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二次分类》
大班科学二次分类教案(精选12篇)

大班科学二次分类教案大班科学二次分类教案(精选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二次分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二次分类教案篇1活动目标:使幼儿初步学会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颜色和形状)进行二次分类,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活动准备:1、大分类板一快,标记若干(包括颜色标记和形状标记),不同形状、颜色的几何图形若干。
2、幼儿小分类板人手一块,不同标记人手一盒,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分类板、向幼儿介绍名称和用途。
2、引导幼儿观察、学习使用二次分类板:当出示一个红色标记、一个绿色标记时,表明几何图形应按照红色和绿色分成二类,这就是第一次分类;当出示四个形状标记时,表示应将按颜色分过的几何图形,再按照形状分成各个形状。
这就是第二次分类的完整过程。
3、幼儿操作活动(1)、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引导全体幼儿开展讨论,加深对二次分类的.理解。
(2)、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让幼儿说出结果。
活动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大班科学二次分类教案篇2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找出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逐级分类。
2、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多媒体学件人手一套,人手操作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一、集体活动:1、师:在图形王国里,国王为图形娃娃们造了二幢小洋房。
图形娃娃知道了都想搬进去住。
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图形娃娃。
教师电脑演示,幼儿讲述。
出示汉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2、师:只有二幢房,这么多图形娃娃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图形娃娃满意呢?国王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教案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次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让学生通过讲解和练习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
2.掌握二次分类的分法。
3.能够灵活运用二次分类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1.解释二次分类法的概念。
2.掌握二次分类的分法。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灵活运用二次分类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理解二次分类法的实用性。
五、教学步骤Step1引入老师用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引入二次分类。
Step2讲解老师详细介绍什么是二次分类,以及为什么需要二次分类。
可以用图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
Step3分类练习让学生以实际问题为例,进行分组分类。
老师可以给出多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学分享。
Step4拓展应用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二次分类法之后,可以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拓展应用,如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等。
六、教学评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做出的分类结果。
同时老师也可以随机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进度本节课大概需要45分钟左右的时间。
如有必要,可以延长教学时间。
八、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要的资源包括:1.课件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练习题,可自行编写或寻找相关教学资源。
九、教学后记1.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下一节课应该如何继续完善本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点。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二次分类》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二次分类》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2.认识不同的二次分类方式;3.运用二次分类的方法分类物品;4.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的二次分类方式;2.运用二次分类的方法分类物品。
三、教学难点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2.让幼儿理解二次分类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二次分类的图片;2.水果、玩具、动物等物品;3.书籍、课件等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可用图片向孩子们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介绍一下二次分类的概念,并通过幼儿熟悉或容易理解的实物进行说明。
2. 体验活动老师出示一些不同的物品,请孩子们两两搭配组合,谈一下自己的分类方法。
比如,苹果和西瓜,有的孩子会认为它们的共性是水果,有的孩子会认为它们的共性是红色外皮。
3. 教授学习要点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的二次分类方式,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并举例说明。
4. 互动探究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玩分类游戏,比如:将不同的动物按照它们生活的地方分类,将不同的蔬菜按照颜色分类等。
5. 练习巩固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分类一些小物品,并口头说一说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6. 总结归纳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课堂重点内容,回顾二次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让孩子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六、课堂拓展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进行拓展,比如再次介绍其他的分类方法,或是让孩子们制作分类图表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授课,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和分类物品的时候需要引导,有些孩子还不太理解“共性”、“差异”的概念。
因此,在引导孩子们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对“共性”和“差异”进行了重点讲解,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并且多次进行练习,逐步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们在分类时多尝试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育中一定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详案《二次分类》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详案《二次分类》教案名称:二次分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二次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二次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1. 二次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二次分类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二次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二次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白板和黑板。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类一元二次方程。
Step 2:引入1. 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2 + bx + c = 0。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分类。
Step 3:分类方法1. 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几种分类方法,如:根的个数、判别式的值、系数的关系等。
3.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些分类方法并进行解释。
Step 4:应用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请学生根据分类方法将它们进行分类。
2. 学生用纸和笔计算,然后将答案告诉教师。
3.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Step 5:比较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对于不同问题,选择不同分类方法的原则。
3. 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Step 6: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运用二次分类的方法解决。
2. 学生用纸和笔计算,并将答案告诉教师。
3.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Step 7: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二次分类》(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二次分类》(5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二次分类》1一、教材分析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
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
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
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二、目标确定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
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二次分类》(2)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二次分类》(2)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二次分类。
2.能够将物品按照颜色、形状、大小、材质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规律。
3.培养幼儿分类、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什么是二次分类,通过玩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分类的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将物品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拿出一个篮子,让幼儿观察里面的物品,问大家这些物品可以如何分类呢?有没有分类过的经验?2.演示环节(10分钟)老师把篮子里的物品拿出来,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然后再将分类好的物品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通过这个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到什么是二次分类。
3.游戏环节(25分钟)老师教幼儿一个游戏:在教室里让幼儿寻找有颜色的物品。
找到后,让幼儿将物品拿到桌子上,然后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有很多红色的球,怎么办?”让幼儿思考一下该如何分类。
引导幼儿把红球分类为大球和小球两类,这样就完成了二次分类。
4.辅助启发环节(10分钟)老师再进一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要分类呢?”引导幼儿思考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5.总结环节(5分钟)老师让幼儿自由发言,回顾学习内容,共同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核:1.能否将物品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能否参与游戏,积极思考、表达。
五、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物品选取要考虑孩子的认知范围和安全性。
2.游戏环节应当避免幼儿互相抢夺物品和碰撞打闹等不安全行为。
3.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不要过于抽象和难懂。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幼儿比较喜欢玩游戏,游戏环节也很生动有趣。
但游戏环节可能会因为幼儿互相抢夺物品导致出现意外,需要老师加强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不能过分注重游戏的趣味性,更应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详案《二次分类》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详案《二次分类》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类二次函数。
2.学生能够根据函数图像及特征参数,确定函数的类型。
3.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的分类方法。
2.灵活运用函数特征参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示范教学、情境教学。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1.引入(3分钟)教师将“二次函数”的概念性知识引入,学生列举二次函数的定义、特征参数及图像等方面有哪些重要内容。
2.探究(30分钟)(1)二次函数分类教师通过示范,将各种类型的函数通过函数图像及参数的特征进行分类,让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然后和同学们分享思路。
(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类方法,加深学生对各种类型函数的理解与记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拓展(12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4.归纳(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次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
5.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分类方法切入,进而深入剖析了各类函数的特征参数及图像,让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二次函数,对于实际应用有更良好的应对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的形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教案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教案【篇一:大班数学教案层级分类】大班数学教案:层级分类设计思路:大班幼儿的分类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研究事物的各种特征及掌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能力仍然较弱。
需要通过多次的分类活动来帮助提高他们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为此,我们选择幼儿身边感兴趣的材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中学习分析事物的特性,寻找多种分类方法,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概括、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1、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层级分类,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2、按意愿确定合理分类的标准,培养主动学习,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幼儿从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一套。
2、实物:大人小孩的衣服若干,长袖短袖衣服若干。
3、标记卡、分类衣柜等。
活动过程:一、集体活动:1、师:在森林里,狮子大王为小动物们造了两幢小洋房。
小动物们知道了都想搬进去住。
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动物。
(幼儿讲述)有狮子、豹、小白兔、小松鼠、大老虎、小猴子、小燕子、啄木鸟、小蜻蜓、小鸡,小鸭、......2、师:这么多动物都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小动物们满意呢?3、幼儿讨论交流方法(引导幼儿按兽类和禽类分在两间房里)。
“狮子、狼、小白兔、小松鼠、大老虎、小猴子,他们都是兽类分一间屋。
”“小燕子、啄木鸟、小蜻蜓、小鸡,小鸭,他们都是禽类分一间屋。
”教师在电脑上演示。
4、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小动物的不同种类或者其它特征来分。
二、分组讨论分类标准,进行初步分类活动。
1、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分法:师:小动物们住在一起后,觉得不舒服。
这一次狮王为每一间小洋房再多造两间小房子,请小洋房里动物搬到两间小房子里去,你们商量商量,应该怎么分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呢?2、小结:嗯,是的,(狮子、狼、大老虎是凶猛的住一起。
小白兔、小松鼠、小猴子他们住一间屋。
)(小燕子、小麻雀、小蜻蜓、住一间,他们都会飞。
小鸡、小鸭住一间,他们不会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二次分类》
设计意图:
分类是把物体分成各具共同属性的几组,也就是按照一种属性或几种属性把一些物体放在一起。
这里所谓的”属性”指的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
分类的结果实际是”集合”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并获得初步的集合概念。
有关”物体的分类”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
分类能力是幼儿认识数和学习计数的基础。
依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结合幼儿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兴趣,我设计了此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层级分类,体验内包含关系。
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样性,力求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并且在难度上也分出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
在过程的设计上,主要通过经验回忆、直接地探索、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事物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体验类包含关系。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图片若干个;学具:帽子、手套、背心图片每人一套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形王国,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二次分类
1.观察演示。
出示图形,让幼儿观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回答后,教师选择一种分法进行演示,如:将图形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
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一想如何将每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
教师演示分法。
3.教师小结:可先将图形按形状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状分;
4. 学习对图片作二次分类。
发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观察图片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三、经验迁移。
游戏”看谁站得快”,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