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
马嘎尔尼访华(历史剧本)

一、角色介绍:中国:乾隆皇帝钦差大臣英国:乔治▪马嘎尔尼(正使) 乔治▪斯当东(副使)众随从二、剧情介绍第一幕英使来朝旁白:乾隆皇帝82岁生日时,英王使者马嘎尔尼以祝寿为名,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北京。
马嘎尔尼(在船上):早就听闻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且地大物博。
我一生最向往的事情就是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去看一看,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我一定不负英国所托,说服中国皇帝与我们建立外交关系。
斯当东:是啊,我们很快就能见到中国皇帝了。
旁白:经过几个月的艰辛航程,英国船只绕过非洲好望角,终于抵达中国天津港。
清朝的钦差大臣在港口迎接,英国船只驶入港口,大船上写着“英吉利狮子号”,于是钦差大臣立刻命人把一艘艘大船都贴上了“英吉利贡船”的标志。
钦差大臣:英国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
我们圣上正在承德山庄避暑,你们可随我先到北京圆明园稍事休息,听候安排吧。
马嘎尔尼:既然这样,我们正好把献给贵国的礼物放于圆明园中。
这次远行,我们带来了最先进的发明,相信中国皇帝一定会喜欢的。
斯当东:看,这是蒸汽机和织布机,这是领先世界的军事武器卡宾枪和连发手枪等等。
我们听闻中国人重视历法,特意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器,还有……旁白:还没等副使把话说完,钦差大臣就打断了他。
钦差大臣不屑地说,钦差大臣:这些贡品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看在你们这么有诚意的份儿上就姑且先收下了。
第二幕礼仪之争地点: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旁白: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
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
4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
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
等皇帝上朝之后,仪式正式开始。
马嘎尔尼:我等代表大英帝国国王祝中国皇帝“万寿无疆”(行单膝下跪礼)乾隆皇帝(皱眉摇头):免礼吧。
马嘎尔尼:这是英王给您的信。
我们真诚地希望能与大清朝进行平等贸易,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最后,我们说18 世纪末中国融入世界的最 后一次机会,随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而告终。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和封闭思想等等,
从马嘎尔尼访华这一事件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 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
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也正应了清华
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蒋廷黻的一句话:“鸦片战 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虽然历史
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感谢观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 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 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 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 裨益。所以马嘎尔尼使华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这个事件已经 是世界史的意义)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就是这个事件决定 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 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访华
——车辆151 唐田尧
一、源起:欧洲商人不愿再扮演朝贡者的角色
二、马嘎尔尼使华:寻求主权平等却极尽屈辱
三、尾声:用大炮轰开中国关闭的大门
四、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三点影响
乾隆时期的中英贸易
1.输入低于输出
2.贸易额逐年递增
3.英国扩大贸易的愿望多于中国
源起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自17世纪起,东南沿海一带的欧洲商人日益增多。 中国官方称这些“西洋蛮夷”为“贡使”或“夷商”。在 清廷的眼里,中国与西欧诸国商人的有限往来反映了朝廷 的怀柔。中国人认为,允许外国人与中国通商,彰显了天 子的仁厚。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doc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 1.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摘要: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一直以来都成为史学界的焦点,在对于此次访华事件中所出现的诸多外交摩擦的评价上争议颇多。
本文试图通过史学界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三种评判视角初探其中的外交理由,并得出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些启迪。
关键词:马戛尔尼;外交;国际关系1003-949X(2014)-07-0048-01一、事件背景。
1557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居住。
其后,陆续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向中国人介绍欧洲,同时也在欧洲人眼中勾勒了一个文明而先进的、儒教的开明君主国,加之13世纪《马可波罗行记》激发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英国积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乾隆时期实行广州单口通商制度。
早期中西间的商业贸易主要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制约的,后来由于英美商人和政府的不断拓展,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1. 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存留货物,并由英方行使刑事裁判权;2. 通过向皇帝及中国人展示英国的科技产品、枪支火炮战舰,转变他们对英国人的印象,提高英国地位;3. 取得相对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贸易特权;4. 改革公行制度,消除广州贸易弊端;扩大通商口岸,如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从中不难发现,在英政府眼中,中国的贸易政策是十分落后愚昧的,需要英方的促力加以“改善”,而更深一层的,英国已把中国划在自己殖民势力扩张的范畴之内,使团任务中透露出的殖民性、扩张性不言而喻。
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

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
题目:
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式的与西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矛盾与冲突。
礼仪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利益之争。
选择一项: 对错
答案:对
扩展:
马戛尔尼使华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最后一次依照传统礼仪所进行的一次外交活动。
这次访华发生在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当时的英国刚刚发生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急需拓展市场,寻找新的原料产地。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无疑是当时英国最好的选择,于是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
来华后,英国使团向中方提出了在北京建立大使馆,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等想法。
但是最终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此次外交失败。
这次外交活动,是东西文明的碰撞,是海洋与大陆,传统与先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择。
对中国来说,这次外交活动是当时中国融入世界的最好机会,这次外交的失败注定了清政府倒台的结局。
这次外交活动告诉我们,要以开放先进的眼光看待问题,故步自封是很难进步的。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导语: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别有用心的访华使团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已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却未料使臣在中途病死。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政府又派曾任外交官和殖民地行政长官的马戛尔尼为特使,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前往中国,祝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英国政府对这次出使十分重视,为使团的组成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首先,对使团成员做了精心安排。
特使马戛尔尼是一位有经验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曾任驻俄公使,与俄国签订了十分有利于英国的商务条约,以后又历任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副使斯当东是马戛尔尼的挚友,有从事殖民外交的丰富经验。
使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其中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
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
生活常识分享。
马戛尔尼访华的背景是什么

马戛尔尼访华的背景是什么马戛尔尼是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那么你了解马戛尔尼访华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戛尔尼访华的背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马戛尔尼访华的背景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者,他是前往中国来给大清朝的乾隆皇帝祝寿的。
根据历史可以知道马戛尔尼访华背景是这样的:18世纪的欧洲有着许多关于中国的传说,比如东方遍地是黄金,欧洲人都十分向往和崇尚中国的生活。
当时的英国学者们认为英国要想更加强大就要向中国学习,就像大作家伏尔泰所说的,英国人应当是中国人的徒弟。
欧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因为儒家思想,中国整个国家都十分和睦亲善,百姓也十分淳朴,团结。
这是史料记载中一段关于马戛尔尼访华背景的描述。
马戛尔尼访华背景中英国方面的历史背景是到了18世纪的后半页,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膨胀,在中国的广州这一座通商口岸早就不能满足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需要。
在乾隆二十五年的时侯,英国国王就答应了东印度公司的要求,派遣了一位使者,从英国出发来中国协商关于商业贸易的问题。
但无奈的是,这位使者在海上因为疾病去世,协商的问题也就耽误了,直到数年后,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而且中国的瓷器、茶叶在英国都十分受欢迎,英国才派遣马戛尔尼再次访华。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戛尔尼使团离开英国之时,当时英国的内务部长叮嘱他说,一定要服从中国的礼仪,但不要损害了英国国家的利益。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马戛尔尼访华影响十分深远,史料记载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态度。
当时清朝军事十分落后,马戛尔尼都看在眼里,并且看透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并且清朝落后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危机重重,马戛尔尼看破清政府的问题所在。
当时清政府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从上到下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这群欧洲使者却看出中国早已外强中干。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第二点就是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马戛尔尼 访华失败分析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分析1.马戛尔尼使华背景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
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
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
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
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
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2.马戛尔尼使华过程1792年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
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使团自进入中国境内,就在沿途得到秉承皇帝旨意的各级官员的盛情接待。
为了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恭贺寿辰、敬献礼品,使团携带了大量足以显示英国实力的文化、科技、机械工艺和军事产品,例如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候试探架、火镜、马车、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野战炮、榴弹炮、军舰模型等,其中一些仪器、兵器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最先进的。
马嘎尔尼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品,以博得乾隆皇帝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同中国平等建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戛尔尼的出使还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 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 何作用。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 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 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同时,马戛尔尼 使团访华前就已经清楚,印度正在使英国付出更大的代价,而 想填补这笔逆差,必须同中国进行三边贸易,但马戛尔尼使团 来华却遭贸易拒绝。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 模的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 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 如果妥善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 大家都不无裨益。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虽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 要的偶然事件,但它仍决定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 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概述
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 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 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 政府又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 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 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并由此导致了外交谈判的失败。
访华前夜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他们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 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 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马戛尔尼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 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 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 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 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说:中国老 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 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 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2
2、共80辰为名义。
3
英国尽一切努力来表现 与中国合作的诚意,
然而,然而......
寻却 求极 主尽 权侮 平辱 等
马戛尔尼使团的所有具体目标 全部落空,因为双方的观点简直相 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皇帝把他的礼 物视为贡品,奉行重农方针。中国 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 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 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如果说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 尚有可能, 那么到19世纪中叶,这样的机会已 经没有了。
虽然历史已过去, 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End~~
原先的中国神话形象开始完全颠覆, 代之出现的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国家, 即落后的现实同高级声望不相符的国家。 西方人开始对中国形象进行修正马戛尔尼毫 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 看出“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 认为中国只是一个“泥足巨人”, 很容易被打倒在地。
第二,它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闻所未闻。最初,欧洲人同意在中国的朝贡 体系中扮演朝贡者,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国力 愈强,信念愈坚,这种局面再也无法持续下 去。
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等 战舰模型、火炮、连发手枪、削铁不卷刃的利剑等 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 战、船坞、赛马等写 生画
使团准备
1、特使、秘书、翻译、 工匠、科学家、画家、 机械师、医生、乐师、
浅谈马戛尔尼访华之影响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 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 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 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戛尔尼使团 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 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 暗淡下去。
英使乔治.马戛尔尼
工业革命下的内忧
第一次出访的凯斯卡特使 团中途夭折。英国政府受到国 内棉纺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 打开中国市场,尤其是北方市 场,继续准备出访中国。
贸易不平等下的外患
中国的富庶和辽阔疆土吸引了西方帝国
及其贸易公司的目光,而它们的活动范围远 远超出了传统中国秩序的疆界和观念。自由
贸易、外国使馆、主权平等概念,在中国均
第一,西方人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修正和对中国态度的改变。
经过1793 年英国对中国的印象清晰了,也改 变了。 首先,中国军事设施的落后让马戛尔尼看清楚 了清政府的实力。 其次,清朝的官僚制度让马戛尔尼看过了清政 府浮华背后的隐忧。官吏只会迎合上级而不顾百姓 生死,不计成本的挥霍百姓钱财。 再次,清政府办事的自负和不务实、浮夸让马 戛尔尼更加轻视中国。清政府为了显示天朝的物产 丰盈,招待使团的物品过于丰盛且全部免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