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
汉赋代表作品

汉赋代表作品汉赋代表作品有:1.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2.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3.汉代贾谊的《吊屈原赋》;4.汉代贾谊的《鵩鸟赋》;5.汉代枚乘的《七发》。
以上,就是汉赋的几部代表作品。
汉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兴起并辉煌于两汉时期,尤其受到汉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专铺叙事,散韵结合,文体特点是大多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汉赋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记叙帝王游猎、渲染城市宫殿、谈论草木禽兽、叙述旅途所见、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在汉赋上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汉赋四大家”的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子虚赋》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描写了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到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于云梦仅仅是他的后花园的小小一角,先生不服,用齐国的大海名山傲视子虚的故事。
首先,文章写了玉子先生和武玉先生的谈话,这引出了皇帝去森林的故事。
后来两人把皇帝要去森林的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树木都夸了一遍,然后写皇帝对郁庆功的狩猎,最后写皇帝的忏悔和反省。
文章主要讲述了贾谊被贬谪,来到屈原被贬谪的响水,表达对屈原这位一心为君的忠臣的哀思。
文章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也反映了他对非正义和世俗的厌恶。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贾谊借助猫头鹰的问答来表达自己的忧郁和怨恨。
文章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文笔潇洒,格调深沉,文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是一篇讽刺赋的作品。
假设楚王病了,吴克去探望。
通过相互问答,最终形成整部作品。
通过吃、乘、乐、猎、宴、观道六件事,太子康复了。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诫贵族子弟不要沉溺于过度的放荡,同时表达他们对贵族群体奢侈生活的批判。
汉代的文学体裁

汉代的文学体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有许多文学体裁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包括诗歌、赋、乐府、散文等。
其中,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汉赋唐诗”之称。
汉代的诗歌以五言为主,形式简洁明快,语言流畅优美,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
代表作品有《离骚》、《长歌行》、《九辩》等。
赋是汉代文学的另一种重要体裁,它是一种以描写事物为主的文学形式。
汉代的赋分为乐府赋和骈文赋两种。
乐府赋以音乐伴奏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乐府之宝”。
骈文赋则注重文辞的华丽和修辞的巧妙,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代表作品有《咏史》、《七发》、《东京梦华录》等。
乐府是汉代民间音乐和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以歌谣、民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汉代的乐府以其朴实自然、感人肺腑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和文学中的珍品。
代表作品有《长歌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散文是汉代文学中比较新兴的一种体裁,它以散漫、随笔的形式表现人物、事物和社会生活。
汉代散文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吕氏春秋》、《淮南子》、《齐民要术》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体裁外,汉代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官方文件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还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但这些经典之作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创作。
两汉时期主要文学样式

两汉时期主要文学样式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一、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
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二、楚辞体作品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
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
楚辞重在咏物抒情。
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三、两汉叙事散文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
《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
《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四、诗歌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
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
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
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
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赋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
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风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赋”最早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方法,如“六义”中的“赋”为不假象征、“直指其事”的意思。
最早把“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是荀子,他作有《赋》篇。
赋是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式样,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到了汉武帝时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武帝后期及昭帝朝,即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去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内,赋体文学创作有所低落,见于记载的作家、作品较前期明显减少。
至宣帝、成帝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
以赋名世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扬雄。
土褒有《洞箫赋》,是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最早的咏物赋。
西汉后期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
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汉代的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蜀都赋》、《甘泉赋》
班固:《东都赋、西都赋》(《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东京、西京)
3、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汉赋的衰微时期
以小赋为主
张衡是处于大赋向小赋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小赋中的优秀作品。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也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氓》《七月》
2、
受楚辞的影响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较长的篇幅
华美的语言、词汇
问答对唱的方式
铺陈事物 的方法
“赋”与“辞” 的关系
小赋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兴盛的一种赋体,它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多通篇用
韵,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结构上不用问答体,而显示出灵活自由的特点
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
赋在汉代经历了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历程,但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六朝时演变为骈(俳)赋,唐宋时演化为律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来又发展为文赋,现代仍有峻青的《秋色赋》等。
大赋的特点
大赋又称体物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
特点:
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
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通常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第八讲汉代赋体文学

司马相如
(前179-前117)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 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 病免。至梁,从枚乘等游。工辞赋,所作《子 虚赋》为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 赋》,武帝用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 令。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 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 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二、政治的稳定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
三、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廷园林的兴建 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四、统治阶级的提倡为其提供了巨大的 发展空间。
汉赋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全盛、成熟三个 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 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 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从武帝到西汉末年的 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全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 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 扬雄等。从东汉开国到汉末的近两百年间,是汉赋的 成熟、衰落期。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有 班固、张衡等,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 先河。
内容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并通过他们讲叙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 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 本骨架。作品生动描绘出大汉帝国的富 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艺术再 现。司马相如将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 则和验证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 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汉赋产生的基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荀子和宋玉首创的。荀子 作有《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赋”为自 己作品名篇的第一人,而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 也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宋玉学习屈原的辞 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 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直接以赋命名的赋 体作品。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 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手法和形式上, 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浅析汉赋的艺术特点(《文心雕龙》)

浅析汉赋的艺术特点(《文心雕龙》)汉赋的体式与艺术特点汉赋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这一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期,它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如象南朝刘宋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汉赋出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汉赋的分类与类别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代赋体文学

4.“楚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
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 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 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 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 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 文体。
二、赋体的含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从西汉开国
第一阶段:汉赋的形成期
至武帝初年) 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 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 赋的第二个阶段。枚乘的《七发》标志 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汉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初年至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2、枚乘(?—前140), 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 文帝、景帝时代。先追 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 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 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 仕进,托病辞官。武帝 好赋,“安车蒲轮”请 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 途中。
《汉书· 艺文志
》载共有赋9篇,仅存3 篇:《七发》、《菟园赋》、《柳赋》, 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2.赋又有诵诗之意。
“瞍赋矇诵。”《国语· 周语》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 艺文志》
窃以为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
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 《文心雕龙》范文澜注 故此,赋又是指一种诵读诗歌的方式。
3.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
《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 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 物。
《鸿鹄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
屈原的“骚”,是继承了《诗经》中《国风》与《小雅》的传统,以“讽谕”为宗旨;“赋”是从荀子、宋玉开始,他们的作品“没其讽喻之意”,至司马相如,则更成了名为有“讽”,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专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东西了。
他们所发挥乃是《诗经》中的《大雅》和《颂》的功能。
四、汉赋的分类: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辞。
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代散体大赋,是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及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篇幅较大,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
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
代表作有: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一、汉初骚体赋1.骚体赋的特征: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ch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2.贾谊贾谊是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在当时很偏僻,贾谊感到此去性命不会长久,因而郁郁不得意。
在渡湘江时,他凭吊屈原,感到自己的遭遇正与屈原相似,就作了《吊屈原赋》,文中对屈原的处境表示愤慨,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接着用“讯”发表议论,议论运用反反复复的比喻,以龙凤、骐骥、鱣(zhān)鲸等来比拟被害的贤者命运,表现贾谊“远浊世而自藏”的隐处态度。
《鵩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
这是作者谪居长沙时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为归旨,用齐死生、等祸福来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悲哀,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情。
二、骚赋变体骚赋祖述楚辞、相沿日久,必然缺乏新意。
武帝时代,赋家乃尝试有所突破。
淮南小山《招隐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方面多有创新。
西汉成帝时,班婕妤作《自悼赋》、《捣素赋》、情词并茂,亦为骚赋变体。
《捣素赋》在句型上的最大特点,是取消“兮”字,换用其他虚字协调音节,抑扬声调,又以三、四言杂糅于骚体句式,以虚字统率之,很能见出散体赋的影响。
三、骚赋的规范化以贤人失志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内容与形式大抵走上规范化、类型化的道路。
转相摹拟,是这类赋作的最大特点。
内容而外,汉人骚体赋的句型也日趋规范,少有变化。
刘向《九叹》与班彪《冀州赋》是这类赋的代表。
其基本句型是:“□□□Ο□□兮,□□□Ο□□”。
(□为实字,Ο为虚字),这一句型贯穿全篇,几乎无一变化,因而显得单调呆板。
第三节汉代散体赋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散体赋是在汉代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南北文化交汇而崛起的一种综合性文体。
它熔铸先秦《诗》、《骚》、散文和民间文学形式,不拘篇制,时空容量大,句型丰富,韵散结合,富于韵律美。
荀卿的《赋篇》、《成相》,屈原的楚辞作品,对散体赋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散体赋是汉代赋体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是汉代作家在前人文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所取得的成果。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一)枚乘(?—前141)枚乘,字叔,淮阴人。
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谋反,枚乘上《谏吴王书》,吴王不听。
后枚乘投靠到梁孝王那里,枚乘早以善辞赋知名。
武帝即位时,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枚乘就死在道中。
事见《汉书·贾邹枚路传》。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菟园赋》、《柳赋》,而以《七发》最为有名。
关于《七发》的写作目的,历来有三种说法:一为“戒膏梁之子”说。
刘勰说:“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子也。
(《文心雕龙·杂文》)”二为谏梁孝王忠于汉朝说:“(枚)乘事梁孝王,恐梁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
”(《文选》李善注)三为谏止吴王濞谋反说。
《七发》作于枚乘游于诸侯之门。
其时,诸侯王既嗜欲无度,又图为不轨。
观《七发》内容,戒淫靡于谏谋逆的目的,实兼而有之。
《七发》以吴客和楚太子反复问答贯穿全篇。
第一部分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并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为序,接着分别铺叙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和听圣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来启发太子,太子听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愈。
《七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七发》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其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已成为一种定势、模仿之作不断出现,乃有“七体”。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夜》、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等等。
(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小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
好读书、学击剑,口吃而善著书。
景帝时为武骑常待。
景帝不好辞赋,而梁孝王来朝时带了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学待从,司马相如于是托病去职,客游于梁,作《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到临邛令帮助。
临邛富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看中相如,双双私奔,“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
武帝好辞赋,读了《子虚赋》而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杨得意为相如同乡,听到武帝赞赏便引荐了相如。
相如献《上林赋》。
因以为郎,曾两次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
晚年任孝文园令,作《大人赋》。
因患消渴疾(糖尿病)而免官,作《封禅文》,郁郁而终。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司马文园集》仅得赋6篇,其中《子虚》、《上林》两篇最负盛名,被认为是汉大赋的典型作品。
这两篇《史记》、《汉书》均作一篇,《文选》把它分作两篇。
这两篇赋由楚使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组织成篇的。
《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
子虚盛言楚国云梦之大,物产之富,畋猎之盛,歌舞之乐,以此傲视齐国。
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侈言淫乐,是显扬君恶,但自己又反而大肆夸耀齐地山川方物之美来傲视楚国。
《上林赋》则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先生的话之后,以为齐楚之事,皆不足道,而极称天子上林的壮观广大、非齐楚可比。
作者用铺陈的形式、华丽的词藻,描绘天子上林苑山水林木、奇禽异兽、离宫别馆、良石美玉,以及天子的校猎、游乐之事,最后归为天子意识到此太奢侈,转而体恤百姓、德披天下。
显然《上林赋》所要表达的是尊天子而抑诸侯。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思想倾向:描写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
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赋末委婉致讽,流露出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司马迁说是“引之节俭”。
赋末认为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作者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但扬雄以为奢靡的辞多,而节俭的话少(“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实际上起不了讽谏作用。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一、结构宏伟,富丽堂皇。
二、绘形绘声,穷形尽相。
对事物的描写,极尽铺张排比、夸张之能事,并且选择特别富丽的词藻。
如对云梦的描写,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也尽量加以罗列,都是瑰词丽语、连叠排比,五光十色,炫人耳目。
三、韵散结合,韵与不韵相间,叙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用散文,描写事物部分用韵文,充分体现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征。
四、充分利用方块字的特点。
汉字有形声字,一边表音,一边表意,相如赋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推砌词藻,使用奇词偏字。
如“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zōng)崔巍,深林巨大,崭巖嵾嵳”用表山的字堆砌,给人视觉上造成一种刺激。
但是,这种用字造异的怪异、重沓,令人读之生厌,以至后人讥之“字林”、“字窟”。
《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
后世之作,纷纷摹拟这一体制,失去了原创性。
司马相如的诗赋理论:“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正反映了文人学士的胸襟、气度与眼界,它来源于汉帝国的空前统一繁荣,以及由此生发的信心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