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答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安徽干部教育在线 2018年必修课考试答案(一) 试卷名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8-01-02 考试用时:3分钟2秒考试得分:100 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10 正确率:100%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分值:10.0/得分:10.0) D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A (分值:10.0/得分:10.0) A.《诗经》 B.《尚书》 C.《礼记》 D.《春秋》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C (分值:10.0/得分:10.0)

A.从现在到2018年 B.从现在到2019年 C.从现在到2020年 D.从现在到2021年 4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分值:10.0/得分:10.0)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义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5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在()。C (分值:10.0/得分:10.0) 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七大 C.党的十八大 D.党的十九大 6 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现代化的是()。D (分值:10.0/得分:10.0)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7 首次把“四个现代化”写进党章是在()。A (分值:10.0/得分:10.0) A.党的八大 B.党的九大 C.党的十大 D.党的十一大 8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之间的矛盾。B (分值:10.0/得分:10.0) A.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 B.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C.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 D.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 9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A (分值:10.0/得分:10.0)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伟大变革,有效带动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文化事业,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本文谨遴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工程建设这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慎终如始、高瞻远瞩、勤政为民,结合其时中国实际,坚持努力探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腾飞和跨越。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和世博会相继胜利举办,国家四条能源战略通道相继建成投产,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华夏大地处处都是大发展的的良好景象,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国富民强的百年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大地展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也表现在它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上。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我们发展文化,主要是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把它变成产业,创造产值。经济发展是主题,文化发展是更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文化时代。这些年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自然就会注重自身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大量的精神需求,自然会催生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实践,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只能以之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我、以我为主、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眸。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苏联为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在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府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Time]来源: 王伟光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八十多年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完全搞清楚。”他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从苏联、东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看,人们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上,有两条教训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条教训: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之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然后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原则性的构思,认为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实现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个特征是,在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实行按需分配原则;第四个特征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根本任务:一个前提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前提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一个根本任务是,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在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初,由于囿于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认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就需要利用国家权力,以社会的名义把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国家所有;而国家一旦实行了社会所有,货币和商品就要废除,旧的分工和竞争也随之消失,为统一的计划经济和直接的产品分配所取代,社会就将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只保留按劳分配)。在1919年制定俄共(布)八大新党纲时,列宁仍坚持社会主义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并且在实践上尝试在俄国建立以产品经济为内容的高度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体制——“辛迪加”。“辛迪加”就是俄文大工厂意思。第一,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全社会的公有制。第二,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第三,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进行直接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为前的,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其生产力已经高度成熟、生产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二) (总分:9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5,分数:15.00) 1.中国共产党最早规定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党的指导原则的文献是:( ) (分数:1.00)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B.《论共产党员修养》 C.《整顿党的作风》 D.《不要四面出击》 解析:[解析] 中国共产党在第三次章程修正案中最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道题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才能决定实行某种制度,所以,剩下的几个选项由于只是个人的文章,不可能作这种决定。 2.1948年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个革命党。这个革命党的建立必须遵循( ) (分数:1.00) A.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 B.有人民的全力支持 C.有严格的革命纪律 D.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解析:[解析] 这是毛泽东关于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认识。 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 (分数:1.00) A.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C.抓好农业基础地位的问题 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 解析:[解析] 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在1956年以前,我们学习苏联发展模式,过于强调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苏共二十大后,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强调了三者的协调。 4.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 ) (分数:1.00) A.思想政治工作√ B.作风建设 C.组织建设 D.军事保障 解析:[解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实际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新的理论概括。 5.下面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的是( ) (分数:1.00) A.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B.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 C.旧知识分子存在着如何适应新社会需要的问题√ D.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解析:[解析] 毛泽东强调知识分子要适应新社会。 6.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是( ) (分数:1.00) A.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B.团结一致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一) (总分:5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9,分数:9.00) 1.毛泽东首次阐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文献是 ( ) (分数:1.00)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注释]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因此,正确选项为C。 2.1944年,因为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揭示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经验教训而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的是 ( ) (分数:1.00) A.郭沫若√ B.黄炎培 C.刘少奇 D.李达 解析:[注释] 1944年,郭沫若因为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揭示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经验教训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因此,正确选项为A。 3.我党成为执政党后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 ) (分数:1.00) A.教条主义 B.官僚主义√ C.主观主义 D.个人主义 解析:[注释] 我党成为执政党后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官僚主义。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在1957年,毛泽东认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应当是 ( ) (分数:1.00) A.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解析:[注释] 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应当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D。 5.建国前后,我国外交政策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的“客”的含义是 ( ) (分数:1.00) A.苏联 B.资本主义国家√ C.人民大众 D.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注释]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阐明了新中国本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了在平等互利、相耳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的“客”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B。 6.最早与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基本准则的国家是 ( ) (分数:1.00)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曾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过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意思。对这些思想的比较研究证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我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思想的变化,实际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国以后,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曾作过较多的思考,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1953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制定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曾设想我国能像苏联那样,在过渡时期结束时建成社会主义,即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能基本同步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之日就是社会主义建成之时。那么究竟何时建成呢?毛泽东指出,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估计要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后来,在执行总路线过程中通常讲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时间,到1967年完成。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建国之初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问题上,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其他领导成员一样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即希望以苏联模式为样板搞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随着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邓小平开始思索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赞成毛泽东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地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的主张,坚决拥护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以及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的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面临的重要课题。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解放军(一)

三、钢铁长城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解放军(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防力量发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阶段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状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总结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情况,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成就;认识到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责任,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的各种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8、10页,讨论回答:人民解放军的初期发展状况以及伟大成就?(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讲授新课: 一、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新的历史使命。 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基本上以陆军为主。经过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末, 人民军队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均获得了较 大发展,空军也拥有了数千架各种飞机。人民解放军已经由建国初期单一的陆军, 发展成一支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

20世纪60年代,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导弹部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也都释放出震撼世界的能量。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上天。 只有强大的军地,才能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 二、人民解放军对待入侵敌人的奋起反击。 20世纪60年代,美国飞机不断侵扰我国领空,我国年轻的地空导弹部队出奇制胜,连续击落来犯的飞贼。 1962.10.20,印度对中国边防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我国人民解放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击退了入侵的印军,清除了侵略据点。 1969.3.2,苏军出兵侵犯珍宝岛,我军奋起反击,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多次打退苏军,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民解放军的伟大成就与历史责任,增加了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以后更好的服务于国防事业而努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6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2.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首先,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被历史证明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实际已经证明,资本主义不仅救不了中国,也发展不了中国。而民主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多元化,主张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主张以私有制经济为前提,所以把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移植到中国来,肯定是脱离中国实际、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后,中国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次,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搞现代化,如果采取资本主义的方法,必然产生贫富两极分化,虽然极少数人富裕起来了,却解决不了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问题。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唯一正确的道路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发展不能走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并不等于不能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有益成果。我们只有善于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创造的有益成果,才能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积极地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项制度是在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的长期武装斗争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现实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党制度。它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现实优势,有利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c.西方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经济基础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是国有制经济一直占主体和主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

(完整版)怎样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山东/宋景田靳承立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家常把这一总路线看成中共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左”倾错误的一个表现。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对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评价,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认识,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首先,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和当时中共八大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相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感受,这一感受在总路线的内容上,突出表现为四个字:“多快好省”,这个提法本来是较全面的,“多快”和“好省”也是可以互相制约的,但在实际的贯彻执行中,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这也是造成后来“大跃进”运动中,制定高指标,追求高速度的一个错误根源。因此也违背了中共八大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 其次,总路线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就是全力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共八大上所制定的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和总任务的一个贯彻和落实,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然而,随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矛盾的错误认识,使得党不能集中全力地搞建设,从而不能把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贯彻执行下去。所以,随着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的开展,毛泽东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把它引申到党内。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实际上取代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地位。“文革”期间,终于把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完全统一到了阶级斗争方面,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再次,总路线要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意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破除迷信,振奋精神,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以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真正地调动了起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并且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少干部和群众被暂时的成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急躁冒进的思想,特别是在“大跃进”运动中制定了一些超越客观实际,带有空想性质的高指标,提出了一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口号,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从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上看是正确的,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共八大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但由于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特别是在对总路线的理解、宣传和实践过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结果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当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

专题九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