窘困。
六、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并称为我国文化之瑰宝。
七、汉赋,之所以长期受冷落,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
八、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
九、汉赋无论从其内容还是文体特征来看,都表现迥然有异于其他文学的独特风貌。
十、班婕妤、班昭是同出一门的两位汉赋女作家,她们以各自的作品确立了自己在赋史乃至文学史上的地位。
十一、汉赋话语具有虚指性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虚指性、内容的虚幻性和抒情方式的隐蔽性等三个方面。
十二、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
汉代辞赋与汉代诗歌课件

社会影响与历史地位的比较
汉代辞赋在当时社会中地位较高,被视为文学艺术的代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诗歌则在历史传承中影响更大,成为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 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汉代辞赋与诗歌的文化背 景
汉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 王朝,创造了著名的汉文化,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结词
汉代诗歌起源于先秦文化,经过楚辞、乐府的发展,最终在东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
详细描述
汉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其中《诗经》的四言体例 对汉代诗歌的五言形式产生了影响。楚辞则以其华丽的辞藻和抒情的风格为汉代诗歌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诗歌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创
韵律和谐
汉代诗歌注重韵律和节 奏,通过平仄和韵脚的 搭配,使得诗歌更具音
乐美感。
汉代辞赋与诗歌的艺术影响与传承
01
02
03
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代辞赋和诗歌在中国文 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汉代辞赋与诗歌的艺术特 色和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文 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和借鉴。
作,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总结词
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卓文 君、扬雄等,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
VS
详细描述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 品以华丽的辞藻、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汉代 诗歌的风采。卓文君的《白头吟》则以其 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汉代诗 歌的佳作。扬雄的《甘泉赋》等作品则以 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 了汉代诗歌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辞赋的名词解释
汉代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品种之一,承袭了先秦辞赋的优点,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手法。
这篇文章将探讨和解释汉代辞赋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1. 反诗
在汉代辞赋中,反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借鉴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却又有意避开诗歌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创作出具有辞赋特点的作品。
反诗常常以长篇为主,情感丰富,表达深刻,内容广泛,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例如,在《东篱乐府歌辞》中,辞赋作家们通过反诗的形式,揭示出农民阶级的悲苦命运,借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2. 叹歌
叹歌是一种汉代辞赋中的典型形式,通常以抒发哀思、吐露心声为主要内容。
它以辞章、辞章之间的对话形式来展示思想和情感,使得作品充满了悲愤和哀怨。
叹歌常常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伤感情节,抒发个人的思念与痛苦,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苦闷。
当时的辞赋作家们通过叹歌这一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九泉赋》是汉代辞赋中一篇著名的叹歌作品,以描写死后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3. 抒怀
抒怀是汉代辞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
它通过抒发个人的感情和情绪,表达对于时代和社会的看法。
这种写作方式常常通过感慨万物、抒发心声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辞赋作品中的抒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来达到抒怀的效果。
例如,《白马篇》以写白马的形象来引发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思索,并抒发了个人的愤懑之情。
4. 咏物
咏物是汉代辞赋中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对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描写和赞美,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汉代的辞赋中,咏物常常表达了辞赋作家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以《蜀道难赋》为例,辞赋作者通过咏史咏物的方式,赞美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伟大成就,同时展示了对蜀道的险峻和艰难的描写。
5. 平仄
平仄是汉代辞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诗句中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升降变化。
它对于辞赋的节奏和韵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平仄的运用可以给辞赋作品增加韵律感和音乐美感,使得作品更加动听和优美。
辞赋作家在运用平仄时,需要根据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合理地安排长短音节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总结:
汉代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形式。
通
过对汉代辞赋中一些重要名词和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反诗还是叹歌,抒怀亦或是咏物,每种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使得辞赋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思想。
同时,平仄的运用也为辞赋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音乐美感,使得作品更具诗意。
在今天,汉代辞赋的影响仍然深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珍贵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