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边塞诗学案》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学案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2、边塞军旅诗景:人统治者:将士:友人:边塞诗(词)的艺术风格:①豪放旷达。

②雄奇壮美。

③豪壮悲慨。

④委婉清丽。

意境特点:雄健雄浑雄壮浑厚悲凉苍凉苍劲萧瑟奇寒奇丽辽阔壮阔【边练边悟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全国卷Ⅰ)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边练边悟2】望蓟门祖咏〔唐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

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4.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边塞诗 教案(1)

边塞诗  教案(1)

诗歌专题——边塞诗【边塞诗】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许多青年就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也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hào)、王之涣、李颀(qí)、李益等。

六、边塞诗的风格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边塞诗鉴赏三把钥匙1、第一把钥匙是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比如岑参的边塞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体现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其他种种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第三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如李颀的《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诗人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预习目标在“温故”中了解边塞诗的主要表现方法和情感。

预习方法1、结合导学案复习《唐诗宋词》,自主梳理、建构本课知识体系。

2、完成预习内容,并理清存在的问题。

预习内容1、结合《唐诗宋词》模块,请结合下列表格,写出你所掌握的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结合你所接触的边塞诗,完成下面几个小题:(1)边塞诗常有哪些标志性词语?(2)边塞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解读方法。

2、掌握边塞诗的主要考查题型和解题思路。

学习重点掌握从题材入手理解诗歌的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交流“预习案”的思考问题,二、知识梳理及训练梳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1)感情类型(2)主要手法(3)鉴赏方法二、高考体验1、(20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2、(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三、课堂演练1、(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巩固案【日作业】一、必做题:(10分钟)1、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解读,并迁移高考,解答相关高考题目:(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深入了解盛唐边塞诗.二.欣赏王昌龄的边塞七绝.三.结合具体诗句,学习鉴赏边塞诗.(重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过程:第一教时一.了解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视频欣赏<<唐之韵>>边塞诗人(上),了解王昌龄等诗人.三.王昌龄及其边塞诗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

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

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高中语文《边塞诗鉴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边塞诗鉴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鉴赏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边塞诗鉴赏设计者:杜倩一、教学内容分析边塞诗作为高考考点之一,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正是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探究边塞诗的意象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2、总结归纳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态度。

【过程和方法】1.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讨论归纳总结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和情感倾向。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沧桑之美。

2、总结归纳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态度,感悟侠骨柔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学生。

阅读诗歌不成问题,鉴赏诗歌的能力依然存在不足,对诗歌的把握,尤其是对诗歌情感的品悟还不到位。

不能在简短的诗歌中体会凝练的思想。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导入展示两张与边塞诗有关的图片,用诗句概括画面--------------秦时明月汉时关【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图片导入法初步建构边塞诗的文学地位和兴盛原因: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

开在远古的楼兰,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

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诗歌之一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迥异风光----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在特殊的时间段,边塞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大量的涌现。

唐宋主要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范仲淹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教师点拨法PPT展示初次探究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为例了解边塞诗运用意象的特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特点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一、高考真题体验1、(2015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答案】(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1(苏教版高三)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1(苏教版高三)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1(苏教版高三)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4专题复习: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使用时间:2009年2月日主备人:束志刚张勇参与人: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诗歌鉴赏习题:一、边塞诗简述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情感内容写出下面每首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从军行》王昌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青海长云暗雪山,回乐峰前沙似雪,孤城遥望玉门关。

受降城处月如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知休息吹芦管,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而不苦,悲壮豪迈。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高中语文边塞征战诗教案(四)苏教版

高中语文边塞征战诗教案(四)苏教版

边塞征战诗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查缺补漏。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难点: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教学参考网络、教材、教参授课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拨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课前提问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抽查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状况。

二、课堂测验1、(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测试。

2、小组内整合答案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2、(201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明确: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学案》学案苏
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边塞诗通常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3.了解边塞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寓情于景。

一、典型试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全国卷)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二、知识回顾
1.复习以前学习的边塞诗,说说其中的名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
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四、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从边塞征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例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篇中反映的几乎遍及边塞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类诗的鉴赏水平还是很重要的。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类诗作或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或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塞下曲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这类诗作主要抒发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或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或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

如岑参的《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这类诗作或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或揭露军中苦乐不均,表达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

逢病军人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当然,在展示边塞山川景物的过程中,也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 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这类诗作多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陆游)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六、边塞诗重要的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边塞诗中其他的表现手法
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用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七、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