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作者:熊桂楿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6期[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合集。
《诗经》中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所有诗歌,共计305篇,内容比较丰富。
在《诗经》所包含的作品中,既有反映劳动与爱情的内容,又有反映压迫与反抗的内容,同时还有体现风俗习惯的内容。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与思想特征。
主要针对《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婚姻爱情诗;特点;《诗经》[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13-01《诗经》最早形成于春秋中期,《诗经》原名《诗》。
《诗经》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周代各个地区的民谣,其所占的比重最大,共160篇;《颂》是周王庭和王亲贵族用于祭祀的乐曲,共40篇;《雅》则主要就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据统计,在《诗经》中大约有70篇展现爱情的诗歌。
本文主要围绕《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展开讨论。
一、《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朴实直接,简明真诚《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具有自己明确的特征。
朴实直接、简明真诚是《诗经》爱情诗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也是《诗经》中婚姻爱情诗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1]。
比如《国风·召南·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首诗的写作风格朴实直接,没有过多的言语修饰。
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也正反映出了大部分处于暗恋中的人的情感状态。
在这首诗中的“辗转反侧”更是将暗恋者的心理活动直接地展现了出来。
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之下,朴实直接的写作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充满热情,大胆奔放热情大胆是《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比如《诗经》中的《郑风·狡童》所描写的就是一对恋人之间产生了误会,男子对女子冷淡,导致女子说出了“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西周末年之久的诗歌精选,其充满着华丽的情节,也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文学作品。
其中的爱情诗歌描写了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受到全民欢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均衡而又谦卑的。
女性在爱情中有着卓越的地位,令人印象
深刻。
例如,《桃夭》中,女主角桃夭主动向老婆致电,表达着她对他的爱慕之情,充满
深情;《孔雀东南飞》中,因一句“冰,你脚下踏破”而发生的东南之旅,也证明了女性的
固执。
太史公认为,“诗经所记录的爱情中,汤、武、周、宣王都如泣如诉,娶妻未及神佑,流露出的博大的爱恋。
”这表明男性在爱情中只有给予,而没有收取,增加了女性的
质素。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有利于后世的发展,将爱情的传统价值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
它
教导人们要尊重爱情;她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家庭仆人;相反,她提
倡女性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彰显女性的独立性和独特的气质。
总之,在《诗经》中,女性的形象表现出她们的勇气和礼貌,博爱的心和温柔的态度,她们不仅加强了传统爱情文化,而且更进一步加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爱情诗宋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1]由此可见,歌咏爱情是《诗经》创作的重要主题。
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里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诉语;有相爱男女之间的热烈、激情;也有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先秦时期礼教初设,礼教的兴起使得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占据人们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充满禁锢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自由的。
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留影响尚存在,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略微宽松的社会环境也给予了男女感情发展的土壤。
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中爱情诗最主要的部分。
如《邶风?静女》中就描绘了男女相会的恋爱场景:“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了相恋的男女幽会的场景,从男方的视角表达了对女子美好的德行以及美丽的外表的称颂,使得一位活泼善良的女子形象跃立于前。
而诗中也句句体现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表现出男子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整首诗都透露着热烈欢快、真挚动人的情感。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男女情投意合的美好,也描写了在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惆怅,如《郑风?遵大路》中就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作刻画了相恋多年的男女,男子反目离开,女子抓住男子的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场面。
整首诗没有头尾,只刻画了这么一个场面,但却活灵活现,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对男女正在路边拉扯,大片的留白寄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这首诗有着意味绵长的风韵。
《诗经》婚恋诗的艺术特点

《诗经》婚恋诗的艺术特点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
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
周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由于较少婚恋的禁忌,故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既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又有“天地元声”的朴丽天真。
它们真实传达了少男少女的心声,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
其中包括:(1)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
如《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男子对“缟衣綦巾”的意中人的情有独钟;《郑风·叔于田》中的那位女子则将自己爱慕的“叔”夸得勇武英俊、德才兼备、举世无双。
(2)男女的欢会。
如《郑风·溱洧》写上巳节时青年男女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水、洧水岸边,相伴游春,嬉戏谈笑;而《邶风·静女》则写在城隅约会时,女子对恋人的逗弄,男子对女子的深情。
(3)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
如《王风·采葛》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离别之时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郑风·子衿》写;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4)有的写对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恋爱之后,便是结婚。
《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
这些婚假诗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召南·桃夭》,用鲜艳的桃花来烘托婚礼的热烈气氛,暗示新娘的美丽,又用桃自果实肥大、枝叶繁茂来比喻新娘给夫家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兴隆;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邶风·燕燕》等。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日月》中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叹,《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诗经》中爱情诗的风格特色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0 0 9年第 4期总第 l 2期 Jun lo h a x n ryI s tt o r a fS a n iE eg n tue i No 1 u 4 2 0 . 2S m. 0 9
破封 建礼教 和封 建家 长 制 的束 缚 ; 女 的社 会 地 位 妇 低下 , 建 的 婚 姻 制 度 更 加 剧 了 女 性 的 苦 难 。因 封
《 诗经》 是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它标志着我国 古代文学的诞生。《 诗经》 中的作品大都关注现实 ,
其所反 映 的社 会 内容 丰 富 而深 刻 , 材 多 样 , 以 题 尤 表现婚 姻 和爱 情 的诗 歌 最 能 体 现 当 时人 们 的精 神 状态 和情感 活动 , 类诗 歌在 《 经 》 占有很 大 的 这 诗 中
1 1 追求婚 姻 自由和 对爱情 的 忠贞 .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诗经》 《 中的婚姻爱
收稿 日期 : 0 . .2 2 9 5 1 0
出与 男子决 裂体 现 出她的坚强 不屈 的反抗精 神 。
作者简 介 : 作者简介 : 张晶晶( 9 2一) 女 , 18 , 陕西西安人 , 助教 , 文学学士。
t e. ur
Ke r Th o fS n s h r ce si flv e ;i f n e y wo d: e Bo k o o g ;c a a t r t o o e po m i c n ue c l
谈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谈谈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
根据婚姻经历恋爱、结婚、婚后生活三个阶段,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和思念的爱情诗;二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表现民间婚俗习惯的诗;三是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主要有表现婚后和谐恩爱生活的诗歌,因为战争徭役繁重丈夫离家的社会现实导致的大量思妇诗和婚姻破裂的弃妇诗。
一、款款深情的爱情诗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足不出户,长期生活在闭塞、狭小的范围里。
虽然她们也有着纯真的感情,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但是她们受着“三从四德”的制约,婚姻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基础之上的,根本谈不上自由结合,即使情有所钟,也只能私自相会,偷偷相见。
这种女性的心理压抑感表现在诗中:一方面,她们真情流露,勇敢地追求,希望得到幸福的爱情;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压力的影响,又只能隐埋感情,偷偷地约会,担心遭到他人的议论。
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写的就是一个少女与情人私会时惊喜、恐惧与忧虑的情景。
这个年轻女子爱上了名叫仲子的青年,却劝仲子不要上她家来,因为怕引起父母、兄长和他人的议论。
所以一再叮嘱他,私会时要特别谨慎小心,不要攀爬围墙而来,这并不是吝惜那些树,而是怕“家长”知道了而遭非议。
“这种复杂的初恋情怀以及对男方的厚望、喜爱和思念,即使是在封建礼教束缚森严的时代,也是无法阻挡的,足见自由恋爱的魅力。
但也可看出其纯真的爱情已经与家长制和传统势力的约束形成了一种带有悲剧性的冲突。
”二、忠贞不渝的爱情诗真正的爱情是彼此心灵的契合,是终生相守、生死不渝。
这种高尚的爱情观亦非今日才见,而是古已有之的。
《邶风·击鼓》即为例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朱熹注:“契阔,隔远之意。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 以《诗经》为例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以《诗经》为例摘要:本文以《诗经》为例,对先秦时期的爱秦观展开初步探索。
全文共有以下几个部分:一、《诗经》中体现爱情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欢快愉悦的恋情诗;表现相思和暗恋的诗;反映爱情生活不幸的诗。
二、《诗经》中体现爱情观的特点。
追求自由的感情,恋爱自由以及离婚自由;表达感情勇敢率真且不失含蓄;对待感情自尊自重的态度。
三、《诗经》中体现爱情观对后世的影响,追求纯粹无杂质的感情;积极健康的恋爱心态;有责任感对待感情专一。
四、周代的礼制对《诗经》中的爱情观的影响。
五、结束语。
本选题它增强了人们对于先秦时代的爱情观的了解,对于指导现代人确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爱情观;《诗经》On the View of Love in Pre-Qin Period——Take The "Book of Songs" as an Exampl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0801Cass Lou Yang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ook of Songs," for example, the view of love in the Qin Dynasty Qin Gua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ull under the following sections: First,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love the concept of main content. There are cheerful pleasure of love poetry; performance of Acacia and crush poems; reflect the unfortunate love life poems. Second,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The pursuit of free love, free love and the freedom of divorce; bold outspoken expression of feeling and yet subtle; attitude towards the feelings of self-respect. Third,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o love, the pursuit of pure unadulterated feelings; positive and healthy attitude of lov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emotional specificity. Fourth, the Zhou Dynasty ritual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view of the impact of love. V. Conclusion. The topics it enhancespeople's love for the concept of pre-Qin era of understanding, for lov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modern concept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Pre-Qin the;View of Love;" Book of Songs"爱情是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一直歌咏的主题之一。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范文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
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1、理想爱情的标准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
这是何等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热情奔放,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忠贞专一、生死相守《诗经》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这在古代实属不易。
《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的誓言流传千古。
《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现实意义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现实意义《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现实意义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十永恒的主题。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走比重。
本文通过时《诗经》爱情诗的详细解读.重温了远古人类单纯好、真孳自然的爱-隋生活.领悟先民们外在情感态度背后的精神实质的深层内涵.探掘《诗经》爱情诗在当夸社会的现实意艾.激发现代人类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态度现实意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
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
一、单纯美好、真挚自然1.生命奉能情感的自然流霉《诗经》中的爱情诗,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弃了世俗偏见,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譬如《周南-关》“JIM’就是写男子对立子的爱慕之情。
此篇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
Ⅲ(嘲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对鸠鸟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呜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了主人公对河边采姑娘的爱慕与追求。
“鱼的外形是女阴崇拜的象征.鱼的多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这是古人性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Ⅲ(圈’鸟口中有鱼就不再鸣了,男子有妻就不用再求了.这正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直接比照。
这种觅偶、择偶的过程.也反映了周民在两性关系上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有一夫一妻的婚姻法制,而且表明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
诗中男子择偶的标准是貌美(窈窕)且心美(贤淑).说明周人的爱情观中不仅有审美观,还有道德观。
卒章“钟鼓乐之”。
钟鼓属大典之乐。
用于庄严、隆重、欢乐、热烈的场合。
人生最大的欢乐庆典,莫过于婚礼。
从而看出此诗真实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
再看《郑风・凛》1扎九中的描写:“漳与,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简兮。
女日:‘观乎?‘士日:‘既且。
’ ……”诗中“涣涣:水盛貌。
浏:水清貌”。
四(Ply)这首诗描述了一次仲春之会的盛况.写一对青年幽会.游玩,临别峭物定情的景况。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求 , 然 的背 景 , 供 了 劳 动 者 恋 爱 的 美 好 环 境 。 如 自 提
《 洧 》、 木 瓜 》 投 我 以 木 瓜 , 2 . 琼 琚 , 报 也 , 溱 《 “ 报 2以 非 永 以 为 好 也 。就 表 现 了 这 种 纯 真 无 暇 的 爱 情 。 两 f ” 2. 乐 府 诗 表 现 男 女 两 性 之 间 的 爱 与 恨 是 继 承 了 《诗 经 》 的 这 一 特 点 , 《上 邪 》: 我 欲 与 君 相 知 , 命 无 绝 如 “ 长 衰 。山无 陵 , 水 为竭 , 雷 震震 夏 雨雪 , 地合 , 江 冬 天 乃
“ 嗟女 兮 , 与 士 耽 , 之 耽 兮 , 可说 也 , 之 耽 于 无 士 犹 女 兮 , 可 说 也 !这 首 诗 通 过 一 个 妇 女 的 悲 惨 遭 遇 , 不 ” 揭 露 、 诉 了二 三 其 德 的 负 心 男 子 , 对 整 个 男 权 社 会 控 也 提 出 了 强 烈 的 控 诉 。诗 作 以 一 个 普 通 妇 女 的 口 吻 叙
摘
要 : 诗经》 《 是我 国诗歌 的源头 , 而其 中的爱情诗更具有 明显的特征 , 对后世产 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诗经》 中的
爱情诗具 有感 情热切大胆 , 鲜明的 民歌特色 , 强烈的抒情性 , 爱情 的执 着追求等特 点, 些特征 对于 中国的诗歌发 对 这
展具 有导 向作 用, 自此我 国抒情性文学便树 立 了其对于文 学的主导作用。
丰 富 广 阔 和 深 刻 的 。 《诗 经 》 作 者 从 现 实 出 发 , 的 在
人 , 躁 而搔 首徘 徊 的情 感 变 化 。《 经 》 姻 爱 情 急 诗 婚 诗 在表 现婚姻 的不 幸 , 及 女 性 反 抗 不 幸 婚 姻 的情 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而其中的爱情诗更具有明显的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具有感情热切大胆,鲜明的民歌特色,强烈的抒情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等特点,这些特征对于中国的诗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自此我国抒情性文学便树立了其对于文学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诗经》;婚姻爱情诗;婚姻自由;忠贞;抒情性《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有305篇。
《诗经》中的作品大都关注现实,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它的创作群体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而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广阔和深刻的。
《诗经》的作者从现实出发,在诗歌中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包括生产、劳动、战争、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在《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
除此之外,作为我国文学的初级阶段,《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状况: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忠贞的同时,必须冲破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她们的痛苦。
从这可以看出《诗经》婚姻爱情诗有其独特之处,也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从内容方面来说有其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要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诗经》中的情歌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挫折、痛苦,充满了坦诚、真挚的情感,在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方面,大胆而又委婉含蓄。
如《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表现了男子与他美丽的情人幽期密会的动人情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细腻委婉地写出了主人公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急躁而搔首徘徊的情感变化。
《诗经》婚姻爱情诗在表现婚姻的不幸,以及女性反抗不幸婚姻的情节上更是独具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揭露、控诉了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也对整个男权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作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但在诗的结尾仍体现出她的反抗精神。
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建立了我国婚姻爱情诗的基本规范,以描写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为主,其后的《古诗十九首》是这方面的代表,这种“风雅精神”影响了我国古代爱情诗的内容,即真实地反映游子思乡,怨妇思夫题材。
此外,在两汉乐府诗中这种题材也特别引人瞩目,比如《陇西行》表现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表现了女性自由的个性。
二、感情基调上热情大胆,感情健康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的健康、乐观的情调。
《周礼·春官·媒氏》中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因为二月天气渐暖,可以在户外活动,缩居一冬之后,男女青年身心都得到舒展,花草萌发,引起人们对美的追求,自然的背景,提供了劳动者恋爱的美好环境。
如《溱洧》、《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就表现了这种纯真无暇的爱情。
两汉乐府诗表现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是继承了《诗经》的这一特点,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语气决绝,大胆泼辣,毫不避讳,正是《诗经》这种乐观基调的影响。
三、其婚姻爱情诗常带有鲜明的民歌特色风、雅、颂是对《诗经》从音乐上的分类。
“风”是指不同地区的民歌。
《国风》中包括十五个地区和诸侯国的作品。
“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
《诗经》中有《小雅》、《大雅》。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它包括周、鲁、商、夏颂。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都存在于十五国风当中,《小雅》、《大雅》中只有四篇是爱情诗,而《国风》中除了《周南》、《召南》外,都是中原各地的民歌,因此婚姻爱情诗具有民歌色彩。
此外,爱情诗大部分是由中下层劳动人民创作,而非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创作,因此也有一种天然的民歌色彩,其中的大多数作品多以女性的口吻写作,更能反映早期先民文化中的女性的心理。
《将仲子》着力刻画了女子的内心矛盾,表达了压抑的青年渴望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
这篇是郑地的民歌,在《郑风》中总共有十二篇诗,其中婚姻爱情诗便有九篇,这不仅证明了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其民歌成分大。
此外,婚姻爱情诗大都大胆泼辣,体质短小,带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此后我国的诗歌也是不断地在民歌中吸取养料,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间俚歌的影响,创作了不少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优秀诗作。
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清新质朴,真率自然。
再如,宋代欧阳修主动向民歌学习,吸取民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词的通俗化的开拓,创作了《渔家傲》、《采桑子》等优秀词篇,如词句“花底忽闻敲两浆”,“荷叶田田青照水”等清新明畅的风格,而这种源流可以追溯到《诗经》当中来,可见其影响之大。
四、婚姻爱情诗强烈的抒情性特征在文学史上,《诗经》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时也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源头。
那么,《诗经》中的婚恋诗的抒情性便显而易见了。
比如婚恋诗中的怨妇诗大都表现了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或被抛弃的不幸命运,大都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
由《诗经》所开启的以诗歌为主要形式的抒情性文学,可以说是我国抒情诗的滥觞。
《诗经》中少叙事诗,而以抒情诗为主。
《君子于役》是一首闺怨诗,抒发女子对其丈夫久久不归的深切思念之情。
《子衿》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木瓜》抒写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以及真切的倾爱相赠。
《氓》自叙了主人公与一个男子自主恋爱、无媒结婚的情景和婚后的不幸生活,终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全文带有一股强烈的怨恨、悲愤之情。
总而言之,抒情性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国的古代文学是诗歌的王国,而正是《诗经》奠定了这种诗歌的抒情性,《古诗十九首》抒写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感情真挚,如《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等优秀诗篇。
曹氏父子的创作无一不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正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情景交融,深婉感人。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曹植的《七哀》很有代表性,“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相异,会合何时谐?”感情凄婉,意味深长。
而《诗经》的抒情性对唐诗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如李白的俊逸脱俗,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
宋诗虽然以理见长,但更多的是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
宋词元曲却将我国的这种抒情性文学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走上了巅峰。
五、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为“赋”、“比”、“兴”的使用这种艺术手法很长时间内是我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形式。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在婚恋诗中体现得很明显。
它可以直接叙事,还可以直接刻画,如《氓》全篇到处都可见赋的使用,《静女》“静女其殊,俟我与城隅”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善良的女子形象。
《伯兮》“焉得宣草,言树之背”由已的忧愁无法排遣,联想到忘忧草,从而说明其想念丈夫是忧思之源。
“赋”这种表现手法在后代的诗歌中很常见,比如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都用了这种方法。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此起彼伏的水鸟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生动形象。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用桃花灿烂的样子来比喻新娘的美丽漂亮。
《古风》这首诗以“以阴以雨”来兴其丈夫之变化无常。
“比”一般就是比喻,是修辞意义上的一种表现手法。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运用比喻写出闺中少妇懒于梳妆的情态,从人物外部表现上显示了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比喻主人公感情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赋、比、兴的手法在婚恋诗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比”这种手法在后代的诗歌中也比比皆是,比如两汉乐府诗中《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的是夫妻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凄凄惨惨,泪落纵横,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情节,用“比”的手法表现的恰如其份。
而后代的民歌和模仿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都不乏其例。
比兴在艺术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如屈原的《离骚》等诗歌中,香草美人就是有比兴寄托手法含在其中的。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婚恋诗在诗歌形式方面也很有特点。
大都体质短小,短短数句就能勾勒出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关雎》、《汉广》等诗歌,以四言为主,三言到七言不等。
诗歌形式方面的这种特点使其更易于表达婚姻爱情的题材,“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绿衣》);“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木瓜》);“送我乎淇之上矣。
”(《桑中》),由此影响了后世的四言及五言诗的创作。
曹操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主要就是从《诗经》继承而来,而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的基本形式,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婚姻爱情诗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结构及内容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到婚姻爱情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如屈原的《离骚》就是一首抒情长诗,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思妇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曹”的诗歌创作延续了这种抒情性。
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更是情彩洋溢。
婚姻爱情诗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我国后世有影响,即关心社会下层妇女的命运和歌颂忠贞的爱情,讽刺对爱情的不忠和对男子“二三其德”不良作风的批判。
比如《孔雀东南飞》便歌颂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及其冲破封建思想的反抗精神,这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延续。
再如两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关注现实,批判黑暗势力。
婚姻爱情诗在题材方面也对后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闺怨诗已成为一种题材和传统,被文人们大量创作。
比如曹植的《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古诗十九首》中的抒写游子思妇的闺怨诗,其中的名篇如《涉将采芙蓉》、《行行重行行》、再如沈佺期的《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综上所述,《诗经》从诗歌内容、诗歌题材、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婚姻爱情诗更是以其鲜明的特色,对后世历代诗人的创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