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识学的认识

合集下载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蕅益大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他所创立的唯识学派,对于佛教的发展和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唯识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妄无常的幻相,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蕅益大师认为,心是万法之本,而六根、六尘、六识是心所依附的具体形式。

唯识学主张,通过观察和反思自身的意识过程,可以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达到解脱和超越。

蕅益大师在唯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为《唯识三十论》,其中详细
阐述了唯识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他认为,人的认识和心理活动是由种种因缘所形成的,而这些因缘互相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切现象的本质。

唯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基于外在事物的真实本质,而是建立在意识过程中的种种幻像之上的。

唯识学派极具思辨性和哲学性,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唯识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 1 -。

《法相唯识学》太虚读后感

《法相唯识学》太虚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行的意义和重要性。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调伏心念,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解脱并非来自外界的改变,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变。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实践唯识学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第四篇范文
《法相唯识学》是太虚大师的杰作,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深刻主题深度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各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和评论。
首先,太虚大师在书中提出的心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观点使我们意识到,世界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我们的心所塑造。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的认知过程,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心念塑造自己的世界。
其次,太虚大师对修行问题的探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认为,修行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通过观察、分析和调伏心念,最终实现解脱。这一观点使我们明白了修行的本质,即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认知方式,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鲜明。太虚大师在书中扮演了一位智慧的导师,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读者认识自己的心性,追求内心的解脱。他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自己生命的导师,通过认识和调伏自己的心性,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此外,书中的其他角色,如被太虚大师所指导的学者和修行者,也通过他们的思考和体验,展现了唯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这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灵、认知和修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世界并非如我们所见,而是由我们的心所塑造。这一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心念影响自己的生活。
其次,这个视角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认知方式,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一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扰和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唯识学笔记

唯识学笔记

唯识学是佛教哲学和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探讨宇宙万物的本质和人类的认识方式。

以下是一份唯识学笔记,供您参考:
一、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唯识学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通过感官和意识来获得,而这种认识方式是有局限性的。

因此,唯识学强调“唯识无境”,即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构造,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二、唯识学的核心观点
1. 万物唯识:唯识学认为,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构造,它们是由我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

2. 三界唯心:唯识学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意识所构成的,而这种意识又可以分为三种层次: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

其中,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原,它包含了所有事物的种子和潜在能量。

3. 唯识无境:唯识学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构造,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因此,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超越这种虚幻的认识方式,达到真正的解脱。

三、唯识学的修行方法
1. 止观双修:唯识学认为,修行应该同时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开启。

通过止观双修的方法,可以消除内心的烦恼和障碍,开启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2. 转识成智:唯识学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将虚幻的识转变为真实的智。

这种转变需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和实践,才能逐渐实现。

3. 超越虚幻:唯识学认为,只有超越虚幻的认识方式,才能达
到真正的解脱。

因此,修行者应该不断超越自己的认知局限,逐步接近真实的境界。

以上是一份简要的唯识学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唯识学课件ppt

唯识学课件ppt
唯识学课件
• 唯识学简介 •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 唯识学的修行方法 • 唯识学的实践应用 • 唯识学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01 唯识学简介
唯识学的定义与特点
唯识学定义
唯识学,又称为“瑜伽行唯识学”,是印度大德世亲菩萨所创,是印度佛教大德安慧菩萨对无著菩萨 《摄大乘论》的注释。唯识学以“万法唯识”为宗旨,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意识构造的产物,一切外在 的物质、能量、空间等都是意识的投影。
唯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疏导
唯识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处理心 理问题的框架,有助于心理疏导
和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唯识学对认知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为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实践指导。
精神分析
唯识学的深层心理分析方法,有 助于理解和处理心理创伤和无意
识冲突。
唯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团队建设
唯识学提倡的同理心和协作精神,有助于企业建 立高效协作的团队。
唯识学的传承
唯识学的传承经历了世亲 、安慧、难陀、陈那、法 胜等大德,逐渐发展完善 。
唯识学的传播
唯识学在印度传播了数百 年,后经由中国传入日本 和朝鲜半岛等地。
唯识学与其他学说的关系
与中观派的关系
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唯识学和中观派都是印度佛教的重要 流派,两者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藏传佛教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唯识学的 影响,但在理论上仍然保持了自己的 特色。
与瑜伽行派的关系
唯识学和瑜伽行派有密切的联系,两 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
02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译作阿梨耶识,是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本性与 妄心的和合,是宇宙万有的精神

唯识学的意趣

唯识学的意趣

唯识学的意趣宗承法师唯识学是研究心识变化和作用的一门精神科学,它以「唯识无境」为一贯之道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和本质都不离心识而有。

缘起现象是讲业果唯识的道理,空性本质是明清净法界的原理。

依据《华严经》所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业果缘起的十二有支,是依於一心而有,所以证知缘起事相唯是心识所现的,离於能现的心识,没有所现的诸法。

事相既是依心而存,则似乎离心而有外在的境界,全是出於虚妄心识的幻现,绝对没有客观存在的独立性。

现在,从三个方面来研讨一番其意趣所在,以饷读者。

一、点悟空性的方法论我们从二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课题。

其一,从自然科学来看事物的现象关系,有的物理变化,有的化学变化。

譬如生活当中饮用的水,通过冷却到华氏三十二度时,水就会结冰。

若把它加热到华氏二百二十度,则水会变成蒸气,散发到空中。

蒸气在空中遇到寒流,又会形成雨水,雪花或冰雹等。

要知结冰或蒸气是水的相状变了,也即是方式不同,但H20是不变的。

像这样事物的形状变了,其性质不变的作用,就叫做物理变化。

若将H20化解,它的分子式是H20→H2+0。

根据科学的发展,H2和0分子还可再细分为原子、核子、电子、中子、光子、量子、微子、粒子…到了粒子,那已经是无色、无相、无体、无形、无质的空虚了。

这种作用,就叫化学变化。

我们能否从以上二种变化作用启迪到某种真理呢?从物理作用上看,形式变了,但其性质不变。

有情的业力不也是一样吗!有因必有果,因彻果该,果彻因缘,因果不昧。

有情的生死酬报皆受业力所牵,不同的业力创造不同的人生,六道生活形式不一,但是有情各自生命的主体不变。

有情自身的业力作用却类似於自然科学的物理变化。

这是否意味著因果作用也是一种物理缘起。

因果千差万别,盘根错节,繁多复杂,就像蜘蛛网一样,网网相关互联。

因果性能不灭,但随助缘条件不同,使其形式相状也随之出现千变万化。

再者,缘起作用的本身是当体即空,自然科学虽未完全证实到事物的毕竟空,但已了知事物的生灭变化,迁流不住。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胡晓光(四)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唯识学的认知原理就是转识成智的成佛之道。

这个原理的实在意义在于澄明了认识的终极指向性的如实性,心识本性的实然之理,也就是存在的本质。

唯识学认为凡夫的认知定式泥于遍计所执之思维方法,并且分不清识与根的认知差别。

在凡夫心态上的认知活动无法达到对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转化,因而也就无法最终认识意识深层结构、功能原理。

我认为唯识学在认识论上有两大贡献,一是对识与根认知差别的划分,二是有效性方法论的构建。

认识是一种了别过程,它不同于生理主义的根身领纳之受。

虽然认识的启动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相关性,但是形成认识则实属于心识内在之活动,唯识学所谓的“转变差别”是也,也就是内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

人的认识不能直接面对客体,因为认识只是识的分别变之活动。

认识的活动是意向性构造活动,不能把认识还原成单纯的生理实在。

佛学立十八界,就是区别根、尘、识的起源(种子)不同,识的功能是了别。

一切功能作用取决于存在的结构组织。

主体八识结构的描述是唯识学展示了别学的所知依。

所谓所知依就是认识的对象,同时又是认识者本身。

世间哲学认识论无法克服二元论的认知方式,原因是他们没有发现主体心识的深层结构,不知有八识系统存在,所以把自识所变之境当成外在实有客体。

只有唯识学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提出唯识无境义。

唯识学的认识论转依过程分两步,一是六七识的因位转,二是五八识的果位转。

在唯识学中,了别作用最强是第六识,所以说认识了解第六识的性质、功能及其结构是学习唯识的关键。

六识以七识为根,是思维意识。

它所缘之法是法尘。

法尘就是符号存在,它可以将一切法符号化。

这种符号化的功能是六识所有。

六识“所缘缘”所虑所托,皆不离自体,是分别变之境。

我们可以这样说,唯识学有两大唯识义,一是六识唯识义,二是八识唯识义。

六识的唯识义主要解决认知问题,八识唯识义主要解决认知根源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多讲唯识学认识论之细节,仅是将所缘缘之认识论的意蕴略陈点滴,如能引起读者兴趣则是笔者所望。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唯识体系虽然内容多,无非相见二字,见是用之理,相是用之形,有见必有认定,有就是执。佛门讲破我法二执,就是去一切认定,去一切见。
因为一切见,就是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就是偶们偶们现在这个状态,因认定六根感受的世界相,并确立一切为最真实观念,因此不得自由,用这个认定把自己困起来了。就像你认定只有王美女才能使你幸福开心,其实这个执着,把自己困在了世上只有王美女这个观念中。因此王美女一旦让你失望,你就难过痛苦,喝酒上吊,寻死觅活。
不动地前(即七地)俱生我执已断故舍三藏之名
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尽不感生死故异熟果空
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即转大圆镜智矣
果用
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也
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也
现起他受用身
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教化之机也
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矣
烦恼六
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悔睡眠寻伺
心用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眼识九
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耳识八
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鼻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舌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身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chgor戴角虎在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中午12:58说:
其实唯识学,并不像没有学过它的朋友想像的那样复杂,主要是因为一个学术系统中,把名词和结构分得细了以后,让人“感到”复杂,其实唯识学中,所有名词内容和结构,都可以收缩为“相见”二分,也都可以由“相见”二分展开。无非就是建立什么观念,有什么样的相之间的关系,反反复复地来论述罢了。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第六识:意
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
三境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三量
现量比量非量
三性
善性恶性无记性
欲界
五趣杂居地
色界
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
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真带质
无本质性


现比非



善恶无记
善恶无记
有覆无记
无覆无记
界地
欲界色界(鼻舌不行)
五趣杂居离生喜乐
欲色无色
欲色无色
欲色无色(随他业力生)
相应
心所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信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烦恼三(贪瞋痴)
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八
遍行五善十一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根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
比如“信”和“疑”,这一心用归在“善”和“烦恼”中。但仔细一推,你就会发现,信和疑是一回事,你不信A这个观念,和你疑A这个观念,正是你信“疑A”这个观念,否则疑什么?而能信,则是因为有相关的见树立起来,能疑,则是没有相关的见树立起来,否则何疑?因此看似两个不同的心用,还归在不同的种类中,其实是一种心用。其他内容,以此类推,都是这样。
中又二
小又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不定四(悔眠寻伺)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烦恼四(贪痴慢我见)
大随烦恼八(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依缘
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眼全耳除明余三更除空
境作意染净依
根本依种子
境(赖耶见分)作意根本依
种子
境(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
俱有依(末那)
反过来,去一切见,不自缚,也就是楞严经中的“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用这些观念执着来困住自己,你就解脱自在。也就是说,上面那个认定只有王美女才能使你幸福开心的观念,不再支配你人生了,你发现天下所有美女其实都能使你幸福开心,也就不用喝酒上吊,痛不欲生了。
下面发了一八识规距表,其实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所有名词内容,都可以一一向上收缩,最后落实在见和相上。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本,也就成了,你要什么样的人生,只需要立什么样的见起来,有见必有相。而那些打坐、观想、念佛、咒语,无非都是为了相见的树立和打破的方便法子,如果能自己一念强行转过来,谁会没事找事干呢?
种子
体相
自性分别与根难分
随念分别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易可知)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业用
观行
眼耳离中观尘
鼻舌身合中观尘
变转相分而观二空
真如后得智摄
动身发语造引满业招三界报三性变易五受轮转
习二空(生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
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
无力断惑借意识
修观而断
受熏持种子根身器
意识五
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末那识四
境作意根本依种子
赖耶识四
境作意俱有依种子
资粮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
四加行位:
暖顶忍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十法云地金刚道
五受:苦乐忧喜舍
八识规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凡情


性独影带质
界去来作主公
圣智
断惑
转智
第八识转智时根成无漏故识亦无漏
而转为成所作智
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现行
见道位分别二执种子断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
修习位中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后俱生我执断
纯无漏等觉位俱生法执断妙观察智圆明矣
极喜地初心俱生二执初伏初与智相应
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
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