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备考大全)

合集下载

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实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π+8等; …等;(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 等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

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

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

2、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 (a ≥0)0≥a==a a 2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a (a <0) a ≥03、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解 析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 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 A项,42+52=41≠62,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 错误. B项,1.52+22=6.25=2.5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 选项正确.
C项,22+32=13≠42,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 错误. D项,12+( 2 )2=3≠32,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 项错误.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 点 聚 焦
考点1 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直角
斜边的一半 斜边的一半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点2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a2+b2=c2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点3 命题、定义、定理、公理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方法点析 判断三个正数能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主要方法是 看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数的平方.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回 归 教 材
勾股定理与面积问题 教材母题——人教版八下P29T13 如图20-4,分别以等腰Rt△ACD的边AD,AC,CD为直径画 半圆.求证:所得两个月形图案AGCE和DHCF的面积之和(图中 阴影部分)等于Rt△ACD的面积.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2015年河北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第15课时_二次函数的应用)

2015年河北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第15课时_二次函数的应用)
解 析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5课时┃ 二次函数的应用
考 点 聚 焦
考点1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系数的关系
项目 字母 a b
字母的符号 a>0 a<0 b=0 ab>0(b 与 a 同号) ab<0(b 与 a 异号)
图像的特征 开口向上 开口向下 对称轴为 y 轴 对称轴在 y 轴左侧 对称轴在 y 轴右侧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5课时┃ 二次函数的应用
2.[2014· 柳州] 小兰画了一个函数 y=x2+ax+b 的图像 如图 15-1,则关于 x 的方程 x2+ax+b=0 的解是 ( D )
图 15-1 A.无解 B.x=1 C.x=-4 D.x=-1 或 x=4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5课时 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15课时┃ 二次函数的应用
冀 考 解 读
考点梳理 常考题型 年份 2015 热度预测 y=ax2+bx+c 的 ☆☆ 图像与 a,b,c 选择、填空 2013 之间的关系 二次函数与一元 选择、填空 ☆ 二次方程的关系 二次函数与直线 选择、填空、 2013 ☆☆☆☆☆ 的交点问题 解答 二次函数的 解答 2012 ☆☆☆☆☆ 实际应用
图 15-2 ①4a+b=0;②9a+c>3b;③8a+7b+2c>0;④当 x> -1 时,y 的值随 x 的值的增大而增大.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5课时┃ 二次函数的应用
b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 =2,则 2a 有 4a+b=0;观察函数图像得到当 x=-3 时,函数值小于 0, 则 9a-3b+c<0,即 9a+c<3b;由于 x=-1 时,y=0,则 a -b+c=0,易得 c=-5a,所以 8a+7b+2c=8a-28a-10a =-30a,再根据抛物线开口向下得 a<0,于是有 8a+7b+2c >0;由于对称轴为直线 x=2,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得到当 x >2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故正确的结论为①③.故选 B.

201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案:第20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201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案:第20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第20讲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与性质,其中,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考过一次,如2013年第7题,分值为3分;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题第18题的常考点,分值为6分,题目比较简单,主要是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进而进行相关证明.而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及重要线段单独考查的较少,但在综合题中,常常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如在几何题中求角度会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因此学好三角形是解决几何综合题的基础,不容忽视.预计在2015年的中考中解答题第18题仍会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也可能会涉及三角形的性质,可能会与四边形或圆结合综合考查.1.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__大于__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180°__;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__小边对小角__.三角形的一个外角__等于__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__大于__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2.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与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1)角平分线:一个角的顶点和这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则叫三角形的内心,它到各边的距离相等.(2)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重心.(3)高: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三条高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垂心.(4)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5)垂直平分线: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外心,它到各顶点的距离相等;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形内,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形外,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中点.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注意:全等三角形对应线段(中线,高)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相等.(2)判定:①__两边和夹角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②__两角和夹边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③__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 ④__三边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⑤__斜边和一条直角边__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一个防范按边分类时,一定要注意等边三角形也是一种等腰三角形,不要把它单独分出来.选择题中经常把它作为一个错误项出现;按角分类时,每一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或者有一个角是钝角,就能判定它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但已知两角都为锐角时,要计算出第三角才能作出判定.两种思考途径(1)当图形明显具有对称性(轴对称或中心对称)或旋转性时,思考途径是:从居于对称位置的线、角或部分证相等或全等入手,或由前一次全等为后一次全等提供所缺的条件,或利用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提供所缺的条件;(2)图形不具有明显的对称性或旋转性,此时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思考上的关键是找准对应关系.其方法是:已知条件中相等的角、边对应,则它们所对的边、角对应;欲证相等的边、角对应,它们所对的边、角也是对应的;最后所余的一组边、一组角分别对应.三种基本思路(1)有两边对应相等时,找夹角相等或第三边对应相等;(2)有一边和一角对应相等时,找另一角相等或夹等角的另一边相等;(3)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时,找一对边对应相等.另外,在寻求全等条件时,要善于挖掘图形中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隐含条件.四种思考方法(1)顺推分析: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相应的定理,分别或联合几个已知条件加以发展,一步一步地去靠近欲证目标;(2)逆推分析:从欲证结论入手,分析达到欲证的可能途径,逐步沟通它与已知条件的联系,从而找到证明方法;(3)顺推分析与逆推分析相结合;(4)联想分析:对于一道与证明过的题目有类似之处的新题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尝试把对前一道题的思考转用于现在的题目中,从而找到它的解法.六种全等模式(1)“公共角”模式;(2)“公共边”模式;(3)“对顶角”模式;(4)“角平分线”模式;(5)“平移”模式;(6)“旋转”模式.1.(2013·陕西)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B =AD ,CB =CD ,若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C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 2.(2014·陕西)如图,在Rt △ABC 中,∠ABC =90°,点D 在边AB 上,使DB =BC ,过点D 作EF ⊥AC ,分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 =BF.证明:∵EF ⊥AC ,∴∠F +∠C =90°,∵∠A +∠C =90°,∴∠A =∠F ,在△FBD和△ABC 中,⎩⎨⎧∠A =∠F ,∠FBD =∠ABC =90°,BD =BC ,∴△FBD ≌△ABC(AAS ),∴AB =BF3.(2013·陕西)如图,∠AOB =90°,OA =OB ,直线l 经过点O ,分别过A ,B 两点作AC ⊥l 交l 于点C ,BD ⊥l 交l 于点D.求证:AC =OD.解:∵∠AOB =90°,∴∠AOC +∠BOD =90°,∵AC ⊥l ,BD ⊥l ,∴∠ACO =∠BDO =90°,∴∠A +∠AOC =90°,∴∠A =∠BOD ,又∵OA =OB ,∴△AOC ≌△OBD(AAS ),∴AC =OD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1】 (1)(2013·宜昌)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将它们首尾连接后,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 D )A .1,2,6B .2,2,4C .1,2,3D .2,3,4 (2)(2013·德阳)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5,那么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A )A .5.5B .5C .4.5D .4【点评】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实质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三角形的两边a ,b ,可确定三角形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a -b|<c <a +b.1.(1)(2014·宜昌)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8,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B ) A .5 B .10 C .11 D .12 (2)(2013·滨州)若从长度分别为3,5,6,9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则能组成三角形的概率为( A )A .12B .34C .13D .14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性质【例2】 (2014·赤峰)如图,把一块含有30°角(∠A =30°)的直角三角板ABC 的直角顶点放在矩形桌面CDEF 的一个顶点C 处,桌面的另一个顶点F 与三角板斜边相交于点F ,如果∠1=40°,那么∠AFE =( D )A .50°B .40°C .20°D .10° 【点评】 有关求三角形角的度数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所求的角和哪些三角形有密切联系,若没有直接联系,可添加辅助线构建“桥梁”.2.(2013·宁夏)如图,△ABC 中,∠ACB =90°,沿CD 折叠△CBD ,使点B 恰好落在AC 边上的点E 处,若∠A =22°,则∠BDC 等于( C )A .44°B .60°C .67°D .77°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运用【例3】 (1)(2014·深圳)如图,△ABC 和△DEF 中,AB =DE ,∠B =∠DEF ,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无法证明△ABC ≌△DEF( C )A .AC ∥DFB .∠A =∠DC .AC =DFD .∠ACB =∠F,第(1)题图) ,第(2)题图)(2)(2013·娄底)如图,AB =AC ,要使△ABE ≌△ACD ,应添加的条件是__∠B =∠C 或AE =AD__.(添加一个条件即可)【点评】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3.(1)(2013·绥化)如图,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 =∠C =90°,AB =CD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__AE =CB__,使得△EAB ≌△BCD.(2)(2014·邵阳)如图,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直线上,AB ∥CD ,∠ABE =∠CDF ,AF =CE.①从图中任找两组全等三角形; ②从①中任选一组进行证明.解:①△ABE ≌△CDF ,△AFD ≌△CEB ;②∵AB ∥CD ,∴∠1=∠2,∵AF =CE ,∴AF +EF =CE +EF ,即AE =FC ,在△ABE 和△CDF 中,⎩⎪⎨⎪⎧∠1=∠2,∠ABE =∠CDF ,AE =CF ,∴△ABE ≌△CDF(AAS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例4】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是BC 的中点,ED ⊥DF ,求证:BE +CF >EF.解:证明:延长ED 到M ,使DM =ED ,连接CM ,FM.∵D 是BC 的中点,∴BD =CD.在△EDB 与△MDC 中,⎩⎨⎧BD =DC ,∠EDB =∠CDM ,ED =DM ,∴△EDB ≌△MDC(SAS ),∴BE =CM.在△FMC 中,CF +CM >MF ,又∵ED ⊥DF ,ED =DM ,∴EF =FM.∴CF +CM >EF ,即CF +BE >EF【点评】 利用中线加倍延长法,把BE ,CF ,EF 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证.4.(2014·重庆)如图,△ABC 中,∠BAC =90°,AB =AC ,AD ⊥BC ,垂足是D ,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在△ABC 外有一点F ,使FA ⊥AE ,FC ⊥BC.(1)求证:BE =CF ;(2)在AB 上取一点M ,使BM =2DE ,连接MC ,交AD 于点N ,连接ME. 求证:①ME ⊥BC ;②DE =DN.解:(1)∵∠BAC =90°,AB =AC ,∴∠B =∠ACB =45°,∵FC ⊥BC ,∴∠BCF =90°,∴∠ACF =90°-45°=45°,∴∠B =∠ACF ,∵∠BAC =90°,FA ⊥AE ,∴∠BAE +∠CAE =90°,∠CAF +∠CAE =90°,∴∠BAE =∠CAF ,在△ABE 和△ACF 中,⎩⎨⎧∠BAE =∠CAF ,AB =AC ,∠B =∠ACF ,∴△ABE ≌△ACF(ASA ),∴BE =CF(2)①如图,过点E 作EH ⊥AB 于H ,则△BE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HE =BH ,∠BEH =45°,∵AE 平分∠BAD ,AD ⊥BC ,∴DE =HE ,∴DE =BH =HE ,∵BM =2DE ,∴HE =HM ,∴△HE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EH =45°,∴∠BEM =45°+45°=90°,∴ME ⊥BC②由题意得,∠CAE =45°+12×45°=67.5°,∴∠CEA =180°-45°-67.5°=67.5°,∴∠CAE =∠CEA =67.5°,∴AC =CE ,在Rt △ACM 和R t △ECM 中,⎩⎨⎧CM =CM ,AC =CE ,∴Rt△ACM ≌Rt △ECM(HL ),∴∠ACM =∠ECM =12×45°=22.5°,又∵∠DAE =12×45°=22.5°,∴∠DAE =∠ECM ,∵∠BAC =90°,AB =AC ,AD ⊥BC ,∴AD =CD =12BC ,在△ADE 和△CDN 中,⎩⎨⎧∠DAE =∠ECM ,AD =CD ,∠ADE =∠CDN ,∴△ADE ≌△CDN(ASA ),∴DE =DN试题 如图,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一点,E 是AD 上的一点,EB =EC ,∠1=∠2.求证:∠BAE =∠CAE.错解 证明:在△AEB 和△AEC 中,∵AE =AE ,EB =EC ,∠1=∠2,∴△AEB ≌△AEC(SSA ),∴∠BAE =∠CAE.剖析(1)先看一个事实,如图,将等腰△ABC的底边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和顶点A相连,所得的△DAB和△DAC无疑是不全等的,由此可知,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简称“边边角”)不一定全等.因此,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留心“边边角”,别上当哟.(2)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几何证明的基础,关系到以后几何学习的成绩,要熟练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边”及“斜边、直角边”.(3)怎样添加辅助线:做个比喻,思考某些题目,在沟通已知和结论的途中,一条河挡住了道路,这时添加必要的辅助线,就好像在河上架起桥梁.添加辅助线的原则一是当分析思考出现上述需要时才添加,而不要在思考伊始就乱连乱添,把图形复杂化,反而把思路搞乱;原则二是顺着思考分析的方向,注意沟通过程中的需要,而水到渠成地添上适宜的一笔;原则三是注意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怎样添加的规律,如对于涉及(指题设或结论中出现)三角形的(中点)中线的问题,可以把该中线延长一倍,再把其端点和中点所在的边的端点相连接,构成三角形全等.正解证明:∵EB=EC,∴∠3=∠4.又∵∠1=∠2,∴∠1+∠3=∠2+∠4,即∠ABC =∠ACB,∴AB=AC.在△AEB和△AEC中,∵EB=EC,∠1=∠2,AB=AC,∴△AEB ≌△AEC(SAS),∴∠BAE=∠CAE.。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共32张PPT)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共32张PPT)

失分盲点 分类讨论防漏解 (1)遇到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注意边有腰与底之分,角 有底角和顶角之分; (2)遇到高线的问题要考虑高在形内和形外两种情况.
考点聚焦 归探究四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命题角度: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
例4 [2014· 温州] 如图19-3,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 D,E分别在边BC,AC上,且DE∥AB,过点E作EF⊥DE, 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的度数; (2)若CD=2,求DF的长.
图19-3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
探究二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命题角度: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
例2 [2014· 襄阳] 如图19-2,在△ABC中,点D,E分 别在边AC,AB上,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列三个条件: ①∠EBO=∠DCO;②BE=CD;③OB=OC. (1)上述三个条件中,由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ABC是等 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成立的情形)? (2)请选择(1)中的一种情形,写出证明过程.
解:(1)∵△ABC为等边三角形, ∴∠A=∠B=∠ACB=60°. ∵DE∥AB, ∴∠EDF=∠B=60°,∠DEC=∠A=60°. ∵EF⊥DE, ∴∠DEF=90°, ∴∠F=180°-∠DEF-∠EDF=30°.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
(2)∵∠DEC=60°,∠DEF=90°, ∴∠CEF=30°=∠F, ∴CE=CF. 又∵∠EDF=∠CED=∠ACB=60°, ∴△CDE为等边三角形, ∴CD=CE, ∴DF=DC+CF=DC+CE=2CD. ∵CD=2, ∴DF=4.

2015年河北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第10课时_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2015年河北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第10课时_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0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考点2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平行于坐 标轴的直 线上点的 坐标特征 各象限的 平分线上 的点的坐 标特征 (1)平行于 x 轴 平行于 x 轴(或垂直于 y 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 同,横坐标为不相等的实数 (2)平行于 y 轴 平行于 y 轴(或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 同,纵坐标为不相等的实数 (1)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 第一、 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 纵坐标________ 相等 (2)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 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 ________________ 互为相反数
到x轴 的距离 到y轴 的距离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0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考点4 函数的基础知识
1.函数的传统定义: 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如果对于 x 在某一 唯一 的值与它对应,那 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________ 函数 ,x 叫做自变量. 么就称 y 是 x 的________ 2.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数值表 法、________ 图像 法、________ 表达式 法. ________ 3.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 ________ 列表 、________ 描点 、________ 连线 .
冀考解读
课前热身
考点聚焦
冀考探究
第10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注 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该 图像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乙比甲晚出发 1 小时且乙的速度比 甲的速度快.乙的速度应为 16 km/h,故选 D.

2015年辽宁省地区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六 数学思想方法(共22张PPT)

2015年辽宁省地区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六 数学思想方法(共22张PPT)
专题六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 是 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 ,是沟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 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 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 , 善于迅速调用数学思想方法 , 更是提高解题能 力根本之所在.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体会教材例题、习题以及中考试 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 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 , 在复习中一 定要注重培养在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中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 法有:整体思想、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 论思想等.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这些数学思 想与方法,掌握了它的实质,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可 以举一反三.
解:(2)设 y1=k1x+120,代入(2,0)解得 y1=-60x+120,y2=k2x+90, 代入(3,0)解得 y2=-30x+90,由-60x+120=-30x+90 解得 x=1,则 y1= y2=60,所以 P(1,60)表示经过 1 小时甲与乙相遇且距 C 村 60 km. 2 (3)当 y1-y2=10,即-60x+120-(-30x+90)=10,解得 x=3,当 y2-y1 4 =10,即-30x+90-(-60x+120)=10,解得 x=3,当甲走到 C 地,而乙距离 8 2 4 C 地 10 km 时,-30x+90=10,解得 x=3;综上所知当 x=3 h,或 x=3 h, 8 或 x=3 h 时,乙距甲 10 km
1 (3)由(1)得△BGF 为等腰三角形,由(2)得∠BAC=2∠BGF,∴当△BGF 为 AB 锐角三角形时,∠BGF<90°,∴∠BAC<45°,∴AB>BC,∴k= BC>1; 当△BGF 为直角三角形时,∠BGF=90°,∴∠BAC=45°∴AB=BC,∴k AB =BC=1;当△BGF 为钝角三角形时,∠BGF>90°,∴∠BAC>45°,∴AB AB <BC,∴k=BC<1;∴0<k<1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运用、等 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运用、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在实际 问题中的运用, 解答时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是关键.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1课时 实数(共35张PPT)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1课时 实数(共35张PPT)

第1课时┃ 实数
例2 填空题: 0 (1)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 ; ±1 ; (2)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 0和1 ; (3)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 0 (4)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 ; 非负数 . (5)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课时┃ 实数
方法点析
对无理数的判断,不能只被表面形式迷惑,而应先化 简再判断.如 27, 16就是有理数. 3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课时┃ 实数
探究二
实数的有关概念
命题角度: 1.数轴、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 2.绝对值的相关计算.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课时┃ 实数
2.按大小分类: 零 正有理数 正整数 正实数 正无理数 实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实数 负分数 负无理数 22 3 [注意] (1)任何分数都是有理数,如 ,- 等; 7 11 (2)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 0 是自然数.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课时┃ 实数
考点3
非负数
1.非负数的概念:正数和零叫做非负数.常见的非负数
a,a2, a(a≥0). 有
2.非负数的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则这几个 数都为零.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1课时┃ 实数
考点4
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除数不为 零)、乘方运算都可以进行,但开方运算不一定能进行,正实数 和零总能进行开方运算,而负实数只能开奇次方,不能开偶次 方. 2.运算性质:有理数的一切运算性质和运算律都适用于 实数运算. 3.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若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 从左至右依次进行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代数部分第一章:实数基础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p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0,0,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 ≥0,称a ±叫a 的平方根,a 叫a 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 叫实数a 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 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 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1、科学记数法:设N >0,则N= a ×n10(其中1≤a <10,n 为整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1)精确到那一位;(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例题:例1、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b a 。

化简:a b b a a --+-分析:从数轴上a 、b 两点的位置可以看到:a <0,b >0且b a 所以可得:解:a a b b a a =+-++-=原式 例2、若333)43(,)43(,)43(--=-=-=c b a ,比较a 、b 、c 的大小。

分析:1)34(3--= a ;01433b b 且-⎪⎭⎫⎝⎛-=;c >0;所以容易得出:a <b <c 。

解:略例3、若22+-b a 与互为相反数,求a+b 的值 分析:由绝对值非负特性,可知02,02≥+≥-b a ,又由题意可知:022=++-b a 所以只能是:a –2=0,b+2=0,即a=2,b= –2 ,所以a+b=0 解:略 例4、已知a 与b 互为相反数,c 与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1,求2m cd mba +-+的值。

解:原式=0110=+-例5、计算:(1)199********.08⨯ (2)222121⎪⎪⎪⎪⎭⎫ ⎝⎛--⎪⎪⎪⎪⎭⎫ ⎝⎛+e e e e 解:(1)原式=11)125.08(19941994==⨯(2)原式=⎪⎪⎪⎪⎭⎫ ⎝⎛--+⋅⎪⎪⎪⎪⎭⎫⎝⎛-++21212121e e e e e e e e =11=⋅e e 代数部分 第二章:代数式基础知识点: 一、代数式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无理式分式多项式单项式整式有理式代数式二、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1、概念(1)单项式:像x 、7、y x 22,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1)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幂的运算法则:其中m 、n 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nm nmaa a +=⋅;同底数幂相除:nm n m aa a -=÷;幂的乘方:mn n m a a =)(积的乘方:n n n b a ab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2222)(b ab a b a +-=- 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1)提取公因式法:)(c b a m mc mb ma ++=++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 (3)十字相乘法:))(()(2b x a x ab x b a x ++=+++(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0(02≠=++a c bx ax 的两个根是1x 、2x ,则有:))((212x x x x a c bx ax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四、分式1、分式定义:形如BA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无意义; B ≠0时,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为0:A=0,B ≠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7)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1))0(的整式是≠⋅⋅=M M B M A B A ;(2))0(的整式是≠÷÷=M MB M A B A (3)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1)加、减: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的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