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学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休闲经济历史回顾及发展建议

我国休闲经济历史回顾及发展建议休闲经济是指以休闲活动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包括旅游、娱乐、体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的休闲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我国休闲经济的历史回顾进行梳理,并提出发展建议。
回顾我国休闲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放对外交流,旅游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种主要的休闲活动,吸引了大量人员投入其中。
此后,我国休闲经济开始逐渐扩展到包括娱乐、体育、文化等领域。
如今,我国的休闲经济规模庞大,产值不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休闲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休闲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存在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的休闲经济相对较发达,但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发展的困境。
我国休闲经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存在虚高价格和低质量问题。
一些旅游景点存在自然环境破坏和文化资源利用不当的问题,给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为了促进我国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休闲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休闲经济的均衡发展。
欠发达地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只需要加强投资和政策支持,就能实现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对休闲经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防止虚高价格和低质量现象。
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监管标准和评估体系,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处罚和整改,确保休闲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政府和企业应注重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点和休闲场所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等,以确保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休闲经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休闲经济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休闲经济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也可以将我国的优秀休闲经济产品和服务输出到国外,促进我国休闲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休闲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休闲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
休闲行业作为服务于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领域,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
本调研报告将对休闲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休闲行业现状1.1 休闲行业的范围休闲行业包括旅游、餐饮、娱乐、体育健身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以提供消遣、娱乐和文化体验为主要目标,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和文化需求。
1.2 休闲行业的发展现状休闲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休闲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各个子行业也在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休闲行业的发展前景2.1 市场需求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休闲行业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
人们对旅游、美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将逐渐增加,为休闲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2 消费升级推动行业发展随着消费者思维的转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从简单的满足转变为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体验。
休闲行业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升级。
2.3 科技创新助力行业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休闲行业也在积极应用新技术。
例如,在旅游领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旅游体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这些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休闲行业的发展。
2.4 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起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体育健身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健身房、瑜伽馆、户外运动等健身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5 文化旅游的热度持续高涨文化旅游作为休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呈现出持续高涨的热度。
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探索和体验需求不断增加,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三、休闲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3.1 市场竞争激烈休闲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各个子行业的竞争对手众多。
企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积极应对竞争挑战。
休闲研究之综述

休闲研究之综述摘要:阐述了休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并对休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和界定,同时提出了自己对目前休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休闲休闲文化休闲研究一、国内的研究现状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在当代我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
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
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95年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为我国最早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民间学术机构。
1996年他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论述了休闲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后,在他和龚育之、成思危等学界泰斗,以及我国知名休闲学研究学者马惠娣等人的推动下,相继成立了中国休闲研究会等学术机构。
随之有一大批学者进入了休闲研究领域,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支研究队伍。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中对休闲的论述最为深刻的两部著作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与《政治学》,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国外成立了众多的休闲研究机构,在很多大学都设有休闲专业、休闲系、休闲学院,出版了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类刊物和相关的著作,休闲研究在国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级休闲学概论复习

休闲学概论第一章休闲、娱乐、游戏、“畅”第一节何为休闲一、词义二、不同角度对休闲的定义(一)时间角度1、休闲是去掉生理必需时间(existence time)和维持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之后,自己可以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支配时间。
2、休闲是扣除用于工作、履行与工作相关的职责以及从事其他形式的必要活动后个人所拥有那部分时间。
3、个人在自裁状态下(self-deterministic condition) 可以随意利用的时间即为休闲。
4 、休闲是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的剩余时间。
5 、休闲是人们从劳动或者其他义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自由的放松、转换心情,取得社会成就并促进个人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
四种不同形态的自由时间:富有者持久而自愿的闲暇;失业者临时而无奈的空闲;雇员们定期而自愿的休假或伤残者的长期休养以及老年人被迫或自愿的退休。
(二)活动角度1、R.皮尔斯: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
2、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哲迪尔的三要素理论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的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包括放松、娱乐、个人发展。
3、A行为和B行为理论医学家Friedmand和Rosenman提出前者的特征是:极具竞争性和攻击性,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常怀不安定的感觉。
后者的特征是:温和、不具攻击性和竞争性,少有急迫感和不安定感。
后者通常能充分享受休闲时间。
4、马克思自由时间活动理论自由时间活动有:一是娱乐和休息等普通活动,二是发展智力。
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的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某些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
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5、凡勃伦的非生产性消费活动理论《有闲阶级论》:休闲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消费”,而人们愿意进行此种非生产性的消费,是由于认为生产性工作无价值以及对生产的怠惰有支付的能力,故只有有钱人才可以消费休闲。
休闲学

休闲学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休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形成了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行为学、休闲经济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美学、休闲政治、休闲运动、休闲宗教学等。
休闲学的核心观点是,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休闲的历史与发展西方:1最早提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百年历史:1)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
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书中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3)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4)查里斯·波瑞特比尔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被西方公认是休闲学研究的力作。
5)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6)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7)卡拉·亨德森等,《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8)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9)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10)。
国内外的休闲教育情况研究

国内外的休闲教育情况研究国内外的休闲教育情况研究摘要:休闲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休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进行我们的休闲活动。
在休闲教育这一块,我国的休闲教育起步比较晚,是先借鉴西方的休闲教育方式发展而来的。
本文将从国外的休闲教育发展历程入手,分析理解休闲教育的内容,然后结合我们国家现在休闲教育的发展情况,给予我们国家在休闲教育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国外国内休闲教育发展情况启示一、国外的休闲教育发展历程西方的休闲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的“自由臣民教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都属于休闲教育的范畴,但仅限于贵族,都属于上等人的生活方式,老百姓没有任何形式的消遣行为。
因此,这时的休闲教育实际上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教育。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结果就是使工作教育成为生活的中心活动,盛行于整个工业时期,一直延续到机械化和自动化时代。
生活重心的转变结束了生活教育即等于休闲教育以及教育以休闲为中心内容的时期。
有些人对休闲抱有偏见,将休闲与贪食、好色、懒惰甚至是一些严重过失等同起来,而且大多数人认为休闲必须是“挣”来的,它是对创造物质财富的辛勤劳动偿付的报酬。
另外,还必须以“生产创造的方式花掉休闲时间”,这样才算是明智地“使用”休闲。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休闲教育的大量学术论文、专著发表,众多研究休闲教育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成立,标志着休闲教育在美国成为研究的热点。
此间主要讨论在教育系统内进行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主张休闲教育应当成为一项明确的课程目标。
休闲教育不仅赢得了与其他科目一样设置学分的地位,而且获得闲暇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休闲教育这一块也有很好的发展,日本的休闲教育,早在1923年大阪市社会部就进行了“闲暇生活研究”,1926年东京市政府调查会进行了“都市教育的研究”,这些都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试图改善市民闲暇生活的调查活动。
基础休闲学

本文由rknelson贡献
基础休闲学
一、休闲学的发展 西方休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至少可以追溯到被西方学者奉为休闲学之父 的亚里士多德。他的休闲观如同他的其他理论,贯穿整个基督教时代。在中国的 先秦文化中就出现了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 其独特而深邃的理解会极大的丰富现 代休闲学的含义。 到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的全面丰富性遭到空前的压抑,人异化为 机器等单面的怪物,片面的物质享受和可怕精神贫困撕裂着当代人。因此,随着 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和自由时间的增多, 人们弥补和发展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就 显得尤为迫切。20 世纪之后休闲问题在发达国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英美等 国家的学者不断提出休闲的各种观点。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世界休闲研究异常 活跃,大批休闲学术组织、休闲行政部门组织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地破土而出。这 一时期,学者们对休闲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认识也更加全面。 二、我国的休闲概况 中国的休闲需求极为旺盛,而理论研究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参照我 们自己的休闲活动实践,也已经远远地落在了时代的后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 国在休闲教育方面的差距也是巨大的。在中国内地,正规的休闲教育几乎还是空 白,只在前不久中山大学地理学科与规划学院才设立了旅游与休闲学系,东北财 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才设立了休闲研究所。 我们谈了这么多的休闲,那什么才是所谓的“休闲”?杰弗瑞.戈比的休闲 观认为: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 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 仰提供一个基础。 休闲会带给你一种解脱感、自由感;休闲是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因此 具有趣味性,让休闲者本身感兴趣;休闲活动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它 使人身体强健、理智清醒、道德高尚,因而具有建设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包含很多休闲活动, 不同的休闲活动分属于不同的休闲 层次。我们常见的休闲活动可分为:创造活动,例如发明、制作陶器、作曲、园 艺、养宠物等;搜集活动:搜集古币、明星签名、枪支模型等;教育活动:动物 研究、书籍研究、旅游、、下象棋、钓鱼、演戏等;观赏活动:参观画展、音乐会等;社会团体活 动:露营、学生联谊、合唱团、管弦乐队等。 纳什的休闲层次论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关于休闲层次的理论。 第一层次是创 造性的参与,第二层次是积极地参与,第三层次是投入感情地参与,第四层次是 解闷,第五层次是伤害自我,第六层次是反社会行为(不良行为) 。 休闲的目的就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不 断促进自身进步,更好实现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活动。休闲是自由、幸福、快乐等 人类发展为目的的源泉。休闲能够带给我们满足感、幸福感、更够使我们身心感 到轻松愉悦; “休闲耕耘了心灵、精神和个性,给我们带来了朋友,以及分享想 法和理想的伙伴,只有在休闲中人们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 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当今忙忙碌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应该适时的 停下脚步,放松心情,来给自己一点闲暇的时间,让自己身心放松一下,体会生 活的真正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休闲研究的历程与特征

其二,是旅游等休闲分支领域内的研究者,以各自领域为起点,逐步延伸到休闲。例如,旅游研究者在对实践的追踪和前瞻性研究中,逐渐将视野扩展到旅游之外更加广阔、同时又与旅游相邻很近的领域——休闲。这一趋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00年之后对“黄金周”集中旅游的思考。人们在关注节假日异地休闲(即旅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平日本地休闲的发展。[2]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诸多学院派研究者的努力,也包括了被誉为学者型官员或者官员学者的魏小安等人的鼓与呼。旅游研究者对休闲领域的介入,体现了“旅游”与“休闲”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对旅游发展中人文关怀的重视,拓展了旅游业界的视野。此外,体育研究者也从健身运动发展的角度,对人们的健身活动、城乡的健身设施等进行了研究。农业、林业等专业的研究者也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对与人们休闲活动相关的供给部分给予了关注。这些研究者从关注相关产业的角度出发,更多地研究休闲的产业化发展和经济贡献,也推动了相关教育体系的调整(包括院校专业的设置、高校教材的出版等)。
图3 2000~2009年休闲研究文献的学科分类
(三)研究主题分布较为全面,其中尤以“一般理论”和“休闲体育”为多
可将文献的主题和内容大致分为“一般理论”、“休闲产业”、“休闲消费”、“休闲服务”、“休闲城市”、“休闲空间(休闲设施)”、“休闲文化”、“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教育”等11类加以分析(见图4)。当然这种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总结其特征,并不完全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古:寄情山水的田园休闲
竹 林 七 贤 图
休闲文化与宗教思想的这种互相渗透让人生在山水中超脱,放灵魂于自然 中净化,迸发出浓郁的思辨哲理、宗教色彩。山水与寺庙一体,园林与人 性相谐,自然和空门同归,汇成了当时特有的田园隐逸化的休闲主流。
三、中世:文化融通的艺术休闲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鉴 真 东 渡
五、近代休闲:休闲的飞跃
美国近代钢铁大王卡耐基漫画
19世纪末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广告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人口的集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劳动者的出现 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等,使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区分更加明显。社会 制造了一小部分既有钱又有闲的“有闲阶级”,也制造出了一个工人阶级。 近代休闲的价值更多地在于保证生产劳动持续地进行,劳动成为近代社会的 日常文化,劳动文化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各种与生产相关行为的相应社会价值。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休闲都是寻求“真”、“善”、“美”的过程。
(二)休闲形态的同一性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庄子·内篇·齐物论》
西方人休闲生活的群体性特征就更加明显, 几乎很难找得出哪一种休闲生活不是在群体 活动中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受到东方人的认同,而儒释道精神也成为西 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东西方不断去“异”求“和”,对休闲的观念 和方式也在互相学习中改变与发展。
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部分:理解休闲
• 休闲与休闲学概述
• 休闲发展史
• 休闲环境
Company Logo
让生活变得更纯粹,让生命更加美好
休闲发展史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休闲史。
第一节:西方休闲发展史
一、原始社会:休闲的萌芽
“不管他们是捕鱼、捉鸟、耕田或是盖 房子、造独木舟,在所有这些场合中, 都能找到可以被认为是娱乐活动的痕迹” ——人类学家斯普顿和考恩斯
五、近现代:东西合璧的海派休闲
上海百乐门舞厅
上海兰心戏院
外来文化的渗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近代娱乐活动, 这在上海的“十里洋场”表现的尤为明显。
六、当代:和谐共荣的大众休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闲暇时间不断丰富,休闲产 业逐渐蓬勃起来。 日本:日本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休闲方式也开始西化。
第2章:休闲发展史
第三节:东西方休闲文化比较
一、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共融
人类能够和平、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因为在内心的深处,我们彼此都知道 对方的感觉。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一)休闲目标的同一性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
“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 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 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 ——亚里斯多德
(四)生产水平的差异
在东方,劳动剥夺了人们大量闲暇的时间。耕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而 且是理所应当的重心。因此,休闲也被歪曲成了游手好闲,休闲观念的扭 曲、闲暇时间的不足成为东方休闲发展的阻碍之一。
延续两千多年业革命将人类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人们拥有了更多 的闲暇时间用于休闲,
差异小结——
东西方休闲 之差别
西方
向外张扬自我个性 意在锻炼筋骨 爱好运动竞技 动,力求征服自然
东方
向内发掘内心世界 意在调适性情 爱好赏花品茗 静,追求天人合一
关于未来——
一切的文化冲突最终会被历史所磨平。 暂时的冲突必将会被永久的融合所取 代。全球化的浪潮冲刷着各种不协调 的棱角。自由、多元、接纳、共融, 正是社会魅力的精华所在。东西文化 兼容、华洋休闲互通、全球和谐共进 将是未来休闲发展的新主题。
受农耕文化制约的休闲空间和社交范围,形成了东方人以个体或者小群体 开展休闲活动的特征。人们刻意追求孤独,在天地间寻求一处属于自己的 净土,以摆脱尘世的喧嚣达到心灵的平静。
西方休闲反映出了海洋文化的休闲特征。西方人不断地大规模迁徙,因此 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以集体活动居多。大型的体育竞技、节庆活动、宗教盛 事都伴随着部落集体的活动共同展开。
三、中世纪:休闲观的颠覆
中世纪的休闲几乎颠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休闲观念,人们又将追求 的中心放在劳动上,是休闲发展的黑暗期。
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休闲的黄金时代
文艺复兴把人类的情感从充满金钱欲的中世纪解放出来,把人类的理性从宗 教的戒律中解放出来,从而构筑了数世纪以后产业革命的基础,形成了近代 欧洲上流社会社交活动和休闲享受的风气。
当时东方的休闲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理念,以文学、绘画、游学为主, 意在清心寡欲。无论中国、韩国还是日本,士子游学活动频繁,行旅不绝 于途。
四、近世:雅俗共赏的市井休闲
(清)李渔著
朝鲜宫廷舞蹈
传入日本的中国茶道
受西方国家的感染,追求精致的艺术化生活在中日朝等国家开始流行,休 闲自然也变成了一种艺术。
(三)社会制度的差异
休闲方式也分成了不同的阶级。贵族的休闲活动往往与劳作并不相关,而 平民的休闲活动却与劳作息息相关。
文艺复兴后,西方的休闲理想从贵族走向了民众,从少数人的专利变成了 大多数人的权利。西方国家在很久以前便认为休闲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并且 必须拥有的权利。休闲的大众化成为东西方休闲差别之一。
六、现代休闲:休闲大众化
在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休闲时代的各项特征已经 悄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逐步地改变着我们人类本身。
第二节:东方休闲发展史
一、上古:巫舞一体的宗教休闲
由于东方人对神的敬畏,上古时期的东方休闲活动赋予浓重的宗教色彩, 并与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虽然在后期随着《诗经》的出现,中国休闲生活 发生了变化,但是仍不完善,宗教仍然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
二、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传承的差异
东方文化一直受到儒释道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讲究忠、孝、义。在这样 的道德标准的束缚下,东方人的休闲活动往往以满足集体甚至国家的需求 为其前提。
西方休闲思想的文化渊源起源于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化。西方的休闲哲学崇 尚自由,崇尚人的自身发展和自我满足。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
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有意识的休闲和选择性的休闲,但已经开展的一些休 闲活动方式对调节身心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休闲的大发展
以奴隶社会为基础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休闲的大发展时期,不仅表现 为休闲与工作(劳动)两者初步界限的具体区分,更因为在这一时期绝大 多数人有了休闲的意识,并追求休闲活动,为休闲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思 想基础。