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病的临床诊断与治 疗

合集下载

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final)

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final)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因其致敏性及药物不稳定性, 不易保存,不宜制成滴眼剂,需临时配置。考虑可能带 来的不便性及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已经商品化的滴眼制 剂。特殊细菌感染患者再进行配置
1、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滴眼液的经验治疗

首选广谱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 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

对病情较重患者可以考虑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 用——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

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 [A]
结膜瓣遮盖术 [A] 板层角膜移植术, LKP [B] 穿透角膜移植术, PKP [C]

(1)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
适应证
角膜溃疡偏中心位置、浸润较浅,或位于中央但溃疡面积较 小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行溃疡清创治疗40天,溃疡愈合, 遗留较淡斑翳
肺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同的致病菌感染角膜会造成不同的角膜病变特征 革兰阴性细菌所致的角膜炎,如铜绿假单胞菌 所致的角膜炎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由于铜 绿假单胞菌产生蛋白分解酶使角膜板层融解并迅速 坏死,往往24小时波及全角膜,常伴有多量前房积 脓,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角膜穿孔和眼内炎
铜绿假单胞菌

同时进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和细菌培养药物 敏感试验等
目前眼科可选的抗菌滴眼剂
• 氨基糖苷类:妥布霉素、庆大霉素滴眼液等 •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眼膏等 • 四环素类:四环素、金霉素眼膏等 • 氯霉素类:氯霉素滴眼液 • 利福平:利福平滴眼液 • 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等
抗生素分类
2、细菌性角膜炎的风险因素
局部因素 慢性泪囊炎 外伤、异物 角膜接触镜 倒睫 角膜暴露 污染的眼药制剂等

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PPT课件

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PPT课件
14
二、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病因: 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角 膜感染 临床表现: 1.原发感染 常见于幼儿 眼部急性滤 泡性结膜炎 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 2.复发感染 树枝状和 地图状角膜炎
角膜基质炎和葡萄膜炎
15
HSK深基质型活动期,角膜中央混浊,水肿,
病灶边界不清,角膜基质新生血管伸入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4
5
诊断:根据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 细菌培养
6
治疗: (1)药物: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未出
来之前应选用广谱抗菌药物,目前常选用的抗菌药 物为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 氟沙星
(2)手术:角膜移植术
7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病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角膜炎起病 较缓慢,多发生在眼局部免疫功能障碍的个体,如 局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由反复角膜上皮糜烂及 生长不良等,病变比较局限,溃疡多不规则,范围 小并且浅表,可有轻度水肿浸润,与金黄色葡萄球 菌性角膜炎相比,前房反映较轻。
细菌培养
11
12
绿脓杆菌性角膜炎,全角膜混浊,前房积脓 13
治疗:(1)药物:多粘菌素B、妥布霉素眼 液、庆大霉素、结膜下注射,可选用第三代氟喹诺 酮类眼液频繁点眼,15分钟1次,连续2小时, 以后每小时1次,连续48小时之后酌情减量
(2)手术:药物治疗48小时仍不能有效控 制炎症者应及早行角膜移植手术。
也可见于暴露性角膜炎后以及戴接触 镜引起者。
10
临床表现: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溃 疡属眼科急症,形成迅速可在24小时内 形成深基质的溃疡或脓疡,很快导致角膜 穿孔。溃疡区角膜基质表面可发生凝固性 坏死,并附有多量黄绿色的粘脓性分泌物, 前房反应重,炎症早期既有前房积脓。 诊断:根据病史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阴性杆菌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农牧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赤峰0__)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牛急性传染病,又名红眼病,广泛流行于青年牛和犊牛,成年牛有时也可感染。

患病牛通常为一侧眼部病变,随后侵袭另一只眼,患病眼可出现畏光、流泪、结膜炎和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和溃疡,严重时可导致病牛失明。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世界各国牛养殖业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内蒙古、西北部地区较为流行,对牛养殖业危害较大,可使犊牛生长缓慢、体重降低、奶牛产奶量下降,增加淘汰率和治疗成本,从而给牛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对牛传染性结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等基本情况进行论述,并总结现有的防治措施,为牛场养殖人员在开展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控工作时提供参考。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原主要为牛莫拉菌,其次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以及某些病毒也可导致该病。

牛莫拉菌是一种短粗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长1.5~2.0μm,宽0.5~0.7μm,不产生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牛莫拉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普通的培养基上可生长,在血琼脂上生长旺盛,菌落呈圆形、灰色、透明,周围有狭窄的溶血环,非致病菌株不产生溶血。

牛莫拉菌可分为毒力型和非毒力型,通常毒力型具有菌毛和溶血素,菌落粗糙,有助于菌体黏附角膜上,而非毒力型无菌毛和溶血素。

毒力菌株经多次传代后可形成光滑菌落,菌体无菌毛。

通常在冬季发病的病例中常分离到不溶血的牛莫拉菌,而夏天则常分离到溶血性牛莫拉菌。

牛莫拉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角膜结膜炎通常需要在强烈的太阳紫外光照射下才能产生典型症状,并且从病眼的分泌物中分离到牛莫拉菌。

牛莫拉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较弱,在外界环境中一般不会存活1d 以上,59℃5min 可将该菌杀死,常用的消毒剂对该菌具有杀灭效果。

带牛莫拉菌的无症状牛或患病牛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引入病牛或带菌牛是牛场爆发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诊断

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诊断

感染性角膜炎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占角膜盲的首位。

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细菌、真菌、病毒,近年来有关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报道亦不断增加。

感染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难题,由于缺乏快速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常常导致误诊而延误病情的诊治。

那么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角膜病灶刮片镜下检查、角膜病灶刮片标本培养。

4.临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1.中心实验室检查vs 诊室内检查(1)中心实验室:设备精良;能进行复杂实验;标本不能及时处理;缺乏对眼科临床标本特点的认知。

见图1。

(2)诊室内检查:设备有限;只能进行简单检测;标本能够及时处理;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见图2。

图1 中心实验室图2 诊室内检查2.眼科医生vs 检验科技师沟通:送检标本类型;可能感染的病原种类;需进行药敏实验的药物种类;特殊检测条件的病原:放线菌、棘阿米巴等。

3.角膜标本的采集工具:角膜刮刀、手术刀、显微镊、棉拭子。

图3 角膜标本的采集工具4.标本的染色(1)取材足够。

(2)可取两张:革兰氏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3)用笔标记标本所处位置。

(4)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链球菌。

(5)革兰氏阴性:假单胞菌、嗜血杆菌。

(6)其他微生物:真菌、棘阿米巴。

5.标本的接种:角膜溃疡刮取物接种于培养基以分离细菌。

图4 标本的接种6.药物敏感实验指导临床选取敏感药物。

应包括: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苯甲异噁唑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磺胺、多粘菌素B、杆菌肽。

图5 纸片扩散法和MIC法7.结膜囊标本的采集角膜溃疡刮取物培养阴性时,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图6 结膜囊标本的采集8.吉姆萨染色细胞学图7 多形核细胞图8 单核细胞和上皮细胞细胞图9 浆细胞(中央)图10 棘阿米巴包囊(中央)图11 衣原体包涵体图12 多核角膜上皮细胞9.实验室诊断图13 常规琼脂培养基图14 染色后角膜刮片上微孢子虫孢子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霉菌(图15);产气肠杆菌覆盖的无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棘阿米巴六边形包囊(图16)。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97例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97例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97例分析一、诊断1. 病史:患者往往有眼部外伤、手术史或眼部疾病史,如角膜炎、结膜炎等。

2. 症状:患者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等症状。

3. 体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眼球压痛、前房积脓等。

4. 实验室检查:眼分泌物培养、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5. 影像学检查:B超、OCT等。

二、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缓解炎症、防止并发症、挽救视力。

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抗生素、抗病毒、抗真菌等药物。

根据病原体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药物。

2. 局部治疗:眼膏、眼药水、结膜下注射等。

3. 全身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程度的系统性抗生素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1)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炎症介质,减轻眼内炎症。

(2)眼内注药:将药物直接注入眼内,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3)引流术:如前房穿刺术、玻璃体腔引流术等。

5. 并发症处理:如虹膜后粘连、并发白内障等,可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性,30岁,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1周”就诊。

患者有角膜炎病史。

检查发现左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前房积脓。

实验室检查:眼分泌物培养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

给予抗感染、局部治疗,病情逐渐好转,视力恢复至0.6。

2. 案例二:患者女性,65岁,因“右眼红痛、视力下降2周”就诊。

患者有结膜炎病史。

检查发现右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眼球压痛。

实验室检查:眼分泌物培养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

给予抗感染、局部治疗,病情好转,视力恢复至0.8。

在过去的9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例中,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和挑战性。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回顾和分析,我希望能够分享我的经验和见解,以提高未来诊断和治疗的效率。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

眼部感染及其用药

眼部感染及其用药

眼部感染及其用药目录眼部感染及其用药 (1)眼部感染 (2)抗细菌物 (2)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合并使用 (3)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4)氧氟沙星Ofloxacin (5)诺氟沙星Norfloxacin (5)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6)妥布霉素Tobramycin (6)庆大霉素Gentamycin (7)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8)红霉素Erythromycin (9)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 (9)夫西地酸Fusidic acid (10)利福平Rifampicin (10)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Compound Neomycin Sulfate Eye Drops (11)四环素可的松眼膏Tetracycline Cortisone Eye Ointment (1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Tobramycin and Dexamethasone Eye Drops (1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Tobramycinand Dexamethasone Ophthalmic Ointment (14)硫酸庆大霉素氟米龙滴眼液Sulfate Gentamicin and Fluorometholone Eye Drops (14)抗真菌药 (15)那他霉素Natamycin (16)氟康唑Fluconazole (17)抗病毒药 (17)利巴韦林Ribavirin (18)阿昔洛韦 (18)更昔洛韦Ganciclovir (19)羟苄唑Hydrobenzole (19)眼部感染眼部感染是眼科常见的病变,可以发生在眼睑、眼表和眼内等不同部位,引起睑缘炎、结膜炎、沙眼、角膜炎和眼内炎等疾病。

睑缘炎、结膜炎等会造成严重不适。

角膜炎可以导致角膜混浊,产生严重的视力下降。

眼内炎可以破坏眼球,如不及时控制,会导致失明。

引起眼部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衣原体、真菌和病毒等。

2024年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培训课件

2024年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培训课件

详细描述
选取一些诊断或治疗失败的眼科疾病病例, 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探讨如何 避免类似失败的发生。同时,鼓励参训者分 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眼科疾病的 诊断与治疗水平。
THANKS.
早期发现并治疗眼部疾病
如发现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 病情恶化。
眼科疾病的二级预防措施
定期复查
对于已经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 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 病情变化。
规范治疗
对于已经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 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 避免病情恶化。
眼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策略
提高公众对眼部疾病的认知
单基因遗传病检测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突变检测,如 Leber先天性黑蒙病、Stargardt 病等,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基因组关联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寻找与眼科疾病 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为疾病的预 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眼部疾病进行 治疗,如利用基因疗法治疗视网膜 病变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有助于降低眼 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控制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眼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这些 慢性疾病可以降低眼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眼科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如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包括控制血 糖、血压等。
眼科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技术
眼组织活检
通过手术获取病变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 诊断和指导治疗。
细胞学检查
利用刮片或刷片技术获取 眼表面细胞,进行细胞学 检查,如角结膜鳞状细胞 癌等。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张瑜袁晓玲马懿辰陆肇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眼科上海 200040)摘要感染性眼内炎是病原体侵入眼内组织并在眼组织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可累及和破坏眼内多种组织,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

感染性眼内炎依感染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依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等亚类。

本文根据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现状,就其发病率、病因学、病原学、诊断、病原学检测和治疗原则等作一概要介绍,以提高同人对此疾病的认识,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眼内炎 白内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07-0007-06引用本文张瑜, 袁晓玲, 马懿辰, 等.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J]. 上海医药, 2022, 43(7): 7-12; 19.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ZHANG Yu, YUAN Xiaoling, MA Yichen, LU Zhaozeng(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is an inflammatory reaction caused by pathogens invading the ocular tissue and growing and reproducing in the ocular tissue and can involve and destroy a variety of ocular tissues and seriously damage the visu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bacterial, viral and fungal subtypes 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cidence, etiology, diagnosis, pathogenic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so 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cataract surgery; pars plana vitrectomy眼内炎(endophthalmitis)是指致炎物质进入眼内引起的眼部炎性反应,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性角膜炎由于各种真菌对于药物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有条件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抗真菌类药物。

一般曲霉菌感染比镰刀菌感染所致者预后要好。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择做角膜移植或玻璃体切割手术。

青霉菌哪种方式增殖的?A.无性生殖B.有性生殖 近二十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不断增加,已经成为重要的致盲性角膜疾病。

以往认为真菌性角膜炎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眼局部的微环境,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真菌生态平衡破坏所致,但是同时与眼科工作者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深入研究及不断认识,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不无关系。

真菌仅次于细菌,是常见化脓性角膜溃疡第二位的病原体。

在湿热带气候的地区更为常见。

真菌是微生物环境中正常的组成部分,尽管眼睛持续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外眼防御功能的存在,正常情况下角膜极少被真菌感染。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一般均有诱发因素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角膜外伤,另外,眼表疾病,特别是泪液的异常、隐形眼镜配戴,以及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也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至少有70属的真菌可引起角膜感染,主要是丝状真菌和酵母菌。

丝状真菌的特点是能够产生菌丝,菌丝分为带有中隔的菌丝和无中隔的菌丝,大多数真菌性角膜炎是由带中隔菌丝的丝状真菌造成的,常见的有镰刀菌属、曲霉菌属、支顶孢及青霉菌属。

酵母菌中主要有念珠菌属和隐球菌属。

在世界范围内,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是最常见的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同时引起的病变也最为严重。

1.镰刀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腐生或寄生性真菌,但在无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进展,镰刀菌造成的土壤污染不断增加,随之,角膜镰刀菌感染也逐渐增多,70年代以来,感染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真菌性角膜感染中,镰刀菌占首位。

1)生物学特征与形态在摄氏25-37度时,镰刀菌的菌落生长迅速,根据菌落不同而显示各种色彩。

菌丝分枝伸长,从分隔处长出小分生孢子以及大分生孢子。

大分生饱子呈现新月形或镰刀形,有多个中隔,中隔之间为一个细胞。

小分生饱子不形成中隔,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小分生饱子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大分生孢子是镰刀菌的特异性形态结构,具有鉴别其他丝状真菌的意义。

不论是野生菌株,亦或患者分离菌株,均可查见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的特异性不强,如顶枝孢霉菌也可产生小分生孢子。

2)感染途径与病理镰刀菌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而污染植物,之后寄生在农作物上,属一种植物性病原体,也可分布在空气和有机废物。

当受污染的植物枝叶或土沙等伤及角膜,真菌即有机会侵入角膜,产生角膜真菌感染。

镰刀菌属中最常见的是茄病镰刀菌,其适宜生长温度为摄氏35度,此类真菌似乎与角膜有特殊的亲合力,极少造成人身体的其他部位感染。

镰刀菌侵入角膜组织后在实质内增殖,增殖方式可以是在角膜板层之间水平性生长,也可呈垂直方向的生长,并可以突破角膜后弹力层的屏障,向前房内生长,这类镰刀菌往往毒力较强。

镰刀菌增殖的部位一般多位于溃疡的边缘,从此处作角膜涂片检查比较容易找到真菌的菌丝。

镰刀菌侵入角膜组织时,可直接对板层造成机械的损伤,同时产生多种毒素和蛋白酶类,如茄病镰刀菌至少能产生9种复合真菌毒素,破坏角膜组织。

3)临床表现患者往往有植物、沙土等引起的角膜外伤史,或戴角膜软性接触镜及局部长期使用激素病史。

镰刀菌引起的溃疡呈污秽的灰白色,边缘不规则,从溃疡的边缘可见白色的丝状物伸向实质内、前房积脓、脓液粘稠,角膜内皮斑形成、溃疡的周围可见卫星病灶及免疫环。

4)实验室检查①涂片细胞学检查:病灶区刮片、前房、玻璃体吸刺液涂片,固定后染色涂片或直接用氢氧化钾、蓝墨水等湿片光学显微镜检查真菌。

②病灶区材料分离培养真菌:试管斜面培养或载玻片小培养镜下观察菌落特征有利于鉴定。

刮片与培养结果相符或重复出现同一种真菌时更有病因学意义。

3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

5)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匹马霉素:一般使用1-5%眼药水或5%的眼膏。

每日6-8次点眼。

根据症状也可适当增加点眼次数。

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角膜上皮毒性反应。

②咪康唑:1%咪康唑点眼液点眼,一次/每半小时或1小时。

结膜下注射每次5-10毫克。

全身用药一般以200毫克/次开始,每日3次静脉滴注。

重症患者可每次用到800毫克。

副作用包括休克、发疹、肝功能障害等。

③氟康唑:0.2%点眼1次/半小时或1小时。

全身用药一般以100-200毫克口服或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

副作用包括:肝、肾功能障害、消化道症状等。

④二性霉素B:用0.05%-0.2%二性霉素B点眼,1次/半小时或1小时。

全身用药一般从0.25毫克/公斤体重开始, 逐渐增量至0.5毫克/公斤。

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障害。

⑤特比奈芬:0.1%特比奈芬滴眼,1次/半小时或1小时。

由于镰刀菌的变异株很多,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也大,早期即应该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对重度患者,在炎症控制的条件下,行角膜移植手术,术后应继续抗真菌治疗。

2.曲霉菌性角膜炎曲霉菌是一种典型的丝状菌,在眼真菌感染症中其比例仅次于镰刀菌,约占全部眼感染症中的10%左右。

过去认为它主要引起外源性角膜感染及眼内炎,最近随着各种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的增加,它作为一种内因性的致病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曲霉菌除导致角膜炎外,还可引起眼内炎,偶见引起巩膜炎、结膜炎及泪囊炎。

1)生物学特征与形态曲霉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2%左右,主要以枯死的植物、动物的排泻物及动物尸体为营养源,为寄生于土壤中的腐生菌。

其形态特征是在分生孢子的头部有一个顶囊。

目前已知的曲霉菌至少有170种以上,其中以Aspergillus fumigatus, Aspergillus terreus, Aspergillus niger,以及Aspergillus flavus为代表。

各个菌种形成的菌落,颜色不一样,可用以菌种的鉴别。

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度。

2)感染途径曲霉菌引起的眼感染症中主要是由感染A.fumigatus和A. Flavus菌株所致。

散布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在有利的条件下,菌丝本身也可伸长增殖。

菌丝形成隔壁即可产生两个独立的细胞。

此外称做子囊孢子的有性孢子也具有增殖的能力。

3)临床表现患者多有植物刺伤、戴角膜接触镜或长期激素点眼病史。

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病灶呈硬性感、云雾状,边缘呈毛刷状,可见菌丝从溃疡中心伸向边缘实质,常有卫星病灶形成。

溃疡病灶虽小,但前房炎症反应重,多伴有前房积脓、后弹力膜皱襞、内皮斑、角膜免疫环形成。

4)实验室检查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是确诊的唯一办法。

用做镜检的标本可做革兰氏、PAS、KOH Parker Ink染色。

分离培养一般选择萨布罗培养基。

对于角膜真菌感染应采取病变边缘部位的标本,分离率高。

眼内炎则应取玻璃体液,过滤后镜检或培养,分离率高。

5)治疗原则抗曲霉菌药物①氟康唑:对于曲霉菌效力较差,但具有副作用少、眼内移行性好及半衰期长等优点。

同咪康唑混合注射,效果相加。

该药可用做静脉滴注、结膜下注射、口服及点眼。

咪康唑:抗曲霉菌的效力大于福康唑,但有肝功能障害及消化器症状等副作用。

可用静脉滴注液稀释10倍后点眼。

②匹马霉素:对于角膜真菌感染效果较好。

局部用药的副作用包括上皮生长障害、结膜充血及眼睑炎等。

氟胞嘧啶:作用强,副作用大,采用口服。

二性霉素B:作用强,副作用多,可静脉滴注、口服或点眼。

对于眼内炎可采取玻璃体腔注药疗法。

一般咪康唑25-50微克、二性霉素5-10微克/1次。

由于各种真菌对于药物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有条件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抗真菌类药物。

一般曲霉菌感染比镰刀菌感染所致者预后要好。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择做角膜移植或玻璃体切割手术。

3.青霉菌性角膜炎青霉菌与曲霉菌及念珠菌一样,属于不完全菌类,广泛地存在与自然界,在市区室内室外,该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3。

在角膜真菌感染症中,约占5%左右。

青霉菌除可导致角膜炎外,也可引起结膜炎,偶尔引起巩膜炎、眼内炎及泪囊炎。

1)生物学特征与形态青霉菌菌丝含有细胞壁,菌丝发出分生子梗,在梗的先端形成孢子称做小梗。

小梗呈梳牙状排列形成笔状体penicillus,是鉴定该菌的特征性表现。

真菌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增殖,1无性生殖;2有性生殖;3准有性生殖。

因为青霉菌缺乏有性生殖,故属于不完全菌类。

无论是完全菌或不完全菌,一般通过无性生殖而增殖。

如酵母样菌的发芽、菌丝先端的伸长或分歧、丝状菌形成无性孢子或分生孢子,都是典型的无性增殖。

2)临床表现青霉菌引起的感染多有稻叶等植物刺伤角膜外伤史。

由于该菌属于丝状菌,引起的病灶边界不清楚,呈羽毛状向前房扩展,形成内皮斑。

3)实验室检角膜涂片镜检:角膜涂片标本或玻璃体沉渣,在玻璃片上擦抹后,做革兰氏、PAS或20%KOH Parker Ink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为最常用的鉴定方法。

将分离株接种在萨布罗-葡萄糖或Czapek-Dox或Corn meal培养基上培养,最适温度为摄氏25-30度。

青霉菌的菌落呈珍珠状、绵毛状或束状。

颜色呈淡青灰色或淡灰绿色。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梗的形态、无性孢子的大小颜色及分枝情况。

4)治疗抗青霉菌药物目前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吡咯类及多烯类阻害核酸合成的药物。

对于青霉菌首选氟康唑及咪康唑等。

对于吡咯类不敏感时,可选用那他霉素。

①吡咯类: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和咪康唑等。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的介入,阻断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

副作用少抗真菌力强。

②氟康唑:对于念珠菌,福康唑属于强力抗真菌药,可以局部或全身用药。

对于角膜真菌感染可用注射原夜直接点眼或结膜下注射。

全身用药应注意避免与异托拉康唑或咪康唑并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③咪康唑:对于念珠菌该药的MIC为0.04-20微克/毫升,抗真菌力很强。

咪康唑基本上不溶于水,当以环氧树脂硬化的蓖麻油添加后,作全身用药时有可能引起休克,值得注意。

对于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全身用药效果好。

对于角膜念珠菌感染,可将注射剂以10倍生理盐水稀释后,点眼每小时1次。

因该药的刺激症状重,作结膜下注射时,一般同利多卡因并用。

④异托拉康唑:念珠菌对该药很敏感。

对于眼部念珠菌感染,口服效果佳。

多烯类该类抗菌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直接结合,破坏膜的结构而发挥杀菌作用。

因细菌细胞膜不含有甾醇,故对于细菌无效。

该药对于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中的胆固醇也具一定的亲和力,但是明显低于甾醇,故选择毒性不大,但副作用强。

只有二性霉素B可全身用药,匹马霉素只能局部用药。

⑤匹马霉素:在点眼药物中,该药的抗菌效力最强。

作为一种强力抗真菌药物,很少出现耐药现象。

但是由于该药的移行性差,有时造成显著的结膜充血和角膜上皮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