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雷达检测正式结果报告

合集下载

隧道检测报告

隧道检测报告

目录第一章概述 (3)1.1 工程、地质概况 (3)1.2 隧道设计及施工完成情况 (3)1.3 检测内容 (4)1.4 检测依据及评定标准 (4)1.5 检测仪器设备 (5)第二章隧道施工质量检测技术 (7)2.1 检测方法及原理 (7)2.1.1 锚杆、小导管及管棚的施工质量检测 (7)2.1.2 锚杆拉拔试验检测 (7)2.1.2 初衬喷射混凝土强度、厚度及缺陷检测 (7)2.1.3 初衬后隧道断面净空量测 (9)2.1.4 初衬钢支撑榀数及间距 (9)2.2 隧道施工质量检测项目检测频率汇总 (9)第三章隧道施工质量检测结果 (10)3.1 锚杆及管棚的施工质量检测 (10)3.1.1 锚杆数量检测 (10)3.1.2 管棚数量检测 (11)3.1.3 锚杆施工质量检测 (11)3.1.3 锚杆抗拔力试验检测 (13)3.2 初衬喷射混凝土强度、厚度及缺陷检测 (14)3.2.1 初衬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 (14)3.2.2 初衬喷射混凝土厚度及缺陷钻孔检测 (16)3.2.3 初衬喷射混凝土缺陷雷达检测 (18)3.3 钢支撑榀数及间距检测 (18)3.4 隧道初衬断面检测 (19)第四章检测结论与建议 (23)4.1 检测结论 (23)4.2 建议 (27)第一章概述1.1 工程、地质概况1.1.1地质概况***隧道以白云质灰岩为主,少量第四系残破积碎石土,碎石土厚度不大,结构松散,围岩稳定性一般。

岩层产状较平缓,风化中等,节理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岩质较软。

坡面现状基本稳定,洞口开挖后,岩层易产生垮塌、掉块等现象。

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隧区地形较简单,为单座山丘,山体总体呈向北东走向,属丘陵地貌。

测区中风化基岩出露情况较差,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地层及全、强风化岩层所覆盖。

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粉质黏土、碎石土,元古界板溪群变余粉砂岩。

隧道穿越区无断层,但隧道进洞口以南约240m发育有红石-太平区域性大断层,出口西北约20m沟谷间发育有局部断层。

隧道雷达二衬检测报告模版

隧道雷达二衬检测报告模版

检测报告委托单位: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名称:高速公路XX段隧道检测检测内容:XX隧道质量无损检测报告日期:二零XX年八月十五日XX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单位: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名称:XX段隧道检测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审核:批准:检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本报告共11份,其中正本2份,副本9份。

目录1检测内容 (1)1.1结构性破损及其他主要病害检查 (1)1.2二次衬砌质量 (1)2检测目的及依据 (2)2.1检查目的 (2)2.2检查依据 (2)3仪器设备 (2)3.1检测仪器 (2)4检测原理及实施方案 (3)4.1检测原理 (3)4.2实施过程 (4)5检测范围 (5)5.1检测范围 (5)5.2检测结果 (5)6结论及建议 (1)XX段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检测报告(XX隧道)XX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受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对XX 段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测。

我中心技术人员于XX年X 月X日进场对该隧道进行了检测,现提出报告如下。

1检测内容根据XX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XX段隧道检测技术合同”,本次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1结构性破损及其他主要病害检查1.2二次衬砌质量1)二次衬砌厚度;2)衬砌混凝土的均匀性、连续性与致密情况;2检测目的及依据2.1检查目的使用地质雷达法对隧道工程的二次衬砌结构实体进行无损检测,提供结构性破损或其他主要病害的客观资料。

2.2检查依据(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2)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3)参照《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5)《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6)《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TG H30-2004);(7)《项目合同书》。

地质雷达法检测高速铁路隧道的分析

地质雷达法检测高速铁路隧道的分析

地质雷达法检测高速铁路隧道的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隧道检测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地质雷达检测法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由于其准确性、方便性、快速性和操作简单性等因素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多年的实践中表明:地质雷达法检测高速铁路隧道,能对衬砌厚度进行准确的探测,对钢筋结构的布置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对衬砌出现的后背空洞问题进行准确判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消除了质量隐患。

关键词:地质雷达法反射信号隧道检测衬砌频率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的隧道工程也越来越多,隧道工程的质量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铁路隧道的特性是施工周期较长、使用时间较长、运行量较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铁路隧道的质量一定要有较高的标准。

地质雷达检测法在隧道过程中相对传统的检测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

我们来通过其原理、技术要求等来分析在实际运用中的情况。

1 高速铁路隧道检测的情况铁路隧道在建设的过程经常遇到复杂多变的地质问题,很多强风化的破碎岩石使隧道施工难度加大。

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质量,需对现场进行质量检测,对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规定要就及时的反馈整改保证工程质量。

地质雷达法运用在隧道检测中相对于传统的钻探取芯和开挖取样等,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扫描的速度相对较快、图像更加清晰直观,所以其广泛运用在隧道的工程检测中。

2 隧道检测的内容高速铁路的隧道工程中的二次衬砌要达到一级的防水级别,也就是说在结构内二次衬砌是不能有水渗透的。

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着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因素有,衬砌的厚度不足以及隧道背后有空洞情况等。

而地质雷达检测法则能准确的检测出这些缺陷的同时,也能检测出钢筋的数量、间距和钢架结构以及保护层的厚度等问题。

在现在隧道质量无损的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雷达法检测,能够及时的检测出早期工程中出现的支护问题,如支撑的厚度、支护空洞和钢拱架的数量等。

同时对于经常出现的超挖回填处理方面也能通过地质雷达法进行检测。

雷达检验报告

雷达检验报告

雷达检验报告
报告编号:2021-001
报告日期:2021年10月10日
被检雷达型号:XXX
检验机构:XXX检验机构
一、检验目的
本次检验旨在确保被检雷达设备的工作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以及排除其存在的缺陷和故障。

二、检验过程
1. 检验人员按照国家雷达设备检查标准,对被检雷达设备进行了外观检查与功能测试,发现其外观完好无损,功能正常。

2. 检验人员采用专业检测设备对被检雷达设备进行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其检测范围和精度均达到了国家要求,并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结论
根据本次检验结果,我们认为被检雷达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不存在缺陷和故障,可以正常使用。

上述检验数据均属实可靠,本报告仅供参考,不做法律证据使用。

检验人员签名:XXX
检验机构盖章:XXX检验机构
以上就是本次雷达检验报告,请被检方和相关人员妥善保管。

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检验机构联系。

地质雷达检测报告

地质雷达检测报告

地质雷达检测报告本次地质雷达检测是针对**铁路***隧道出口段混凝土衬砌进行的。

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隧道衬砌拱顶是否存在脱空现象,以便进行压浆处理。

同时,还需要检测混凝土衬砌的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确定衬砌混凝土是否存在较大的缺陷及其位置。

此外,还需要附带检测衬砌背后隧道围岩是否存在地质缺陷。

本次检测的里程为DK371+318.0~DK371+783.0(洞口),共计465米。

检测分为左右拱脚、拱顶、左右边墙五道纵剖面。

由于场地条件限制,DK371+517.3~+783.0(洞口)的左右拱脚及拱顶未进行检测。

地质雷达是通过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利用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探测目标物体的一种技术。

根据记录的电磁波传播时间ΔT,可以算出异常介质的埋藏深度H。

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因此可以根据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和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C来计算传播速度V。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

雷达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和波的频率。

在本次检测中,需要确定检测目的层和探测深度。

针对隧道衬砌的检测,需要检测衬砌的厚度、脱空情况和混凝土缺陷,同时还要检测混凝土背后围岩的情况,因此检测控制深度在1.5米左右。

在本次检测中,我们使用了意大利产RIS-2K型地质雷达,天线采用了600×1600MHz天线阵,以满足检测要求。

针对拱脚和拱顶的检测结果,我们发现拱脚二衬混凝土厚度在40cm~50cm之间,厚度较为均匀,极个别地方岩石突出部位厚度最薄大于35cm。

极个别超挖部位二衬混凝土厚度大于50cm。

而拱顶二衬混凝土厚度在40cm~45cm之间,厚度较为均匀,极个别地方岩石突出部位厚度最薄大于38cm。

个别超挖部位二衬混凝土厚度大于50cm。

在拱顶的检测中,我们还发现二衬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间存在脱空情况。

具体来说,在序号为1至20的不同里程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空情况,包括二衬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间轻微脱空、混凝土不密实、上部混凝土不密实可能存在脱空、有间断不连续脱空、上部混凝土不密实、有一小段轻微脱空、脱空以及混凝土不密实存在蜂窝空隙等情况。

斑竹园隧道检测报告word资料10页

斑竹园隧道检测报告word资料10页

前言受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委托,云南航天质量无损检测站有限公司于2009年9月5日对重庆酉阳-牡丹亭二级公路斑竹园隧道进行了现场雷达无损检测,在本次现场检测工作中,得到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领导及现场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隧道工程概况斑竹园隧道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钟多镇境内。

隧址区地貌属中低山区,进口位于斑竹园村,出口位于胡家沟,从斑竹园村和胡家沟间分水岭深处穿过,地表最大标高884.45m,最低标高819.08m,地形剥蚀严重,地表岩层风化强烈,岩石破碎。

设计隧道长为300米,竣工后隧道长度为281米,桩号K3+030~K3+311。

隧道按山岭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为单洞双向行驶隧道,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隧道几何尺寸净空断面、照明计算标准按40Km/h设计,其中隧道行车道宽度为3.5×2米,设双侧人行道,宽度为0.75米,限高5.0米。

采用对称断面;内轮廓断面采用单心园;净宽8.5m,净高5.0m;洞内路面设计荷载采用汽- 20,挂-100。

整个隧道位于直线上。

根据围岩分级原则,结合隧道围岩岩体的坚硬程度以及层间结合情况,构造的发育及地下水的富集程度,将隧道划分为Ⅱ、Ⅲ、Ⅳ级三级围岩。

二、检测内容及要求(一)检测内容1.隧道外观检查;2.二衬混凝土厚度;3.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脱空情况;4.初支回填及二衬混凝土密实情况。

(二)技术要求1.衬砌厚度本次检测结果原则上每10米拱顶、左、右拱腰各给出一个厚度数值,以实际桩号列表记录,同时给出三条测线处实际二衬厚度与设计厚度对比曲线图。

2.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脱空定性描述检测段脱空分布情况,对于明显脱空区给出起止桩号、脱空区衬砌厚度。

为便于分类,将脱空或空洞的描述分为离缝和较小、较大脱空三类,离缝是指因混凝土收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产生的缝隙,一般高度不大于5cm,较小脱空是指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脱空高度介于5cm~15cm,较大脱空是指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脱空高度超过15cm。

隧道检测工作总结

隧道检测工作总结

隧道检测工作总结
隧道检测工作是保障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检测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隧道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隧道的安全通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某隧道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工作,现将总结如下:首先,我们对隧道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我们对隧道的混凝土结构、钢筋、排水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发现了一些裂缝、腐蚀和磨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隧道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我们对隧道的通风系统和照明设施进行了检测。

通风系统和照明设施是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检测,发现了一些通风设备不稳定、照明设施故障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修复,可能会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行。

最后,我们对隧道的安全设施和紧急救援设备进行了检测。

隧道的安全设施和紧急救援设备是保障隧道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发现了一些安全设施损坏、紧急救援设备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修复,可能会在紧急情况下造成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隧道检测工作,我们发现了一些隐患和问题,并及时进行了维护和修复。

但同时也意识到,隧道的安全工作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隧道的检测和维护,确保隧道的安全通行。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进行隧道检测工作,为隧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高速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报告(全面)

高速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报告(全面)

宜张高速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报告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中心试验室二○一四年十一月根据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及合同要求,中心试验室于5日~7日对土建2标的丁家坪隧道、灯盏窝隧道、长岭岗隧道砼衬砌质量采用地质雷达仪进行了质量抽检.一、检测内容根据隧道结构受力的特点,本次隧道砼衬砌质量检测采用对两侧拱腰及拱顶三条线检测,检测内容为:砼衬砌(二衬)质量、厚度及初衬后缺陷情况.二、检测仪器设备本次工作使用仪器设备如下:雷达:瑞典产RA米AC/GPR地质雷达,选用500米Hz屏蔽天线.采集软件:RA米AC GroundVision V1.4.4版1、仪器介绍RA米AC/GPR地质雷达是一种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方法,它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物体内部传播时电磁波的运动特点进行探测的.雷达组成及探测方法如下:地质雷达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雷达系统组成示意图①、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整个雷达系统的管理器,计算机(32位处理器)对如何测量给出详细的指令.系统由控制单元控制着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跟踪当前的位置和时间.②、发射机:发射机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产生相应频率的电信号并由发射天线将一定频率的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信号向地下发射,其中电磁信号主要能量集中于被研究的介质方向传播.③、接收机:接收机把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数字信息方式进行存贮.④、电源、光缆、通讯电缆、触发盒、测量轮等辅助元件.2、雷达检测基本原理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依据电磁波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工作.发射天线将高频(106~109Hz或更高)的电磁波以宽带短脉冲形式送入检测层,被检测层介质(或埋藏物)反射,然后由接收天线接收(如下图). 探地雷达主要利用宽带高频时域电磁脉冲波的 反射探测目的 体.由公式v x z t 224+=雷达根据测得的 雷达波走时,自动求出反射物的深度 z 和范围.雷达的 测试原理及其探测方法根据电磁波理论,当雷达脉冲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介质交界面时,由于上下介质的 电磁特性不同而产生折射和反射.使用相应雷达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对数据文件进行了 预处理、增益调整、滤波和成图等方法的 处理.最终得到各测线的 成果图,以此对隧道内部砼质量、厚度 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工作.三、检测依据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相关设计图纸、文件.四、检测情况1、检测部位由于隧道结构受力的特点,本次检测以对最不利位置进行检测为原则,选取检测部位为左拱腰(测线A)、拱顶(测线B)、右拱腰(测线C)三条线纵向连续检测.检测位置断面图如下:2、检测工作情况中心试验室于5日~7日,采用地质雷达仪圆满完成了对丁家坪隧道、灯盏窝隧道、长岭岗隧道砼衬砌质量抽检工作.具体检测工作完成情况如下:丁家坪隧道:ZK63+020-ZK63+320、ZK63+970-ZK64+170、YK62+900-YK63+200、YK64+030-YK64+230段灯盏窝隧道:ZK62+100-ZK64+400、YK62+150-YK62+450段长岭岗隧道:ZK74+230-ZK74+530、YK74+355-YK74+555段五、检测结果(一)、对厚度检测本次检测依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要求,砼衬砌厚度按不小于设计值评判,每测线每10米检测一点,计算合格率,具体检测结果如下(单点检测记录附后):二衬厚度检测情况汇总表从检测结果来看,丁家坪隧道、灯盏窝隧道、长岭岗隧道砼衬砌(二衬)厚度合格率均不足90%.(二)、砼衬砌(二衬)、初衬及初衬后围岩质量的检测从本次对砼衬砌(二衬)、初期支护及初支后围岩质量的检测结果来看,各隧道砼衬砌及初支总体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但存在局部砼衬砌内部不密实、衬砌砼与初衬脱空等问题,具体检测发现的问题如下:1、丁家坪隧道ZK63+083-088拱顶二衬局部砼脱空2、丁家坪隧道ZK63+120-124拱顶二衬局部脱空不密实,且存在夹层3、丁家坪隧道YK62+919-923拱顶二衬与初支局部脱空,砼不密实4、丁家坪隧道YK63+172-178左侧拱腰二衬与初支存在脱空,局部砼不密实5、灯盏窝隧道YK62+425-417拱顶二衬局部脱空,砼不密实6、灯盏窝隧道ZK62+248-252右侧拱腰二衬与初支间局部脱空7、灯盏窝隧道ZK62+291-286拱顶二衬与初支局部脱空.8、灯盏窝隧道ZK62+278-282、ZK62+286-292右侧拱腰二衬与初支局部脱空.9、灯盏窝隧道ZK62+360-363右侧拱腰二衬与初支局部脱空10、长岭岗隧道YK74+371-377右侧拱腰二衬与初支局部脱空11、长岭岗隧道ZK74+279-281拱顶二衬局部空洞,ZK74+285-291砼不密实12、长岭岗隧道ZK74+485-488拱顶二衬局部空洞,ZK74+479-474二衬与初支间脱空13、长岭岗隧道ZK74+514-510拱顶二衬与初支局部脱空,砼不密实(三)、砼衬砌(二衬)局部厚度存在严重不足情况通过对砼衬砌(二衬)、初支及初支雷达检测断面图分析,个别隧道局部存在砼衬砌(二衬)厚度偏薄.具体部位如下:1、丁家坪隧道ZK63+062-071拱顶二衬砼厚度偏薄,平均厚度为:21厘米.2、丁家坪隧道ZK64+025-027右侧拱顶、拱腰二衬砼厚度偏薄,平均厚度为:25厘米.附件:各隧道砼衬砌厚度检测记录丁家坪隧道砼衬砌厚度检测记录表灯盏窝隧道砼衬砌厚度检测记录表长岭岗隧道砼衬砌厚度检测记录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单位:
委托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检测单位:
主要检测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检测单位地址:
电话(传真):
邮政编码:
目录
一、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工程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检测项目及测线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检测仪器设备、基本原理和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隧道设计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检测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检测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检测的不确定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言
受××××委托,XXXXX有限公司于2012年××月××日对×××隧道进行衬砌质量检测。

检测目的是探明混凝土衬砌厚度、衬砌背后密实、脱空程度及衬砌钢筋情况。

本次检测的位置为××××隧道,检测×条测线,起讫里程为××××××××。

隧道的衬砌基本参数详见设计图纸。

二、工程地质概况
介绍该结构工程名称,工程部位,结构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施工日期。

地质概况详见地质勘察报告。

三、检测项目及测线布置
1、检测项目
⑴二次衬砌厚度;
⑵衬砌背后是否存在脱空或不密实;
⑶仰拱厚度;
⑷钢架及钢筋排布;
2、测线布置
根据检测部位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测线
图1 隧道测线布置图
四、检测仪器设备、基本原理和标准
1、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采用××生产的××地质雷达。

2、基本原理
在系统主机的控制下,发射器通过天线向隧道衬砌表面定向发 射超高频电磁波。

当电磁波遇到有电性差异(介电常数、电导率、磁导率不同)时发生反射,反射波被天线接收进入接受机,并传到主机,主机对不同深度返回的各个反射波进行放大、滤波、数字迭加等一系列处理,可在显示器上形成反射时间和里程剖面的彩色图谱。

在相对介电常数给定的情况下,纵坐标就可以换算为深度。

下图即为探测结果彩色剖面示例。

介电常数、波速为标定值,其表达式为:
r
——相对介电常数;
t ——双程时间(ns ); d ——深度(㎝);
数据处理时,首先根据扫射回波的形态、反射强度及其变化在连续剖面上判别目标性质,再根据回波的时间和速度确定目标深度,然后将这些信息绘成剖面成果图。

3、检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TB10223-2004及设计文件。

五、隧道设计资料
XXXXX 。

施工单位提供的隧道设计资料见表1。

表1 XXX 隧道设计情况表
六、检测结果
经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检测缺陷结果如下:
表2 ××隧道衬砌背后缺陷表
表3 ××隧道衬砌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统计表
表4××隧道钢筋分布缺陷表
七、检测结论
隧道除了上述检测结果所列出的缺陷外其他测区未发现缺陷。

八、检测的不确定因素
1、检测里程的控制在运动中进行,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检测里程1米左右的误差;
2、检测精度的控制由于设备因素、检测过程中人掌握测试天线与测试面的贴合紧密程度、隧道内干扰物以及介电常数校验的影响,可能导致检测结果2~5厘米的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