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 PPT

合集下载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PPT课件(1)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PPT课件(1)

E.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考考你: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1.技术、管理水平提高; 2.高产作物的引进; 3.耕地面积增加; 4.赋役制度的改革。
手工业
私 营 取 代 官 办
商业和城市
商品流通扩大,白银使用广泛; 工商业市镇兴起。 明清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国力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①耕地面积 ②人口数量 ③GDP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 ④城市和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⑤综合国力
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 在哪些方面?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国力的强盛
农业方面 A.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 B.粮食产量提高 C.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推广; D.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变化。
小结
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我国农耕经济在前朝的 基础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在传统农耕社 会内部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 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 制和阻碍了这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 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 前夜的危机。
当堂练习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抑商与禁海 ■近代前夜的危机
• 课标要求:
•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的原因
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 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 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把他 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 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 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 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 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 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 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 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 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 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23马戛尔尼使华

23马戛尔尼使华

马戛尔尼使华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我们是把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作为近现代史的开端,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是野蛮霸道的侵略者、压迫者,正是西方列强将中国带入万劫不复的灾难深渊,阻止了中国在近代的发展。

这个判断有其道理,但当将考察的目光向前推移47年,当乾隆皇帝以天朝帝国的傲慢自负拒绝了英国使团的交往要求,主动放弃了一个学习西方文明和融入进步世界的机会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在近代进入屈辱之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

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

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派傲视东方。

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

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

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

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1792年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PPT课件46 人民版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PPT课件46 人民版
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是硬道理
弱国无外交 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改革是立国之本、开放是强国之路
……..
巩固练习
1.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 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C ) A.封建落后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D.条约》、《马关条 约》和《辛丑条约》 的主要内容,分析 这些不平等条约对 中国社会产生的严 重影响。
合作探究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内 容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他 条款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危害
影响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谢谢,再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 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 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 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 役;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 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 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 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 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返回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识记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1792年英国政府委任马嘎尔尼为访华 全权特使,率领官员兵丁等700余人于9月26 日乘坐狮子号等五艘船只,从普利茅斯港出 发,通过英吉利海峡,往西朝中国方向航行,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觐见清朝的皇帝, 并请求与中国通商。

文明的冲撞:马戛尔尼使华

文明的冲撞:马戛尔尼使华

文明的冲撞:马戛尔尼使华马戛尔尼主张应换位思考并接受他者的独特性,他的思想反映出启蒙运动中对“文明”较为宽松的界定。

文明的冲撞:马戛尔尼使华作者:布鲁斯·马兹利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漫画 (James Gillray, 1792年)1793年,马戛尔尼带领使团出访中国,希望与清帝国建立稳定的关系。

不像英国人在太平洋地区那样,他在中国面对的这个“他者”,同样自称为文明,与西方文明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后者。

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马戛尔尼的访华是一次失败之行,但是仔细考察后可知,此行是作家吉普林(Kipling)笔下的一次东西方会面,其结局令人困惑,十分模糊,但是马戛尔尼却成为一个盖世英雄般的人物。

他的日记止于1794年(出版要晚得多),是他访华始末的主要文献资料。

▲ 乔治·马戛尔尼(1737—1806年)17、18世纪时,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实际是一个优于欧洲的高级文明。

在随后的世纪里,这种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过这一转变不应扭曲我们对其早期的看法。

从马可·波罗的游历开始,直至耶稣会访华,人们自始至终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极为富庶、强大和先进的国家。

它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18世纪时就有四千万左右。

它自视为世界的中心,自称“中国”(the Middle Kingdom)。

中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对应“civilization ”的汉语词汇“文明”(wenming),但是它指涉的含义不同于米拉波的“文明” (civilisation),也不同于后世欧洲人的文明。

它主要指中国最高统治者——君主统治的正统合法性。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来,中国的君主们顺应天命(the Mandate of Heaven),一直是最高统治者。

一位文人曾说:“'天下’多指整个帝国,即中国或者世界;'天下’作为一块封地,被赐予其中最好的人,即天子(the son of Heaven),让他来统治。

”他来统治就如同天在统治;关于天如何统治,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中有清晰的阐释。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PPT课件3 岳麓版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PPT课件3 岳麓版
大贪官和珅
(2)军队腐化,军纪松懈,军备废弛,战斗力削弱
(3)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和反清斗争此起彼伏
三、马戛尔尼来华与“闭关锁国”
1. 马戛尔尼(英国)访华
(1)目的:为了扩大对华贸易 (2)时间:1792年(乾隆时期 ) (3)结果:乾隆帝决绝了其一切要求
; 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上 控制越来越紧,实行“闭
第44课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
一、殖民势力东来
(1)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1. 16世纪
(2)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侵占台湾
一、殖民势力东来
2.17世纪中期
(1)沙皇俄国侵入我国东北边境, 强占 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建立据点 (2)康熙帝两次大规模围攻雅克萨城, 取得了胜利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时年13岁的托马斯· 斯当东觐见乾隆
2. “闭关锁国”的消极影响
(1)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却阻挡不了 殖民者的扩张 (2)清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的发展 已无法跟上工业革命后西方发展的步伐
随 堂 小 测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华,向清政府提出划一 未设防小岛给英国人居住,准许英国人于宁波、舟山、天津 贸易,在北京设商栈,减免商税等六项要求,当即遭到乾隆 皇帝的拒绝。乾隆皇帝指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 然,即沙洲岛屿,亦必划界分疆,各有所属。”他还颇为自 豪地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当时的清政府只允许哪一地方能同外国商人做生意?
广州
(2)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有哪些?
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倾销商品等
(3)乾隆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
乾隆皇帝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物产丰盈, 各项生产生活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国通商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件(共24张PPT).ppt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件(共24张PPT).ppt
征的税收
影响: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地建房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取得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第1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禁烟 2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3 《南京条约》的签订
令人感慨的西洋礼物
两份礼物的比较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虎门禁烟
中国 男耕女织 落后的封建时代
英国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先进的资本主义时代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虎门禁烟
9600万元
1600万元
《南京条约》的签订 割地:香港岛(香港岛≠香港)
危害: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南京条约》的签订 ➢ 通商:在地图中找出五处通商口岸,这五个地方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上海
广州
宁波
福州 厦门
影响: 便利了资本主义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南京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前后关税税率的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关税:海关向进 出口商品过关境
止之理。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虎门禁烟
纽约·林则徐广场 历史意义: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 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虎门禁烟
➢ 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赞同他的 说法吗,结合下列材料思考。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 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 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 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 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课堂小结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全新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清政府落后于世界京条约》
两 次
结果:近代史开端

两次鸦片战争

导火索:清政府拒绝修约
战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结果: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伟大行动,是以林则 徐为代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 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 坚决性,一洗多少年来贪污卑劣 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虎门销烟浮雕
林则徐
2.两次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性质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通商 而发动的战争,你怎么看?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 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 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 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 英国拥有大量殖民地,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
英国:把目标对准亚洲
法国:从越南打开入侵 亚洲的入口
俄国:势力侵入中国东 北和新疆
美国:积极参与侵华活动
▪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 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白银流入中国, 英国对华贸易产
生逆差
英国为了扭转贸 易逆差,向中国
走私鸦片
2.两次鸦片战争
据统计,每箱鸦片100~120斤, 在中国的销售价通常是600~800 银 元 , 有 时 竟 高 至 1000 银 元。……到鸦片战争前的40年间, 英国通过走私鸦片从中国牟取了三、 四亿银元。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37张)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37张)

欧洲(不含俄) 1880 9970
美国 340 5200
表格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万美元)
中国在1820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几乎是欧 美的总和,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近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远远落后于欧 美国家。
二、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含义 特征 时间 代表地 区
发展缓慢 原因
生资 本 主 义 萌 芽 产
1.国力强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高 3.城市 4.白银,贸易。 5.综合国力
3 商 业
4 国 力
农 耕 经 济 高 度 发 展
康 乾 盛 世
4、明清国力强盛(表现)
耕地面积 明初8.5亿亩;清朝10亿亩 明初6600余万;清道光二十年(1840 人口增长 年)增至4.1亿 国内生产 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 总值GDP 远高于欧洲 城市状况 50万人口城市世界10个,中国占6个 白银拥有 200余年间世界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世界地位 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综合国力 保持领先地位
观察下列图片
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图片说明材料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 是乾隆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 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 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 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 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 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 求。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最符合当时 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共800多人,5艘船。
轻步兵、炮兵等。
1
3、以庆贺乾隆皇帝寿辰为名义。
3
英国尽一切努力来表现 与中国合作的诚意,
然而,然而......
寻却 求极 主尽 权侮 平辱 等
马戛尔尼使团的所有具体目标 全部落空,因为双方的观点简直相 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皇帝把他的礼 物视为贡品,奉行重农方针。中国 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 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 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第一,西方人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修正和对中国态度的改变。
经过1793 年英国对中国的印象清晰了,也改 变了。 首先,中国军事设施的落后让马戛尔尼看清楚 了清政府的实力。 其次,清朝的官僚制度让马戛尔尼看过了清政 府浮华背后的隐忧。官吏只会迎合上级而不顾百姓 生死,不计成本的挥霍百姓钱财。 再次,清政府办事的自负和不务实、浮夸让马 戛尔尼更加轻视中国。清政府为了显示天朝的物产 丰盈,招待使团的物品过于丰盛且全部免费提供。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概述
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 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 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 政府又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 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 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并由此导致了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 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 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 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戛尔尼使团 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 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 暗淡下去。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 模的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 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 如果妥善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 大家都不无裨益。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虽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 要的偶然事件,但它仍决定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 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的出使还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 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 何作用。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 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 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同时,马戛尔尼 使团访华前就已经清楚,印度正在使英国付出更大的代价,而 想填补这笔逆差,必须同中国进行三边贸易,但马戛尔尼使团 来华却遭贸易拒绝。
访华前夜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他们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 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 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马戛尔尼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 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 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 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 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说:中国老 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 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 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原先的中国神话形象开始完全颠覆, 代之出现的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国家, 即落后的现实同高级声望不相符的国家。 西方人开始对中国形象进行修正马戛尔尼毫 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 看出“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 认为中国只是一个“泥足巨人”, 很容易被打倒在地。
第二,它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闻所未闻。最初,欧洲人同意在中国的朝贡 体系中扮演朝贡者,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国力 愈强,信念愈坚,这种局面再也无法持续下 去。
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等 战舰模型、火炮、连发手枪、削铁不卷刃的利剑等 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 战、船坞、赛马等写 生画
使团准备
1、特使、秘书、翻译、 工匠、科学家、画家、 机械师、医生、乐师、
如果说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 尚有可能, 那么到19世纪中叶,这样的机会已 经没有了。
虽然历史已过去, 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End~~
英使乔治.马戛尔尼
工业革命下的内忧
第一次出访的凯斯卡特使 团中途夭折。英国政府受到国 内棉纺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 打开中国市场,尤其是北方市 场,继续准备出访中国。
贸易不平等下的外患
中国的富庶和辽阔疆土吸引了西方帝国
及其贸易公司的目光,而它们的活动范围远 远超出了传统中国秩序的疆界和观念。自由
贸易、外国使馆、主权平等概念,在中国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