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教学设计2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课》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老师在面对国家危亡时,以及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时,依然教育学生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结合《一课》的主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做出准确的规划和指导。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是多变的,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观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作业和考试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发现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为他们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和指导。
只有选准了学生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积极进取。
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气氛、设备设施和师生关系等因素。
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充满挑战。
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情感强烈的教学材料和方法,例如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充满信任和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关键。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实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对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验或课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对于法律、管理、金融等专业学科,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企业家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去实习或到企业参观,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专业技能要求。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日后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的习惯,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度。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最后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短篇小说的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qí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一、导入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最后一课法国都德读后感

最后一课法国都德读后感《最后一课》读后感(一)嗨,朋友!跟你聊聊我读《最后一课》的感受哈。
这故事真的太戳我心啦!小弗朗士一开始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就像咱们小时候偶尔也会犯糊涂一样。
可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候,整个人都变了。
那种突然意识到要失去的恐慌和懊悔,让我心里也跟着一揪。
韩麦尔先生啊,他多无奈,多痛苦!他努力地想要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们,那股认真劲儿,真让人感动。
我仿佛能看到他眼里的泪光,听到他声音里的颤抖。
想想看,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要被剥夺,这得多难受啊!这让我想到了咱们自己,得珍惜咱们拥有的东西,别等到快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这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好像刻在我脑子里。
教室里的安静,同学们的专注,还有那面国旗,都充满了情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以后得更努力,更用心去学习和珍惜身边的一切。
可不能像小弗朗士一开始那样糊涂啦!你呢,读完是不是也有很多感触?《最后一课》都德读后感(二)亲,我刚读完《最后一课》,忍不住要跟你唠唠。
你知道吗,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沉浸在那种悲伤的氛围里了。
小弗朗士一开始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儿,我都想敲敲他的脑袋,说:“小家伙,快醒醒!”但是后来,当他明白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那恍然大悟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却已经有点晚了。
再说韩麦尔先生,他那种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简直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他努力讲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能感觉到他的心都在滴血。
还有课堂上的那些同学们,大家都那么安静,那么认真,好像时间都停止了。
这让我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们也不能再自由地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那该多可怕呀。
这故事真的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传承和守护我们的文化。
我觉得都德写得太好了,把那种复杂的情感都写得特别生动。
读完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想,我们得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努力学好知识,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
你说是不是呀?。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读后感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the last lesson《最后一课》读后感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最后一课》读后感教学设计2、篇章2:都德《最后一课》课文阅读教学设计篇章1:《最后一课》读后感教学设计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
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
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初中语文第一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
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
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
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
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
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
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篇章2:都德《最后一课》课文阅读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
轮到我背书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