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计算机系2012级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215计算机学院

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215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院系概况中国科大计算机专业在1958年由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等亲自创办,198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创办之初,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台通用计算机--107机;1982年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了国内的首批18个博士之一的冯玉琳博士;199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点;1995年成立了我国的第1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起“计算机科学”进入并保持在ESI世界前1%。

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拥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耶鲁大学高可信软件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大-伯明翰大学智能计算与应用联合研究所”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以及与其它学院共同拥有“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

计算机学科是国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计划”重点支持的学科,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安徽省研究生教育产学研基地。

作为国家培养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学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项目的依托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首批试点学科,拥有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阿里巴巴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拥有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其中院士2人,大师讲席教授2人。

另外,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十多位研究员在学院授课、招收研究生。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为学科带头人,由教授、副教授以及一大批优秀年轻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

中科大 计算机 培养方案

中科大 计算机 培养方案

中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中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介绍•中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是根据中科大计算机学院的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的一份教育计划,旨在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方案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具备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

课程设置•基础课程–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编程语言与编译器–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选修课程–分布式系统–多媒体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嵌入式系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实践训练•学生需要参加实践训练,包括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课: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实习:学生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加深对计算机行业的了解,并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项目,展示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评估等。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竞赛,积极争取发表论文和获奖,对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评价。

就业与出路•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也可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

以上是中科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可参考学校相关文件。

培养方案优势•优秀师资: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包括知名教授和行业精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深入的指导。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训练,提供丰富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2012年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Pattern Recognition & Intelligent System(专业代码:081104)一、学科概况本校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为国务院1993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本学科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为本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经过多年的建设,现有博士生导师七名,百余名的博士生研究队伍,和先进的教学与科研硬设备环境。

多年来,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与国内先进水平。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及较深入的专业知识,能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中在本领域内的工程技术的应用课题,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以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33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硕士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1.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取得新的成果。

对于学术型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还应熟悉国内外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

2. 工作认真踏实,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并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3. 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能发现实践中与本学科相关的需求,能提出工程解决方案;对于学术型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能提出和界定科学问题。

4.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

六、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应针对每个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和层次,确定选题范围。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确定研究课题,提交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3)主要研究内容;(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5)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6)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代码:590102)二、学制及招生对象学制:三年招生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三、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产品及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IT产品销售与服务的企业,以及一般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在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从事网络建设、管理、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1、人才使用规格: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为京津和河北省的信息化服务,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如图1。

图1 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能力要求具有共性特点,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并无太大区别,同时IT产品的销售贯穿工作过程的始终,如下图2。

图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低职位。

与此同时,专业还应该因材施教,推行学生创新工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争取获得RCNA(锐捷认证网络工程师)、RCCP(锐捷认证调试工程师)乃至国际顶级IT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人才培养低进高出的良好效果,从而使得部分能力较强学生可以因此获得高级职位。

就业单位类别: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建设与服务企业;软件开发、咨询与服务企业;信息安全产品开发、信息安全策略咨询与安全防护服务企业;IT设备、软件及信息安全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企业;政府及一般企事业单位(其中的IT部门)。

主要就业部门:市场部、工程部、开发部、售后服务部、系统维护、信息技术部。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安全助理、网页设计员、网站维护员、程序员、信息工程管理员、信息化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施工员、测试员等。

4-36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4-36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浙江理工大学2012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ZSTU—PUC联合)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605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所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坚实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公司、企业、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较好地掌握工科公共基础知识,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方法论及核心概念。

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软件工程方向侧重于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及行业应用知识,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网络信息技术方向侧重于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包括基于分层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设计要点、基础理论、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以及主流网络协议的分析与设计等,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要求:软件工程方向侧重于能够理解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及运营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测试能力、外语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基本的商务与项目管理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网络信息技术方向侧重于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网络及通信软件的开发与测试能力、组网、建网、管网能力;具备学习与创新能力。

3.工程要求:软件工程方向侧重于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针对个性化用户需求,按照服务工程规范完成服务系统的开发、实施、交付与改进,培养成本意识,训练折衷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网络信息技术方向侧重于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针对个性化用户需求,按照工程规范完成网络的组建,实施、交付与改进,培养网络安全意识,训练网络管理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

4.其他要求:广泛了解产业发展与技术前沿,具备服务意识和国际视野,对知识产权、信息安全、法律安全、法律法规及职业操守等有一定认识。

四、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高等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A、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A、软件测试与质量管理、web开发六、特色课程自学课程:文献检索与阅读双语教学课程: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文档规范研究型课程:JAVA项目实践、C#.NET项目实践七、培养模式国内培养模式:学习年限:3-6年最低毕业学分:177学分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课内总学时:2421 独立实践教学:42周+64学时联合培养模式:2.5+2模式最低毕业学分:138学分(浙江理工大学)+64学分(美国Purdue大学)授予双方学位:工学士(浙江理工大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理学士(美国Purdue大学)八、国内培养方案的学分分配比例九、专业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软件工程和网络信息技术两个方向。

中国科大培养方案

中国科大培养方案

中国科大培养方案1. 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是一所以科学研究为主,工学、理学为基础,工学、理学为主体,工学、理学、管理学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大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制定的,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科大的培养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2. 教育目标中国科大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科技人才。

培养方案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的基本方法。

•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

•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国际视野: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技前沿和科技发展动态,具备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培养方案结构3.1 通识教育中国科大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在广泛的知识领域中获得全面的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涵盖了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综合素质,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3.2 专业教育中国科大的专业教育设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方案。

学士学位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问题。

硕士学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前沿问题,形成独立的科研成果。

3.3 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中国科大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平台。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评估与调整中国科大的培养方案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变化。

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综合培养计划42651KB

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综合培养计划42651K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业代码:080605学制:4年Speciality Code: 080605Schooling Years: 4 years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研究能力或工程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建模和计算等方面的先进方法,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基本原理解决实践和工业需求遇到的问题。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相关知识,能在计算机软硬件研究、开发与应用等领域(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基础与技术研究、软硬件及相关技术开发、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并使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世界。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商业的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到工业企业、研究部门、计算机软、硬件产业和开发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计算机研究或工程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Educational Objectives:Objective 1:[Solid Fundamental Knowledge] Students should have solid fundamental specialized knowledge, such as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kill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rthermore make good preparation for applying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to the research and industry by making use of advanced techniques, like system analysis, modeling and computing. Objective 2:[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Students should creatively apply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ractice or in the industry. Objective 3:[Teamwork/Leadership] Students should have capabilities of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team work, and possess the leadership ability in the area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bjective 4:[ Engineering System Cognitive Ability] Student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of computers,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hould be a professional who is able to study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ies of computer scienc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desig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area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realistic senses of engineering and benefits, have the abilities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master the bottom-up and top-down method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and the world.Objective 5:[Societal Impact Evaluation Capability] Students should correctly recognize societal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alize potential effect of the desig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for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and economy, and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s.Objective 6:[Global Awareness Capability] Students should maintain clear thinking in the globalization environment, and carry out their duties responsibly and competitivelyObjective 7:[Lifelong Learning Capability] The graduates from the speciali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apable of a variety of career experiences and have the cap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专业特色:本专业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核心技术,了解计算机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成为具有研究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215计算机学院

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215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院系概况中国科大计算机专业在1958年由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等亲自创办,198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创办之初,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台通用计算机--107机;1982年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了国内的首批18个博士之一的冯玉琳博士;199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点;1995年成立了我国的第1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起“计算机科学”进入并保持在ESI世界前1%。

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拥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耶鲁大学高可信软件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大-伯明翰大学智能计算与应用联合研究所”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以及与其它学院共同拥有“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

计算机学科是国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计划”重点支持的学科,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安徽省研究生教育产学研基地。

作为国家培养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学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项目的依托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首批试点学科,拥有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阿里巴巴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拥有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其中院士2人,大师讲席教授2人。

另外,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十多位研究员在学院授课、招收研究生。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为学科带头人,由教授、副教授以及一大批优秀年轻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质
学分小计
序号
课程编号
24.0
方向课 课程名称
0.0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期总学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0
3
英语要求课程
80
4
基础体育选项 电磁学(C)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多变量微积分
40
1
60
3
60 1.5
120 6
线性代数(B1)
80
4
代数结构
60
3
程序设计(2)
40/40 3
28.5
必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总学分 学时 学分 性质
22.5
方向课 课程名称
0.0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期总学分
25.0
方向课 课程名称
0.0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期总学分
二 暑
学分小计
0.0
学分小计
0.0 0.0
学 期 序号
1 2 3 三4 上5
课程编号
017084 011165 011146 011144 01116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所有课程一览表(2012年7月版)
性质
方向1 方向2 方向3 方向3 方向4
学期总学分 15.5
学分小计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必修课 课程名称
0.0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分小计
序号
课程编号
方向课 课程名称
15.5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期总学分
四1

学分小计
毕业论文
8
8.0
学分小计
8.0 0.0

分 总
必修课

142.0
通修(不含综合素质类课程) 学科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学科 学科
性质
学分小计
序号
课程编号
28.5
方向课 课程名称
0.0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期总学分
0.0
0.0
学分小计
0.0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1
104006
2
022155
3
022163
4
103C01
二5 上6
001548 011151
7
011152
8
011127
9
课程编号
0.0 方向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系统建模与仿真
计算机图形与图像
并行计算*
信息安全导论 信息系统实验
60/20 3.5 40/0 2 60/30 3.5 40/20 2.5 60/0 3 0/40 1
性质
方向1 方向2 方向2 方向3 方向4 方向4
学期总学分 30.0
学分小计
数理逻辑
60
3
运筹学基础
40
2
计算机组成原理
60/40 4
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
60/40 4
必修课
25.0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性质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学科 学科 学科 学科 学科
性质 通修 通修 通修 学科 学科 学科 学科 核心 核心
性质
序号
课程编号
学分小计
序号
课程编号
学分小计
序号
课程编号
方向课 课程名称
核心 毕业论文 综合素质课程(人文公选课) 综合素质课程(科技公选课)
58.0 56.5
15.5 8.0 2.0 2.0
以方向毕业
某一方向所有专业方向课 自由选修课
其他课程 不以方向毕业
专业方向课任选 自由选修课
9.0 毕业要求最低
9.0
学分
9.0 160.0
9.0
注1: 注2:
体育课学分和综合素质类公选课学分必须在大四上学期之前修读完整才能够正常毕业,大四下学期修读会影响毕业,请做好修读计划。*体育选项(1)(2)必须在大四上学期之前 完成,否则影响毕业。
80
4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60 1.5
*体育选项(1)
40
1
复变函数(B)
40
2
模拟与数字电路
80
4
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
40
1
数据结构
60/40 4
图论
60
3
22.5
必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重要思想概论
60
3
重要思想概论实践
120 3
*体育选项(2)
40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60
3
数理方程(B)
40
2
课程业2012级所有课程一览表(2012年7月版)
必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性质
序号
1 2 3 4 5
课程编号
方向课 课程名称
计算逻辑 Web信息处理与应用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 高性能处理器体系结构
网络算法学
学时 学分
60/20 3.5 60/30 3.5 40/20 2.5 60/0 3 60/0 3
必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性质
序号
课程编号
方向课 课程名称
学期总学分 学时 学分 性质
形势与政策讲座
1
军事理论
40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0
3
英语要求课程 基础体育
单变量微积分
80
4
40
1
120 6
力学与热学
80
4
计算机导论
20
1
程序设计(1)
40/40 3
必修课
24.0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通修 学科 学科
必修课 课程名称
随机过程(B) 微机原理与系统(B)
算法基础 计算机网络 编译原理和技术
学时 学分
40
2
40/30 2.5
60/30 3.5
60/20 3.5
60/40 4
性质
学科 学科 学科 学科 核心
序号
课程编号
方向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期总学分
15.5
学分小计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1
2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1
601007
2
104008
3
一4 上5
103A01 001512
6
022153
7
011044
8 学分小计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1
104007
2
3
103B01
4
022503
5
022162
6
001513
7
001514
8
011103
9 学分小计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一 暑
学分小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所有课程一览表(2012年7月版)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三 暑
学分小计
必修课 课程名称
14.5 学时
学分
性质
学分小计
序号
1 2 3
课程编号
0.0
学分小计
方向课 课程名称
15.5 学时
学分
软件综合实验 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
信息安全实验
20/40 2 0/40 1 10/60 2
性质
方向1 方向3 方向4
学期总学分 5.0
5.0
学 期 序号
3
4
三 下
5
001511 011128 011147
011135
必修课
15.5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计算方法(B) 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及应用 人工智能基础
计算机体系结构
40
2
40/20 2.5
60/30 3.5
40/40 3
60/30 3.5
性质
学科 学科 学科 学科 核心
学分小计
序号
1 2 3 4 5 6
011040
学分小计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1
104010
2
104011
2
103D01
3
017082
二4 下5
001549 011094
6
011096
7
8
学分小计
学 期 序号
课程编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所有课程一览表(2012年7月版)
必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0
2
光学与原子物理
毕业要求总学分时最低学分要求,正常修读可以超过该学分要求。
政治课调整为基础、原理、纲要、概论;物理课提前一个学期;线 性代数退后到一年级下学期
前两年
通修
100.0
学科
34
数学
7
计算机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