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病虫害防治的生态调控方法

病虫害防治的生态调控方法病虫害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们给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和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农药使用是主要的防治手段。
然而,由于农药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人们开始转向生态调控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病虫害防治的生态调控方法,并详细解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多样化农作物种植一种常见的生态调控方法是多样化农作物种植。
传统的单一农作物种植容易引发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
而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可以打破病虫害的连续生长环境,减少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引入不同类型的益生菌和昆虫天敌,进一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和益生菌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天敌如昆虫和鸟类可以食用害虫,减少害虫数量。
益生菌则通过与病原微生物竞争,阻止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这些生物防治剂对环境友好且不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3. 有机肥料的使用有机肥料的使用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有积极的作用。
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
同时,有机肥料也可以吸引有益的土壤生物,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4. 轮作制度轮作制度是一种周期性地改变农作物种植顺序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破坏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数量。
同时,轮作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营养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5. 调整密度和间距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距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适当的稀植和间距可以提供更多的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减少潮湿和阴暗环境,从而减少真菌病的发生。
此外,密植和间距可以减少害虫的活动范围和密度,降低它们对农作物的伤害。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的生态调控方法是一种可行且可持续的方式。
通过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的使用、轮作制度以及调整密度和间距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技术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技术和方法生物多样性是全球自然界中最宝贵、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然而它目前正面临着许多问题:物种灭绝、自然栖息地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让生物多样性获得更好的保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和值得推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技术和方法。
一、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生物体的DNA序列,消除不良基因或增加有益基因。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基因编辑可以用来创新新品种,改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创造耐受力强的作物品种。
同时,基因编辑也可以用来保护濒危物种,入侵物种和病虫害的控制。
例如,科学家可以在受威胁的野生动物种群中引入有益的遗传改变,以增加其生态适应能力和适应性,提高其生存率。
二、嗅迹识别技术嗅迹识别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动物留下的气味去监测和识别常住和迁移的动物品种。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识别、跟踪和保护受威胁的或保护动物,例如使用不同动物粪便中的不同气味识别动物。
此外,嗅迹识别技术还可以用来监测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例如密切监测可能带有野生动物病毒的区域,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疾病控制方法。
三、遗传多样性保护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涉及到维护或恢复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样性的措施。
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种群野化区,为濒危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且生态环境应该符合食物、栖息地和季节需求。
种群野化区通常由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政府合作建立,野外设施、食物和照顾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实施。
四、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是另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让濒危物种进行繁殖活动。
实验室人员在试管中通过对母细胞和母细胞之间的交配过程进行不同的试验,皴让它们快速分裂进入种群和繁殖活动,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
并可以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构建大型的生物样本库,帮助科学家了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基因编辑提供更完整的数据支撑。
病虫害的生物多样性与防治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性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杀等,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组织合作
加强与国际农业组织、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病 虫害防治技术,分享防治经验。
技术交流与培训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活动,促进技术交流与 人才培养。
资源共享
建立全球病虫害防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 享,提高全球防治水平。
杂草
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农 作物生长。
病虫害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01
02
03
森林生态系统
病虫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 树木的生长和森林的稳定 性。
农田生态系统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 产量产生重大影响,防治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 环节。
水生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和动物受到病虫 害的威胁,影响水生生态 系统的平衡。
02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原理
生态平衡
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控 制有害生物,维持生态平 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自然控制
通过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群 数量,利用生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降低有害生物的 种群数量。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 自我调节能力。
生物防治的方法
天敌引入
THANKS。
病虫害的生物多样性与防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病虫害的多样性 •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 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病虫害的多样性
病虫害的种类多样性
昆虫
包括蛾、蝶、蚁、蜂等,它们对 植物和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
高三生物防治知识点归纳

高三生物防治知识点归纳在高三生物学习过程中,掌握生物防治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保护环境以及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三生物防治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一、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原理1.生物防治的定义: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害虫或疾病的方法,以减少或消除害虫或疾病对农作物、森林或动物的危害。
2.生物防治的原理:生物防治依靠建立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通过引入天敌或竞争性种群,控制目标害虫或疾病种群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二、生物防治的方法和技术1.天敌引进: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种群,如引入蚜虫的天敌——瓢虫,利用瓢虫吃掉蚜虫,以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
2.病原微生物:利用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或疾病,如使用嗜高气压杆菌来防治稻瘟病。
3.化学信号物质:利用化学信号物质干扰害虫的生长发育或行为,如使用性信息素干扰昆虫的产卵行为,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
4.遗传方法:利用遗传方法培育抗病或抗虫的品种,如培育抗病害的水稻品种、抗虫的玉米品种等。
三、生物防治的应用案例1.鱼类防治蚊虫:在一些地区,通过在潭水中放养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吃掉潭水中的蚊虫幼虫,从而控制蚊虫种群的数量,减少蚊虫对人类的危害。
2.瓢虫防治蚜虫:在农田中引入瓢虫,瓢虫以蚜虫为食,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的数量,减轻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3.昆虫种群平衡: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如引入黄瓜甲的天敌——寄生性小蜂,可以控制黄瓜甲种群的数量,减轻黄瓜甲对黄瓜的危害。
四、生物防治的优势与局限1.优势: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污染,且建立可持续的防治系统;生物防治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特定害虫或疾病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方法相对较安全,对人体和非目标生物的危害较小。
2.局限:生物防治方法的效果相对较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实现理想的防治效果;维持生物防治系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某些害虫或疾病的防治可能无法完全依靠生物防治。
五、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和推广意义1.发展前景:随着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生物防治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趋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和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者整个地球上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分布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不同程度。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它对地球生存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物多样性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的关键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方法1.生态学调查生态学调查是了解自然区系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包括物种丰富度、相对密度、优势度等参数的测定。
生态学调查是生物多样性分析的基础,通过对不同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的详细记录和分析,可以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评价。
2.分子生物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DNA条形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DNA条形码可以通过比较样品中的DNA序列标定不同的物种,从而快速地鉴定复杂样品中存在的生物物种。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识别类群的进化历史和生态学演化。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参数的高精度测量,获得土壤、植被、水体等地表物理和化学参数,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得到大范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数据,而且可以同时通过多时相数据的分析,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应用1.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帮助生态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采取有效的保护方式,并且监测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同时,生物多样性研究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起到了积极的说明作用。
对于不同生物种类的了解和了解对不同物种的贡献,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物种的利用和管理。
3.生态服务评估生态服务评估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空气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等,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管理。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和应用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和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方面的变异性,涉及到所有生物组成的复杂网络。
因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它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人类的健康和生计,促进人类的文化交流和进步。
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已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也促使我们探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1. 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一种最为常见并有效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在其环境内制定一些规划计划,例如使用多种传统技术和器械(如各种陷阱、网和捕鼠器等)对该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进行采样计数,并且根据生物学特征和行为习性进行分析和分类。
这种方法常用于调查物种丰度、种群分布状况、种群密度、种群时空变化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样过程与技术不同,因此设定合理采样计量和采样时间也很重要,定期或不定期的 observation 和记录应是常规操作。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各种维度的监测数据,例如前题准备下的空间分析地图、图像以及一些因素的可视化行为,等到数据计算完成后,可以利用仿真技术来获得很多需要处理和统计的数据,例如植被覆盖程度,调查海洋物种分布,和空气污染程度等。
遥感技术对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对难以搭建的环境进行长时间监测,同时也可以提取各种形式的植物信息,甚至可以对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定量研究。
3. DNA 分析技术DNA 分析技术是一种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利用 DNA 序列差异来评估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子分类学联系。
它可以研究一个种群的基因组和生物健康状况,例如人类历史和演化,以及物种间的进化与遗传关系。
现今,已经有多种高通量 DNA 技术使得DNA 研究转化为了一种标准化过程,例如 PCR 技术,它是一种体外放大 DNA 的方法,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

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然而,这种方式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增强在病虫害防治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自然的生物防治机制。
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可以提供各种抗虫抗病基因的来源,从而降低作物受病虫害侵害的风险。
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以吸引和容纳多种益虫,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
例如,在水稻田中种植菰米和米草可以吸引大量的甲虫和蜘蛛等天敌,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其次,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多样性和种植结构多样性,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抗病抗虫性,这种抗性可以通过基因杂交和选择育种等手段进行增强。
同时,作物轮作和间作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不同的作物可以通过释放不同的化感物质来抑制病虫害的生长。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提供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剂作为病虫害防治的新手段,因其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利用天敌昆虫、真菌、细菌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还可以避免化学农药对益虫的杀伤,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合理选择和配置防治措施,避免过度利用某一种生物控制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生物入侵或者种群崩溃。
其次,要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作物的特点。
总之,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植被造成危害的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手段,通过利用天敌、天敌复育、生物农药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达到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产力、维护生态环境等目的。
本文将从生物防治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生物防治的原理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活体因子,如微生物、寄生性植物等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从而实现病虫害的防治。
其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利用天敌与害虫进行自然生物平衡,通过引入天敌,增加天敌数量,达到控制和防止害虫的目的。
2. 利用寄生、寄生虫治理病害,通过引入寄生或拮抗微生物,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和消减。
3. 利用微生物杀灭害虫和病原,通过引入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对病原微生物和害虫进行控制。
生物防治的原理是依托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调节、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和治理,是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引种保持、天敌养育、微生物防治、寄生虫防治等多种方法。
1. 引种保持:即引入天敌、控制性天敌,使其形成种群并得以繁衍,建立在自然界中对害虫种群的有效控制。
通过对天敌的引入和繁育,可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
2. 天敌养育:通过人工养殖和保护,增加天敌数量,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如某些蜜蜂可以用来控制害虫,通过养殖蜜蜂来增加其数量,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以上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对林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高森林健康和生产力。
生物防治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防治方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森林产量,改善经济效益,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实际应用中,生物防治方法可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作者单位摘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是农业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农业病虫害防治以及生物安全等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现代农业框架下,是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 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进行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 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章将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我国植物病害综合治理进行综述,分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原理,阐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植物病害控制;生物防治;原理和方法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logicaldiversity control diseasesAbstract:Agro-biodiversity play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 resources exploitati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the biological safety. Agro-biodiversity is a key to the stable, healthy, productive, sus-tainable field ecosystem and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ests. It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o regulate the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in China, and analyze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and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Key words:Agro-biodiversity plays;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Biological control;Principle and method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及其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是是地球上所有物种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和物种变异性的多样化,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食物及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的总称,包括农业种质资源与基因多样性、农田生物物种多样性(包括半家化栽培种、栽培种和受到管理的野生种)、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和农业景观多样性[1]。
近年来,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保护已经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研究热点。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多样性布局农业生态系统可选择的范围就越广。
每一个特有品种都有特有基因, 将这些品种合理地布局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可以有效地形成病害“缓冲带”、“隔离带”和“防火墙”[2]。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它产品,为资源型产业提供有效的资源,为农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优质基因,为有害生物提供多样化的天敌等。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农业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彼此间通过中立、栖生、互生、共生、助生、竞争、措抗等互作方式,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压力下,使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得以延续共存。
从农业生物多样性结构和稳定性变化来分析植物病害,可以认为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结构和动态平衡失调引起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寄主植物品种组成和布局,病原物数量及其致病性变异、正常微生物种群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其构成的各个因素均处于彼此协调、相互适应状态,保持着相对稳定和平衡。
当系统中某因素如有害生物增加时其它抑,制因素如天敌、非靶标生物、拮抗生物等也随之增加最,后因天敌、非靶标生物以及拮抗生物的竞争等导致有害生物的食源或生态位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1]。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病理学基础植物病害三角理论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均能引起植物病害,在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中存在病害三角——寄主、病原和环境。
众所周知,在植物病害三角中,不论是寄主植物还是病原菌,不论在物种水平还是在品种或菌种水平,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同时环境又是复杂多样的,这是一种多对多的关系,显然,靠几个抗病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必然会带来病害的大流行。
考古证据显示, 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和墨西哥马雅文化的毁灭很可能都是由于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导致的。
澳大利亚从193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Eur- eka, 1941年有少数植株感病, 1942年就完全丧失了抗锈性。
1950年以后, 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现象在世界各地仍不断发生。
据报道, 1971–1975年,世界上26个国家发现小麦抗锈性丧失情况,品种丧失抗锈性的时间平均为5.5年,较长的10年,最短的1年[2]。
1、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原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有效控制植物病害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主要包括开发利用作物基因(遗传)多样性降低和减缓有害生物爆发的程度,开发利用农田中的作物相(种群多样性和分布)来调整作物、有害生物和天敌或其它相关生物的种间关系,开发利用非作物生境的多样性增加天敌库和农田系统资源库的功能,等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农田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与植物病害控制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一定的进展[1]。
1996年云南农业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单位提出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的研究项目,并系统的开展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利用传统地方品种和现代杂交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控制稻瘟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我国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小麦锈病、白粉病、高粱炭疽病、叶枯病等病害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
1.1利用作物种群多样性控制病害利用作物种群多样性控制病害包括多系品种混栽、品种间混栽和物种间混栽3种策略,其中品种间混栽是研究和应用最普遍的策略。
曹克强等(1992)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控制及其增产效果,结果证明混合品种确实有抗病增产的效果,而且其抗病增产效果在病害压力较高时尤为明显[3]。
在水稻病害控制方面,我校(云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完成大量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佳品种搭配组合,并深入研究了不同品种搭配和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水稻多样性混栽田块中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田间稻瘟病菌孢子空间分布、田间发病环境条件等研究。
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品种混栽的技术参数和推广操作技术规程[1]。
这种利用遗传背景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混合间栽的生产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应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方法。
在物种间混栽控制植物病害方面,利用高粱和非寄主植物玉米混栽控制高粱炭疽病和叶枯病也效果显著。
1.2作物遗传(基因)多样性控制病害众所周知,植物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有效地控制了许多大范围发生的农作物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以及棉花枯(黄)萎病等。
长期以来,在作物抗病育种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专化性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基因的利用,致使抗病品种抗病性丧失的现象日益加重。
面临这一问题,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转而研究聚合多个主效抗病基因或利用微效基因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这也将成为抗病品种选育的新趋势。
1.3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控制病害如果说利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来控制病害主要是通过维持植物自身抗病性的稳定性和植病系统的稳定性来实现的话,那么,利用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来控制病害则是在充分利用作物种群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基础上,协调构成农业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使之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侵染和繁殖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
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栽桐种松,没有好景”、“梨柏是冤家,并栽必出差”、“要吃葡萄莫种榆”等是这一理论的早期实践。
2、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方法在物种多样性控制病害方面,可以采用多种品种混合栽种的方法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而在遗传(基因)多样性控制病害方面,在选育抗病品种时,不仅要注重专化性抗病性,同时也要结合主效或者多个微效基因抗病性,以减少抗病品种抗病性丧失的现象发生。
在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控制病害方面,要充分利用生物或非生物间的互作作用,让其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
3、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应用随着化学农药和化学化肥的大量施用以及遗传性单一的农作物品种大面积的推广与种植,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治,反而常常处于危险甚至爆发的状态,近年来各种新病害不断发生,而次要病害也相继上升为主要病害,复合侵染的现象日益严重等。
其主要的原因大多是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针对性地杀死了有害生物,同时也让自然天敌、拮抗生物以及中立生物等难逃灭顶之灾,导致了次要或具有抗性的有害生物逐渐积累而大量发生时因缺乏相应的生物多样性(多种天敌或拮抗生物)自然抑制,往往处于潜在爆发状态,迫使人类施用毒力更强的农药去对其加以防治,而且施药次数和用量不断增加,如此恶性循环,造成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和"3R"等生态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