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马嘎尔尼访华》读书报告

《马嘎尔尼访华》读书报告

再谈睡狮之殇:被夸大的愚昧与落后————后现代史学观马嘎尔尼访华2018030041 周加生85 1995年,《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出版,即刻引发了史学界的剧烈反响,再度掀起“世纪末之争”。

该书也成为后现代史学观著作的代表。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阐发笔者对本书的见解和补充。

一、本书框架及其主要内容本书首先为“马嘎尔尼访华”事件铺设背景,包括清帝国的制度和社会背景,大英帝国的发展状况等等。

正文则从大英帝国的计划筹备讲起,记叙了清王朝的应对工作,并详述马嘎尔尼使团自舟山北上,一路朝京,中途遇礼仪冲突,热河会面,赠礼传信,短暂逗留,参观,谈判到被遣返这一全过程。

笔者认为“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在本书中充当了论据的角色。

作者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为世人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后现代史学观,并打破“现代史学观”垄断历史研究领域的局面。

笔者认为,本书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用六章叙事,用两章铺设背景——详细阐述清帝国的局势,大英帝国遣使时的国情等等。

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在本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笔者认为,正因完备客观的背景铺设,史学家得以更充分地揭露某些囿于现代史观的谬误,破而后立,进而正确地分析史实。

本文受此启发,将立足于以下几方面,对本书进行解读和补充:重审史料的客观性;探究“中西礼仪冲突”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后现代史观角度解读乾隆回信;从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乾隆拒绝使团请求的原因;对后现代史观的个人理解和展望。

二、重审《马嘎尔尼访华日记》的客观性历来,西方均以《马嘎尔尼访华日记》为史料依据,忽视了为他们提供信息的使团方面究竟是否客观。

现代史学观认为马嘎尔尼使团的任务以失败告终,当归咎于清王朝的自大,自闭,不合作,且认为此次访华事件,体现了清朝对贸易和科技的轻视,甚至认为该事件是1840年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诱因。

笔者认为,这是对此次事件的过度解读。

对于该事件的定义,存在中西方彼此的误解。

根据何伟亚对该事件的描述,笔者尝试梳理马嘎尔尼的心路历程,并加以分析,发现其前期大致是向逐渐自信发展,至热河觐见开始,逐渐对任务丧失信心,但他最终仍然认为此行有所收获。

马嘎尔尼访华33

马嘎尔尼访华33

《马嘎尔尼访华》观后感班级:旅管121姓名:陈剑峰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深深的意识到其实中国为何在近代屡屡遭到列强侵略却又无法还手的原因。

其原因是18世纪时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那时中国就丧失了与世界交往的最后契机。

它虽然带来了一定的见效,但其实却对未来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18世纪的中国迎来了它最后的机会。

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扩大对外贸易,派人出使中国,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技以及自由的思想理念。

但中国却没有好好把握住,最终使得两国不欢而散。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送上大量礼物食品。

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

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

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震惊的,是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

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

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

不过,与英国人设想的出资招募、有偿使用不同,定海总兵的办法是派出虎狼之师到街上搜寻抓捕。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醉翁之意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醉翁之意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英国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因此,为了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乔治三世派使团出访中国,借为乾隆皇帝祝寿之机,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进而争取更多的贸易特权。

1787年,在首相小皮特的促成下,卡思卡特率使团出发访华。

然而在航行途中,卡思卡特身染重病不治身亡,使团未抵达中国便只能原路返航。

1792年,马戛尔尼被任命为使团团长,出访中国。

为彰显英国的文明与实力,马戛尔尼挑选了三十名文职人员和五十几名军职人员组成使团,并由东印度公司出资精心准备了六百箱贺礼为乾隆皇帝祝寿。

1792年9月,使团出发。

次年9月14日,马戛尔尼一行入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气氛十分和谐。

至此,对中方来讲,马戛尔尼使团的祝寿和朝贡使命已完成。

而对于马戛尔尼来说,真正的使命还没开始。

回到英国后,马戛尔尼使团成员陆续发表了中国之行的见闻与游记。

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珍贵资料。

斯当东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土地农耕状况。

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注意观察中国的农产品种类,介绍了中国农耕的先进技术,如引水灌溉法等。

约翰‧巴洛是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中年纪较轻的一位。

巴洛笔下的中国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在其著作《中国纪行》巴洛认为:中国人不讲卫生,很少洗澡,也很少洗衣服。

中国人很狡猾,善于骗术和盗窃。

然而,这一切应归结为政府──满清政府的自负和闭关自守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巴洛的观点表现迎合了当时英国中上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与斯当东和巴洛不同,埃尼斯‧安德森(Aeneas Anderson)所著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1793年)对中国有更多的正面描写。

安德森认为中国的土地肥沃,十分适宜农耕。

同时,中国人精通农学、植物学,因此中国的农作物和园艺发展水平很高。

但对于中国人的品行他认为中国人虽然拥有节俭、勤劳、孝顺和富有创造力等优良品德,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中国人闭关自守,善于猜忌,欠缺同情心,愚昧无知,依赖迷信。

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

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

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作者:郑晔来源:《湘潮》2014年第07期摘要: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一直以来都成为史学界的焦点,在对于此次访华事件中所出现的诸多外交摩擦的评价上争议颇多。

本文试图通过史学界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三种评判视角初探其中的外交问题,并得出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马戛尔尼;外交;国际关系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48-01一、事件背景。

1557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居住。

其后,陆续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向中国人介绍欧洲,同时也在欧洲人眼中勾勒了一个文明而先进的、儒教的开明君主国,加之13世纪《马可波罗行记》激发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英国积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乾隆时期实行广州单口通商制度。

早期中西间的商业贸易主要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控制的,后来由于英美商人和政府的不断拓展,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1. 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存留货物,并由英方行使刑事裁判权;2. 通过向皇帝及中国人展示英国的科技产品、枪支火炮战舰,改变他们对英国人的印象,提高英国地位;3. 取得相对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贸易特权;4. 改革公行制度,消除广州贸易弊端;扩大通商口岸,如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从中不难发现,在英政府眼中,中国的贸易政策是十分落后愚昧的,需要英方的促力加以“改善”,而更深一层的,英国已把中国划在自己殖民势力扩张的范畴之内,使团任务中透露出的殖民性、扩张性不言而喻。

之后发生的即是众人所熟知的桥段:英使团一路受到清政府的热情礼遇,但在两国的文化差异问题上发生了如拒行“三跪九叩”礼等冲突;英使团带去的先进武器及机械被看成“奇物”而未受到重视;英使团提出的诸多建交条件均被乾隆拒绝,此次出访以失败告终。

马格尔尼访华

马格尔尼访华

马嘎尔尼访华首次开启了中英通使之门,这是中英交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两国的第一次的官方接触,也是西方开始渐渐强盛,中国开始渐渐衰落的见证。

18世纪的中国,正值“康乾盛世”,文治武功超越了以前的任何朝代,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与此同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成功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力日益强盛。

其到处开拓市场,欲称霸世界。

公元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勋爵带领的大使团访华,其目的是希望在其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扩张期殖民地,通过经济贸易来赚取大量利益。

但其提出的条件被乾隆皇帝一一地拒绝了。

此时的中国正值鼎盛时期,骄傲自满而不注重发展。

与此相反,英国正积极发展经济,为其称霸世界做着准备。

正如马嘎尔尼在日记中所写:“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祪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而此时的中国故步自封。

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通道。

也推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对一个国家来说既有利也有害。

利在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能使人们过上富裕安逸的生活。

但其害却也不容忽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环境遭到了破坏,资源面临枯竭。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上的一切。

目前的中国,我们应该注重发展,正如某位伟人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时至今日,中国正飞速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成就,而应该努力向前,发展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以及对中国有利的各个方面。

我们应该着眼未来,为了把中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奋斗。

抓住每一个机会,利用每一个有利条件。

对外开放就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坚持对外开放是目前所必须遵从的计划方针。

我们还应该为目前积极努力,目前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

增强国力和加强经济体制建设刻不容缓。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能力;而国力则的增长需要经济的推动。

马戛尔尼使团观后感

马戛尔尼使团观后感

马戛尔尼使团观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关于马戛尔尼使团的纪录片。

嗯,那个马戛尔尼使团好像是好多年前来我们中国的外国人,他们是来跟咱们中国做生意的。

我看了以后有好多想法,觉得好神奇啊!一开始,老师说马戛尔尼使团是英国人,他们穿的衣服好奇怪,跟我们穿的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英国人的衣服好硬,像是铠甲一样,咯吱咯吱的,走起路来好像有点不方便呢。

然后我还看到马戛尔尼使团带来了好多奇怪的东西,有大大的风车,听说是他们的科技发明。

我忍不住想:要是我也能发明一些这样的东西该多好啊!不过,马戛尔尼使团的人也有点傻傻的,明明我们中国有那么多厉害的发明,他们竟然不懂!我想他们可能就是觉得我们的东西太神奇了吧。

嗯,最后我觉得,虽然马戛尔尼使团和咱们中国有些不一样,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新的东西,和我们交换了好多好玩儿的知识。

老师还说,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做好自己的事儿。

哇,真好!我以后也要努力学,像他们一样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
—— 1 —1 —。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

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

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

对马噶尔尼使团来华的一点思考

对马噶尔尼使团来华的一点思考

我们 不能重铸 过去 ,但 是我们 可 以从过去 学到 怎样面 于中国是 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 自给 自足的封建 自然 对生 活 ,以及 怎么 面对现 实的挑战 。在 中英两 国交 往 的历 经济 占统 治地 位 ,所 以 “ 政府 绝 不 重视 对 外 贸易 ,认 为 史过程 中 ,马噶尔尼 使团来华 应具 有划 时代 的意义 ,这 是 可 以随便 限制对 外贸 易 ” 。3在对 外贸 易中实 行公行 制度 , 西方新兴起 的资本主义强 国试 图以外交 的方式与 中国进行往 由政 府 指 定 少 数 商 人 成 立 “ 行 ” 从 事 进 出 口 贸 易 , 又 牙 , 来 的一次尝试 ,试 图把 中 国纳 入新 的世界体 系 ,但 是 ,使 称 行商 。清政府 规定 ,西方商 人不得 与中 国人 民进行 直接 团 来 华 犹 如 流 星 划 过 , 中 国 历 史 上 别 没 有 引 起 很 大 的 重 交 易 ,所 携 带 的 物 品 必 须 由 行 商 代 售 , 外 商 采 购 中 国 商 视 ,《 史 稿 ・邦 交 志 二 》 中 载 “( 隆 )五 十 八 年 , 品 , 也 由 行 商 代 购 。 这 是 一 种 以 官 治 商 , 以 商 治 夷 的 对 清 乾 英 国王雅 治遣 使臣 马嘎尔尼等 来朝 贡,表请 派人入 京 ,及 外政策 。这种 贸易政策 阻碍 了中外 贸易的扩 大 ,不 利于英 通 市 浙 江 、 宁 波 、 珠 山 、天 津 、广 东 等 地 ,并 不 减 关 国的在华 贸易 ,英 国为了打破 这种局 面,突破 广州 贸易 的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1 0 0钲
第 2 卷 第 2 7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马噶尔尼使团来华的一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戛尔尼访华记》
观后感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
班级:环境工程121
姓名:孙胜宇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

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

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后,很不高兴,下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进一步开导对方。

但是,马戛尔尼却拒绝开导。

最后,这位特使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了他觐见英国国王时所行的礼节,只象征性地行了屈膝礼。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显是对中国皇帝权威的蔑视和挑战。

乾隆皇帝的恼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

皇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而英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一个也没有答应,全盘予以拒绝。

英国使节这种强硬态度,本来就是大英帝国向大清帝国发出的挑战信号。

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时人的注意和回应。

依然沉醉在“一统无外,四夷宾服”传统美梦中的士大夫们,仅仅把这位“英吉利贡使”拒绝行跪拜礼的动机理解为远方夷狄不开化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外来异质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和试探。

这是历史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和后来的鸦片战争有和关联?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思考?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时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首先,从当时的世界背景及中外实际状况来了解。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掀起思想文化解放的高潮,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教会对思想的禁锢与压制,追求自由、提倡人性,极大地促进当时形成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的解放促使人们对自由、正义的追求,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引发了资本主义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

后来革命扩展至欧洲大陆,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相继建立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18世纪60年代开始,"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业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国力
迅速强大。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需要巨大的市场支撑。

而此时,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世界对世界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认知。

因此,人口众多、尚未开放的中国便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眼中的肥肉。

1793年,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对未来生产力巨大发展、财富迅速膨胀、国际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预期,英国国王此时派出马嘎尔尼访华的目的一目了然。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中期,经过康雍乾三朝,封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取得较大发展,清王朝内部“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的思想达到顶峰。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逐渐强化,到清王朝达到顶峰;由于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国内统治者以及广大百姓对外界几乎没有了解,还处在天圆地方的原始认知阶段。

经济上,在西方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同时,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产生引发产业变革的推动力。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脆弱性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不足,社会凝聚力缺乏。

一切的社会、政治行为都需要经济基础,都是经济社会基础的反应。

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步确立的同时,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这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基础、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的地位,导致最终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毫无反抗之力,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经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深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英国国内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确立,使得英国整个经济展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原有的扩张性和贪婪性。

对利润的
追求以及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后对巨大市场的强烈的需求,使英国对外扩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马嘎尔尼使团出使中国,从这一角度看,其实就是英国国内资产阶级对外扩张伸向中国市场的急先锋。

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只是,当时由于英国国内工业革命开始不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仍需要巩固,所以会采取使团出访的方式,希望用和平、平等通商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对于出访时遇到的礼节上的差异和争执,则是导致中英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

满清政府盲目自大,将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的英帝国看做自己的藩属国,并用宗主国的口吻和气势对待,这对于英国国内统治阶级,以及英国国内逐渐重视平等的国民来说,是十分无法接受的。

综上各种原因,导致中英关系恶化,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有推动作用。

但从根本上来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张,资产阶级进一步加强统治地位的需求,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看,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淘汰落后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历史必然。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中西双方的影响是长远的。

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暗淡下去。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由两国文化直接造成的,由资本主义民主文化和封建小农专制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为避免国家在外交上的失利,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为基础。

弱国无外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