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最后的力量给学生上一堂珍贵的课程。
通过这个故事,郑振铎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熏陶。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教师,在教学生命即将结束之际,他决定给学生们上一堂难忘的课程。
这一课并不是关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老师告诉学生们,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要有追求。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金钱和名利,更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老师的教诲所触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注重功利的社会,追求名利的浮躁氛围让人们不断追逐物质的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我,远离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郑振铎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真正的幸福。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和引导。
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和引路人。
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激荡,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潜力。
正如书中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独特之处,只需要用心去发现和培养。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关系网的社会,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读完《最后一课》,我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如何应对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者,我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问题使我深陷思考。
通过理解和实践郑振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相信我能够走出自己的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郑振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最后一课》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描绘了日本殖民统治下中国的一幕幕悲惨景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男孩铁生,面对日本人的欺凌和侮辱,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换取全班同学的自由。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对生命、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铁生的坚韧和勇敢。
尽管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却有着成人般的责任感和勇气。
在日本人的欺凌下,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选择了抵抗。
他不愿意看到同学们受到伤害,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
这种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坚定和勇敢。
除了铁生的坚韧和勇敢,故事中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许多人失去了尊严和自由。
他们被迫接受日本人的教育,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铁生的牺牲成为了一种抗议和反抗。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同学们争取了一线的希望和自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如此的脆弱和坚强,当面对压迫和不公时,我们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后人的幸福和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对国家的责任,我们应该珍惜和捍卫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对人性、对生命、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中的铁生,让我看到了坚韧和勇敢,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的牺牲也让我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坚定和勇敢。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Last Class of Zheng Zhenduo"s Daudet: A Reflection**Upon reading the last class of Zheng Zhenduo"s interpretation of Alphonse Daudet"s work, I was deeply moved and inspired.It serves as a poignant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a teacher can have on their students.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emphasizing that they are not just tools for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means to preserve identity and heritage.Zheng Zhenduo"s reflection on Daudet"s narrative underscores the emotional bond that can develop between a teacher and their students, especially during times of adversity.It is a story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power of dedication, perseveranc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last class serves as a wake-up call to cherish every moment of learning, to appreciate the educators who shape our lives, and to defend the rights to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This reflection has left me with a renewed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he enduring influence they can have on society.It encourages us to look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classroom and to recognize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education in shaping a more tolerant andunderstanding world.**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阅读郑振铎对都德《最后一课》的解读,我深受感动且得到启发。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最后一课》是现代作家郑振轩写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最后一课》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后一课》阅读原文(一)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的。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点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②。
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注】①1938年12月8日,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军事侵略,作者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当日的情形。
②事变前,爱国教授与学生商定,只要看见日军进校,就结束上课,以示抗议。
《最后一课》阅读题目(一)16.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表明了师生沉着、郑重、临危不惧的气度。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一)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也有一篇题为《最后一课》的散文,作者郑振铎。
写的是他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最后一课的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从“孤岛”变为沦陷区。
这天早晨,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郑振铎仍然到暨大为学生讲课。
这天,学校贴出决议:“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大学关闭!”在这最后一课上,学生的脸上都带着坚毅的神色,坐得笔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郑先生感觉到这一课似乎讲得特别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也有点异样;学生都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老师愿意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愿意记得越详越好。
上午10时30分,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插着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
最后的时刻到了,郑先生立即挺直了身子,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书本,以十分坚决的口气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站立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只有几个女生在低声啜泣。
郑振铎在暨大上的这最后一课,竟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迫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使他永远离开了三尺讲台。
后来,每当郑振铎回忆起这最后一课的情景时,都禁不住老泪横流。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
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
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即便侵略者的毒手已快撕碎祖国的山河,却仍无法阻挡一颗颗炽热坚定的心在血肉横飞中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打响时期,尽管在“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学院里,依然有教师在振振有声地讲课,依然有学生无比认真地学习——那是国立暨南大学的教授与学生怀揣着无比沉重,无比坚定的心上的最后一课。
也许度过了今日,往后便再没了机会坐在那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听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再没了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与诗书为伴,再没了机会……那一日,教师们希望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亦渴望学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但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大家心目中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办,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迁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祖国的人民,便是如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本质里,在精神上与外侵者坚定地做着斗争。
即便上海即将沦陷,即便天空即将灰暗,他们却坚定着,誓要与外敌抗争到底,誓要永远怀揣着爱国之心。
而如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了战争的纷扰,没了外敌的侵略,却时常忘了怀揣着一颗坚定的,炽热的,热爱祖国的心。
当问到“抗日战争在何时爆发?”时,竟有人一问三不知;当长辈们同后辈叙述起抗战年代的苦日子,换来的竟是对此嗤之以鼻的不屑之情——几十年前,若没有先辈的毅然付出,何来如今的美好生活?生活在如斯美好社会中的我们,正享受着时代的平安的我们,当更加去铭记,去回味,去感恩,去报效祖国。
当怀揣着坚定的心,在适当的年纪里做应当做的事——在如今的年华里,我们履行自己应当好好学习的义务,有朝一日有所成就,为祖国撑起一片蓝天,方能被称之为报效祖国。
在没有硝烟的岁月里,在祖国山河如画的时代中,正在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人们——请别忘记,请别遗失了,那颗热忱的,坚定的,热爱祖国的心。
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安静的病房里,父亲躺在洁白的床上。
他深陷的眼窝,微翕的干唇还有胳膊上青紫而干瘪的血管,都在诉说他的虚弱与无力。
一会儿撩开沉而疲倦的眼皮,看见我还在床边他又安详睡去。
他使劲全力地攥紧我的一只手,我也轻轻摩挲着他的手,回应着。
我们彼此拥有的时光,就这样如流沙般从指缝中逝去。
往常的离别多是父亲出差,或探亲,是有去有回的,而这一次我要面临的是一趟没有归期的列车,没有接站时间。
最钻心的疼痛莫过于挚爱你的人渐渐消失在你视线的尽头,期限是-----------永远。
忘不了接到噩耗的情景。
妈妈电话中说父亲要做化疗,我顿时就泪如决堤。
扔下电话慌不择路地冲上一辆出租车,逃命似地奔向医院。
一路上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使劲拍打着车窗,它们簇拥着挤在窗外窥探着我崩溃的神情。
尽管雨刷器不停地刮着车窗,但是眼前全是模糊的。
不知所措的心像脱了轨道的火车漫无目的向前狂奔。
我赶到医院,腿软的已没有了力气,似裹满淤泥挪不进父亲病房。
于是蹲在没人的地方抱头呜咽着。
最终,我没有攒起足够的勇气去就面对他。
因为我一直以为父亲会永远陪伴着我。
记忆仿佛退潮后被留在沙滩上的贝壳,在余晖下闪着金光一个个安静地躺在沙滩上。
父亲是南方人,虽然个子瘦瘦小小却声如洪钟,黝黑的脸上嵌着双矍铄而深邃的眼睛,总是透露着我学不完的智慧。
衣着总是干净利落,脚步稳健而有力。
大大的手领着小小的我跟在他的后面总是很安心,就像坐在一棵行走的大树上搂着枝桠,耳畔是他的故事,仰头有星空和朝阳作伴美美地穿过四季。
童年是他手中变出橘子花瓣的糖果,夕阳下把手放飞的风筝穿过红云,是水渠中围堵小鱼的欣喜,是厚厚的雪地中打雪仗时扬洒起亮晶晶碎雪的畅快……..是一路笑声不断最幸福的回忆。
在成长的旅途中,这种温暖的力量能时时化解我内心的浮躁,是让我平静的良药。
父亲严厉时并不多,然而仅有的一次也足以让我在漫漫人生中有深刻的领悟,并随着人生轨迹的拉长而刻骨铭心。
那是在九月的一天下午,学校组织下连队拾棉花后的返程中,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毫无防备措施的同学们挤在一辆拖拉机上,浇下来的雨水伴着风抽打着身体涩而冰凉,我蜷着身子抱着双腿瑟缩着,像秋风的树枝上最后一片倔强的叶子。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第一篇:我和我的祖国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我和我的祖国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我和我的祖国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呷一口香茗,捧一卷唐诗宋词。
一颗赤心,一方净土。
是谁羽扇纶巾,笑看名山大川,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又是谁“寻寻觅觅”,却徒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百感交集于简简单单的几个方块汉字,神奇。
元曲的音律仍不绝于耳,明清小说俨然成为世界文学的舞台的凤毛麟角!文字因祖国的悠久历史而繁荣,祖国因文字的繁荣而更加兴旺发达。
可是现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些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数理化好比毛发,语言文字好比皮肤。
皮之不存,毛发焉附?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走出去张口闭口“A,B,C”,埋下头一片复杂的理化公式。
好聪明的中国人把好优美的中国话放在什么位置?《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实行文化侵略,学生们被强迫学习日文。
为什么日本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显而易见,文字的魅力的是无穷的,文化的统治力量是高于一切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中说得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就算亡国,如果我们牢记母语,强大的凝聚力将势不可挡!母语,母语,语言就像是母亲,汉字浇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填补了中华儿女精神中的空白。
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陈毅元帅疾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鼓舞士气。
思想的战场上,老舍用一个大茶馆,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鲁迅以书为药,呐喊出对明天的无限希望。
浩瀚宇宙,“神七”自由穿梭;华夏大地,奥林匹克精神熠熠生辉。
环顾世界,“汉语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升温。
我们的祖国作为一名强者屹立在民族之林,悠久的中华文化位于世界巅峰灿烂地微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
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倒下去,默默无言
——题记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
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
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
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
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
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
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
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
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
当时指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
“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摆出立正的姿势。
全体同学刷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哭泣声。
郑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之情,感染了千百个后来者。
当然,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情也深深的触动了我。
这种在无数前辈身上出现过,而在当今社会又无比匮乏的情感,使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长久的沉思过后,我在成长记忆的深处,搜寻出了关于爱国的点点滴滴,而这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我的爷爷奶奶。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去问爷爷奶奶关于革命年代的事儿。
那时的我是不懂这其中的种种艰辛或是喜悦的,我只是喜欢看爷爷奶奶提起过往年代时的一种陶醉与感激的神情,那种诚挚的眼神是我一直以来都想了解的秘密。
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只有一台彩色电视机,爷爷奶奶总是为着电视节目而争执。
爷爷每天都会坚持看各个频道的新闻,从不落下每天的报纸,而我只是会守着小卧室里的黑白电视机上的动画片傻乐,对于爷爷这种行为只觉得古怪且不能理解。
后来上小学,每日的行程中必备的便是系红领巾,不过更多的是一种例行规定下的任务。
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爱祖国并没有太深切的感受,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脖子上的红领巾是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
后来上初中成为共青团团员,上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好像一切都朝着正常而顺利的轨迹发展,但是自己却知道愧对于身上背负的种种称号。
总觉得“爱国”这个词是一个不能轻易谈起又不能避而远之的话题。
年岁渐长,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似乎不再那么偏颇与片面,学会理性,学会认真思考。
对于爱国或许并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但也有了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它不应当是人们口中那种难以启齿的信仰,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无的理论,不应该在当今的时代里成为一种大家都不愿承认的情感。
相反,这应该是一种能让人觉得自豪的感情,能够一直守护着感受着并为它而始终牵绊着难道不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吗?当褪去所有的轻愁浅恨之后还能有这样一种执念值得自己去爱护,去承认,去表现难道不应是一种生命的幸运吗?
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村里的土房里,那个时候大家都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
老人们总喜欢在日落忙完农活后聚到院子里聊聊自己经历过的革命事迹。
我听不懂,可我总是蹭在一旁看着他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动沉默。
透过夏日晚上薄薄的雾气和田野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我好像看到了当年属于他们的骄傲与真诚,属于他们的光辉与感动。
虽然对我而言只是一种朦胧的触动,到底是我这么多年来久久不能忘怀的温暖。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爱国关心国家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多斟酌考虑也不需藏着掖着的选择,而是从小到大流淌在生命中的情感,是时时刻刻都不会忘,时时刻刻都那么强烈。
尽管他们并非各界政要,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高深学子,就是简简单单的农民、工作者,但也依然不
放弃自己的信仰与执着。
记忆更深刻的是小时候爷爷由于年龄较大,耳朵和眼睛都不好使。
每次看新闻时总是把声音放得很大,然后专注地投入到时政新闻中;看报纸时戴着老花镜缓缓而仔细地关注着每一条新闻。
那种神情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领会到的深情和热爱。
恍惚间又想起了暑假时参加舅公的生日宴会,其间有一件礼物让我感触颇深。
那是属于舅公的回忆相册,包括曾经何时参与哪次抗洪,又于何时参与哪只军队,黑白的照片看似并无太多感情,却让当时的我感慨不已。
那个时候他们拼死拼活地就为了自己陪伴着的祖国能够平安富足,关乎个人的利益追求却并不多。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在“爱国”这种情感面前却退步、犹豫,甚而嘲讽。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来提醒自己或者说是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在阅兵式前,在天津爆炸案前,在所有举国同庆或共度难关时我们都能为那份爱国情怀而牵动。
但爱国不应当仅仅是在大事件前的强烈情感,而应是时时刻刻的存在,或许并不一定要拥有过人的觉悟与体验才敢提起“爱国”一词,我们需要的是仅仅是去懂得去发现去承认去感受自己心底的爱国情,为它感动,为它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