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最后,我们说18 世纪末中国融入世界的最 后一次机会,随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而告终。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和封闭思想等等,
从马嘎尔尼访华这一事件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 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
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也正应了清华
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蒋廷黻的一句话:“鸦片战 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虽然历史
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感谢观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 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 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 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 裨益。所以马嘎尔尼使华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这个事件已经 是世界史的意义)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就是这个事件决定 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 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访华
——车辆151 唐田尧
一、源起:欧洲商人不愿再扮演朝贡者的角色
二、马嘎尔尼使华:寻求主权平等却极尽屈辱
三、尾声:用大炮轰开中国关闭的大门
四、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三点影响
乾隆时期的中英贸易
1.输入低于输出
2.贸易额逐年递增
3.英国扩大贸易的愿望多于中国
源起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自17世纪起,东南沿海一带的欧洲商人日益增多。 中国官方称这些“西洋蛮夷”为“贡使”或“夷商”。在 清廷的眼里,中国与西欧诸国商人的有限往来反映了朝廷 的怀柔。中国人认为,允许外国人与中国通商,彰显了天 子的仁厚。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醉翁之意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英国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因此,为了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乔治三世派使团出访中国,借为乾隆皇帝祝寿之机,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进而争取更多的贸易特权。
1787年,在首相小皮特的促成下,卡思卡特率使团出发访华。
然而在航行途中,卡思卡特身染重病不治身亡,使团未抵达中国便只能原路返航。
1792年,马戛尔尼被任命为使团团长,出访中国。
为彰显英国的文明与实力,马戛尔尼挑选了三十名文职人员和五十几名军职人员组成使团,并由东印度公司出资精心准备了六百箱贺礼为乾隆皇帝祝寿。
1792年9月,使团出发。
次年9月14日,马戛尔尼一行入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气氛十分和谐。
至此,对中方来讲,马戛尔尼使团的祝寿和朝贡使命已完成。
而对于马戛尔尼来说,真正的使命还没开始。
回到英国后,马戛尔尼使团成员陆续发表了中国之行的见闻与游记。
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珍贵资料。
斯当东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土地农耕状况。
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注意观察中国的农产品种类,介绍了中国农耕的先进技术,如引水灌溉法等。
约翰‧巴洛是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中年纪较轻的一位。
巴洛笔下的中国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在其著作《中国纪行》巴洛认为:中国人不讲卫生,很少洗澡,也很少洗衣服。
中国人很狡猾,善于骗术和盗窃。
然而,这一切应归结为政府──满清政府的自负和闭关自守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巴洛的观点表现迎合了当时英国中上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与斯当东和巴洛不同,埃尼斯‧安德森(Aeneas Anderson)所著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1793年)对中国有更多的正面描写。
安德森认为中国的土地肥沃,十分适宜农耕。
同时,中国人精通农学、植物学,因此中国的农作物和园艺发展水平很高。
但对于中国人的品行他认为中国人虽然拥有节俭、勤劳、孝顺和富有创造力等优良品德,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中国人闭关自守,善于猜忌,欠缺同情心,愚昧无知,依赖迷信。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教学内容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班级:环境工程121姓名:孙胜宇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
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
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后,很不高兴,下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进一步开导对方。
但是,马戛尔尼却拒绝开导。
最后,这位特使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了他觐见英国国王时所行的礼节,只象征性地行了屈膝礼。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显是对中国皇帝权威的蔑视和挑战。
乾隆皇帝的恼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
皇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而英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一个也没有答应,全盘予以拒绝。
英国使节这种强硬态度,本来就是大英帝国向大清帝国发出的挑战信号。
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时人的注意和回应。
依然沉醉在“一统无外,四夷宾服”传统美梦中的士大夫们,仅仅把这位“英吉利贡使”拒绝行跪拜礼的动机理解为远方夷狄不开化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外来异质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和试探。
这是历史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和后来的鸦片战争有和关联?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思考?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时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首先,从当时的世界背景及中外实际状况来了解。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从马戛尔尼访华看满清的落后!

从马戛尔尼访华看满清的落后!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以向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寿辰为名(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即1711年9月25日,其八十岁应是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派出以马戈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
这是英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马戈尔尼来华前中英双方的接触二百多年前,在中英正式通使之前,英国曾多次想打开中国的大门,中英双方就已经有过直接和间接的接触。
当时,英国已经成为头等的资本主义强国。
17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又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开始起飞,很快代替荷兰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在不断增长的扩大产品销路需求的驱使下,这一“海上第一强国”,奔走于全球各地。
当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成为英国的既定政策之后,其对华政策也日益显示咄咄逼人的端倪。
英国首先抢占了印度,而急于打开中国门户则可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
在明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使节就曾踏上前往中国的航程,但历经周折,最后没有能够和中国建立关系。
入清以后,自康熙二十四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了商馆,英国从此加入对华贸易的西方国家之列。
到了18世纪,英国成为了最大的对华贸易利益获得者。
如在1736年到广州的12只西洋商船中,英国只占5只,而在1775年到中国的38只外船中,英国就占24只。
18世纪末中英的贸易额和该世纪初相比,增长了二十倍,达到一千万两以上。
为了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扩大对华贸易,在华英商联合致书广东督抚,提出改善中英贸易的五项要求:1、英船至广东锭泊后,即请开舱解货;2、奸民偷窃英商货物,请予依法处罪;3、请紧华人将英人看作夷狄禽兽,任意侮辱;4、减轻对英货的课税;5、官吏请勿无故与外人疏离。
但广东督抚置之不理。
而英国又急待改善对华关系以进一步扩大贸易。
于是,在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曾担任过英国孟加拉军需总管的查尔斯?卡思卡特为特使,前往中国。
简析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_原因_影响及其现代意义_陈娟娟

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
英国在西方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
展,而国内的资源有限性和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促使英国急于
向海外扩张,以寻找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一
直以东方第一大国自居的中国,在乾隆时达到了%康乾盛世&
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
三$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影响
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用所
见$所闻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国家,更
重要的是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预示着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可以说马
戛尔尼使团使华是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最有说服力的例
四$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现实意义
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并非始于 %’#$ 年,而是比这要早得
多,但是 %’#$ 年却成为长期对抗的意想不到的起点#法国著
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鲁代尔就被 %’#$ 年的英使使华事件所
吸引,他认为虽然这是不成功的约会,却是文明与思想比较史
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时刻#这是古老中国与近代化英国的
瓜分完毕!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华正是标志着世界将不再是闭
塞的,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
其次,改变了英国人的中国观#过去曾有不少西方人来中
国,但是他们的记述不但不能解决西方对中国的疑问,反而更
增加了对它的好奇#这些记述有的互相矛盾,有的内容可疑,但
是它们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中国是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的
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和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跪与不跪引发对满清的思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跪与不跪引发对满清的思考
导语: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并没有达到和当时的满清通商的目的,而马戛尔尼并没有无功而返,他真实地了解了中国,探明了中国的虚实,知道了中国几斤几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并没有达到和当时的满清通商的目的,而马戛尔尼并没有无功而返,他真实地了解了中国,探明了中国的虚实,知道了中国几斤几两,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中国军队的真实情况。
正当没有完成使命的马戛尔尼准备从通州登船离岸的时候,清政府传来消息,说是特意欢送一下,而且是用清朝特别能战斗的八旗兵,估计是乾隆老人家想向“红毛英吉利”展示一下肌肉。
这正合马戛尔尼的胃口,正愁回去无法交代呢,正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探探大清朝的军事实力。
就这样,一支八旗子弟兵开始在一座庙宇前进行表演,八旗子弟兵表演得很是卖力,赢得了不少喝彩声。
不过,这喝彩不是赞扬他们的威武,而是他们太像一个马戏团了。
在马戛尔尼他们看来,这些身穿五颜六色制服的清朝兵,哪里是打仗的战士,简直就是舞台上的演员。
副特使斯当东揶揄道:“他们穿的是打裥的短衣和短裙,脚上穿一双厚底的缎靴,既笨重又女里女气,没有一点军人气概。
”随即挖苦道,“好在这座庙宇有贴在大门上的神像来保护,外面鬼怪不得进来,这比这些士兵似乎还更可靠些。
”
尽管我们今天读这段文字仍然有些心酸,但这确实戳中了问题的要害,只是那时候我们自己没有人看到这些,或许是看到的人也无法改变什么。
乾隆皇帝没有答应马戛尔尼的要求,但对马戛尔尼这种不远万里前来给他祝寿的人还是很照顾的,为了保证马戛尔尼的安全,乾隆专门
生活常识分享。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_18世纪末期中国与世界交往契机的丧失

2011 年第 10 期 ( 总第 94 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历史文化】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18 世纪末期中国与世界交往契机的丧失
李琼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No. 10. 2011 General. No. 94
摘 要: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 18 世纪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作为东西方两个具有代表 性的大国之间的交往在礼仪冲突上的争论,以及在各自的立场和交往原则上的差异使得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 一行归于失败。也使中国丧失 18 世纪与世界交往的最后契机。究其原因,是中国的 “朝贡制度” 根深蒂固的 观念以及英国践行威斯特伐利亚国际秩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致。
二
马嘎尔尼使团一行的目的,是要打开中国的大 门,实现中英的贸易关系。英使的要求归纳起来有 如下四点: ( 1) 在北京常驻使节 ( 英国当时的说 法是派本国官员常驻北京,以照顾和管束英国的在 华商人) ; ( 2) 增加通商口岸,允许英方在中国的 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商; ( 3) 请求在中
收稿日期: 2011-07-08 作者简介: 李 琼( 1986- ) ,女,广西隆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戛尔尼访华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
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
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那时的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是欧洲人充满期待的地方。
由期望到失望是先有马可波罗对东方夸大其词的描写,让人们产生了误解。
马可波罗17岁时离开出生地----威尼斯,在他游历了25年后,带着一堆财富和东方的故事回来,他用夸张的语言告诉家乡的人东方是有多么的富饶。
这位享年70岁的旅行家临终依然坚持他有关东方的所有描述都“童叟无欺”,完全属实。
这就让西方的人有了无限遐想。
由期望到失望是因为西方世界对中国不切实际的高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
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
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教会的东方观念曾认为东方是一个妖魔横行,马革裹尸的地方,但由于马可波罗写的游记,西方人对东方有了很大的期待,甚至认为东方真的就是“遍地黄金”。
但肯定有人不相信这些夸张的描写,所以就想去探索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
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航海家哥伦布不就是听说东方遍地黄金,就去探索了。
由期望到失望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没落。
马可波罗与马戛尔尼所处时代的不同。
马戛尔尼正是在中国处于没落时期到达中国的。
他带着他与西方的期待到达中国,看到的不是遍地的黄金,而是遍地的贫民和贫瘠的土地。
他们丢弃的食物,甚至被大量穷
苦的中国百姓捡起来吃。
失望,马戛尔尼对中国很失望!失望,西方对中国很失望!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自此,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如黑格尔在读过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对中国形成简明的看法:“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西方与中国的关系中是分水岭,使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认识进入修正阶段。
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也有那时翻译水品过低、中西方文化礼仪不同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闭塞,和自古以来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并且物产丰富,不需要和任何外国通商就可自给。
闭塞的中国正是让西方世界对中国失望的原因!进步的欧洲与闭塞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戛尔尼访华的遭遇,是封建中国的闭塞造成的。
但中国的闭塞已经成为过去。
中华名族百年复兴,西方国家又由失望变为期望。
不禁让身处现代的我与那是的封建社会对比。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对外有各方各面的贸易,四通八达,与那
是的闭关锁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品与那时的人也是鲜明的对比,现在的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人民富足,衣食无忧。
以前的人们不追求生活是否有质量,只求吃饱穿暖,在朝廷愚昧的统治下,再踏实工作的人也不能求得三餐吃饱。
真正的大国,绝不会闭关锁国,如今崛起的中国,正是靠着开放,走向富强!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由期望到失望。
而现代的中国,创新发展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西方世界再次对我们充满期望,现在的中国正处在“遍地黄金”的发展时期。
复兴的中国正在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