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

合集下载

马戛尔尼的访清之路资料

马戛尔尼的访清之路资料

马戛尔尼的访清之路为了扭转逆差,还在乾隆朝时,英国就派马戛尔尼到中国来了。

没想到,双方发生了一场争执,乾隆说,天朝应有尽有,无需贸易。

为什么会起争执?是英国人不懂礼,他们没有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的副使斯当东,回英国后,写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谈到“礼仪之争”时,说:中国人称这个礼为“叩头”,它包括双膝下跪,前额碰地九次,还有什么礼节比它更下贱呢?是不是世界已经进入了“外交”时代,而中国还停滞在天朝体系中呢?有人说,当时的英国也没有进入“外交”时代,因为,过了三年以后,英国思想家伯克谈起“管理或处理国际关系”,才开始用“外交”一词,使“主权平等”的“外交”原则在英国确立起来。

也就是说,马戛尔尼来中国时,并没有带着主权立场和外交原则来,所以,“礼仪之争”,还不能算作主权国家与天朝体系的冲突,亦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误解,而是“两个扩张性帝国”的霸权之争。

此为一说。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知道,早在1648年,欧洲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交战各国聚集在今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明斯特市和奥斯纳布吕克市召开国际会议,签订并确认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法体系。

虽然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的“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却很牢固。

此后,欧洲战乱频仍,但战争的性质已改变,各国不再以宗教名义以神圣原则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无论各国如何纵横捭阖,却无不自称忠于国家主权,奉行各国平等。

构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的基本原则,现在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国家主权至上,教皇神权退出,民族国家以国际法替代了神权。

二是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和约涉及领土划分、战争赔款等复杂问题,各国以国际会议方式有效地处理了这些问题,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从此召开国际会议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模式。

三是关注人权问题。

和约对信仰自由和宗教平等以及为战争受难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也提出了国际化的解决方案,为后来的日内瓦公约作了准备。

马戛尔尼六个想法

马戛尔尼六个想法

马戛尔尼六个想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马戛尔尼其人及其历史背景2.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简介3.分析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内容及影响4.对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评价5.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现实意义正文马戛尔尼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曾在印度殖民地担任要职,并多次参与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马戛尔尼在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并分析这些想法的内容、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包括:1.提倡国际合作,反对战争。

他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而非诉诸武力。

2.倡导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马戛尔尼认为民主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权益,遏制权力的滥用。

3.强调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提倡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马戛尔尼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应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5.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人权。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国家不应干预宗教事务。

6.倡导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马戛尔尼主张各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学习,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马戛尔尼的这些想法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国际合作观念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对民主制度的倡导为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他的经济发展观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他的教育普及观念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为世界各国宗教事务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文明交流观念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在当今世界,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应继续发扬马戛尔尼的国际合作精神,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应借鉴马戛尔尼的民主制度观念,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此外,我们还应学习马戛尔尼的教育普及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最后,我们说18 世纪末中国融入世界的最 后一次机会,随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而告终。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和封闭思想等等,
从马嘎尔尼访华这一事件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 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
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也正应了清华
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蒋廷黻的一句话:“鸦片战 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虽然历史
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感谢观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 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 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 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 裨益。所以马嘎尔尼使华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这个事件已经 是世界史的意义)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就是这个事件决定 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 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访华
——车辆151 唐田尧
一、源起:欧洲商人不愿再扮演朝贡者的角色
二、马嘎尔尼使华:寻求主权平等却极尽屈辱
三、尾声:用大炮轰开中国关闭的大门
四、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三点影响
乾隆时期的中英贸易
1.输入低于输出
2.贸易额逐年递增
3.英国扩大贸易的愿望多于中国
源起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自17世纪起,东南沿海一带的欧洲商人日益增多。 中国官方称这些“西洋蛮夷”为“贡使”或“夷商”。在 清廷的眼里,中国与西欧诸国商人的有限往来反映了朝廷 的怀柔。中国人认为,允许外国人与中国通商,彰显了天 子的仁厚。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

乔治·马戛尔尼,第一代马戛尔尼伯爵,KB(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国政治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马加尔尼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在爱尔兰出生。

1759年,他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1764年,他被任命为全权特使,赴俄国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

之后他进入英国议会。

1769年,他返回爱尔兰出任爱尔兰议会议员,并出任爱尔兰事务大臣。

1772年,在他辞职之后,被封为骑士。

1775年,他出任加勒比群岛总督,1776年被封为马加尔尼男爵,属爱尔兰贵族序列。

1780年,出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驻今昌奈。

1786年,他拒绝出任印度总督,返回英国。

1792年,他被加封为马加尔尼伯爵。

出使中国: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

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要求签订正式条约:∙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同时,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doc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doc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 1.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摘要: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一直以来都成为史学界的焦点,在对于此次访华事件中所出现的诸多外交摩擦的评价上争议颇多。

本文试图通过史学界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三种评判视角初探其中的外交理由,并得出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些启迪。

关键词:马戛尔尼;外交;国际关系1003-949X(2014)-07-0048-01一、事件背景。

1557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居住。

其后,陆续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向中国人介绍欧洲,同时也在欧洲人眼中勾勒了一个文明而先进的、儒教的开明君主国,加之13世纪《马可波罗行记》激发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英国积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乾隆时期实行广州单口通商制度。

早期中西间的商业贸易主要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制约的,后来由于英美商人和政府的不断拓展,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1. 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存留货物,并由英方行使刑事裁判权;2. 通过向皇帝及中国人展示英国的科技产品、枪支火炮战舰,转变他们对英国人的印象,提高英国地位;3. 取得相对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贸易特权;4. 改革公行制度,消除广州贸易弊端;扩大通商口岸,如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从中不难发现,在英政府眼中,中国的贸易政策是十分落后愚昧的,需要英方的促力加以“改善”,而更深一层的,英国已把中国划在自己殖民势力扩张的范畴之内,使团任务中透露出的殖民性、扩张性不言而喻。

马戛尔尼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

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 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 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 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 • 王大人应照行在军机大臣传见之礼, 王大人应照行在军机大臣传见之礼,按次正 使臣进见时,亦不必起立,止须预备几凳, 坐。使臣进见时,亦不必起立,止须预备几凳, 令其旁坐。所有该国贡物业经装好安设, 令其旁坐。所有该国贡物业经装好安设,自可 毋庸移动。 毋庸移动。其发去应赏该国王物件即于是日陈 设午门外。令其下人并差人送至伊等寓所。 设午门外。令其下人并差人送至伊等寓所。求 进贡件已谕知徵瑞不必收接代奏。 进贡件已谕知徵瑞不必收接代奏。该使臣等仍 令徵瑞伴送至山东交代接替, 令徵瑞伴送至山东交代接替,亦不必令在京伺 候回銮接驾。 候回銮接驾。 • 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 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 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 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 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 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此驾驭外藩之 道宜然。 道宜然。 •
马戛尔尼使团 ——中英在 中英在1840年前夕的交往 中英在 年前夕的交往
•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1737-1806),即 , George Macartney,英 , 国外交官。 国外交官。
出使
•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政府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年尔尼为正使, 派出以乔治 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 贡斯当 为副使的使团访华。 为副使的使团访华。 • 他们一行由英吉利海峡的朴茨茅斯港出发, 他们一行由英吉利海峡的朴茨茅斯港出发, 分乘军舰“狮子号” 印度斯坦号” 分乘军舰“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前 往中国。 往中国。 •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同中国建立贸 他们此行的目的, 易通商关系,打开中国的大门, 易通商关系,打开中国的大门,开拓新的 巨大的市场。 巨大的市场。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导语: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

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

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

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乾隆与马戛尔尼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

皇上,今年是您的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马戛尔尼的“诅咒”
[案例文本]马戛尔尼是出生于爱尔兰苏格兰贵族。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他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

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清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

根据马戛尔尼自己的记载,他只是向乾隆帝行单膝下跪礼,没有叩头。

但据马戛尔尼随行人员回忆,迫于压力,尽管很别扭,马戛尔尼还是在中国官员的指导下完成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毛瑟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同时,他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第一,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第二,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第三,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第四,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第五,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第六,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第七,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这些要求。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

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

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

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于1794年3月17日从广州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游历参观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多有了解。

回国后,他写了《马戛尔尼使华记》一书,后来刘半农将其翻译成中文,译名为《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在这本书中,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有介绍,其中不乏有很多有价值的看法。

而他对中国的虚弱实力的看法成为了后来史学家经常引用的材料。

他在书中这样介绍中国:“它的文化是封闭型的,因此不能发展出类似西方的较高级文明;它的历史是永久停滞的,除了皇帝,无人能有自由意识。

”基于这样一种对中国的认识,马戛尔尼指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如果它胆敢禁止英国贸易,那么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广州的战略要塞——虎门炮台,只要几门舷侧炮即可解决;伶仃和香港适合英国殖民,俄国人可以有机会在黑龙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诸省;而外国稍加干涉,就可立即割断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脆弱联系。

总之,中华帝国将象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马戛尔尼的这些预言就象一个
恶毒巫师的诅咒,准确地预言了19世纪中国的命运:鸦片战争中中国的舰队和虎门炮台确实经不起英国军队的打击;英国占领了香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攫取了黑龙江流域的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后又迫使中国承认外蒙独立;而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割占。

[案例讨论]
1、马嘎尔尼为什么能够对19世纪中国的命运准确地预言?
2、马戛尔尼诅咒的应验说明了什么?
[案例解析]该案例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的。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一案例:第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已经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即马戛尔尼所讲的:“它的文化是封闭型的,因此不能发展出类似西方的较高级文明;它的历史是永久停滞的,除了皇帝,无人能有自由意识。

”正是这种封闭的文化,延续并加强着政治上的专制,并使清王朝在严重的危机面前仍然拒绝一切改革和对外的开放,坚持闭关政策。

这就是构成鸦片战争前中国严重危机,而军事上的腐朽则加重了这种危机。

第二,在清王朝面临严重危机时,西方资本主义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借助坚船利炮,在全球开拓市场和殖民地。

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就有明显的开拓市场的用意。

乾隆帝的拒绝,不会使英国放弃开拓市场的要求,只能使他们改换别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第三,马嘎尔尼的诅咒不仅反映了他对清王朝严重统治危机的深入了解,也反映了他代表的英国殖民者想通过武力开拓中国市场的蓄意。

马嘎尔尼在华了解的许多情况后来都成为英国侵华战争决策的依据,说明英国早就有战争的准备,而清政府则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这就决定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使用本案例应该注意:第一,要把此案例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侵略扩张的大背景下进行解析,要注意中英双方的比较;第二,运用此案例时,不要陷入目前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纠缠的“礼仪之争”或“文化冲突”的论争中,而应该将其注意力放在清王朝的腐朽和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野心方面;第三,建议以播放马戛尔尼访华的影视资料导入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