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合集下载

实验三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相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实验三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相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实验三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相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测定一、实验目的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与管式反应器相比较,就生产强度或溶剂效率而论,搅拌釜式反应器不如管式反应器,但搅拌釜式反应器具有其独特性能,在某些场合下,比如对于反应速度较慢的液相反应,选用连续流动的搅拌釜式反应器就更为有利,因此,在工业上,这类反应器有着特殊的效用。

对于液相反应动力学研究来说,间歇操作的搅拌釜式反应器和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都不能直接测得反应速度,而连续操作的搅拌釜式反应器却能直接测得反应速度。

但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的性能显著地受液体的流动特性的影响。

当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达到全混流时,即为理想流动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否则为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在全混流反应器中,物料的组成和反应温度不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即浓度和温度达到无梯度,流出液的组成等于釜内液的组成。

对于偏离全混流的非理想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则上述状况不复存在。

因此,用理想的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可以直接测得本征的反应速度,否则,测得的为表观反应速度。

用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进行液相反应动力学,通常有三种实验方法:连续输入法、脉冲输入法和阶跃输入法。

本实验采用连续输入的方法,在定常流动下,实验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度和反应常数。

同时,根据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度常数,求取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建立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关系式(Arrhenius formula )的具体表达式。

通过实验练习初步掌握一种液相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并进而加深对连续流动反应器的流动特性和模型的了解;加深对液相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反应速度 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的摩尔衡算基本方程: dtdn dV r F F A vA A AO =---⎰)(0 (1) 对于定常流动下的全混流反应器,上式可简化为0)(=---V r F F A A AO (2) 或可表达为VF F r A AO A -=-)( (3) 式中;AO F ——流入反应器的着眼反应物A 的摩尔流率, 1-⋅s mol ;A F ——流出反应器的着眼反应物A 的摩尔流率, 1-⋅s mol ;)(A r -——以着眼反应物A 的消耗速度来表达的反应速度,13--⋅⋅s mmol ;由全混流模型假设得知反应速度在反应器内一定为定值。

实验05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实验05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σ
2 θ
=
σ
2 t
2
(8)
t
对于两种理想流动,其用无量纲时间标度表示的方差分别为 0 和 1,其它实际流动 反应器的方差皆界于 0 与 1 之间,即:
当σ
2 θ
=0
时,为理想置换流动模型;当σ
2 θ
=1
时,为全混流模型;当
0<σ
2 θ
<1
时,
为非理想流动,因此,根据σ
2 θ
值的大小,可以直观地反映反应器中物料的返混程度,σ
形上可清楚地反映出来),即可关机、关水停止实验; 6.小心将电极从电导池中取出,洗净拭干,妥善收存,同时将搅拌釜内剩余的水虹
吸出来,量取体积,然后将搅拌釜清洗干净,整理仪器,清洁桌面。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将各个时刻所记录的电导值,根据不同温度下的κ-c关系,计算出相应的温度下 的c(t)值,并根据公式E(t)=qVc(t)/M0计算出与各个时刻对应的E(t)值;
五、实验操作步骤
(一) 管式反应器 1.整理管式反应器的管路,确保畅通无泄漏; 2.在管式反应器出口支管中小心插入电导率仪光亮铂电极,并将电导率仪与长图平 衡记录仪连接妥当; 3.缓慢打开自来水龙头,向高位槽中注水,待溢流管中有水流出后,打开水槽出口 活塞,调节转子流量计到适宜刻度,使管式反应中充满水流,且电极也应全部侵入水中, 流量稳定; 4.接通长图平衡记录仪电源,并控制其走纸速度为 60×10 mm·h-1; 5.启动已调节好的电导率仪,然后,用注射器瞬时在管式反应器入口橡胶管中快速 注入 1ml 着红色的 KCl 溶液,观察长图平衡记录仪上记录笔绘制的曲线,直至示踪剂全 部流出为止; 6.分别将水量调节为 100 l·h-1,80 l·h-1和 60 l·h-1作三次实验以观察记录电导率 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7.本实验结束后,关闭电导率仪及记录仪电源,关闭水糟出口流活塞,继续进行下 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连续均相反应器材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名称:连续均相反应器材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式中:C(t)—示踪剂的出口浓度。

C o—示踪剂的入口浓度。

U—流体的流量Qλ—示踪剂的注入量。

由此可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本实验采用脉冲示踪法分别测定三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是在不存在化学反应的情况下进行的。

实验流程见图1。

四、实验步骤测定三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按以下步骤操作:4.1打开高位槽(1)的上水阀,当高位槽出现溢流后打开各分阀及流量计(2)上的阀门,将流量调为20L/H,并使流量稳定;4.2打开搅拌器电源,慢速启动电机,将转速调至所需稳定值;4.3接通三台DDS—11A型电导率仪电源,并检查电极是否正常。

4.4检查数模转换器联线,接通电源。

若转换器显示值偏离零点较大,调节电导率仪的调零旋钮。

4.5启动计算机,在WindowsX桌面上双击图标启动本采集软件。

系统在采集前,先进行“系统整定”,正常后单击“测定操作”进入“实验记录”子窗体。

4.6用针筒在反应器的入口快速注入3mL1.7N的氯化钾溶液,同时单击“实验记录”子窗体上的“启动”按钮或按下功能键“F5”,此时由计算机实时采集数据/4.7待反应器浓度不再变化后,单击“停止”按钮或按下功能键“F9”以结束采集。

此时可由“视图”菜单选择显示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曲线。

按“保存”图标实验报告;单击“报告”按钮可浏览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处理在一定的温度下,氯化钾水溶液的电导率×(微姆/厘米)或(毫姆/厘米)取决于它的浓度C,由实验可以确定电导率(或与之对应的数模转换器的毫伏数)—浓度的对应关系,因而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或对应的毫伏数)就可求得浓度。

从我们实测的氯化钾水溶液(以自来水作为溶剂)的电导率(或对应的毫伏数)—浓度数据可以看出:当浓度很低时,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电导率(扣除自来水电导率后的净值)较好地与浓度成正比,故在计算F(t)和E(t)时同样可用电导率(或对应的毫伏数)代替浓度进行计算。

串联流动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测定_科技论文

串联流动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测定_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串联流动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测定串联流动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测定一.摘要1.1中文摘要:本实验是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利用脉冲示踪法测定物料停留时间的分布。

观察示踪物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利用装置的平均停留时间,绘出多釜串联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图。

1.2英文摘要:This experiment is through the experiment about determination of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basic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Use of pulse tracing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Observation of tracer material concentration changes with time,utilizing device average residence time, draw the multi reactor series model of residence timedistribution density curves.二、实验目的1. 熟悉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 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式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三、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

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

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主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

综合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

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 2.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 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4.了解多级混本实验通过单釜、多釜及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和釜、管式反应器特性;5.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的层流,死角,短路等现象,使得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影响反应进程和最终结果。

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和进行反应器设计计算的内容之一。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 (t)来表示,这两种概率分布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本实验只是用冲脉示踪法来测定 E(t),利用其对应关系也可以求出 F(t)来。

函数 E(t)的定义是:在某一瞬间加入系统一定量示踪物料,该物料中各流体粒子将经过不同的停留时间后依次流出,而停留时间在[t,t+d t]间的物料占全部示踪物料的分率为 E(t)dt 。

根据定义E(t)有归一化性质:0.1`)(0=⎰∞dt t E(1)E(t)可以用其他量表示为)()/()(0t c M Q t E ⋅= (2)其中:Q0主流体体积流量,M 为示踪物量,c(t )为t 时刻流出的示踪剂浓度。

对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有两个重要概念,数学期望_t 和方差2t σ,它们分别定义为E(t)对原点的一次矩和二次矩。

当实验数据的数量大,且所获样品是瞬间样品,即相应于某时刻t 下的样品,则:∑∑∑∑====-∆∆=∆∆=Ni iAiNi iAii Ni iiN i iiit ct ct tt E t t E t t 1111)()((3)211221122)()(t t ct ct t t t E t t E tNi iAiNi iAii N i iiNi ii it -∆∆=-∆∆=∑∑∑∑====σ (4)式中△ti 是两次取样时间,若等时间间隔取样,2112211t cct cct t Ni AiNi Aii t Ni AiNi Aii -==∑∑∑∑====-σ(5) 对恒容稳定流动系统有:τ==-v V t R(6)为了使用方便,常用对比时间τθt=来代换t,经这样变换后,有以下关系:)()(t E E τθ=(7)222τσσθt =(8)对全混流12=θσ,对活塞流02=θσ,对一般情况102<<θσ。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 +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 (t )dt =VC (t )/Q (1) ⎰∞=0)(dt t VC Q (2)所以 ⎰⎰∞∞==)()()()()(dtt C t C dtt VC t VC t E (3)由此可见E (t )与示踪剂浓度C (t )成正比。

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的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E (t )∝L (t ),这里L(t)=L t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为E(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E(t)dt=VC(t)/Q (1)⎰∞=)(dtt VCQ (2)所以 ⎰⎰∞∞==)()()()()(dtt C t C dtt VC t VC t E (3)由此可见E (t )与示踪剂浓度C (t )成正比。

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的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E (t )∝L (t ),这里L(t)=L t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实验一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测定

实验一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测定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多釜串联连续均相流动反应器的流动特性,并与理想流型特性曲线做比较,掌 握分析反应器流动特性的方法。
2.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三、基本原理
理想反应器是指能以活塞流(PFR)或全混流(CSTR)来描述其流动状况的反应器。在实际
连续操作反应器内,由于流速分布、扩散、短路、死区及沟流等等原因,反应器内的流体往
参数。
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可以采用概率统计规律来定量描述反
应器内流体微元的停留时间分布,这就是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 (t)。本实验以脉冲示踪法来得到多釜串联(本实验为三釜)流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密度函数 E(t)。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定义可知:
6.启动计算机,双击桌面上“电导率测量”图标,打开电导率测量程序。
7.在电导率测量程序窗口中,点击“开始采集”按钮,计算机开始描绘各釜检测点处
的电导率曲线,并实时显示相应的电导率数值。 8.调整计算机显示的电导率值的零点:若计算机显示的某釜的电导率数值与相应的电
导率仪显示的数值相差较大时,可通过点击程序窗口中的“参数设定”按钮,在出现的窗口
停留时间分布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以及其它涉及流动过程的 领域,它是相关设备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实验预习要点: ①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②本实验采用什么测试方法?测得的是什么结果? ③对实际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情况如何进行分析比较? ④本实验结束的指标是什么?
往是偏离理想流动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向混合(称返混)。这就使得一批同时进入反应器内
的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各有不同,形成一个停留时间的分布。同样的停留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停留时间分布概念的理解; (2) 掌握测定液相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 (3)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应用。

(4)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5) 了解物料流速及搅拌转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1)停留时间分布
当物料连续流经反应器时,停留时间及停留时间分布是重要概念。

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密切相关。

流动模型分平推流,全混流与非理想流动三种类型。

对于平推流,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均相等,对于全混流,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是不一的,在0~∞范围内变化。

对于非理想流动,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情况介乎于以上两种理想状态之间,总之,无论流动类型如何,都存在停留时间分布与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问题。

(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定义:
当物料以稳定流速流入设备(但不发生化学变化)时,在时间t =0时,于瞬时间dt 进入设备的N 个流体微元中,具有停留时间为t 到(t +dt )之间的流体微元量dN 占当初流入量N 的分率为E (t )dt ,即
()=dN
E t dt N
(1) E (t )定义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由于讨论的前提是稳定流动系统,因此,在不同瞬间同时进入系统的各批N 个流体微元均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显然,流过系统的全部流体,物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为同一个E (t )所确定。

根据E (t )定义,它必然具有归一化性质:
()1∞
=⎰
E t dt (2)
不同流动类型的E (t )曲线形状如图1所示。

根据E (t )曲线形状,可以定性分析物料在反应器(设备)内停留时间分布。

平推流 全混流 非理想流动
图1 各种流动的E (t )~t 关系曲线图
(3)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是脉冲法。

此法采用的示踪剂,既不与被测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又不影响流体流动特性,也就是说,示踪物在反应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分布与被测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相同。

所以,当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时,经过t →(t +dt )时间间隔流出的示踪物量占示踪物注入总量Q 的分率就是与示踪物注入同时进入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为t →(t +dt )的那部分流体物料占总流体的物料的分率, 即:
亦即:
()()⋅⋅=V C t dt
E t dt Q

()
()⋅=
V C t E t Q
(3) V ——流体体积流量,(ml/s) Q ——加入的示踪物总量,(mg)
C (t )——示踪物的出口浓度,(mg/ml)
显然,若测得C (t )-t 的关系,将C (t )乘以
V
Q
,即得E (t )-t 的关系。

(4)E (t )的计算方法
本实验用水为流体,以KCl 为示踪物,用电导率仪测定示踪物KCl 的浓度C (t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KCl 的浓度经仪器转化为电讯号(以mv 值显示),电讯号的相对大小又可以用相对长度(mm )来表示。

如图2中的一条曲线是电讯号V (t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

设C (t )=k ˊV (t
)
图2 V (t )~t 曲线
则由()()=
V
E t C t Q
得, ()()'=
V
E t k V t Q
令'=
V k k Q
则E (t )=kV (t ) 图2中,
001
()()()1()()∞∞===⎰⎰E t dt
dA V t dt k E t dt A V t dt E t dt
k
()
()=
=dA V t E t Adt A
V (t )——记录曲线图的纵坐标,mm ; k `——比例系数;
A ——V (t )~t 曲线下面的总面积,mm·s 。

由式(10)知,V (t )除以A 即得E (t )。

(5)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分析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流动状态下的E (t ),一般用散度(无因次方差)2θσ进行定量比较。

如,对于平推流,2θσ=0,对于全混流,2θσ=1,对于一般流动0<2θσ<1。

平均停留时间t 的计算:
()()
=∑∑tE t t E t (4)
方差2t σ的计算
22
2()
()
σ=
-∑∑t t E t t E t (5)
散度(无因次方差) 2θσ的计算
2
2
t 2σθσ=
t
(6)
三、 实验仪器及药品
反应器:4个,Ф110mm ,H=120mm 电导率仪:一台 DDS-302B 型 搅拌器:4台 水槽:1个 计算机:1台 KCl (分析纯) 2.5N 四、 装置流程
水槽
图3 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装置
五、实验步骤
(1)打开控制柜总电源,之后打开电导率仪的电源开关,校正零点。

(2)将示踪剂倒入示踪剂罐中,备用。

(3)打开水龙头使水槽中充满水。

(4)启动离心泵,调节流量计的开度,是使流量达到适当值,让水充满4个反应釜。

(5)打开个搅拌器开关,至于适当档位上,调节转速以达实验要求。

(6) 打开计算机,进入四釜串联返混装置主画面,点击进入数据采集画面,设定电磁阀开时间,点开始键,待基线回到初始位置时,按停止键保存数据。

(7)加入相同量的示踪剂,分别改变水的流量和反应釜内的搅拌转速,重复以上操作。

(7)实验结束,关搅拌器、电导率仪、计算机、总电源及水阀门。

六、实验数据处理
1、根据单釜、二釜、三釜和四釜的V(t)~t曲线,将其换算成E(t)~t关系。

并画出
E(t)~t曲线。

2、检验E(t)数据的归一性。

3、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和无因次方差。

4、若用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描述该流动,计算模型中的釜数N。

七、思考题
(1) 影响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 根据实验测得的4釜、3釜、2釜及1釜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比较分析哪一种更接近理想全混流流动模型?
(3) 对于4釜串联的情况,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中釜数N 是否等于4?若不等于4,请说明原因,并说明如何操作能是N 尽量接近于4。

八、 自测题
1. 下图的四条实验曲线中,你认为哪条是单釜的曲线 ?哪条是四釜串联的曲线 ?哪条曲线更接近于全混流流动 ?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
0.0
0.20.40.60.8
1.0D
C
B
电压,m v
时间,s
A
2. 本实验中采用的示踪剂是
A. KCL ;
B. N 2;
C. 颜料;
D. 沙子 3.实验中以 测定示踪物的浓度。

A .气相色谱仪; B. 电导率仪; C . 压差计; D. 液相色谱 4.示踪剂的注入方式为 。

A. 阶跃式;
B. 脉冲式;
C. 随即式;
D. 周期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