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我国农村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项重大改革,经历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195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推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迎来了显著的发展机遇。
1979年,中国农村改革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
这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后,我国又持续推进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第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主流,土地制度的稳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008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我国还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方式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到规模经营主体或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提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农村卫生保健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村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基础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
我国还加大了农村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光辉历程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思路,鼓励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试论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改革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必要条件。在农村改革中,必须遵循法制原则,将改革措施和政策建立在法律框架内,以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改革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村改革中,必须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适应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提高市场化水平。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改革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04
中国农村改革的未来展望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
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浪费。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促进农至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02
为了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开始尝试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包括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期限延长等措施。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03
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始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03
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
VS
党的领导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党始终坚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如下: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改革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经济处于集体化和农业合作化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政策主要是通过土地承包制度和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管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被国家集体化机构掌控。
2. 试点改革的农村改革在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试点农村改革。
试点地区集体小岗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农业生产得以发展。
3. 放权发展的农村改革在19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规模推进农村改革,并逐步实行了"包产到户"、"三权分置"等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 农村土地流转的农村改革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我国逐步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政策。
这些政策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5. 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改革为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政策。
这些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经济活动,增加了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并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农村土地流转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产业链延伸等目标。
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 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农村组织是农村改革的基础,通过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近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1982年)。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一制度改革的实施,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变革。
农村基层组织逐渐从生产大队、生产队向农户个体转变,农民在生产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第二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2-1984年)。
1982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开始了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赢得了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经营权。
生产队和大队逐渐被取消,土地承包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85-1990年)。
在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农业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至今)。
1992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又进入了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分别成立了各级各类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二、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1.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我国农村改革一直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推行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私有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可以说是充满着光辉,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完善农村制度等方面展开的。
1. 公有制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对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
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改革,通过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形式,赋予农民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提出了“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即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地租凭权和自由流转权分置开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3. 村级经济组织改革19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农村村级经济组织进行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流通、风险防范等机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的升级。
二、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农村改革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随着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等政策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2.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了农村特色产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以及现代科技的引入,都推动着中国农村向着更加繁荣富庶的方向发展。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些经验与启示。
一、土地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
这个制度改革旨在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流转和管理问题纳入集体监管的范畴,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农村经济逐渐脱离传统的有组织性贫困状况,实现了全面增产。
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兴起在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兴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职业利益的保障。
这些组织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素质,还大大促进了传统农村经济的升级。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在农村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中国农村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已成为世界瞩目的话题,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财富。
这一经验与启示,可以给其他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方面带来启示和借鉴。
四、技术推广与科技创新在农村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积极推广和创新科技,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国不仅在技术方面实现了领先,而且还具备了一支优秀的研究人员队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添砖加瓦。
这一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在推进技术变革的同时,加强人才和文化方面的建设。
总之,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不仅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还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经验与启示无疑将给未来的农村改革开放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国农村改革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改革,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历程进行回顾,并探讨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背景和起因中国农村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源于农村土地问题。
在农民大量要求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作出了决策,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
此后,中国农村改革日渐深入,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改革体系。
二、改革内容和过程农村改革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和农村经济制度两方面。
1.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前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耕地由集体组织统一分配。
由于土地分配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导致产出不稳定、农村社会矛盾严重。
改革后,农民通过土地承包,获得了长期合法占有和使用耕地的权利,并获得了对土地经营收益的控制权,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农村集体企业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乡镇企业等的设立,以及规定农民可以自由流动的政策。
通过这些改革,农民得到了相应的技术、资金和组织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三、意义和影响中国农村改革不仅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也促进了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稳定。
1.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农村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农民个人的承包土地和农村集体企业的设立使得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2.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改革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有效地减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
同时,逐渐建立的农村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活力的提升。
3.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和农民的收入问题,进一步稳定了社会环境和安全,从而增强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四、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农村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一些方面问题仍然突出。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
于是,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开始探寻: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的土地。
业内人士预言,在农村上演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祸患?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助力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呢?回顾: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
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
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
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
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程;改革经验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从农村开始,但农村改革的历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一直到目前的税费改革。
不管是哪次改革,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不足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促进我们以后的整个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始发的,总结农村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中获得的启示,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最早发端于农村,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
回顾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必将对今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对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改革
建国后,我国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其中,农村的改革尤其令人瞩目。
而农村改革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又以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最为典型。
这三项改革决定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基调。
首先是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使农民“耕者有其田”。
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充分调动了几亿中国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促
进了农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1955年10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加快农村合作化的速度。
1956年11月,全国加入高级社的农户比重已达到96%。
这时,我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由半
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向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转变。
人民公社化是合作化的进一步升级和飞腾,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讨论了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
人民公社在“一大二公”的同时对农业的大破坏,并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的困境。
也正因为如此,当国民经济已走向崩溃的边缘时,长期受压抑的农民在农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
惊心动魄的改革。
(1)家庭承包经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打开突破口的。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农村一项最成功的制度变迁。
(2)农村税费改革。
(3)工业反哺农业。
2007年以后,中央对农村政策的实施日益和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低保、医疗
等结合起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就早以开始讨论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
但真正将这一理论付诸实施是在2007年以后。
从社会保障制度上看,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在医疗改革上,财政部负责人表示,2007年我国将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的县(市、区)。
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全部提高到每人20元,并不断完善办法,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
此外,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2007年国家将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资金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五个扩大。
2007年购机补贴将在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并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倾斜,并将国务院确定的血吸虫疫区县全部纳入补贴范围。
这些措施表明了国家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2 农村改革的经验
(1)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
泉,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
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生产关系的变革以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客观依据,从我国生产力多层次性与
不平衡性出发,循序渐进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是以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客观依据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脱离生产力性质及水平要求的变革。
因为发生在合作化完成后不到一年的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是以高级社(甚至是初级社)为基础的经营单位大合并。
这样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无论在当时,甚至今天农村生产力状况都是不适合的,它超越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在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还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时机、方向、速度。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种生产关系既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一面,又有利于发挥已经形成的社会化生产手段的应用,既满足了农业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需要随机应变、独立决策的要求,又不违背社会主义农业应该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3)立足国情,突出中国特色,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央始终坚持了:第一,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第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发展要求;第三,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结果。
(4)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我国农村在长达30年的大变革过程中,整个社会不但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而且保持了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上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与我们正确处理好了改革、开放、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要求。
他认为,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上,稳定是前提。
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
因此,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前提不能缺少,不可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走向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保持稳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预期成功的法宝。
(5)是否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金石。
我们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中国改革实践的发展,就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